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教案錦集七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馬說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馬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2.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 的用法。
4.翻譯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作者懷才不遇、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重點:
翻譯并背誦全文
難點:
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系
學法指導:
1、結合注釋,解決重點字詞。(小組內共同提出并解決)
2、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運用聯系和想象,理解課文中的白描寫法。
教學方法:
讀 議 展 點 練
第一課時
一.引導探究
1.讀寫字詞:
駢死pián 槽櫪cáolì 粟sù 外見xiàn 食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3.查找資料,了解“說”的相關知識,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①“說”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用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和主張,講究文采,相當于今天的雜文。
②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 ”之一,曾倡導古文運動。初入仕途時,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納。
4.朗讀課文,用課文原句填空。
①伯樂對千里馬重要性體現在“ ”。
②沒有伯樂,千里馬悲慘的命運是“ ”。
③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是“ ”。
④造成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和對“食馬者”無知的強烈譴責表現在“ ”。
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體現在“ ”。
⑦揭示食馬者埋沒千里馬才華的句子是“ ” 。
二.優選精練
(一)基礎演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④駢死于槽櫪之間( )
2. 用“∕”標出下面語句的節奏(每句標兩處)。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_ __通__ _ 含義:___ ____。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__ __通___ 含義: 。
__ 通__ _含義:_ __ __ 。
③其真無馬邪 ___ _通___ _ 含義:______ ___ 。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義是
⑤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通 ,含義是
古今異義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義: 今義:
②是馬也 古義: 今義:
(二)能力提升
1.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④其真無馬邪?
2.填空。
①“說”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
②《馬說》運用了 的寫法,用“千里馬”比喻 ,用“ ”比喻圣明君主,把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象揭示了封建統治者 的現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③“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④《馬說》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閱讀寓言《趙人賣馬》,自選角度,說說你受到的啟示。
一個趙國人牽了一匹馬到集市上去賣,賣了三天,無人問津,便想了一法,請名人伯樂到市場上將他的馬看上兩眼,做一個“活廣告”。伯樂欣然而至,圍著馬轉了三圈,離開時還回頭看了三看,于是馬價漲十倍。
2.封建社會有很多人才被埋沒,同樣是懷才不遇,他們的做法卻不一樣。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么?
A.韓愈—— 牢騷滿腹痛罵當局
B.蘇秦——刺股苦讀發奮成材
C.韓信——另尋明主開創大業
D.陶淵明——歸隱田園孤高自傲
3.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沒?
馬說教案 篇2
【教學思路】
《馬說》是一篇寓意深遠,寄情深沉,富有啟示作用的古代雜文。教讀本文時,可引導學生從誦讀入手,體會語言承載著的思想情感,并與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啟迪的同時拓寬思維空間,形成與時俱進的人生觀、人才觀和用人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熟讀成誦。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
2、過程與方法:
⑴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⑵ 誘導思辨,激發爭論,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探究、創新的語文素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觀、正確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懷才不遇的問題。
⑶ 形成與時俱進的人生觀、人才觀和用人觀。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⑴ 掌握古今異義詞。
⑵ 背誦全文。
⑶ 正確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難點:
討論有關人生觀、人才觀、用人觀的問題。
【教學方法】
點撥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準備相關材料。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導入
1、播放《萬馬奔騰》音樂;展示幾幅馬圖來激活氣氛。
2、請學生說說有關“馬”的成語、名句;
3、請學生講講傳說中有哪些千里馬。
(以對比故事導入)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伯樂把馬獻給了楚王,經過精心喂養,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了不少赫赫戰功!
千里馬有了伯樂的發現、啟用,經過精心喂養,自然精壯神駿,能馳騁沙場,立功揚名了!但如果沒有伯樂的出現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韓愈寫的《馬說》,一定會讓你對千里馬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和作者、作品、背景簡介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本文選自《韓昌黎文集》中的雜說四,作者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樂相馬的寓言,借千里馬因無伯樂賞識的不幸遭遇,說明了“欲得士,必須善識士,善養士,善譽士的道理。”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壓抑人才,摧殘人才現象的控訴,對昏聵愚蒙的達官貴人的譴責,以及沉淪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脫穎而出的渴望。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全文。
2、老師指導誦讀的斷句、節奏、重讀、語氣、情感表現等。
3、播放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好難字的讀音,把握好語調、語氣。
4、學生朗讀課文,討論、探究難詞難句和關鍵句,了解全文大意。(掃清文言詞語障礙、積累文言詞匯)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下列問題
1、“千里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2、誰該對千里馬的不幸遭遇負責?(引發學生強烈的思辨、探究和爭論)
3、“千里馬”、“伯樂”和“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對他們的態度怎樣?你的感覺又如何?(學生應感同身受,有感而發)
4、像這樣借寫它物來寄托情感、闡明道理的寫法叫做什么?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托物寓意的寫法;領悟本文的思想內容。)
合作探究爭辯:世上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只會等別人來發現嗎?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結合當今社會談談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盡其才”!
