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

時間:2022-11-19 12:03:46 教案 我要投稿

統編版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模板(通用11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統編版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模板(通用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統編版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模板(通用11篇)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

  教學目標:

  1、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2、背誦全詩;

  3、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

  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

  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理解詩歌主旨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有許多優秀的詩人,但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卻對李白情有獨鐘,在他的《懷李白》這首詩中這樣寫到“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余先生的這幾句詩充分彰顯了李白詩歌的浪漫氣質,這天我們來學習李白的一首浪漫主義風格的話別詩《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背景資料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期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在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天寶三年,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第二年,他在東魯將南游吳越,寫了這首詩歌留給東魯的朋友。

  三、朗誦詩歌

  四、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五、賞析全詩

  一誦讀并賞析①段

  1、思考:既然題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要先“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作者用夸張和幻想來寫天姥山的。現實的天姥山當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卻說“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連著名的天臺山也好象要拜倒在天姥山的山腳下。李白寫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這樣寫使天姥山顯得雄奇、高大、壯麗、奇特。

  二)誦讀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在詩人陛下,天門打開前后的景象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昏暗恍惚的色彩和驚天動地的聲響,后者是一片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2、請同學們用抒情散文的語言描述一下仙境以及仙人盛會的情境。

  參考: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風為駿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么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三)誦讀并分析③段

  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應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請同學們朗誦第三段,看看作者都感嘆了些什么?

  作者感嘆,世界萬事但是是一場游仙的幻夢,還是騎著白鹿去尋仙訪道的好,他的求仙訪道是想用遠離現實的辦法表示對權貴的鄙棄和不妥協,是他追求自己的個性自由,不肯趨炎附勢的高貴品格的體現。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首詩歌的詩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那李白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述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證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六、寫法鑒賞

  1、想象奇特,夸張大膽

  《夢游天姥吟留別》盡顯浪漫主義色彩,詩人描述了氣象萬千的美妙世界,熊咆龍吟,雷電霹靂,空中樓閣,霓衣風馬。用完美的神仙世界反襯現實世界的丑陋。詩人還大膽的用夸張手法來寫想象中的事物,例如對天姥山橫空出世的形象描繪,使天姥山顯得十分雄奇,高大。

  2、構思新巧,敘議結合

  以描述夢游為主,而夢醒后的慨嘆議論為輔,寫夢境便于馳騁想象,抒感慨,對表現主題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3、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詩以七言為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于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七、布置作業

  1、用楷書抄寫一遍詩歌

  2、背誦詩歌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2

  ◆設計意圖

  李白為什么“夢游”?為什么“留別”?運用誦讀、點撥、討論等方法弄清這兩個問題,體會詩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操守,認識封建社會埋沒正直之士、壓制賢能之才的落后本質。

  ◆設計提要

  本設計緊扣詩題的“夢游”和“留別”,主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詩人為什么鐘情于“天姥”?

  2.詩人如何“夢游”?

  3.如何理解“留別”?

  ◆設計實施

  導語:李白43歲時寫了《行路難》一詩,詩中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什么事竟惹得詩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寫了《夢游天姥吟留別》。(板書課題、作者、聽全詩錄音)

  提問:步入中年的作者為什么寫“夢游”呢?他是如何“夢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為什么鐘情于“天姥”?(范讀“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點撥:從“夢游”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誰游過“天姥”?“謝公”是誰?作者與“謝公”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是否是作者鐘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確:作者是如何“夢游”的?從靜謐幽美的湖月到奇麗壯觀的海日,從萬轉千折的山徑到令人戰栗的層巔,從山景幻入仙境。

  提問:“夢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拋于夢境,“天姥”在詩人眼里是什么樣子呢?“天姥”真的很高很大嗎?(范讀“海客談瀛州,……對此欲倒東南傾”)

  點撥: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東,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極言其巍峨,也許這山名激起了作者的情思,這是否是作者鐘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問:李白寫“眼中”的“天姥”及“夢中”的“天姥”時,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組成了一幅亦實亦虛、亦真亦幻的“天姥圖”。

  提問:以上我們簡析了“夢游天姥”,那么“吟留別”是什么意思呢?(范讀“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點撥:剛才朗讀的這段詩寫夢境破滅,慨嘆述志,歸到“留別”題面。“留別”難道僅僅是以此詩留贈給分別的人嗎?

