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課文《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技課文《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能力目標:
1、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
2、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閱讀課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氣的關系。
教學難點:
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分。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1)注音:
峰巒(luán)一霎(shà)間一剎那chà點綴(zhuì)綾紗(lng),彌漫(mí)暈(yūn)頭轉向月暈(yn)崩塌(bēng 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群策群力解決以下問題
1)、看看課文主要說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話來回答。
2)、文中最縣先提出云和天氣之間存在聯系的句子是哪處?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還有何處與它相似?
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對全文有何意義?
6)、全文的結構如何?
3、交流反饋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
1)課文主要介紹了如何看云來識天氣,即寫云和天氣的關系。
2)“云是天氣的招牌”,它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起總領全文的作用
3)天上掛著什么云,就會有什么樣的天氣
4)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這也是我們看云識天氣的基本經驗;第六段的開頭一句
5)指出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6)看云識天氣(總)云就像天氣的招牌---看云可以識天氣
三、具體把握:
1、細讀課文: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
2、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3、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4、學生發言,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5、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云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課外延伸: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五、布置作業:
1、拓展延伸: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俗語、詩詞、文章片斷等;小組交流。
2、觀察整理:觀看每日的天氣預報,積累與天氣預報相關的詞句與詞匯,將它們整理到家庭作業本上。
六、總結:
今天,你會看云識天氣了嗎?
【科技課文《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科技課文《看云識天氣》教案設計05-13
課文《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設計07-04
看云識天氣課文教案設計05-13
看云識天氣課文教案設計08-25
課文《看云識天氣》的教案05-12
課文《看云識天氣》教案06-25
看云識天氣課文原文08-24
看云識天氣課文簡介12-02
課文分析:《看云識天氣》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