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與小》教案(精選1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與小》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與小》教案 篇1
一、教案目標:
1、通過共同閱讀,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圖書閱讀的興趣。
2、體驗關心幫助弟弟妹妹學習的快樂。
二、教案準備:
大班幼兒人手一張圖片且初步掌握大意,學習按順序看圖書,表演道具等。
三、教案過程:
1、大小結對,自由組合:幼兒自由結對,相互找到自己愿意合作的伙伴。
2、大小共讀,嘗試表演
(1)哥哥姐姐邊看圖邊按順序把大意講給弟弟妹妹聽。
(2)師生共同分析并講述大意。
①分析中的角色,角色所需的道具及出場順序。
②嘗試表演,采取“大帶小講,大帶小表演”;“大班演、中班講”;“中班演、大班講”等多種形式。
《大與小》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鼓勵孩子根據文中的敘述去想象。
【活動準備】
故事人物圖片,大布袋等。
【活動過程】
給孩子講故事前準備一個大布袋,邊讀邊給孩子演示故事中的情節。故事的難點在于幫助孩子想象巨人、小偷和汽車在大布袋前是怎樣很快變小,被吸進大布袋里的;從大布袋里出來后又是怎么樣從小變大的。所以在第一次讀的時候要邊讀邊講,用手勢和動作表示巨人等從大變小,又從小變大的過程。
讀故事的時候,要讓孩子感到大布袋很神奇,并把巨人、小偷的吃驚和小矮人的快樂讀出來。
1、小矮人為什么要把大巨人裝進布袋里?
因為兩個巨人在打架,而且還讓小矮人別管閑事,所以小矮人把他們裝進了布袋子里。
2、大布袋是怎樣把巨人、小偷裝進去的?
小矮人張開口袋,說“進來、進來”,巨人和小偷就變得很小,被吸進了布袋里。
3、小矮人為什么要把大布袋背到警察局里去?
聽聽孩子們怎么說。他們會知道警察是抓壞人、抓小偷的。需要進一步告訴他們:警察不僅抓小偷,也要制止、懲罰在街上打架的人和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車輛。
4、兩個巨人從口袋出來后,為什么說“太悶了、太悶了!”
口袋很小、不透氣、又很黑,所以巨人說布袋里太悶了,很不舒服。
5、你知道小矮人的大布袋有什么用途嗎?
《大與小》教案 篇3
目標:
1、初步學習在兩個同類物體中辨別哪個大,哪個小。并學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
2、學會目測有明顯大小差異的物體,并樂于嘗試比較。
準備:
各種大小實物若干,卡片若干,大小標記等。
過程:
1、引入(出示圖片)
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客人,你們看它們是誰?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這兩只兔子一樣嗎?(一只大,一只小)
師:我們叫這只兔子為大兔子。(手指大兔子,并引導幼兒說一說,“這是大兔子”)
師:我們叫這只兔子為小兔子。(手指小兔子,并引導幼兒說一說,“這是小兔子”)
2、認識標記
師介紹:大兔子喜歡大的東西,我們把大的東西用這個標記來表示。(出示大標記圖片,并貼在黑板上,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身體表示大標記)
師:小兔子喜歡小的東西,我們把小的東西用這個標記來表示。(出示小標記圖片,并貼在黑板上,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身體表示小標記)
(師帶領幼兒認識大小標記,指著黑板問,這是什么標記?)
3、找大小
(1)找椅子
師:大兔子和小兔子來我們班做客,老師為它們準備了兩把椅子,想請它們坐下來,好不好?
(師出示大小椅子)
師:咦?這兩把椅子有什么不一樣嗎?(一把大,一把小)
師:剛才我們說大兔子喜歡大的東西,小兔子喜歡小的東西,那現在大兔子該坐哪把椅子,小兔子該坐哪把椅子?
(分別請幼兒說一說,指一指,師將大小兔子分別貼在椅子上)
(2)找東西大小
師:小朋友們,聽,這是什么聲音?(師扮演小兔子的哭聲)
師:小兔子怎么了?讓我們一起來問一問吧!(帶領幼兒問:小兔子,你怎么了?)
師扮演小兔子:昨天我和大兔子不在家,兔媽媽把我們的東西都放在一起了,可我喜歡小的東西,怎么辦呢?(師出示筐子,里面有實物,大小實物混放在一起)
師:瞧,小兔子和大兔子的東西都在這呢!(師先示范拿實物分一分,再請一兩位幼兒上前分一分)
(3)幼兒操作
師:小兔子喜歡小的東西,大兔子喜歡大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幫助它們將東西比一比,再分一分,小兔子的東西是小的,得放在小筐子里,(小筐子上有標記)。大兔子喜歡大的東西,得放在小筐子里。(大筐子上有標記)。
師可先示范分,幼兒再分一分。
師先提要求:每個人在筐子里選擇一種同類物體,什么是同類?就是兩個一樣的東西,如一個房子,與另一個房子,就是同類物品,然后請幼兒將物體拿在手上說一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最后送到前面對應的筐里。(先請一兩位幼兒示范,再請集體分組送)
(4)檢查幼兒區分結果
4、區分最大和最小(如果時間長,就做延伸部分,時間短,就加上此環節)
師:大兔子還有一個疑問呢!瞧,這是什么?(出示實物筒)有幾個小筒?
師:小朋友們,猜一猜哪個是大兔子的筒?哪個是最小的筒?(師引導幼兒知道用兩兩對比的方式知道最大與最小)
5、結束
師看看手表
師:喲,時間不早了,兔子們都餓了,聽說菜園子里種著許多的胡蘿卜呢,有大的,有小的,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幫兔子們拔蘿卜去,好嗎?
師帶領幼兒出去。
《大與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認識“彳、亠、忄”3個偏旁,會寫3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認識自己,懂得從小就要樹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教學重點:
會認、會寫生字。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題引疑
1.點3~5名學生作自我介紹。
2.板書課題《大還是小》,啟發學生看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提出要求:看拼音讀準字音,找出生字作上記號;讀通句子,要把語句讀正確,注意停頓。
3.檢查學習效果。
三、嘗試自主識字,識字讀文
1.同桌互相認讀生字。
2.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識新部首“彳、亠、忄”。
4.小組合作學習。
5.積極發言。
6.自由讀文,讀準字音。
四、指導寫字
1.課件展示生字:自、己、衣。
2.分析字形,范寫,巡視指導。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談談本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2.布置作業: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鞏固識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展示圖片及課文內容。
二、合作探究,細讀體悟
1.提出問題:文中的小朋友,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又覺得自己很小?