  明確:這首詩寫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李白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但不到兩年,即被“賜金放還”,又開始了漫游生活。本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懷才不遇的痛苦和對開明、自由的渴求,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別”一詞既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這是作者鐘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三。

  (跟著錄音齊讀全詩)

  討論歸納:作者為什么鐘情于“天姥”?

  (1)借古喻今(“謝公宿處……清猿啼”);

  (2)以“天姥”自喻(“天姥連天……東南傾”);

  (3)借“夢游”抒情(“我欲因之……開心顏”)。

  板書: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白

  眼中 夢中

  天姥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3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把握欣賞詩歌運用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的表現手法,提高詩歌自主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全詩,討論交流,結合背景與意象氣氛,欣賞藝術特色與作者情感,學會獨立鑒賞、概括、表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教學方法】品味欣賞、歸納實踐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全詩,感受意象氣氛與情感

  二、琢磨詞句

  信語或 拔(出類拔萃) 因 殷 驚列缺雨煙鼓且須

  三、簡述分析,能力養成

  1、首段背誦賞析

  表現手法: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

  作用與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2、二段背誦鑒賞

  時間線索推進夢境描寫:夜渡、到達、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雞、

  空間轉換寫景抒情:巖路、花石、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太姥山勝景

  青云、水煙、霹靂、洞天、日月、霓衣風馬(云之君)、虎鸞(仙之人)——仙境降臨

  過渡句及感情:夢境美好終歸短暫,現實殘酷無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對

  3、末段背誦欣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否消極?】

  所有快樂的事情總是稍縱即逝的,自古以來,功名利祿總如流水般不可長留。

  表面上看是對人生的悲觀厭世,實際上這是李白對世事的看破與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懣之語,也有自我寬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間】

  “且”字有姑且之意,應是作者對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聲的真實流露。作者不愿阿諛侍奉權貴以換取功名,所以只能暫時游歷山水以派遣懷才不遇愁緒,姑且以此等待時機。

  【全詩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放浪不羈、蔑視權貴、淡泊功名、追求自由

  四、遷移拓展

  1、李白面對逆境的態度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李白為什么要夢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來,轉而游歷山水?寫一篇短文,表達你的欣賞與理解。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能力目標 背誦全詩;

  情感目標 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理解詩歌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尤其說起“話別詩”,我們很容易會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首送別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今天我們來學習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話別詩《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整體感知

  (一)析題

  夢游天姥吟留別

  1:內容:夢游天姥

  2:形式:吟(詩體名,歌行體當中的一種。內容多有悲愁感嘆之意,形式比較靈活,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內容:別東魯諸公

  點撥:歌抒情、文載道、詩言志。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體詩——他抒情;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載道;這是一首表達理想的詩——他言志。

  (二)朗讀課文 品味語言、感知內涵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全詩

  糾正字音,并結合注釋強調讀音及意義

  2、學生朗讀第一段(節奏輕快 雄渾有力)

  思考:①詩人描寫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個句子是哪四個?②找出幾個生動傳神的動詞。③體會夸張、對照的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②連---橫 拔---掩 倒----傾 ③神往 充滿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要知難而進。 )

  3、集體朗讀第2段(感情充沛 語調適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第二段開頭用了一個“之”字代哪些內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夢境。② 大膽想象,試述“夢”的過程。③找出表現詩人夢游時興奮不已的詞及夢醒后的情感。

  4、集體朗讀第三段

  點撥:“夢游天姥”,詩人極盡想象,直到眼前煙消云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夢后的詩人有何感嘆?讓我們一起來讀詩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們是如何理解反映詩歌主旨的這飽蘊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

  長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這里感覺官場生活亦不過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詩人寧愿選擇自己的生存空間,選擇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浪漫與率直,還要尋找“安社稷、濟蒼生”理想。(有儒家風范道家風骨)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體現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于幻想,對自由充滿向往。

  ②那么從哪里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藝術探究(詳見板書)

  1、詩風浪漫 想像豐富 夸張大膽

  2、借景抒情 夢由、夢境為結尾抒情張本

  3、虛實相生 夢境的虛 現實的實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思考練習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5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鑒賞重點語段,體會李白語言魅力。

  2、通過誦讀和討論,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3、通過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特色。

  2、學習李白蔑視權貴的傲岸情懷以及追求個性自由的浪漫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學到初中我們學習了很多李白的詩,比如《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溫故是為了知新,今天我們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吟”是一種詩歌體裁,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古體詩,篇幅、句式和格律沒有嚴格的限制,很適合抒發起伏跌宕的感情。

  夢中游歷天姥山,和朋友離別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聽范讀,正字音,商討句讀

  2、夢游天姥吟/留別

  3、標畫出夢境部分

  我欲因之夢吳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書:夢前、夢境、夢后

  四,讀課文,品鑒夢境

  1、誦讀夢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繪了哪些畫面?有什么特點?體現了什么情感?

