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

時間:2023-02-23 12:30: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1

  教學目標:

  (一)在圖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出示圖“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領土組成”部分

  1、出示國旗并簡單介紹墾區和條紋區的含義。

  2、讀圖3-31,觀察美國所臨海洋和鄰國,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帶、熱帶、大洋洲等)。觀察本上的慶要山脈、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紹首都華盛頓和哥倫比亞特區。

  “高度發達的經濟”

  經濟概況部分:

  農業大國部分: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分組討論:a.農業地區專門化與美國農業;b.農業生產專門化與美國農業。

  2、歸納學生觀點,指導: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3、小結;美國的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小結:美國盡管糧食產量多,是世界農業大國,但由于緯度位置的原因,還需要大量進口生長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產品。

  工業大國部分:

  1、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2,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3、引導學生提升到理論認識層面:能源、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工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工業的劣勢和優勢。

  4、可安排學生對就近的科技工業園進行參觀訪問。

  生態、環保問題部分:

  本部分實際上是將教材編排稍作組合,分兩大方面探討美國的生態環保問題:一是美國農業開發使“黑色風暴”多次發生。二是經過不斷的治理,現在美國的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已不太嚴重。

  人口部分:

  人口構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構成主要有歐洲白人后裔、亞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圖8-48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收集課外資料并補充休斯敦的有關資料。

  3、課堂小活動:請你當導游員,向游客(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看哪位導游員講解得最詳細準確,掌握的資料最多。

  4、評出導游。

  課后活動:

  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小結: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環境遭到破壞是很難恢復的,我們應當有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2

  學習目標:

  1、激發對地理的探索興趣,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地理之謎、地理問題,了解地理學科,培養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2、注意學習身邊的地理知動態的地理知識和發展中的地理知識。

  3、形成“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的觀念,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都離不開地理知識

  重點:

  了解地理學科,培養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難點: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地理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對今后的.地理課產生“期盼心理”。

  自主學習

  (一)、結合學習目標,科代表帶領小組成員獨立自主完成學習目標,并記錄下自己學習中的疑問:

  1、你知道地球上還有哪些地理之謎?

  2、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的關系嗎?

  3、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生產建設的關系嗎?

  4、你能舉例說明地理知識與我們的社會文化的關系嗎?

  組內:相互交流自己的認識,比較出不同之處,提出疑問,由科代表或另一成員記錄。

  組間:以各組科代表為代表交換各組記錄,作出匯總。并互相解答。

  (二)、俗話說,入鄉隨俗,入國問禁,你知道美國人、英國人、巴西人、泰國人、日本人、埃及人分別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嗎?

  暢所欲言:

  1、你喜歡學地理嗎?你喜歡怎樣的老師?

  2、地理課你希望自己如何表現?

  3、暢談自己的未來。

  考考你

  ①下列比賽適合在海南三亞開展的是()

  A沖浪B滑雪C溜冰D賽馬

  ②阿拉法特經常以白色的長袍和頭巾出現在熒屏上,其衣著的目的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

  A美觀大方B反射陽光C遵守教規D抵擋風沙

  ③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是()

  A日本人喜歡吃魚B新疆人愛吃羊肉抓飯

  C南方地區房屋屋頂坡度大D海南省普及冰上運動

  ④家具廠接近市區,主要考慮的是()

  A市場B能源C原料D交通

  ⑤牛奶廠的布局首要考慮的條件應該是()

  A消費的人口是否夠多B交通是否便利

  C草地是否茂盛D電能是否充足

  ⑥郁金香與風車是下面哪個國家的象征()

  A中國B美國C荷蘭D西班牙

  ⑦下列搭配不正確的是()

  A巴西---足球B西班牙----斗牛C波蘭---風車D阿拉伯---駝隊

  ⑧公司派你去銷售一種保暖性能極強的羊絨大衣,你可能會前往哪個城市()

  A哈爾濱B昆明C廣州D海口

  ⑨蒙牛乳業的總公司可能在哪個省區()

  A黑龍江B新疆C西藏D內蒙古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3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學習。(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習聚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4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

  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地發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后,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5

  一﹑自學質疑

  讓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國土遼闊,完成以下問題:

  1、在亞歐大陸的北部,有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這就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俄羅斯。俄羅斯東西長1萬多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找出俄羅斯的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

  二、交流展示

  1、讀圖7.45,找出俄羅斯的緯度范圍和經度范圍,并找出俄羅斯周圍的大洋有哪些?

  答:緯度范圍:50°N—70°N;經度范圍:20°E—180°E。周圍的海洋:北臨北冰洋、西鄰大西洋、東臨太平洋。

  2、再讀圖7.45“俄羅斯的地形圖”,完成以下幾個小題:

  (1)找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答: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的地勢走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龍__,注入太平洋。

  3、讀圖7.46“俄羅斯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問題: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羅斯氣溫有什么變化規律?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律?

  (3)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位于五帶中的哪一帶?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

  (4)描述雅庫茨克的氣候特征。

  三、互動探究

  根據以下材料,聯系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羅斯海軍的中堅艦艇“庫爾斯克”號多功能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事沉沒,全世界為之震驚,一年后的9月,俄羅斯開始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打撈工作。

  材料二:亞歐分界的趣聞

  第一個以烏拉爾山脈來劃分歐洲和亞洲的是俄國彼得大帝時期的.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瓦里塔季謝夫。烏拉爾山脈,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薩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歐亞大陸上縱貫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標。塔季謝夫對烏拉爾山脈進行了長期的考察,發現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個地區的動植物有許多顯著區別。考察發現,發源于烏拉爾山脈的河流往兩個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馬河,另一面流向東方,注入鄂畢河,而且向西面和東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動物群有著極其明顯的區別,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魚,體呈紅色,如娃魚、茴魚。在東面河流中雖然他們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樣,如折樂魚、聶利瑪魚,但魚體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據烏拉爾山脈的位置和特點以及它的東西兩部分地區所在的各種不同特點,塔季謝夫提出,將烏拉爾山脈作為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是比較合適的。他的這個看法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1)俄羅斯東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羅斯有14個陸上鄰國,其中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內陸國,中國 是面積的鄰國。

  (2)俄羅斯的國土面積有3/4位于烏拉爾山脈以東的亞洲部分,但俄羅斯傳統上是個歐洲國家。請說明其原因。

  答:俄羅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歐洲,全國的工業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歐洲。

  (3)俄羅斯的地形以葉尼塞河為界,以東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它們以烏拉爾山脈為界。

  四、精講點撥

  1、俄羅斯由于緯度較高,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2、地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氣候: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地區為寒帶氣候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2-22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2-28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精選03-23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8-02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20

初中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3-15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8-10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優秀10-18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