2.組織交流,指導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式讀書。
3.出示課件,分男女生分別朗讀小朋友覺得自己很大和很小的句子。
4.分小組朗讀。
三、自由暢談,擴展思維
1.夸夸文中的小朋友。
2.說一說:你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四、明理導行,課堂總結
1.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我們覺得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很小。這是一種正常的想法。因為在我們的力量范圍內有些事能做到,有些事做不到。但是我們能做到的事,我們要盡量去做,不給長輩增麻煩。
2.小結:我們現在能做到哪些事?哪些事現在做不到?
《大與小》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對故事有初步印象,能簡單進行描述
2、幼兒懂得“以大欺小”這個新詞的意思
3、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重點:
能夠深層次地懂得“以大欺小”的意思
活動準備:
ppt、動物卡通圖片、音頻
活動方法:
啟發法、視聽講做結合法、直觀法
活動過程:
(1)2分鐘左右導入時間,用故事中的動物圖片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引出故事題目《以大欺小的狗熊》
(2)6分鐘左右講述故事內容,結合幻燈片的放映
(3)5分鐘左右的師生問答,通過向幼兒提問故事中的細節問題(按故事發展順序):
1、狗熊遇到的第一位小動物是誰?
2、接著狗熊又遇到了誰?又讓他做了什么?
3、狗熊第三個遇到的小動物是小猴子,結果狗熊又欺負小猴子,他把他的什么東西拿走了呢?
4、最后是誰來幫助小猴子拿回了帽子,他還將狗熊怎么了呢?
5、后來,狗熊再也不干什么事之后,森林里的小家伙們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了呢?幼兒按提問順序回憶故事內容,將記住的故事內容整理成串。
(4)5分鐘左右時間為幼兒講解“以大欺小”的意思。先請幼兒舉手回答,根據故事內容引導他們進行解答。再進一步為他們具體解釋,將“以大欺小”運用于具體的情境句子幫助幼兒更好的進行理解。
(5)10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幼兒上臺扮演故事中的小動物,演繹故事教師總結:幼兒在平時和人相處的時候,不可以仗著自己力氣大而去欺負其他小朋友,要友善待人。
《大與小》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大”、“小”、“多”、“少”的含義。
2、認識12個生字會寫,并掌握筆順;學會鳥”、誦讀中感知反義詞,感受漢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習漢的興趣
重點:生字會寫,并掌握筆順;學會鳥”
難點: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并掌握筆順;學會鳥”
2.理解“大”、“小”、“多”、“少”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情境圖)教師激趣:小朋友們,今晚的夜色真美,不僅月亮姐姐來到了我們的現場,你看星星妹妹也來湊熱鬧了。老師聽說你們在上學前就認識了許多漢字,現在老師就考考你們,看看這幾個漢字,你們會不會讀。只要把你認識的字寶寶讀對讀準,這顆星星就送給你了。
2.隨著學生認讀,把帶有動物或水果圖片的生字歸類貼在黑板上。(如黃牛、小貓、鴨子、小鳥;蘋果、大棗、杏子、桃等)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學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生字對學生來說并不難。設計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為下面集中識字做好了鋪墊。
二、結合圖畫、韻文,學習生字
(一)學習韻文,識記“大”“小”。
1.過渡:同學們可真了不起,這些字都能讀出來。現在請你們再讀讀這兩組字,看看有什么發現。(板書:上、下;多、少)(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匯報)
預設:它們都是反義詞。
同學們,這是重大發現。
現在老師帶著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園風光圖)同學們,你們知道在美麗的田野中誰和誰是好朋友嗎?(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黃牛和貓、鴨子和鳥、蘋果和大棗、杏子和桃。)
2.學習韻文。
引言:它們誰大?誰小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小韻文吧!
(1)老師范讀,同學認真聽準字音。
(2)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
(3)這個小韻文里第一、三小節藏著一對反義詞,誰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黃牛和貓比,誰大?誰小?(學生比較后匯報)
(5)蘋果和棗比呢?(學生比較后匯報)
3.用“大”“小”練習說一句話。
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飛機大,汽車小。
4.指導朗讀。把“大”“小”兩個生字寶寶送回課文,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
(二)學習“多”“少”。
1.(多媒體展示第二組圖)請同學們觀察第二組圖,從圖中你們又發現了什么呢?學生觀察圖片,說說發現了什么。
如:左邊的鴨子多,右邊的鳥少。左邊杏子多,右邊桃少。
2.引學: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識記“多”“少”這兩個字?(加一加、記筆畫等)
3.用“多”“少”練習說一句話。如:我的鉛筆多,他的鉛筆少。這邊的蘑菇多,那邊的蘑菇少。
4.像這樣的反義詞你還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匯報拓展)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教學生字時,把小韻文與反義詞結合,借助帶圖的生字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反義詞的特點,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同時,拓展更多的反義詞,讓學生去感受漢字的博大精深。
三、游戲形式,鞏固識字
反義詞對對碰。
師:我們做個“說反義詞”的游戲吧!
