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五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陀螺旋轉時,知道陀螺面上的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2.探索發(fā)現(xiàn)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線會“變”成圈圈。
3.體驗陀螺旋轉的樂趣,感知陀螺變化的奇妙。
【活動重點】
活動重點:探索發(fā)現(xiàn)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簡單的點、線的變化。
活動難點:探索“同心圓”及“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的變化。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玩過陀螺,知道陀螺旋轉時,上面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物質準備:在圓心打好孔的圓形陀螺面,“同心圓”陀螺面,用樂高積木做出的陀螺。
【活動過程】
導入部分
幼兒進行組裝樂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導語:之前我們用樂高積木的齒輪、軸,組裝成一個有趣的陀螺,你們還記得應該選用哪種規(guī)格的齒輪?齒輪應該放在什么位置?開始玩陀螺吧。
引導幼兒觀察陀螺旋轉時,表面發(fā)生的變化。
提問:老師為我們齒輪穿上了新衣服(有圖案的圓形面),誰愿意幫我轉動它?在陀螺旋轉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的圖案會產出變化嗎?
基本部分
1. 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的變化。
(1) 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進行按規(guī)則進行畫點。
指導語: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個大大的點;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大大的點。
(2) 幼兒分別轉動兩張陀螺面,觀察交流紙上面的變化。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現(xiàn)象?
幼兒進行小組交流,分享發(fā)現(xiàn)的喜悅。
(4)師生共同分享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鼓勵幼兒進行總結。
引導語:誰愿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一個點時,你看到了什么?隨意畫多個點時,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兒拿出“同心圓”紙片,進一步探索。
(1)幼兒沿著“同心圓”紙片上的圓線,畫一圈點。
指導語:沿著上面的線,我們畫上一圈點,可以稍微近一點,也可以稍微遠一點。
(2)請幼兒大膽地猜測結果,并進行實驗。
提問:畫了一圈點,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在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吧。
(3)師生共同交流實驗結果,請幼兒進行總結。
指導語:在同心圓上,轉動一個點就是一個圓,我們畫的這一圈點,轉動時每個點形成的圓圈就在這個“同心圓”上,所以旋轉起來我們只看到一個圓圈。
3.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線的變化。
(1)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開始劃線。
提問: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條粗粗的線;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粗粗的線。
(2)幼兒進行實驗,并分享實驗結果。
指導語:原來在陀螺面上畫線,旋轉時我們會看到圓圈。
4. 幼兒拿筆“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進行實驗。
(1)教師提出關鍵問題,再次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指導語:陀螺面上所有的線轉動時都會看到圓圈嗎?像這樣的陀螺會怎樣呢?
(2)幼兒進行實驗,分享實驗結果。
引導語:你用不同顏色,進行畫豎線,它們的呈現(xiàn)的顏色,會一樣嗎?還是原來的陀螺面的顏色嗎?
延伸活動
1.在科學區(qū),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導幼兒進行后續(xù)的觀察。
引導語:你們可以在科學區(qū)中,在陀螺面畫一些有趣的點、線,也可以畫一些圖案,觀察陀螺在旋轉時,發(fā)生的變化。
2.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哪里還存在這種現(xiàn)象,并思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學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觀察研究水的物理性質;
通過比較的方法進一步認識“水”;
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交流、樂于發(fā)現(xiàn)探索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
體會人體感官在認識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觀察水要有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和材料準備: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水的性質特點。
教學難點:水是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下一課時將作主要研究)
注意點:觀察要有一個合理的順序;
課前準備(每組):礦泉水、牛奶、有色飲料(芬達)、透明玻璃、一次性塑料杯、塑料吸管、黑瓶子(分辨演示:黑瓶子內裝:沙子、 醋、牛奶、醬油、糖水、酒、礦泉水、食用油);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板書篆體的“水”
2、古代的人通過觀察水,發(fā)明了“水”字,我們今天也來認真地觀察水,看看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板書:一杯水的觀察
[評析:從篆體的水字入手,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吸引到課堂中來,學生對于這個字的觀察和猜測也經歷了一個簡單的研究過程。把科學的理念和古代的燦爛文化有機結合,有新意。]
3、用感官觀察水
1、每組桌上都有一杯水,你準備用哪些感覺器官來觀察這杯水呢?
2、學生匯報;
3、按學生說的順序板書;
4、這么多方法,可老師只給你一杯水,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順序?
5、老師調整板書順序;
6、馬上要開始實驗了,組里可以分工合作,定兩個人記錄。好,開始實驗吧!
7、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8、學生匯報;
9、到現(xiàn)在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怎樣的東西?
師選擇性板書: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
[評析:運用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是這個學期重點要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先自由地發(fā)表想法,說說準備用什么感官來觀察一杯水,然后老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白觀察是要按一定順序的。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課堂上有所提高和收獲。]
再用感官,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教學過渡:
教師:(出示玻璃)這個東西也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透明的呀,它也是水吧?