  (指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體味畫面的特點和詩人飽含的情感)

  交流小結,點評提升

  明確: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通過鏡湖、明月、剡溪淥水等意象描繪了清幽寧靜的意境,抒發了詩人輕松愉悅之情。可重點賞析“飛”“送”等詞語。

  清幽、愉悅、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過“海日”“天雞”“奇花”“異石”等意象描繪了壯美而至迷離的畫面,面對此景,心胸為之開闊,襟懷為之敞開,在美景中流連忘返,以至于忘記了時間,到了傍晚都沒有察覺。

  壯麗、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熊在咆哮龍在長吟,天氣急劇變化,畫面變化多姿,驚心動魄,內心驚恐萬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繪了輝煌燦爛、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們齊聚一堂,老虎彈琴鼓瑟,鸞鳥駕車,熱鬧非凡。讀來讓人無比驚嘆,沉醉其中。

  神奇、驚嘆

  小結:

  這個浪漫的夢境變幻莫測,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詩人想象豐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搖曳多姿,正彰顯了作者的浪漫主義的風格。讓我們集體誦讀詩歌,再次感受這奇妙的夢境。

  2、研讀“夢前”和“夢后”部分,探討李白入夢的原因

  (1)、夢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詩人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夢呢?(讓學生在詩中找答案)

  明確:

  ①、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以“瀛洲”襯托天姥山,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達了對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反抗、憤激

  (2)夢后部分還能讀出哪些情感呢?

  明確:失落、傷感

  (亦如此、虛幻的夢、人生如夢)

  小結:剛剛通過誦讀,我們知道夢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夢不僅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對現實的不滿,對權貴的蔑視。

  五、研讀探究,把握內涵

  關于夢的內涵,歷來有兩種說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宮廷生活的反映

  同學們探討一下,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聯系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三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被放出京。)對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對權貴的抗爭,神仙世界的美麗正是反襯現實世界的丑惡,寫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現對現實的憎惡,不愿與權貴同流合污。

  無論是“理想的象征”還是“宮廷生活的反映”,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夢境到最后都會幻滅,夢境的幻滅也就是理想的幻滅,短暫的政治生活的幻滅,但是李白卻能夠不向世俗低頭,不與權貴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高亢的呼喊,這是非常難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丟棄人格。這個愿意當劍俠當酒仙,卻不愿意當奴才的李白,最終選擇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這就是李白人格的偉大之處。

  六、再讀課文,讀出感情

  最后讓我們再次誦讀課文,在誦讀中再現畫面的美,體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夢境中的某一畫面,寫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6

  【設計意圖】

  這首詩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李白專題的第一首詩,最能體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因此,教師教學時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對李白的詩仙形象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據此,本節課確定了“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并賞析藝術特色”“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兩個目標。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歷來都有爭議,課堂上教者提供了相應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通過辯論,探究詩歌的豐富內涵。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并賞析藝術特色。

  2.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由“夢”導入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永遠無法企及的高峰,而他的詩《夢游天姥吟留別》則是他詩歌的高峰,是他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走進李白“夢”的世界。(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提問:我們欣賞一首詩的時候,往往應該從題目入手,題目是理解詩歌的一扇窗戶,是打開詩歌的一把鑰匙。這首詩的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體感知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自由讀,概括思路。

  三、賞析“夢由(前)”部分

  指名讀寫天姥山的六句話,賞析詩句。

  明確:寫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點,表達自己的向往之情;主要運用夸張、對比、襯托的手法。

  四、賞析“夢中”部分,品味夢境

  情景導入:現在我們就進入時間隧道,讓時光倒流,重溫詩仙李白的一個流傳千古的奇夢。

  1.先把這段描寫切分為幾部分。

  學生思考:夢中的景色與情感經過了怎樣的變化?(相機板書:美麗險怪輝煌;愉悅驚恐復雜)

  2.賞析“我欲因之夢吳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師:品一首詩就猶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詩人的煉字。

  品味“飛”“送”二字的妙用。

  明確:“飛”“送”兩字先后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3.賞析“熊咆龍吟殷巖泉……訇然中開”一段,

  理解“殷”“驚”“欲雨”等詞語的意思。

  問:“列缺霹靂”,有人說“列缺”不能簡單翻譯成閃電,為什么?