師:我說大。
生:我說小。
師:我說多。
生:我說少。
師:我說上。
生:我說下。
師:我說里。
生:我說外。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形式,教學中設計了“對對碰”的游戲,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加深對生字的認識。
四、指導書寫,掌握字形
1.過渡:同學們對反義詞掌握得這么好,相信字也寫得非常漂亮、工整。
2.復習田字格的位置名稱。
(課件出示田字格)齊讀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
3.學生根據兒歌找到田字格每一個小格的位置,教師巡視指導。
4.出示會寫的字,指導書寫:小、少、牛、果、鳥。
(1)少:
①復習筆畫“丿”,教師寫,學生學。
撇:露鋒起筆,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間部位不宜細,收筆漸提,慢出。
②書寫“少”的筆順。
③示范書寫,講清楚每一筆的位置。
④提醒學生書寫的姿勢要端正。
⑤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予以指導。
(2)小:復習筆畫“豎鉤”“點”。
豎鉤:
①中鋒下行;
②提筆;
③自右向左圓轉;
④頓筆;
⑤逐漸提筆向左上平出鋒。點:向右下行筆,由輕到重,到結尾微微頓筆,逆向收筆。
(3)牛、果:豎在豎中線上。
(4)鳥:學習新筆畫——“豎折折鉤”。
設計意圖:
學生認識一下田字格各個部分的名稱,可以幫助他們今后寫字時更好地掌握漢字間架結構,明確每筆起始、結束位置,為今后規范書寫奠定基礎。而教師的范寫,又可以直觀、清晰地再現每個筆畫行進過程及先后順序,對于剛剛學寫漢字的學生來說,大大降低了寫字的難度。
教學反思:
以學生喜歡的摘星星游戲活動引入,既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過程的布置,學習內容的出現,由“字——詞——句——拓展造句”,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對學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學生的學習情。
《大與小》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體驗紙筒印畫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2、能用粗細不同的紙筒印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3、能說出泡泡的基本特征。
活動準備
各色顏料、粗細不同的紙筒、畫紙。
活動過程
一、感知體驗。
教師拿一個吹泡泡的玩具,吹一些泡泡,讓幼兒感知泡泡的形狀,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師:小朋友,你看到的泡泡是怎樣的?是什么形狀的?有顏色嗎?(泡泡是圓形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有的兩個連在一起等)
二、激發創作興趣。
師:泡泡真好玩。你能把泡泡畫下來嗎?用什么畫呢?除了畫筆有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幫我們畫出圓圓的泡泡?(教師啟發幼兒使用紙筒進行印畫)
教師示范用紙筒進行印泡泡:用紙筒在顏料上蘸一蘸,然后放到白紙上,用手掌按一下紙筒,最后拿開紙筒,泡泡就印好了。
三、自由創作。
幼兒用粗細不同的紙筒印泡泡。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幼兒注意不要弄臟衣服。
四、展示分享。
活動應變
除了紙筒,也可以用別的圓形物體進行印畫,如圓形積木,但最好是像紙筒一樣中間鏤空的,這樣效果會更好。
活動延伸
除了印泡泡、也可以開展撕圓形紙片貼泡泡等美術活動。
區角活動
科學區:教師用鐵線扭成三角形、圓形、五角星形等形狀,讓幼兒蘸肥皂水吹泡泡,看吹出的泡泡是不是一樣形狀的。
環境創設
用幼兒印畫作品裝飾活動室。
家園同步
外出時,讓幼兒玩玩吹泡泡,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隨機教育
泡泡水是化學物品,不能喝,玩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讓泡泡玩具碰到嘴,玩了吹泡泡要洗干凈手才能吃東西。
《大與小》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能用簡單的句子完整講述小松鼠用尾巴幫助他人的主要情節。
2、知道畫面中松鼠的動作及背景線索,能說出畫面的季節。
3、體驗幫助他人的快樂,并能與他人交流、分享。
二、活動準備
PPT《小松鼠的大尾巴》
三、活動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出主角
1、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個謎語,看看哪位小朋友能開動小腦筋立即猜出來的?
“小動物,真奇怪,小松果,它最愛,大尾巴,真可愛。”小朋友們猜出它是誰了嗎?(出示小松鼠圖片)
2、“原來真的是只小松鼠啊,你們真棒!誰來說說小松鼠長的怎么樣呀?(引導幼兒說出最大的特點:大尾巴)小松鼠有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你覺得小松鼠的尾巴像什么呀?”(讓幼兒自由講述)
3、教師:原來小松鼠的尾巴像那么多東西,那這條尾巴可以用來干什么呢?
(二)引導幼兒觀察第一、二幅圖,用開放性提問讓幼兒理解畫面情節。
1、出示畫面①:
(1)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松鼠,小雞,雨傘,小花)哦,有人看到了很多五顏六色的小花,那這些漂亮的花都是在什么季節開放的啊(春天)?那天氣怎樣啊(下雨天),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天空下起了雨)?
(2)小松鼠遇見了誰?(小雞)小雞它怎么了?(被雨淋濕了)——引導幼兒感受小雞被雨淋濕后的狀態。
它們兩個在干什么,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幼兒自由猜想)(3)現在請一位小朋友扮演小松鼠,老師是小雞,我們來看看小松鼠會說什么。
再請其他幼兒說說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會對小雞說什么。
(4)小松鼠為什么會幫助小雞擋擋雨?——師:小松鼠是個很熱心、又很愛幫助別人的人。
(5)小雞現在的心情怎么樣(開心),為什么?——師:受到別人的幫助很開心,遇到了小松鼠這樣熱心又很有愛心的好朋友感到很溫暖。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根據畫面①講故事。
3、出示畫面②:
(1)在這幅圖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太陽,小松鼠,蝸牛)
(2)這個太陽怎么樣啊?(很大,很紅)這么大的太陽,你們現在有什么感覺啊?(教師做出很熱的夸張動作),什么季節到啦?(夏天)
(3)我們看看,誰也和我們一樣,都熱得出汗了?(小蝸牛)那小松鼠在干什么呢?仔細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尾巴在動,在給小蝸牛扇風)
(4)有誰愿意根據這個畫面,給我們講講小松鼠和小蝸牛的故事?
4、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根據畫面②完整講述。
(三)引導幼兒觀察第三幅圖,請幼兒兩兩分角色自由講述、表演。
1、出示畫面③:
(1)現在,就請你找一位自己的好朋友,根據這幅畫面,兩個人一起來講一個好聽的故事,可以加上豐富的表情和動作來演一演。
(3)請兩名幼兒上臺表演故事。
(4)分別請底下其他扮演小兔和小松鼠的小朋友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2、看來,小朋友們剛剛都講了一個快樂又好聽的故事,那我們現在就一起用和第一、第二幅畫面一樣簡單的句子,把這個故事完整講一遍。
(四)請幼兒猜想冬天,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并聯系自身說說如何幫助別人。
1、我們知道春天,小松鼠用它的尾巴為小雞擋雨;夏天,小松鼠用它的尾巴為蝸牛扇風;秋天,小松鼠用它的尾巴為小兔掃落葉。那冬天,天很冷,你們猜,小松鼠又會用它的大尾巴干什么?
2、幼兒進行猜想,出示圖片④,鼓勵幼兒講述小松鼠用大尾巴當被子蓋的情節。
(五)帶領幼兒邊看圖邊完整地講述故事。
1、故事我們都講完了,可是故事的名字還沒有呢,誰可以給這個故事起個好聽的名字?