學生:不是。是玻璃。
1、那玻璃跟水究竟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我們可以繼續(xù)用感覺器官,把玻璃和水進行比較,這樣就能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板書:比較
2、接下來我們就用比較的方法繼續(xù)觀察和研究水;
老師這里有幾組東西,小黑板出示:
實驗一:玻璃和水比較;
實驗二:牛奶、芬達和水比較;
實驗三: 兩個瓶子里的東西比較(有一瓶是水)
3、各組可以自由選擇做哪一組實驗,要求運用感覺器官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水和這些物體在哪些方面有不同點?其中實驗三不能打開瓶子。如果覺得實驗有困難,可以參考老師的實驗提示卡。各組組長上來領實驗器材、和提示卡;
4、學生做比較實驗。老師巡視;
5、各組交流;
(1)實驗二請一個小組整個小組匯報。(組內成員互相補充,其他組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也可以補充。)
(2)實驗一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交流。
(3)實驗三,老師請其他組的一位代表采訪做實驗三的同學,看他們是如何不打開瓶子就知道是水的;
6、老師:大家真聰明!很會做實驗,很會研究,真像一個個小科學家呀!
誰來總結一下,到目前為止你認為水是一種什么東西?
[評析:三個對比實驗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進行自主地選擇,也使學生的研究能夠更加深入,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觀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得到最大的收獲,所以我讓學生從三個實驗中任選一個實驗。后面的交流使學生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三個實驗,可通過其他組的不同形式的匯報和相互交流也能從中收益。在一個個對比實驗中,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增強,對水的認識也逐步完善起來,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概念是在實際的實驗中逐步生成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增強了知識的實踐性。另外,由于是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提示卡給實驗有困難的同學提供了幫助,真正體現(xiàn)了教學的層次性。]
鞏固加深認識,課堂延伸
1、今天同學們運用感覺器官研究了水,發(fā)現(xiàn)了水的不少秘密。現(xiàn)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這些瓶子中間只有一瓶是礦泉水,誰能把它找出來?
2、出示瓶子,請一位同學上來。
(1)能先不打開瓶子嗎?
(2)注意點: 聞:指導聞的方法。
嘗:不是什么東西都可以嘗的哦。
(3) 表揚獎勵。
3、今天我們的研究用了身體的哪些器官?
4、人體的器官真神奇呀,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奧秘,我們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
5、水的秘密還有很多,感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繼續(xù)研究。可以做實驗(但是要注意安全哦),可以看書查資料,還可以上網。
[評析:最后的游戲性實驗無疑使學生興趣盎然,不管能否找到那瓶水,學生都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而且對他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說不定有的孩子課后還會找別的液體繼續(xù)探究。老師最后的總結也不是終止這堂課的研究,而是把課堂延伸到了課外,課雖然結束,新的研究也許又將開始。]
四,教后思考:
通過前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能用不同的感覺器官進行觀察,本課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兩種或幾種液體的比較,通過比較進一步認識事物。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他們的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往往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隨興所至,探究過程簡單、短暫且不嚴格,這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研究,引導他們進行深入觀察,從而發(fā)現(xiàn)更多水的秘密。整個課堂教學的設計是開放性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盡量體現(xiàn)《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 體現(xiàn)“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三年級科學課上冊教材將將著重點放在發(fā)展學生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以學生有系統(tǒng)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這個單元提出讓學生學會運用感覺器官,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讓學生在探究中培養(yǎng)科學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并能體驗從中的樂趣。
2、 體現(xiàn)探究活動的整體結構效益。本課試圖通過良好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科學探究活動發(fā)揮結構的整體效益,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本課的探究活動都是以四個觀察活動的形式展開的,前一個活動是尋找基本的性質,形成初步的概念,后三個活動是思維的碰撞,是運用多種感官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液體進行比較,體現(xiàn)探究活動的層次性和嚴密性。
3、 教學內容貼近兒童生活,通過兒童身邊的一些液體進行科學的探究,使學生從自己的生活走近課堂,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制訂怎樣搜集成長的證據(jù)活動計劃。
能搜集實物、尋找數(shù)據(jù)作為自己成長的證據(jù)。
制作一套記錄自己成長情況的簡歷。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搜集成長證據(jù)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注重證據(j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自覺、誠實地幫助他人。
科學知識:
了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及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自己在不同年齡階段發(fā)生的變化。
難點:制作自己的成長簡歷。
【教學準備】
教師:學生健康檢查記錄。
學生:學生幼兒、兒童時期穿戴過的鞋、帽和衣服、照片、成長日記、成長記錄卡等。詢問爸爸媽媽有關自己的成長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我們的成長變化:
1、老師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觀看教材第64頁上的四張圖片。
2、討論:我們是從哪里來的?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
3、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長大了,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這個問題的關系到學生制定搜集證據(jù)的計劃,因此,很有必要討論。主要是身高、體重、牙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學習、運動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4、有哪些事物或數(shù)據(jù)能證明我們在成長?