  明確:“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為什么不能簡單理解為閃電,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電光從云霓中決裂而出的樣子,“列缺”實際上是將云層整個撕開(教師用動作表現)的感覺。“列缺”一詞描摹出閃電在一剎那間的形狀,然后緊接著才是霹靂,就是雷聲,山峰崩塌開裂,亂石橫走,地陷天塌。這就是和緩處則按轡徐行,緊急時又短兵相接。

  朗讀一下這幾個短句,讀出效果。

  師:有沒有發現,上下文句子的字數長短不一,跟前幾天學的古詩不一樣,為什么?

  相機介紹“吟”這種古詩體。(投影出示)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②壓韻自由,可以換韻。③對仗無嚴格要求。

  4.賞析“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師:將“青冥浩蕩不見底”一句中“青冥”換成“天空”行不行?

  針對學生對“青冥”一詞理解可能有的錯誤,教師提醒:我們可以馳縱想象,語文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并不是無限的,我們去想去創造,并不是隨便去想,并不是沒有正誤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沒有辦法同整個詩句融為一體。所以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維,要讓它和全詩融為一體。這里青冥要比天空顯得深遠些,它強調的是一種空靈的感覺,有開闊之勢,感覺到有點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點點微弱的光。

  5.“詩人的‘夢,是美夢,還是噩夢?請結合詩句及背景資料,表達你的看法,看看誰才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資料,列舉古人和今人的爭議。如:

  李白是一個愛做夢,并對夢有著奇特體驗的人,他在許多詩里直言不諱地說過,供奉翰林是一場夢。如“一官即夢寐”;“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魯中送二從第赴舉之西京》);“長安如夢里”;“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遠海》)等。

  北大教授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一文片段:“這首詩的奇特在于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著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啟發了多方面的聯想。”

  學生展開辯論。

  師相機點撥:①夢中的景物、人物、動物或其他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嗎?②請注意教材中文章后面的注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注釋。

  小結:夢境是宮廷生活、官場道路的折射。“一夜飛度鏡湖月”的輕松愉快其實就是他被召入宮時的心情。“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就是出入官場的那種短暫的成功體驗。而當他想逐漸融入時,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并非那么美好:“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對官場的迷茫;“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象征著官場讓人心驚膽戰;“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象征著官場的變幻莫測。“云之君、仙之人”其實就是那些達官貴人。“日月照耀金銀臺”就是皇親國戚們居住的宮殿;“虎鼓瑟兮鸞回車”就是達官貴人們出門時候的鑼鼓開道。可見,夢游過程其實就是現實的曲折反映,夢中的仙界其實就是現實的官場,夢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著官場的險惡和變幻莫測。

  五、賞析“夢后”

  提問:這不是送別詩么?怎么沒有那種楊柳依依的送別之情呢?沒有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的苦楚呢?

  師:李白的詩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規,天馬行空,自由馳騁。

  重點賞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明確:李白一生經歷坎坷,這句話道出了他對腐朽現實的憎恨與鄙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詩人也絕不低眉順眼奉事權貴,寧可放浪山水之間,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傲岸與高潔。

  提問:通過夢后所感,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請用一個詞概括,請一小組同學依次回答。

  學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羈、追求自由、消極避世、寄情山水、無奈、憤激……

  六、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1.師:李白有一個美譽,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這個美譽是哪兩個字?

  明確:“詩仙”。

  2.學生結合這首詩討論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①詩的風格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投影出示資料:明代王思任《天姥》節選:

  “天姥(比之于天臺),僅當兒孫內一魁父,焉能‘勢拔五岳掩赤城耶?”

  師:這段話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臺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兒孫輩,充其量身材比較魁偉罷了,怎么可能‘勢拔五岳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懷疑李白在“開玩笑”!其實源于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他塑造的夢境就是從他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作的兩大標志:瑰麗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相機板書: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結合詩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這是游仙詩的重要特征。

  ③李白的行為

  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撈月而死。“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向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學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為之寫了不少詩文。(結合學生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④別人的評價

  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謫仙人”的評價。同時代詩人元稹評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說李白“才矣奇矣”,現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熱烈地贊頌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⑤李白書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讓學生揣摩飄逸豪放的道骨仙風。教師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寫的“詩仙”二字旁寫下太白。

