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我們看海去高一上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月我們看海去高一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總解
這首詩被理論界稱為八十年代校園詩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寫這首詩時,作者潘先塵正是東北一所高校的在校學生。這首詩所表現的,就是大學生那種青春飛揚的風采。
二、節奏
潘洗塵的這首詩寫得很有特點,它讓人感覺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語言。讀這首詩,我們會感覺和讀其它的詩不同。平時讀詩,很多人好采用拖音徐吟的方式(可例讀《靜夜思》),但是讀這首詩如果拖音徐吟會感到很不自然,會感到有些別扭(可例讀第一句詩)。讀這首詩,讀著讀著就似乎覺得它的語言有一種天然的韻律,好像有一種牽引力,牽引著你把這首詩讀得輕快。讀這首詩,我們可以采用現在流行歌曲的一種歌唱方法——說唱。S。H。E。的歌曲大家很喜歡,像她們的《中國話》就很有說唱特色,我們也可以這樣去讀這一首詩。
這首詩為什么會讓人不自覺地就采用輕快的節奏去讀呢?這取決于這首詩組合句子的形式,一是全詩沒有一個標點,讓人讀起來停頓較短;二是很多詩行都是由幾個短句組成,這種短句的組合讀起來顯得暢快有力。這樣,就形成了這首詩特有的輕快的節奏。潘洗塵的這首詩,即使不看每個字的內容,我們單憑它的節奏,就能感覺到青春的氣息,感覺到那種風風火火,歡歡樂樂,匆匆忙忙。
下面大家把這首詩自由朗誦一遍,感受一下它的這種語言節奏。
三、形象
潘洗塵的這首詩塑造的是大學生形象,展示的是一群青春生命,很富有感染力。這首詩表現了這群年輕人的哪些內涵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首詩。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像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我們早已遺忘/大海啊大海離我們遙遠遙遠該有多么遙遠”。大家都知道,駱駝常常是在沙漠長途跋涉的旅行者的伴侶,沒有駝鈴而去遙遠的旅行,路途將是寂寞和苦悶的。作者說,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表現了青春飽滿的激情和無所懼怕的內心世界。作者一行人去看海,偏偏選擇了一個下雨的日子,雖然小雨噼噼啪啪打在身上和臉上,可在他們看來,那就像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一樣,他們早已遺忘,他們全不在乎,這表現出他們很灑脫。
“可我們今天已不再屬于兒童屬于單純屬于幻想/我們一群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器迂回于教室圖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作者覺得,他們已經長大了,遠離了兒童的那種單純和幻想,這表現了他們的成熟和自信。作者形容他們這一群人,說“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精力旺盛”、“歡歡樂樂”、“匆匆忙忙”,這些詞語表現出他們很個性,很有活力。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作者用了一個很有趣的詞語,說作們是和知識“苦戀”,這表明了他們對待學習的態度,他們喜愛學習,他們很認真,很刻苦;由此可知,他們的內心很充實。
“有時對著臟衣服我們也嘻嘻哈哈發泄淡淡的優傷/我們常常登上陽臺眺望遠方也把六月眺望/風撩起我們的長發像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盡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衣服臟了,仍然嘻嘻哈哈;有些憂傷,也是淡淡的,這里所表現的還是一種灑脫,或說瀟灑。登上陽臺,眺望遠方,眺望六月,表現的是他們的求索精神。讓風撩起長發,任憑長發飄飄蕩蕩,這顯示了他們青春飛揚的美麗風采。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這個比喻很新穎,這里表現的'還是自信。盡管生長在北方,但是他們不想存在缺憾,他們想在自己的影集里加入大海的圖片,這表現了他們追求完美的心理。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也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這是作者對看海的想象。他想象著在海邊枕著沙灘,揀拾貝殼,串成一串;而此時的心情是高高興興,心靈也隨著廣闊的大海藍天變得空曠,他想著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赤裸,盡情地流露,無拘無束。這些,表現了他們一種奔放的情懷。
“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探險家啊/我們總以為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這幾句話是作者的自我評價。他自我評價說,自己是一群東奔西跑狂妄自信的探險家,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一點,這表現了他們有一種不安于現狀的開闖精神。他自認為能經受風霜的考驗,不信神不信鬼不信自己幼稚,這里表現的還是一種自信品質。
“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最后這兩句是照應開頭。在這里作者說“六月是我們的季節”,由此我們可知,這里的“六月”有深層意義,它指的是青春這個生命的季節。那么作者最后所說的“看海去”也同樣被賦予象征意義,它象征的是對生活的憧憬,努力去實現人生的理想。
《六月,我們看海去》原文閱讀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
象小時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嚀我們早已遺忘
大海啊大海離我們遙遠遙遠該有多么遙遠
可我們今天已不屬于童稚屬于單純屬于幻想
我們一群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
精力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
象一臺機器迂回于教室書館食堂我們和知識苦戀
有時對著臟衣服我們也嘻嘻哈哈發泄淡淡的優傷
常常我們登上陽臺眺望遠方也把六月眺望
風撩起我們的長發象一曲《藍色的多瑙河》飄飄蕩蕩
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象相信天空啊
盡管生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
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
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
撿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扔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
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也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
我們我們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哥倫布呵
總以為生下來就經受過考驗經受過風霜
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甚至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
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意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
六月是我們的季節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六月,我們看海去》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潘洗塵,1963年生人,1982—1986年就讀于哈爾濱師大中文系。潘洗塵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之后的新生代校園詩人,作品雖不多,但因獨有的詩風格外的引人注目。
有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詩歌,這是有道理的:這三者都顯示著旺盛、勃發、充沛的特點。《六月,我們看海去》一詩,就是作者潘洗塵19歲讀大學一年級時創作的,是他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品。讀了《六月,我們看海去》這首詩,我們能在歡快的詩行里看到詩人及那個時代青年的內心世界。
2。本詩的韻腳
遠方/遺忘/幻想/匆匆忙忙/憂傷/飄飄蕩蕩/喧響/空曠/向往/風霜/坐標軸上/遠方
【六月我們看海去高一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01-28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12-27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05-28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04-15
《六月,我們看海去》的教案04-18
六月我們看海去的教案11-17
《六月我們看海去》教案09-09
《六月,我們看海去》優秀教案12-26
六月,我們看海去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