2、我們大家一起來完整的講述這個《小松鼠的大尾巴》故事吧。
(六)活動延伸:
1、原來,小松鼠的尾巴有那么多的用途,小松鼠用它的大尾巴幫助了很多人,給別人帶去了快樂和溫暖,自己也得到了快樂。那我們小朋友平時肯定也會經常幫助人,想一想,你都是怎么幫助別人的?(幼兒自由講述)——教師根據幼兒講述的事例進行表揚鼓勵。
2、教師:你們喜歡小松鼠嗎。我們也要像小松鼠一樣,做個愛幫助別人、愿意與別人分享快樂的人。
《大與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鞏固復習字詞。分析課文。指導朗讀,熟讀課文。讓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重難點:
理解詞語,摸、托、慚愧,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字卡、松樹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歌曲《小松樹》配有動作,導入新課。
二、復習字詞先用字卡復習,方式齊讀、開火車。
復習字詞,方式,利用課件帶拼音齊讀,去拼音讀(學生領讀),個別讀。
三、分析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根據段落分析課文
2、先齊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幫助解決問題:給大松樹和小松樹擺位置。(師在黑板上畫好大山)指名讀課文,注意讀的準確性。最后學生齊讀。
3、由問題:大松樹和小松樹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呢?設置懸念過渡到第二段。先讓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回答:你聽老師讀后,如果你是小松樹你說話時會是怎樣的語氣和心情呢?----驕傲、自豪。再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小松樹為什么這么驕傲、自豪。讓學生個別讀,比一比誰讀的最像小松樹,再讓讀的好的說說是怎么讀的這么好的?--個別字的重讀和語氣。(兵教兵)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小松樹這么說,大松樹怎樣回應的,為什么?如果你是大松樹你會怎么想、怎么說?讓學生整體齊讀課文,注意語氣。
4、大松樹雖然沒說話,但有人占出來了,是誰呢?--風伯伯,好,那故事有怎樣發展的呢?老師范讀第三段,讓學生整體感知,體會風伯伯的說話的語氣。讓學生感受風伯伯的語氣,并知道從哪了看出來的?找到關鍵詞:摸。(加上動作深入理解,摸表達的愛意)再讓學生個別模仿讀。深入體會風伯伯說話的意思。(小組合作討論),思想碰撞,是大山爺爺把它托起。理解托的意思。(動作示范)拓展思維:聽了這樣的話,如果你是小松樹你會怎么做?為什么這樣想?
5、由上段結尾的問題引入第四段,讓我們來看看小松樹是怎樣做的?老師示范讀,讓學生認真的感受,說說老師哪里讀的好?引出慚愧,重點講解,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第六課我們學過的一個詞和它很相近,啟發學生說出難為情一次,從而輕松理解。進而追問怎么樣看出慚愧的呢?低下頭?讓學生邊做動作邊讀,加深感情色彩。深入挖掘慚愧的原因?拓展想象,假設你是小松樹你會怎么想。
6、升華主題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給你了什么啟迪,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熟讀課文,加深記憶。先齊讀課文,整體感知。男女生分角色讀課文。個體分角色讀課文。背誦課文。
8、歌曲結束《小松樹》
9、板書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松樹慚愧長的高比你高看的很遠大山托
《大與小》教案 篇10
教材解析
孩子們都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與此同時,他們也離不開父母的呵護。課文通過3個“有時候”和“更多的時候”把文章緊密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課文多處運用對比的方式來展現兒童的內心世界,兒童的內心世界是矛盾的,又是充滿趣味的。第二自然段的“大”,第四自然段的“小”,就是這種矛盾的具體體現。課文配有一幅插圖,“大”和“小”的行為都在其上,可以借助課文插圖來展開教學。
教學目標
1.認識“時、候”等11個生字和雙立人、點橫頭、豎心旁3個偏旁;會寫“自、己”等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插圖,體會“我”自相矛盾的內心世界。
3.結合生活體驗,說說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教學難點】體會“我”自相矛盾的內心世界;會寫“己、衣”等字。
教學建議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的3個新偏旁,可以結合本課出現的“得、衣、快”來學習,引導學生觀察雙人旁和單人旁的區別,了解點橫頭的寫法,以及豎心旁和“心”之間的聯系。
本課要求認識的11個字,大多可以詞或短語的形式來識記,如“時候、覺得、自己、穿衣服”,不要孤立地去認。這些詞或短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不需要過多地進行講解。
有的詞,如“很”,可以在語境中讓學生加深認識。如,對比“大”和“很大”
第七單元223
“多”和“很多”,讓學生體會到“很”有程度加深的意思。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有的字也可以適當講講字理。如,可以用看圖片的方式來學習會意字“穿”。教師出示老鼠挖掘洞穴的圖片,告訴學生,上面是一個“穴”,表示的是野獸居住的洞穴,下面是“牙”,表示野獸用自己的牙齒來挖掘洞穴,是鑿通、鑿穿的意思。不同的學生認知事物的方式是有區別的,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方法進行識字。
教師還可以用熟字組成新詞的方法引導學生鞏固識字。如“時間、感覺、得到、很多、大自然、穿過、快速”。
2.寫字。
本課要寫的3個字中,“自”可以和“白”對比學習;“衣”要讓學生觀察筆畫的細節,以及幾個筆畫相互銜接的位置。
本課3個字書寫要點:
6畫,獨體字。
自橫平豎直,中間幾橫之間的間距要均勻。
3畫,獨體字。
己整個字上窄下寬,豎彎鉤要圓轉。
6畫,獨體字。
衣整個字的重心落在田字格的正中,撇捺舒展,呈三角形;注意筆順,最后一筆是長捺。
二、課文學習
1.朗讀指導。本文講述了一個孩子對自己是“大”還是“小”的認識,表達了孩子希望自己快快長大的愿望。要讀出孩子內心成長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大”和“小”的情感變化,當覺得自己“很大”的時候要讀出一種自豪的感覺;當覺得自己“很小”的時候要讀出一種兒童對成年人依賴的感覺。在熟讀的基礎上,通過指導讀好幾個“有時候”和“更多的時候”,讀出文章結構的特點。第一個“有時候”要讀出內心的自豪感,第二個“有時候”朗讀的時候語調要有變化,相比較第一個“有時候”在語調上要稍微短一點,這句話要強調的是“我覺得自己很小”中的“很小”。
這篇課文適合男女生對讀或者同桌之間對讀,對讀的過程要關注語氣、語調的變化。2.理解運用。建議從題目著手,讓學生說說對大和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能否同時出現在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的身上,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這篇課文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之間存在著解釋說明的關系;第三、四自然段之間也是同樣的結構。在學習第一、二自然段的時候,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你還有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讓學生充分地說一說,然后進行說話訓練。第三、四自然段可以同樣處理。
課文第五、六自然段表達了看似矛盾的兩種心愿,“我”既希望自己不要長大,又盼著自己快點兒長大。這種矛盾的心理是兒童成長中真實心理的反映,可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體會。
3.課后練習。課后第二題,目的是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進行練習。