  七、總結全文,理清思路,指導背誦

  一代詩仙已經作古,但浪漫主義的大旗卻永遠飄揚在人間。同學們要從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讓我們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開辟人生的新天地,將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7

  【教材分析】

  《夢游天姥吟留別》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自主賞析”部分的課文,為了讓學生能夠自主賞析,感受詩境,我選擇了讓學生誦讀、小組探究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意境,緣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復雜而深沉的情感,并結合李白的生平簡歷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樂觀積極的情懷,從而激勵學生面對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目標】

  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討詩人復雜深沉的情感,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夢境”這一話題導入新課。

  回顧第一課時內容,課件展示全詩思路,讓學生熟悉全詩的行文脈絡,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接下來讓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提示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并感受詩歌情感韻味。

  根據詩歌思路讓學生部分朗讀。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歌的畫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畫面的特點,進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讓學生嘗試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其間采用小組討論及學生誦讀的方法)

  吟讀指導:處理好停頓、重音、語速、語調、語氣,力爭吟誦出詩歌中多變的節奏,多變的情感。

  分析寫景部分,各學習小組任選一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引導學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畫面特點,理解蘊含的情感。

  引導學生,分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段:入夢緣由

  景物:天姥山

  特點:高大雄偉

  情感:對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語山”,通過“瀛洲”“煙霞”等襯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過“天”“五岳”“赤城”“天臺山”等進行對比,用“信”“或”“連”“橫”“拔”“掩”“傾”等詞語和極度的夸張手法,描繪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偉,激發人們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鏡湖、明月、剡溪、淥水等意象

  特點:清幽寧靜

  情感:急切興奮、輕松愜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飛、送

  詩人一入夢幻,隨即進入一個神幻空靈境界,一夜之間飛過鏡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飛到剡溪,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眼見綠水蕩漾,耳聞清猿啼鳴,景色十分幽靜。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點:壯美迷離

  情感:陶醉,流連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見、聞

  黎明時分,詩人穿上了謝靈運當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當年曾攀登過的石級——青云梯,就像腳下生風,直向高聳入云的山徑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見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耳際傳來半空中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山巖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云、水等

  特點:驚心動魄、變幻莫測、光怪陸離

  情感:驚異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栗、驚、云、水

  夜幕降臨了,詩人耳畔回響著從山谷傳來的熊的咆叫聲,龍的吟嘯聲。巨大的聲響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巒都在發抖。此時,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騰起煙霧。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聲有色,恰似一個光怪陸離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筑陳設、仙人的衣著舉止、鳥獸的吹打駕車

  特點:輝煌燦爛、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情感:驚嘆不已,興奮愉悅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臺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云而出,身著云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虎是百獸之王,在這里鼓瑟,鸞是鳳凰,吉祥之鳥,這里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臺上。詩人神游八極之表。極盡想象,極盡浪漫。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夢醒后的感慨,然后引導學生加以總結。

  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人生無常的傷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尋訪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現實。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積極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歸自然之情。在現實的惆悵中,他終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選擇了騎鹿遠游,娛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悵。

  3.問題探究,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①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課件展示相關背景,小組討論并引導學生回答)

  得出結論:

  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②你覺得李白是真想騎鹿遠游、別君去兮永不還嗎?你怎么看出來的?(小組討論并回答)

  得出結論:

  “且”,暫且遠游,并不想放棄自己的壯志。實際是含蓄透露了對現實的不滿,不愿侍奉權貴,表達了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

  置身詩境,我們會發現,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后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蕩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為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著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4.小結勵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詩寫在天上,飛翔的生命掛在懸崖。”既然現實是灰暗的,就在心靈的天空飛翔。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塊圣地,安放自己的靈魂;我們需要時刻對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因為,這才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讓學生對詩歌情感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勵學生面對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

  五、布置作業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解讀課后李賀詩歌《夢天》,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目的:通過實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法,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夢游天姥吟留別

  景物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特點

  情感

  積極樂觀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8

  教學目標:

  1 了解古體詩的一些特點,在此基礎上把課文熟讀成誦,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詩作的相關背景。

  2 賞析詩歌的巧妙構思,理解詩作的主題思想。

  3 認識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對黑暗現實的消極反抗,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性格。

  教學重難點:

  鑒賞“夢游”的意境,初步體會李白先生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 鑒賞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鴛鴦蝴蝶夢》歌曲:“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

  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響起,學生興趣調起,教師借機發問,歌詞化用了哪位詩人的詩?學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學生齊背,“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 這首詩作為古體詩的特點非常清晰,教師引導學生注意這首詩的特點,由此明確古體詩的特點。