六、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馬》為文題,寫寫自己的想法。
【板書設計】
引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達:懷才不遇 《馬說》
本論: 食之不能盡其材 (憤怒)
控訴:埋沒人才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結論: 其真不知馬也。 (諷刺)
千里馬 托物寓意 人才
馬說教案 篇3
一、作家研究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時,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并不等于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這些都讓他感到明主難遇,在這種悲憤心情下,寫下了《馬說》。
二、課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韓愈《送孟東野序》)。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說》便是其中之一。“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本文在結構上特點: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的《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所抒發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2.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一)知識積累
1.導入:
(屏幕顯示《伯樂識馬》的故事幻燈片)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于千里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師板書課題)
2.作者及文體簡介:(屏幕顯示)。
3.檢查預習,下列字詞語會注音?
祗( ) 駢( ) 一石( ) 食馬者( ) 邪( )
(二)誦讀感知
1.聽讀——朗讀,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正音正字]
祇(zhǐ) 駢(pián) 盡粟一石(dàn) 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朗讀提示:讀準節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點撥疑難,積累字詞。
(1)用現代漢語解釋重點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
雖
故雖有名馬( )
雖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馬者( )
食不飽(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執策而臨之( )
其
其真無馬邪( )
其真不知馬(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馬者:食——
才美不外見:見——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
其真無馬邪:邪——
(2 )翻譯課文
(結合注釋疏通文義,獨自無法理解的標劃出來,最后進行課堂交流)
3.自讀課文,結合課文意思,感知以下問題。(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讀賞析
(把握課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寫法。學生閱讀、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那么“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
2.從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評價
(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認識?看看課后練習第三)
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揭露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愚妄淺薄。
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伯樂 不常有 善于識別人才的人
馬
說
千里馬 常有 人才
食馬者 不知馬 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馬說教案 篇4
師:“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時候,特別是封建社會,很多人才常哀嘆生不逢時,不能施展自身的志向,甚至被扼殺,這是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悲劇。今天,我們學習韓愈的《馬說》(板書:題目、作者)反映的就是這種現象,文章表達了作者對這一現象的深刻考慮。關于“說”這種文體,我們以前學過嗎?
眾生:學過。
師:從大家異口同聲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對“說”這種文體一定還記憶猶新吧。請一位同學幫我們溫故一下吧!
(生齊舉手)
生: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說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與現代雜文大體相近。
師:很好,大家知道“說”這種文體相當于現代雜文,那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作者韓愈,請看屏幕。
韓愈:字退之,河南人,自號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議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主張。他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寫此文。(屏幕顯示)
那么,讓我們邊聽錄音邊看書,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文章的節奏。
lè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伯樂 祗 駢 槽 櫪 一食或盡粟 一石 食馬者 外見
(屏幕顯示字詞讀音)
師:你們聽了他人的誦讀,自身也想展現一下自身的風采吧。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朗讀,每人讀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內容請看屏幕:
1、找出難懂的詞、句。
2、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具體做法:四個學生為一小組,甲生讀完,其他組員肯定他讀得好的地方,同時找出讀錯或特別注意的地方,再一起討論,互相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或采用大家邊讀邊口譯,互相更正,一起補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體做法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教師從旁點撥。)
師:經過老師的一番巡視,發現同學們交流活躍,例如第四小組的同學能發現“食”字在這篇文章中的有幾個義項,還有前面這一小組知道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等等。可見,大家討論非常認真。現在,我們一起做一下練習來鞏固對文言文詞語的掌握。
之:死于槽櫪之間
策之不以其道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盡栗一石
食馬者
食不飽
策: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策之不以其道
(屏幕顯示)
師:下面有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生:第一句的“之”是結構助詞“的”。第二句,代詞“千里馬”。第三句,調節音節,無意義。
師:嗯!很好,(同學鼓掌)繼續有請第二位同學。
生:第一句的“其”表反問“難道”。第二句,表推測“恐怕”。第三句,作代詞,代“千里馬”。
師:大家說,這位同學回答得對嗎?
眾生:對。
師:好,我再請一位自告奮勇的同學來回答。
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詞,餐、頓。第二句作動詞,喂養。第三句,吃。
師:這位同學不但有膽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謂“智勇雙全”,我們同學怎么沒有表示?