教學設計舉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點橫頭、豎心旁,會寫“己、衣”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生活體驗,仿照課文句式說話。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做游戲:猜猜我是誰。把詞語卡片發給坐得端正的小朋友,然后請同桌來認讀詞語。
2.聽寫學習過的生字“自”,教師點評。
二、學習新偏旁
復習檢查是低年段教學中非常扎實有效的教學方式,要經常加以運用。
1.分段指名朗讀,隨機指導。
2.認識偏旁點橫頭、豎心旁。了解偏旁所代(1)前面已經學習過點和橫,引導學生觀察點橫頭中點和表的意思,能幫助橫的相對位置。學生理解這一類字
(2)觀察豎心旁和“心”字,讓學生說一說偏旁變化的過的含義。程,了解帶豎心旁的字,意思大多和內心活動或者心情有關。
3.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交流識字策略。
三、讀讀說說
1.引入:小朋友,上節課中的小朋友感覺自己很大,很能干。可是,現在他又感覺自己很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七單元225
我夠不到按鈕的時候,我聽到雷聲喊媽媽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小。
(1)指導學生讀出無奈、膽怯等感受。
(2)結合課文后面的插圖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時候覺得自己很小。
(3)句式練習:“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時候,的時候,我覺得自己。”
2.讀兒歌。引入:小朋友們真能干,自己能做這么多的事情,句子也說得這么流暢,老師這里有一首兒歌,就是夸贊你們的,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可以一邊拍手,一邊做動作。
大還是小有時候,我很大,穿衣服,不拖拉,系鞋帶,也很快。有時候,我很小,按按鈕,夠不著,怕雷聲,媽媽抱。我是大,還是小?小朋友,來回答!
四、對比朗讀
1.朗讀最后兩個自然段。
2.學生交流:什么時候希望自己還是像現在這樣小小的,不要長大?相機指導朗讀第五自然段。
3.學生交流:什么時候特別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相機指導朗讀第六自然段。
4.第五、六自然段連讀,從表情、聲音高低的變化體現對比朗讀。
五、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己、衣”,學生觀察。
2.田字格內教師范寫“己”和“衣”。學生練寫。
3.反饋評價:第一步,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第二步,及時表揚或糾正;第三步,學生再次鞏固書寫。
《大與小》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課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并能讀出不同的語氣。
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讀好人物的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難點:理解小松樹說的話,風伯伯說的話。
教學突破: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現,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并創設情景讓學生敢想敢說。
三、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看圖,朗讀課文
教師準備:大松樹、小松樹和風的頭飾及帖圖,課件
四、教學過程及設計思路:
㈠復習導入,揭示目標(約5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1、出示圖片:
提問:它們是誰?長在山的什么地方,誰來幫它們找找家?
2、讓學生填一填,說一說。
出示:山上()
山下有()。
3、揭示本課目標。
1、學生紛紛舉手。師指名一學生到講臺上。該生把小松樹圖片貼在山頂上,把大松樹圖片貼在山腳下。
2、填填說說。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3、明確要求。利用貼圖片的形式再現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直觀形象,容易使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通過填填說說的形式,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㈡精讀第二自然段(約10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1、師:這一天,小松樹對大松樹說了些什么呢?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2、課件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提問:你們覺得小松樹怎么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自由讀,體會一下小松樹說話時是什么樣的態度?你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4、課件出示,讓學生說詞造句:很很,“很遠很遠”這個詞寫出了什么?
5、“你呢?”是什么意思?讓學生把小松樹心中想說的話補充完整。
6、課件演示小松樹從山上下來,問:大松樹真的長得比小松樹矮嗎?聽了它的話,大松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7、指導感情朗讀,表演。
1、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2、自由朗讀。例如:太驕傲了!它覺得自己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大松樹卻看不到。太霸氣了!太沒禮貌了!跟大松樹說話時喊“喂”。
3、“喂,朋友”,從這兒可以看出小松樹驕傲,看不起大松樹。
4、例如:很高很高,很大很大句子:這座山很高很高。“很遠很遠”進一步說明了遠。
5、學生想象,例如:你有我長得高,有我看得遠嗎?
6、大松樹長得不矮,他想:小松樹是小孩子不跟他說。我不跟他一般見識。所以大松樹沒有吭聲。
7、練習朗讀,同桌互演。讓學生先自學后教,以學定教。
這是文中的重點句,出示句子后,先讓學生整體感知人物。“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反復讀,在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鼓勵學生把想到的說出來。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現,讓學生敢想敢說。
㈢精讀第三自然段(約8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1、小松樹的驕傲,沒有禮貌,大松樹都沒有去理會,他沒有回答。可是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風伯伯又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
2、課件出示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聯系上下文讀,訓練學生用“比”、“托”說話,體會“托”的意思
3、指導朗讀。
⑴體會風伯伯說話時會有什么的動作、表情,加進動作、表情練讀。出示圖片,指名說。
⑵指名讀。
⑶同桌互演(要求不看書)1、課件出示風伯伯的話:
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自由練讀。
2、朗讀句子,練習說話,體會到小松樹比大松樹矮得多,他能看得遠,是大山爺爺的功勞。
3、自由練讀。
⑴體會風伯伯說話時的態度:
①摸著――-動作
②風伯伯稱呼小松樹孩子。
③風伯伯笑瞇瞇的,和藹可親。
⑵學生點評。
⑶互相練習。多媒體演示,想象人物的心理。創設語言環境,訓練學生想象說話的能力,進一步理解課文。朗讀時加進動作,表情,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㈣講讀第四自然段(約8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1、提問:聽了風伯伯的話,小松樹怎樣呢?
2、想象說話:小松樹為什么低下了頭?
3、課件出示圖片,理解“慚愧”:小朋友,當我們犯了錯,你會覺得怎么樣?