  二 古體詩的特點: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規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篇幅一般較長,容量也較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先生的一首古體詩《夢游天姥吟留別》。

  三 簡介李白先生及寫作背景。

  由以下幾句李白先生的詩串接介紹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十五好劍術”“五步殺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素有“一飛沖天,一鳴驚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長安三年,占盡了風光,終被賜金放還。此次辭別東魯諸君,準備南游吳越,本文為離別前夢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吳越”之前的夢游。

  四 誦讀課文

  1 播放錄音或教師朗誦

  強調字音、語調、情感。

  2 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誦讀提示)

  3 學生齊讀課文(字音正確,有氣勢就行)

  五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指正讀法,同時理清思路,弄清詩歌大意。

  問:1 題目中說是“夢游”,詩中寫夢游的部分是第幾段,夢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夢游”之外的內容又是寫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確脈絡:

  入夢緣由——夢游歷程——仙境出現——夢醒時分——留別語

  六 指導誦讀,品味鑒賞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錯使用五七言,長短多變化,強調誦讀節奏,前四句應輕讀,語氣稍帶夸張,后四句要雄渾有力,氣勢貫通。欣賞表現手法:起興、夸張、烘托,體會其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掌握本段內容:入夢緣由。

  2 品讀第二段

  學生齊讀第二段

  誦讀指導:開頭兩句應輕讀,“飛”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應讀得輕快些,讀出作者的輕松愉悅歡暢之情。“千巖… …驚層巔” 四句應為一個小高潮,語氣厚重夸張些最好,這也是為了與下一句的“平靜”形成對比,使情感顯出起伏。當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一句的輕、慢、抑,就是為下文“仙境”出現蓄勢,“列缺霹靂”兩句,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極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來。奇幻、瑰麗的仙境到來,讓人驚嘆自然界的神力,語速應放慢些,盡可能夸張些,以表現詩人的無限驚喜之情。然而,當美夢化為泡影,當理想回歸現實,作者是悵然若失,長嘆不已!最后四句應放慢語速,融入深情以表現夢醒時分的悵惘之情。學生按以上指導,再讀、品第二段。

  重點鑒賞仙境

  要求:學生依據詩歌,通過合理想象,用現代散文的語言再現詩中意境。

  參考例文:閃電劃過天際,驚雷震響長空。山巒崩塌,大地動搖。仙境的石門轟然一聲從中間打開。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廣闊無邊,望不到邊際,在日月的光輝照耀下,金銀的亭臺樓閣發出奪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們披著彩霞作為美麗的衣裳,架著長風當作自己的寶馬,紛紛趕來,參加盛大的宴會。你看,那彈琴的是溫柔的老虎,那架車的是嫵媚的鸞鳥。仙人們濟濟一堂,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賞讀部分學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當美夢頃刻間化為塵煙,所有的希望都已成為泡影,詩人是感慨萬千。人間之士長思神仙之世,或許這本身就是很荒謬的。與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時行樂!那青崖間的白鹿是我最忠實的伴侶,何不騎上它去尋訪名山大川!此生寧愿與山水為伴,清白一生,快樂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濁的權貴!

  4 整體把握全詩

  《夢游天姥吟留別》以“夢游”為核心,從自然環境起始,到社會環境結束;以寫景始,以抒情終。

  第一部分用起興、夸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之高大,隱含向往之情,以為夢游的緣起。

  第二部分開頭兩句和結尾的四句是由現實到夢幻,又由夢幻回到現實的連接點。中間集中渲染夢游,又可分為兩部分,淺層次寫山景,詩人從不同的時間、角度、方位、感覺等方面有聲有色地描繪天姥山的高峻雄偉和奇特;深層次是寫仙境,“列缺霹靂”起,景色為之一變,金碧輝煌、壯麗無比的天上宮闕,云中諸神即刻現身呈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部分寫夢幻破滅后的心情,畫龍點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詩是一首留別詩,作者沒有用自己的天才來抒寫離愁別緒,而是極力渲染夢游仙境的壯美,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然后發言,教師適時點撥。

  李白先生“夢游”是通過一個離奇變幻、自由壯偉的極樂夢境表達自己對自由樂土的向往和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繽紛,反襯出人間社會的極端丑惡,詩人借此表達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詩人認為,神仙世界虛無縹緲得難以尋覓,那就在人世間像神仙一樣縱情山水恣意游樂吧,決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表現了詩人蔑視權貴、放達樂觀的精神。