二、制定搜集成長的證據(jù)的計劃:
1.討論:
①我們應該著手搜集哪些方面的成長的證據(jù)呢?
(身高、體重、牙齒等方面的變化,以及學習、運動能力的發(fā)展情況)
②我們可以去哪搜集,怎樣搜集到成長的證據(jù)呢?
(服裝、照片、影像、用品、玩具、成長日記、病歷、免疫證……)
2.學生分小組制定計劃。
3、交流小組的研究計劃,小組相互評價研究計劃。
4、搜集到了證據(jù)之后,我們可以怎樣分析自己在那些方面的成長變化?
可以引導學生用列表的方法分析,如:
年齡身高(厘米)體重(千克)牙齒其他。
(也可以把年齡一欄分成4個年齡段)
三、布置課外活動:
課外按計劃搜集并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并提示學生向爸爸媽媽詢問一些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
第二課時
一、匯報導入
1、上節(jié)課布置了同學們課外搜集分析了成長的證據(jù),現(xiàn)在請同學們匯報一下。
2、學生匯報。(先可以讓學生小組內交流,然后找一兩個代表全班交流。)
3、通過分析搜集到的成長證據(jù),我們在哪些方面發(fā)生了變化?
二、制作自己的成長簡歷:
1、我們了解了從出生到現(xiàn)在我們成長的變化,如果現(xiàn)在要你制作自己的成長簡歷,我們可以怎么做?
(以卡片的形式呈現(xiàn),可以利用以前的成長記錄卡)
2、成長簡歷上一定要有那些內容?還可以補充哪些內容?
3、學生制作一個年齡階段的。
4、交流評價學生的成長簡歷。
5、布置學生將卡片做成一整套,告知學生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需要用到。
三、活動:人的一生變化。
1.預測:從現(xiàn)在起,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還將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討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除了身高和體重的變化外,我們還在哪些方面發(fā)生變化呢?
3、根據(jù)自己搜集的資料和分析,填寫下面表格:
項目幼兒童年青年中年老年
體力
生活自理能力
4、交流并評價學生填寫的`表格。
5、討論:通過比較分析,你覺得人在哪些階段更需要別人的幫助?你準備怎樣去幫助別人呢?
四、閱讀:人的壽命變化。
學生閱讀并思考:人的壽命為什么能不斷提高?
六、拓展: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了解非典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2、布置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同學之間交流還有哪些因素影響現(xiàn)代人類的健康?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本課設置
本課是依據(jù)《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熱愛科學”德目的有關要求設置的。著重進行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教育,讓學生知道科學與迷信是根本對立的,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小學生要從小相信科學,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二、欄目意圖
1.導入部分“想一想”欄目以學生學過的語文課《河伯娶親》導入。本課以此為出發(fā)點,一則能取得學生對迷信思想、迷信活動害人不淺的統(tǒng)一認識;二則可以讓學生直接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
2.課后練習“講一講”,要求學生“講幾個因迷信上當受騙的事例”。通過講述進一步強化教育觀點:迷信是無知的表現(xiàn),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要相信科學不迷信。
3.“議一議”欄目設計了一個情景:小強生病后,奶奶讓他喝香灰水。處理此題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設想多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通過本題的處理,要讓學生理解:
一、知道什么是迷信活動;
二、自己不參與迷信活動;
三、能積極勸阻迷信活動。
4.“讀一讀”欄目要求學生讀故事,談感想。這一欄目選取的是一個日本小孩新島襄的故事,旨在告訴學生一些有關宗教本質的知識,教育學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議:
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會迷信是騙人,教師可以通過演示科學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做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要相信科學不迷信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相信科學不迷信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難點:對迷信的原因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育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河伯娶親”的故事嗎?
2.學生講河伯娶親故事。
3.教師提問:
給河伯娶親就能避免災害嗎?為什么?
板書:迷信
4.師: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5.教師提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6.小結:我們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書:破除
7.師:有人曾說:“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懼,人之所以恐懼,只是由于無知。”過去,由于人們無知,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迷信思想。認為打雷是雷公在發(fā)怒。下雨是龍王在行云布雨。生病是鬼怪纏身。
8.教師提問:
你們現(xiàn)在相信不相信這些?為什么?
9.小結:
以前,人們由于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許多現(xiàn)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以為這些是上天主宰,命運注定的。現(xiàn)在,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對于過去人們弄不清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都能用科學原理去解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強化觀點
1.學生讀課文第2自然段。
2.教師提問:
(1)當牧場里的幾百匹馬出現(xiàn)各種奇怪癥狀時,當?shù)厝嗽趺聪耄吭趺醋觯?/p>
(2)科學家做了些什么?科學家的研究充分證明了什么?