4、小松樹做錯了事,現在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它這時的心情就是“慚愧”心情。
1、回答:小松樹低下頭。
2、小松樹知道自己錯了,低下了頭。
3、看課件,練習說話,逐步理解“慚愧”。
4、做低頭動作,體驗小松樹“慚愧”的心情。
通過課件演示,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再讓學生聯系語言環境想象小松樹當時的心情,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㈤拓展延伸,進行表演(約5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1、提問:這時小松樹會對風伯伯說些什么?對大松樹說些什么?
2、提問:風伯伯和大松樹又會對小松樹說些什么呢?
3、指導角色表演。要求展開想象,加進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說的話和風伯伯、大松樹對小松樹說的話。
4、提問:你最喜歡故事中誰?為什么?1、回答:大松樹哥哥,我錯了,你長得比我高,看得比我遠。
大山爺爺,我錯了,我不應該瞧不起大松樹。
2、回答:風伯伯說:“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大松樹說:“以后我們倆還是好朋友。”
3、組內演練,再選表現好的幾組上臺表演。
4、學生討論后,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在對話中感受、體驗。
讓學生戴上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頭飾,在表演中去體驗、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
㈥本課總結(約1分鐘):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㈦隨堂練習設計(約3分鐘):
1、根據課文填空:
⑴喂,朋友,你看我哇!我能看到的地方
⑵小松樹能看得遠,不是,而是。大松樹看不遠,不是,而是。
2、仿照例句,用帶點的詞語說一句話。
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
㈧板書設計:
8、小松樹和大松樹
站得高
看得遠
沒有回答↑托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大與小》教案 篇12
教學課題:
大的和小的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整體觀察、認識和辨別大的和小的'。
2、在比較和制作中體驗大與小的組合。
教學重點:
觀察和認識大與小,學會表現誰大誰小。
教學難點:
理解大與小的區別。自然、和諧地將不同顏色的大與小的形象組織在畫面中。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組織學生有順序地擺放學習用具及材料,然后,安穩坐好。
二、復習:
請兩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畫一個大圓圈,一個小圓圈。圓圈畫得隨意,不要求規范,只要求有大有小(也可畫簡單的物象如:大小蘋果等),由全體同學評論哪個大,哪個小。
三、講授新課:
1、提問:請學生到前邊指著圖象回答,為什么這個大,那個小?學生回答:這個圓圈占的地兒多,那個圓圈占的地兒少。
2、觀察:
(1)教師拿出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果、水碗、書等物。演示它們的容量、體積的大小。讓學生鑒別和理解大與小。
(2)看書第4頁彩圖:畫面中大的有什么,小的有什么?(學生齊答)
(3)總結:
大:就是占的地兒大、盛的較多。
小:就是占的地兒少、盛的較少。
(4)板書課題:大的與小的
3、教師演示:
(1)在黑板上掛8開演示底紙。選擇不同顏色的廢舊掛歷紙,撕出一大塊和一小塊任意形紙片粘在底紙上。由學生區別它們
有大有小。然后差開顏色撕出大小不同柱形的樹干,疊貼在已粘好的大小紙塊上。
提問:畫中貼出的紙塊像什么?
學生回答:像一棵大樹和一棵小樹。
教師粘貼時注意:把大樹和小樹在底紙中安排勻稱,把遠近關系、遮擋關系安排合理。
(2)示意徒手撕紙方法。
4、布置作業:看書第5頁范圖,了解
作業意圖。
(1)制作大與小,撕和剪均可。
(2)擺與組合。
(3)粘貼。(11分鐘)
四、學生制作:
1、選材:從材料紙中選擇四種或六種不同顏色的紙,將兩種差別較大的顏色為—組,擺放在桌面上。
2、撕或剪:從每組色紙中各拿一塊,分別制作出大塊和小塊。其中大塊可以由幾小塊組成。用是一色紙制作出大小長條(1圓形或方形)紙塊,仍按顏色差別,分組擺放。廢紙屑團放在桌角。
3、擺放與組合:在底紙上擺放大小;顏色有區別的紙塊組織成大小不同的樹。J樹干的高低分出遠近。
4、粘貼:先粘擺放在畫面上方的再粘擺放在下處的,以解決遠近問題。粘貼時,少用膠水。
五、小結:
1、組織學生集體處理廢紙,整理用具。
2、自我欣賞、互相欣賞作品。
《大與小》教案 篇13
活動目標
1、知道大與小的概念,學會區別、比較物體的大小。
2、學習按物體的大小特征進行分類擺放。
活動準備
1、大魚和小魚教具(或卡片、粘貼)若干
2、小魚缸和大魚缸(或用熟料瓶自制簡易透明魚缸)各1個
3、海洋世界掛圖1張
活動過程
一、參觀海洋世界
1、教師:今天我們去參觀海洋世界,那里有好多美麗的魚兒,我們去看看吧。
教師出示海洋世界掛圖,引導幼兒觀察掛圖中魚的大小。
2、教師:你們看這些魚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老師現在變個魔術,把圖中的小魚請出來。
教師出示大魚和小魚的教具。
3、教師請幼兒仔細觀察教具,引導幼兒發現魚兒大小的不同。
教師出示大魚教具說:這是大魚。
教師出示小魚教具說:這是小魚。
4、教師請2—3位幼兒上前選出一大一小兩條魚,鼓勵幼兒說出哪條是大魚,哪條是小魚。
教師將大魚小魚模型隨機分為幼兒,每人一個,讓幼兒與伙伴合作,通過對比直觀感受魚的大小。
二、游戲:大魚抱小魚
1、教師:我們來一起玩一個大魚抱小魚的游戲。
現在,讓老師
看看誰拿到的是大魚教具,誰是小魚教具。
當老師說大魚時,拿到大魚教具的小朋友就站起來,當老師說小魚時,拿到小魚教具的小朋友就站起來。
2、教師請幼兒將大魚或小魚教具用膠帶粘在額頭上,扮演大魚和小魚。
老師請扮演大魚的小朋友圍一大圈,扮演小魚的小朋友圍一小圈,小圈在內,大圈在外,
幼兒前后相互拉著衣角。
教師引導兩隊幼兒繞圈走,幼兒邊走邊說"大魚抱小魚",當老師大聲說"大魚抱小魚啦",
拿大魚的小朋友就去抱住拿小魚的小朋友。
三、魚兒回家
1、教師出示一大一小2個魚缸。
教師:這是魚兒的家,小朋友們告訴老師這里有幾個魚缸?這兩個魚缸有什么不一樣?