  “留別”有“留贈”之意,也有對長安三年“痛苦的留戀和凜然地作別”之意。

  李白先生是一個集儒、道、俠于一身的詩人,儒家的積極用世,道家的消極避世、不事權貴的思想,游俠的反抗惡勢力與豪邁飄逸的精神,在這首詩中均有體現。

  八 指導背誦,深入體會李白先生創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據詩歌的思路,引導背誦,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特色。

  (第二段為重點)

  2 總結詩歌的藝術風格。

  (1)想像、夸張手法的運用

  (2)神話傳說的運用

  (3)詞語的大膽運用

  這一環節,可以直接告訴學生以上三點,然后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實例,或者從以前所學的詩歌中尋找例子。這樣可以避免純粹理論的解說,理論聯系實例,學生更容易理解、領會。

  九 結束語

  李白先生的詩歌是我國詩歌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詩是盛唐氣象的折射,是個性光輝的閃光,是橫溢才華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聲。希望大家課下選讀李白先生的其他詩作,用心感受這課偉大心靈的跳動!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鑒賞夢游的意境;

  3、情感目標: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認識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

  教學難點:鑒賞夢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抓關鍵字把握文脈,抓關鍵句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用具:朗誦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憶李白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詩句。

  二、整體把握

  1、學生試讀,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

  ②以時間順序概括全詩的每節大意,把握總體脈絡。

  三、品味鑒賞

  1、賞析第1節:

  ①問題背景設計:夢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處的關鍵詞語暗示了第1節是夢游的原因?

  ②寫五岳、天臺的作用是什么?(板書)

  ③最后四句,作者為了突現天姥山的高峻挺拔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滅或可睹給在夢境中才能游覽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層什么樣的色彩?

  2、賞析第2節:

  ①導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致呢,讓我們跟著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②學生齊讀。思考:請找出本節中寫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層:

  A、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B、學生隨朗誦帶齊讀,把握節奏,感受意境,

  C、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D、檢查預習情況:以抒情散文的筆調譯寫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譯原文;

  b.文筆要流暢優美;

  c、要能體現意境的特征。

  E、交流點撥;

  F、其實,詩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夢見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許多奇異景象,雖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這與仙境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G、體會浪漫主義創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關詩句,學生歸納;

  b.在讀過的1、2兩節中,其浪漫主義創作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豐富的想象/大膽的夸張)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別(帶講背景),這首詩是為留給東魯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詩人要告訴東魯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書)

  ②找依據;

  ③但詩人夢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據)

  A、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B、哪幾句詩體現了詩人對此采取的做法?

  C、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板書)

  四、教師小結,學生背誦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2.完成練習冊。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體會作者蔑視權貴,反抗現實,向往仙境,追求個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

  (一)教學內容

  指導誦讀,放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注重學生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加以指導,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難點:誦讀方法的指點。

  三、教學對象分析

  該詩是詩人的代表作之一,屬古體詩,內容并不艱深,學生結合注釋和借助工具書,基本讀懂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深入理解從而把握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則并不容易。傳統教法——教師串講唱獨角或師生雙邊活動唱雙簧,效果不會很佳。

  鑒于此,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緊扣課文本身的特點(句式參差:以七言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豐富:既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現啦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更凸現啦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同時,也夾雜著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態度;篇幅長短:不似絕句體、律詩體那樣短,也不像《孔雀東南飛》《琵琶行》等詩歌那樣長,可謂長短適中,易于把握,與一節課的容量也相符),在誦讀指導的基礎上,切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大膽讓學生進行誦讀實踐,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去感悟、去體味,不失為一種比較好的做法。

  四、教學媒體設計闡述

  (一)充分體現詩情畫意。李白這首詩描寫夢游天姥的具體景象時,詩人的想象力像天馬行空一樣無拘無束,想象的羽翼隨意飛翔,在筆端展現出啦變換萬千的景象,創造出啦和丑惡現實完全對立的神奇壯麗的境界,炫人眼目,動人心弦。媒體要盡可能地通過音樂(精選風格迥異、優美動聽的配樂)、語言(名家配樂誦讀)和畫面(精心設計每一幅頁面,特別是第二段,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見包括夢中所見,特精選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風景圖片制作成動畫,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把這種美展示出來。一是為教學服務,把學生帶進李白詩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二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對象頁面轉換的便捷性。為啦節約課堂時間,提高媒體的使用效率,考慮到學生欣賞詩歌和朗誦詩歌要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象之間、頁面之間,比如,范讀的各個片斷之間、配音的各種音樂之間轉換非常方便,或通過鼠標,或通過鍵盤左右鍵,或通過快捷鍵。