(眾生邊笑邊鼓掌)
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和練習后,大家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為了深刻理解韓愈寫《馬說》這篇文章的精髓,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生大聲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師: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我們一起研討下面幾個問題。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是怎樣的?哪一句是集中體現?
2、文中通過哪些語句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3、本文中“千里馬” “伯樂” “食馬者”各比喻了哪幾類人?
4、通過千里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屏幕顯示)
師:對于上面幾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任選幾個來考慮,還是依照剛才的小組展開討論吧。
(老師巡視,從旁指導)
生:我選擇第1、2題來回答。課文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標明作者的觀點認為伯樂是最重要的,就是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至于第2個問題是“食不飽,力缺乏,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學坐下,另外一組的同學補充)
生:對于第四小組回答的第2個問題,我覺得不夠全面,還應該補充這一句“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師:這位同學補充得很好,關于第3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回答吧!千里馬指哪些人?
生:人才(異口同聲)(板書)
師:伯樂呢?
生:善于發現人才的人(板書)
師:食馬者?
生:統治階級。
師:統治階級可以分為賢明的君主和平庸無能的君主,或殘酷無比的君主,在這里我們應該加上一個什么形容呢?
生: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師:太好了,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板書)。關于第四個問題,這個小組來回答。
生:通過千里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時代統治者既不識他人才又不重視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沒。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心情。
師:看來大家對課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得很好。的確,在韓愈的那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不會重視人才的,而在我們當今的信息時代,人才可謂是“原子彈”,他們迸發的能量是無法估計的,因此,國家非常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并提出了“科技興國”的口號。雖然文中強調了“伯樂”的重要性,也并非它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我們應深信“是金子的總會發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同學們,再退一步來說,假如你是伯樂,你將會如何對待你的千里馬?
(生考慮片刻紛紛舉手)
生:我會給他金錢、樓房、車,讓他死心塌地為我服務。(眾笑)
師:可別笑他,這是很實際的問題,你不支付他報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為你服務,講貢獻也應有一定的報酬。
生:我覺得應給他權力,有了權力才有助于工作的開展。
生:我認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布置到一個恰道好處的位置上,充沛發揮他的才干。
師;我很欣賞同學對人才觀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會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對待人才,我們應持有怎樣的態度,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大家請看屏幕。
對待人才:識他人才,重用人才
尊之以高位
養之以厚祿
任之以重權
馬說教案 篇5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馬說》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于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本文正是以良馬喻英雄,謂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樂,才可發揮才干,否則很可能遭埋沒,極寫知遇之難,寓意委曲深致,文氣矯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勢。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國古代文人用文字來書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
二、【教學設想】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讓學生由讀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從而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在這堂課中,讓學生了解“說”這種古文體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并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認識、學習、運用“托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3、了解“說”的體裁特點。
四、【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難點:
1、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朗讀,以期能熟讀成誦。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難點由學生討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疑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走進韓愈的生活經歷,理解有才之人懷才不遇的痛苦,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強烈不平和悲憤之情。
七、【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查找有關“馬”字的成語。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學生匯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 生講關于伯樂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意圖: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
(二)了解體裁
師:請學生列舉和馬有關的成語(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龍馬精神、塞翁失馬等等), 那么我們把能日行千里的馬稱為什么呢?(千里馬)聽說過伯樂
相馬的故事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文學家的散文作品《馬說》。有誰愿意為大家解釋這一課題呢?明確:“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 “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如《愛蓮說》、《捕蛇者說》、《師說》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跟讀,注意讀音、停頓。(意圖:通過多層次誦讀,師生共同研討部分句段的朗讀技巧。領悟作者飽滿于字里行間的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2、自由朗讀,結合注釋,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練習。
⑴ 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粗的詞。
①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② 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見。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區分下列虛詞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隸之手
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馬也
3、老師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⑴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詞“馬”的后置定語
⑵ 狀語后置: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分析:“于”相當于“在”,“于奴隸人之手”是介詞結構的后置。
4、請一個學生翻譯全文,其他學生補充。
5、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文章每段的內容。
6、全班齊讀,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意圖:本設計力求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
(四)、整體感悟
1、提出問題,學生搶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體顯示)
⑴ 文章開頭是如何闡述“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的?
⑵ 沒有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⑶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2、教師點評、歸納
3、提問:文中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五)、 品味詩文,推究文理
1、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多媒體顯示)
⑴ “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三個“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樣?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各有怎樣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行分析)
2、點明“托物寓意”的寫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平時寫作中去。
3、全班齊讀課文,并背誦。
(意圖:四、五兩個環節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學法,能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上來,成為課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暢所欲言:
1、結合現實思考:你認為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么做?