哪個大,哪個小?
教師:大魚住在大魚缸,小魚住在小魚缸。魚兒們累了,它們要回家了,現在小朋友送魚兒回家吧!
2、教師引導幼兒將大小魚教具取下,然后鼓勵幼兒將大魚放入大魚缸里,小魚放入小魚缸里。
教師從旁指導。
有效提問:
(1)魚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這兩條魚,哪條是大魚,哪條是小魚?
(3)兩個魚缸有什么不一樣?
有用詞匯:大、小、比較
《大與小》教案 篇14
活動目標
1、練習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
活動準備
故事:《三只熊》及相應的圖片,三個一組,大、中、小各一的東西,如:皮球、書等。《我的數學》第14、25頁。
活動過程
一、故事:《三只熊》(出示圖片)
師:今天我們來聽個故事《三只熊》。(突出講述故事里熊爸爸、媽媽、孩子的碗、椅子和床部分)
師:你最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她到了哪里?干了些什么事?
師:我們再把這個故事聽一次。(講述過程中的大、小碗、椅子、床由幼兒講出)
二、比較大小
老師分別拿出準備好的三個大小不同的東西。
師:請小朋友看看老師這里的皮球哪一個最大?哪一個最小?請小朋友把它們從大排到小的排整齊。
(然后再拿出準備的一組書,要求同上)
師:真不錯,現在請小朋友我們把這些東西從小到大的排。
三、作業。
師:請小朋友打開書的第14頁,先看書上畫的是什么?有幾只?它們有什么不同?請聽老師的要求,把最大的涂上紅色,最小的圖上黃色。
師:請小朋友把你們的手舉起來,來和老師的手比一比,誰的大?誰的小?(出示大的手套)這里有個手套,你們說這個手套讓小朋友戴呢?還是老師戴?為什么?(出示小的手套)這個手套誰可以戴?為什么?
師:(在老師的幫助下翻到書的25頁)再看到書的25頁,觀察書上的東西,這是三只熊的東西,請小朋友看看熊爸爸應該用哪些把它們連起來,熊媽媽應該用哪些把它們連起來?熊孩子呢?
《大與小》教案 篇15
活動目標:
1、用目測和觸摸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初步感知大小的相對性。
2、能排除顏色干擾,從三個大小不一的物體中,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3、發展初步的觀察和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1、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2頂帽子圖片大小不同的2件衣服圖片,寶寶、媽媽、爸爸頭像圖片各一。
2、大小明顯不同的物品若干:如皮球、積木、娃娃等,裝玩具用的大筐、口袋各一個。
3、大中小鞋子圖片各一,大中小不同的幾組物品:如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
4、每組幼兒一盒油畫棒。
5、練習冊。
活動過程:
1、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辨認大小。
--出示兩頂顏色相同、大小不同的帽子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兩頂帽子的大小不同。
教師:這兩頂漂亮的帽子一樣嗎?(他們一個大,一個小。)它們是誰呢?哦!大的是媽媽的,小的是寶寶的。(教師出示媽媽和寶寶的頭像并為他們戴上帽子。)
--出示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大小。
教師:這兩件大小不同的衣服是誰的?(引導幼兒操作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為什么呢?(請幼兒用"大""小"來描述)
--游戲:看誰找得快。看一看,摸一摸比較大小。
教師為幼兒準備許多大小不一的物品,分別放置在玩具筐和口袋里。請幼兒自由選擇,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找出玩具筐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或者摸出口袋中大小不同的玩具兩個,將大的送給媽媽,小的送給寶寶,比一比,看誰送得對。
2、比較三個物體的大小,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
--出示三雙顏色、大小不一的鞋子,辨認最大的和最小的。
教師:哇!這里有三雙鞋子,他們是爸爸的、媽媽、寶寶的。(教師出示爸爸、媽媽、寶寶的頭像。)哪一雙是爸爸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大的。)這是最大的。那一雙的寶寶的?(引導幼兒找出最小的。)
--教師分別出示幾組大中小不一的皮球、花朵、玩具汽車等,幼兒看老師拿相應大小的物品,快速說出"最大的"、"最小的"。
3、操作練習冊,鞏固對大小的辨識。
《大與小》教案 篇16
活動目標:
1.學會通過目測法、重疊法比較大小不同的兩個物體,懂得物體的大小是通過比較來認識的。
2.通過游戲使幼兒初步體會到生活中大與小的運用,初步發展幼兒的多向思維。
3.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大貓和小貓模具、大小不同的模型皮球、盤子、汽車、一些常見的物品如扣子、瓶子等。
活動過程:
創設游戲情境,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大貓小貓來小朋友家做客了,(出示背景圖片與模具)哪一只是大貓?哪一只是小貓呢?引導幼兒進行比較。
實際操作,學習常見的比較方法
出示帽子,引導幼兒分別用目測法、重疊法進行比較大小后,按大小分別送給兩只貓。
出示小球,用目測法比較大小后,送給兩只貓。
出示小汽車,用重疊法比較大小后,送給兩只貓
三、鞏固練習
給小兔家的其他物品比較大小(扣子、毛球兒、藥瓶兒)出示實物讓幼兒感知物體的大小。
四、活動延伸:
回家后與爸爸媽媽一起找找“大”和“小”。
《大與小》教案 篇17
活動目標
1、體驗紙筒印畫的樂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2、能用粗細不同的紙筒印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3、能說出泡泡的基本特征。
活動準備
各色顏料、粗細不同的紙筒、畫紙。
活動過程
一、感知體驗。
教師拿一個吹泡泡的玩具,吹一些泡泡,讓幼兒感知泡泡的形狀,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師:小朋友,你看到的泡泡是怎樣的?是什么形狀的?有顏色嗎?(泡泡是圓形的,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有的兩個連在一起等)
二、激發創作興趣。
師:泡泡真好玩。你能把泡泡畫下來嗎?用什么畫呢?除了畫筆有沒有其他工具可以幫我們畫出圓圓的泡泡?(教師啟發幼兒使用紙筒進行印畫)
教師示范用紙筒進行印泡泡:用紙筒在顏料上蘸一蘸,然后放到白紙上,用手掌按一下紙筒,最后拿開紙筒,泡泡就印好了。
三、自由創作。
幼兒用粗細不同的紙筒印泡泡。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幼兒注意不要弄臟衣服。
四、展示分享。
活動應變
除了紙筒,也可以用別的圓形物體進行印畫,如圓形積木,但最好是像紙筒一樣中間鏤空的,這樣效果會更好。
活動延伸
除了印泡泡、也可以開展撕圓形紙片貼泡泡等美術活動。
區角活動
科學區:教師用鐵線扭成三角形、圓形、五角星形等形狀,讓幼兒蘸肥皂水吹泡泡,看吹出的泡泡是不是一樣形狀的。
環境創設
用幼兒印畫作品裝飾活動室。
家園同步
外出時,讓幼兒玩玩吹泡泡,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隨機教育
泡泡水是化學物品,不能喝,玩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讓泡泡玩具碰到嘴,玩了吹泡泡要洗干凈手才能吃東西。
《大與小》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試學習探戈橫步、擺頭等動作,了解探戈舞蹈的一些簡單特點。
2、學習兩人合作舞蹈,盡力配合同伴的舞步(步伐節奏方向等)。
3、喜歡兩人合作表演舞蹈,同伴之間會互相欣賞,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準備:
小動物音樂、螃蟹探戈音樂、探戈舞蹈錄像;
教學過程:
一、游戲“動物變變變”
二、模仿螃蟹動作,為探戈舞蹈作準備;
師:剛才我們玩了變變變的游戲,發現每種小動物都有自己的本領,那么小螃蟹有什么本領呢?