板書課題:相信科學 不迷信
在科學發(fā)達的今天,本來不該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現(xiàn)實生活并非如此,在我國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醫(yī)院治療,卻把巫婆、神漢請到家中。難道巫婆、神漢真的能治病嗎?
3.學生自讀(課文3-5自然段)
4.教師提問: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嗎?為什么治不好?
(2)巫婆斬鬼見血是怎么回事?
5.教師演示:姜黃汁與堿水反應的實驗。
6.教師提問:
要認清巫婆騙人的把戲,沒有科學知識行嗎?為什么?
7.小結:
迷信活動是蒙騙、愚弄人的。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們就是要運用這個武器,反對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動。
板書:科學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聯(lián)系實際,辨別是非,指導行為
1.學生講一講自己了解到的因迷信而上當受騙的事例。
2.學生討論:
聽完事例后有什么感想?假如自己遇到這樣的事例應該怎樣對待?
3.教師小結:
迷信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迷信害人。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相信鬼神和違反科學的事情,不參加迷信活動。
板書:努力學習 不相信 不參加
4.討論:遇到下面的情況應怎么辦?
5.教師出示投影:
小強生病了,奶奶從香爐里弄了一點香灰,放在碗里,倒上水,對小強說:“你把它喝下去,病一會兒就好了。”
6.教師提問:
如果你是小強,你怎么做?如果你是小強的同學,看到這一情況怎么辦?
7.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問題。
8.小結: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還要積極勸阻別人不要相信。
板書:積極勸阻
五、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1.學生閱讀“讀一讀”的小故事,談感受。
2.教師總結:
同學們,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抵制迷信思想,反對迷信活動。
板書設計:
六 相信科學不迷信
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學習 不迷信 不參加 積極勸阻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海綿柔軟、彈性、吸水的特性。對海綿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膽猜想并實驗。
2、學習詞語:軟軟的、輕輕的、吸水、彈性等。
3、激發(fā)幼兒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海綿若干,記錄表,海綿制品,非海綿制品,顏料水。
活動過程:
一、認識海綿,引起探究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動畫片,請你們一起來看一看。
2、動畫片里有誰呀?(海綿寶寶)
3、你們知道海綿寶寶有什么本領嗎?
二、動手操作,感知海綿的彈性。
1、提問:海綿寶寶要和我們玩“變一變”的游戲,我把笑臉的海綿寶寶捏一捏、扭一扭,你們看現(xiàn)在海綿寶寶變成什么樣子了啊?(變成哭臉的海綿寶寶)如果我把手放開,海綿寶寶還能變回笑臉嗎?你是怎么想的?
2、預測記錄:如果你認為海綿寶寶還能變回笑臉,請將蘋果貼在有笑臉的紙上,如果你認為不能變回笑臉的請將蘋果貼在畫有哭臉的紙上。
提問:我們來數(shù)一數(shù)覺得可以回復原狀的朋友有幾個?認為不可以的有幾個?
3、操作驗證:
操作要求:到底能不能行呢?等會請你用捏、卷、扭、彎等各種方法和海綿寶寶玩一玩變一變的游戲,每次變的時候仔細看,海綿寶寶有沒有變回原來的笑臉?
操作指導:教師觀察幼兒用什么方法變得?指導幼兒觀察海綿有沒有變回原來的笑臉。
4、交流分享
重點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和海綿玩變一變的游戲?海綿寶寶變成了什么?如果放開手海綿寶寶會變會原來的樣子嗎?
教師小結:不管我們是卷一卷、壓一壓、扭一扭,只要手一放海綿寶寶就能變回原來的樣子,看來海綿寶寶不只有柔軟的特點,它還是有彈性的!
三、再次操作,感知海綿的吸水性
1、觀察發(fā)現(xiàn):你們仔細地觀察一下海綿寶寶,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
2、自主探索:猜猜這些小孔有什么用呢?老師準備了一些水,請你們把海綿寶寶放進水里,看看海綿寶寶有什么變化?
3、交流分享:海綿寶寶放進水里后有什么變化呢?
教師小結:原來海綿寶寶還有吸水的本領啊!
四、聯(lián)系生活,尋找海綿制品
1、認識物品:王老師帶你們到后面的大海里一起去看一看,海里有些什么東西?
2、海里尋寶:請你們每個人到海里尋找一件有海綿的東西,然后帶著它馬上回到位置上坐下來,那我就知道你的速度最快了。
3、驗證寶物:我們來看看,你們找到的是海綿制品嗎。
教師總結:原來我們生活中有這么多的東西是用海綿寶寶做成的,海綿寶寶的本領可真大!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病毒》10-16
科學教案:刷子09-20
走進科學教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