馬說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一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說”的相關知識。
3、通過一些字詞句的使用,體會這些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確、靈活地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較朗讀,體會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去從不同角度理解,體會作者愛才、惜才的深情。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使學生能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現狀,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積極成為一名有用之才。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進一步理解“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本文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二)難點:
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寫法。
2、理解人才的產生、成長不僅需要個人的努力,還需要社會有適合發展的氛圍。
三、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檢查學生可前預習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
(二)學生準備
1、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標出重讀的字詞。
2、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
3、查找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馬說》,看到這個課題,你會想到什么?
學生可能會答:《愛蓮說》、《捕蛇者說》
2、請同學們回顧以往的知識談談你對課題的理解。
“說說千里馬 ”、“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更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
3、簡介韓愈
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學,二十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等仕途。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旱荒,曾上疏請寬免徭賦,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憲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時,又上表諫迎佛骨,幾乎處死,被貶潮州(今廣東潮陽)刺史。穆宗時召為國子祭酒,后轉為吏部侍郎,卒于官。謚號“文”唐世稱韓文公、韓吏部,也因其郡望為昌黎,稱韓昌黎。韓愈是唐代文學改革、“古文運動”的領袖,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華文風,被列為“唐宋八大家” 之首,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二)初讀課文,順暢朗讀。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2、教師范讀課文。
3、請一組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注意字音、停頓、語氣。
(三)再讀課文,通曉其意。
1、和同桌再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出示小黑板,檢查文中的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1)、重點實詞
然后有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喻指人才。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辱沒
駢死于槽櫪之間: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
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一頓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同飼,喂
才美不外見: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樣;常,普通的。
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規律,方法。
執策而臨之:馬鞭子
食之不能盡其材:盡,竭盡;“材”通“才”,才能。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鳴,鳴叫;通,通曉。
執策而臨之:執,拿著;臨,面對。
其真不知馬也:知:識別。
(2)一字多義
能 雖有千里之能 名詞,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詞,能夠
食 食不飽,力不足 動詞,吃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養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動詞,用鞭子打
執策而臨之 名詞,馬鞭子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舒緩語氣,無實意
而 而伯樂不常有 可是、但是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卻、可是
執策而臨之 連詞 表修飾關系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馬
其真無馬邪 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 恐怕,表推測語氣
(3)通加字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能。
食之不能盡其才: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表現,表露。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
(4)古今異義字
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 有時 今 常作連詞,表選擇關系
執策而臨之 古 馬鞭子 今 常指“政策、決策”
(四)三讀課文,把握精髓。
1、師范讀句子,讓學生比較差異,說說那種讀法好,并說明原因。
(1)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明確: 全文主旨,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性作用。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明確:這是作者對千里馬可悲遭遇的描繪,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豈能千里也?
明確:作者用夸張的手法寫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可食馬者卻恰恰“不知”這一點,作者歷數這種“不知”所造成的惡果,再用“安求豈能千里也” 將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明確:飽含對愚蠢、荒唐的食馬者進行辛辣的嘲諷。
2、啟發學生在文中找出飽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試著讀一讀。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師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
教師設疑,引導學生把握主旨。
(作者寫千里馬的遭遇想告訴我們什么?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人有著和千里馬一樣的遭遇)
作者將千里馬比作人才,將食馬者比作愚妄淺薄的統治者,將伯樂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和根本原因,諷刺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摧殘埋沒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痛感“伯樂不常有”和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
(四)課堂檢測
1、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3、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表面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5、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馬者淺薄愚妄表現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的一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這篇文章采用 托物寓意 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10、《馬說》一文的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用“/”標出下列句子的誦讀節奏。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五)如何做一個人才?
作為學生成為“伯樂”的機會不多,但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千里馬”,在我們遇到伯樂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么?設置此問題是為了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為成為人才做準備:聰慧的頭腦,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品行,做一個有準備的人。
抓住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如果你的才華未被發現,完全可以毛遂自薦。
馬說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托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范讀。
2.學生對照課文注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饑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悅耳,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板書設計:
伯樂不常有 不以千里稱也 (無限痛惜)
食馬者無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憤怒譴責)
天下無馬 其真不知馬也 (深刻嘲諷)
【馬說教案】相關文章:
《馬說》教案08-05
《馬說》教案10-02
《馬說》教案精選08-09
《馬說》教案09-26
課文馬說的教案06-12
課文《馬說 》教案06-12
《馬說》優秀教案11-27
精品教案:《馬說》11-28
《馬說》精品教案10-12
最新《馬說》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