1、吹泡泡老師和小朋友一齊學習螃蟹左右吹泡泡;
2、螃蟹的背很硬,可以保護自己;師:這么硬的背,讓我們挺起背;
3、大鉗子學習鉗子威風的樣子,剪刀狀(食指中指上下左右剪)
師:如果我們架起大鉗子吐泡泡多威風啊!架起威風的大鉗子左右中(吐泡泡),讓兩名幼兒上去示范;注意:轉頭要快,聽音樂試一試:xx###準備吐泡泡;
4、橫著爬師:試試橫著爬又架起大鉗子又吐泡泡會難倒你們嗎?走到沒有路的地方怎么辦呢?老師示范轉彎走;
三、合作舞蹈師:剛才你們好厲害,這么難的動作,又要吐泡泡,還要架起大鉗子,還要橫著走。可是老師覺得一個人跳舞有點孤單,如果我們邀請一個舞伴大家一起跳舞會不會更有趣呢?
1、師示范邀請舞伴共舞男舞伴左手放身后,兩腿并排身體前傾,右手往前伸邀請舞伴。兩人將套手環的雙手緊握直伸,女孩子的另一手放男孩肩膀上,男孩手環繞女孩腰部。
2、解決難點:前面沒路了怎么辦?
3、小結:兩個人跳舞碰到困難要商量解決。
4、讓孩子合作練習;
四、圓圈慶祝舞五、完整舞蹈
六、欣賞探戈舞
師:老師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其實這個好玩又有趣的舞蹈是個非常出名的舞蹈,名叫探戈。今天老師請了兩位舞蹈老師來跳這個好看的舞蹈。
我們要看看他們的舞蹈表情,還要看看和其它舞蹈有什么不同?
提問:舞蹈演員的表情怎么樣?他們的動作有什么不同?讓我們學習演員來表演一次吧。
七、邀請老師們共舞
《大與小》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時”“候”“覺”等11個生字,會寫“自”“己”“衣”3個生字。掌握3種偏旁“彳”“亠”“忄”。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要學會正視自己,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很大,什么時候自己又很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課所學生字,能夠按筆順準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注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每天早上爸爸媽媽送你們上學的時候,當你們看到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自己來上學,有沒有很羨慕呢?(生答:有)
2.師:那個時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要是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樣大多好啊!)
3.師:為什么呢?(因為我再大一些,爸爸媽媽就不用每天辛苦送我上學了。)
4.師:有一個小朋友啊,他也和你們一樣,有時候能自己系鞋帶、穿衣服時,他覺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時候呢,夠不到按鈕、害怕打雷時,他又覺得自己很小。這節課我們一起去認識這位小朋友吧!
二、看圖讀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課文生字詞,多讀幾遍。
2.讀一讀,標出自然段序號。
3.看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你能根據課文內容說一說嗎?(引導學生結合插圖說一說。)
4.不明白的地方用橫線畫下來,并向老師請教。
三、動動腦筋,學習生字
1.看拼音讀詞語。(課件出示重點詞語)
2.課件出示課文生字(去拼音),指名讀,開火車讀。
3.認讀這些生字,并給這些生字找朋友。(口頭擴詞練習)
4.巧識字形。
(1)師: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記住這些字的字形嗎?
(2)四人小組討論識記方法。(鼓勵學生結合字形和字義巧識巧記。)
(3)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如何記住的,匯報交流識記方法。
(比一比:己—已自—目)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教師批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本課生字詞卡片,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2.出示課件“圖圖上小學了”。
3.師:同學們,圖上這個孩子叫圖圖。你們看一看,圖圖在做什么?
4.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然后看圖說話。
5.師:圖圖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大;但是有時候呢,他又覺得自己很小。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再看一看課文,找找原因吧!
二、學習課文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思考問題。
2.指名回答。
(1)文中一共講了幾件事?(4件事)
(2)“我”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大?(自己穿衣服、系鞋帶)什么時候覺得自己很小?(夠不到按鈕;聽到雷聲喊媽媽。)
(3)為什么“我”希望自己不要長大?預設:(長大后,父母會漸漸變老……)
(4)為什么“我”又希望自己快點兒長大?引導學生從長大后能自己做或幫助父母做很多的事等方面作答。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合作解答疑問。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5.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大?什么時候你覺得自己很小?(學生自由交流,發言)
三、指導寫字,體驗成功
1.課件出示本課要求會寫的字,采取多種形式認讀。
2.自主記憶生字。
3.仔細觀察生字書寫筆順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好看。
4.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個別難寫的字。(學生自由練寫,師針對個別指導。)
[教學板書]
10大還是小
大小
自己穿衣服、系鞋帶夠不到按鈕,聽到雷聲喊媽媽
不要長大,快點長大
【《大與小》教案】相關文章:
《大還是小》教案(大還是小教學教案)08-01
大還是小教案04-06
《大還是小》教案08-20
《大的和小的》教案03-02
大還是小教案08-26
《大還是小》教案09-18
小班教案《大與小》03-18
《大的和小的》教案03-02
《大飛機、小飛機》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