  (三)體現媒體設計的充足性原理。現代媒體較傳統媒體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絕不是媒體使用越新越好、越復雜越好、越多越好。事實上,任何事物總得有個度,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處”。那種媒體滿堂“灌”的語文課自然熱鬧非凡、新奇無比,但語文課的特點(語文課應著力表現語言文字的藝術)卻失去啦。該設計中,不管是導入新課的體現詩人個性的名句動畫展示(讓學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親近李白、喜愛上李白)、還是風格各異的配樂曲子的選擇(與詩歌中豐富而多樣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著充足性原理:圍繞學情而設,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利用自修課投影或印成講義發放

  資料一:創作背景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經友人吳筠的推薦,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為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的時機來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興高采烈地到啦長安,但僅被任命為供奉翰林,這只是一個御用閑職,根本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卻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敗,他那種蔑視權貴、不趨炎附勢的處世態度,和桀驁不馴的頑強性格,招致啦權貴們對他的讒毀。不到三年,便以“賜金還山”為名,被玄宗趕出啦長安。冷酷的社會現實無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是在極度悲憤惆悵的心情下離開長安的。之后,他又繼續他的漫游生活。天寶四年秋,當他離開山東魯南游吳越時,寫下啦這首詩,留贈給他的朋友。整個題目的意思是:把夢游天姥山的情景寫成詩,留給朋友作別。

  資料二:李白五首詩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1

  教學重點

  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

  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難點

  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

  教學手段: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通讀全文。解決字、詞、句障礙。

  2.放朗誦帶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把握節奏及停頓。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題、體會藝術特色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確:

  第一段寫夢游緣由。第二段寫夢游過程。第三段寫夢游后的慨嘆。

  2 .第一段中詩人是怎樣形容天姥山的?

  明確:

  用“信難求”的瀛洲反襯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觀存在。接著,詩人借越人之口,著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氣勢。“橫”、“拔”、“掩”三個動詞不僅寫出了天姥山橫空出世、高峻挺拔、卓爾不群的外形特點,還賦予它極強的動感。

  3.按夢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為幾層?每層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

  第一層到“淥水蕩漾清猿啼”,描寫夢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層到“空中聞天雞”,描寫夢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層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寫詩人在天姥山之巔偶見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層到“失向來之煙霞”,寫詩人夢醒長嗟的情狀。

  4.描述一下你最喜愛的畫面,注意表現出時空的交替、色彩的變換、場面的宏大。

  明確: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盡頭,是金碧輝煌、五彩斑斕的神仙世界。這里日月雙懸,金宮銀宇。神仙們披著霓裳衣,御風而行。清風蕩漾,衣袂飄飄。神仙們紛至沓來;虎為他們彈琴鼓瑟,鸞鳥為他們駕車前行。仙樂聲聲,盛況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詩人為之傾倒呢?”

  5.為第三段劃分層次,進一步理解本詩的主題。

  明確:

  這七句話實際表明了三層意思。“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寫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轉瞬即使的夢境一樣。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極的情緒,但就全詩而言并非主要的。“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人想遠離這黑暗污穢的現實世界的直語表白。我們不能把這種想法看成是消極和遁世,而應悟出詩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棄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話則最為直接最為徹底的表明了詩人不事權貴的清高與傲氣。

  6.學完全詩,談談你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明確: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復雜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狀態。現實冷酷,如在夢中。與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現實,還不如騎鹿求仙,遠離濁世。詩人展開如夢似幻的浪漫主義手法,夢游仙境,把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表現了出來。

  雖然作者也表現了“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消極出世思想,但更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權貴的機敏與傲氣,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磊落與軒昂。

  7讀完第二段,你對李白的詩歌藝術特色有那些認識?

  明確:1豐富的想象(舉例略)

  2大膽的夸張(舉例略)

  教案點評:

  誦讀法是鑒賞古詩的好方法。本詩具有音樂般的節奏,讀來朗朗上口。反復誦讀有助于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把文字轉換為畫面,有助于體會詩人的浪漫主義文風。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相關文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1-07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案12-25

夢游天姥吟留別 教案08-28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1-26

夢游天姥吟留別03-15

《夢游天姥吟留別》10-25

夢游天姥吟留別10-29

夢游天姥吟留別優秀教案04-08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03-17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