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和熱量》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燃料和熱量》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燃料和熱量》教案1
一、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⒉過程與方法: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⒈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難點⒈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意義
⒉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三、教學模式(或方法):
探究活動與教師講述結合
四、教學過程
復習課題1燃燒的條件⑴可燃物
⑵氧氣(或空氣)
⑶溫度要達到著火點
教師強調可燃物有許多是燃料,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第一小節,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
一、煤、石油和天然氣
煤:是非常復雜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組成,還含有氮、硫等元素,討論回答課本上有關煤的知識中的探究問題。
教師小結。
石油:是非常復雜的混合物,主要由碳、氫元素組成,通過一些方法可以煉制得到許多產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石蠟等;討論回答課本上有關石油的知識中的探究問題。
教師小結。
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學式為ch4,
做甲烷燃燒的探究實驗,提醒學生一定要檢驗氣體的純度,讓學生觀察現象,并根據現象判斷出甲烷燃燒的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并根據該實驗推斷出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
介紹“可燃冰”
二、燃燒中能量的變化
做探究實驗——鎂帶和稀鹽酸的反應。
現象:有氣泡生成,試管壁發燙。
結論:鎂帶和稀鹽酸的反應時要放出熱量。
有的化學反應放熱,如物質的燃燒、金屬和酸的反應
有的則吸熱,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應、木炭還原氧化銅等。
要使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氣
二是要和空氣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教師小結: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燃料和熱量》教案2
本課題主要學習有關煤和石油的知識、天然氣以及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考慮到本單元中的拓展性課題——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所以,在內容安排上,教師將本課題中有關煤和石油的知識放在了拓展性課題中進行學習。
在“天然氣”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認識其主要成分出發,通過對實驗進行觀察和分析,進一步認識燃料的燃燒和應用,并一起寫出化學方程式。接著,教師又借助投影內容,向學生介紹了沼氣的一些利用知識。
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教師采用了演示實驗,利用兩個對比實驗,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伴隨能量變化的現象。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討論的形式對煤和石油及其綜合利用進行了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思考、討論的方法來獲取信息。
(2)運用實驗的方法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合理開發的重要性,培養節約利用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不可再生性。
2.認識化石燃料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4.知道石油煉制的幾種主要產品及用途。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課題“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聯系實際→拓展視野。
教具準備
教師用具:(1)投影儀,冷而干燥的燒杯,試管,小燒杯,玻璃片;
(2)CH4氣體,鎂條,鹽酸,氫氧化鋇晶體,氯化銨晶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化石燃料;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第二課時:拓展性課題——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以新舊知識的聯系,創設情境]
[學習情景]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實物。
[設問]看到這些實物,你想說些什么?
[學生回答]如:1.它們都是與人類關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2.它們在外界條件,如氧氣、溫度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都可以燃燒。
3.想告訴大家,平時生活中注意安全。
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質是怎樣形成的。
……
[新課引入]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物質都能發生燃燒反應,從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氣,發展至今天,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新型燃料。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燃料和能量。
[板書]課題2 燃料和熱量
[設問]燃料的燃燒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學生回答、交流]
[講解]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在使用燃料,正是因為燃料的燃燒,推動了歷史的進步。火,是原始人類征服自然的武器。起初,當他們面對熊熊大火時,祖先們不知所措,驚恐萬狀。但原始人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戰勝了恐懼和膽怯,慢慢地他們學會了用火來燒烤食物。熟食增強了入的體質,為身體發育提供了更多的營養,熟食使咀嚼機能減退,于是牙齒變小,頜部短據,面貌變得愈來愈像現代人。
[過渡]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燃料以煤、石油和天然氣最為常見。因為它們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骸經一系列復雜變化而形成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化石燃料。下面,我們就以天然氣為例,來對化石燃料進行學習。
[“煤和石油”放在拓展性課題中]
[板書]一、化石燃料——天然氣
[講解]天然氣主要是由碳和氫組成的氣態碳氫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下面,同學們注意按照課本P134頁[實驗7—3]進行活動探究,做一做甲烷的燃燒實驗。探究內容如下:
[投影]
1.觀察甲烷顏色、狀態。
2.在實驗結束后,燒杯上出現了什么現象?
3.迅速把燒杯倒轉過來,向燒杯內注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蕩,又出現了什么現象?
4.在實驗開始時,點燃前為什么要先檢驗甲烷的純度?
5.在實驗中燒杯的條件“冷而干燥”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嗎?為什么?
6.這個實驗說明甲烷含有哪些元素?
7.你能寫出這個實驗中涉及到的化學方程式嗎?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總結、思考、討論]
[結論]1.甲烷是無色氣體。
[思考]1.甲烷在水中的溶解性怎么樣呢?
2.甲烷的密度和空氣比較起來怎么樣呢?
[答案]1.甲烷極難溶于水。
2.甲烷的密度比空氣的小。
[設問]那么,同學們想一想,這樣的特點,給我們在收集甲烷氣體時,提供了怎樣的信息呢?
[回答]收集時,可以用排水法,也可以用向下排空氣法。
[評價]回答得非常好,我們在學習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
[板書]1.甲烷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
[結論]2.甲烷燃燒時火焰明亮并呈藍色,可以看到,燒杯內壁上有水滴生成。
[設問]有水滴生成,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回答]說明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氫元素。
[結論]3.向燒杯內注入澄清石灰水后,發現燒杯內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設問]這一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回答]這說明甲烷燃燒時有二氧化碳生成,也就是說明了甲烷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
[教師講解]甲烷是由碳和氫組成的化合物,化學式是CH4。它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大量的熱。
[板書]2.甲烷的燃燒
CH4+2O2 CO2+2H2O
[結論]4.點燃甲烷和氧氣或甲烷和空氣的混合物都很可能會發生爆炸,所以要先驗純。
[延伸]煤礦的礦炕里經常有甲烷逸出,由此,同學們想到了什么呢?
[回答]1.煤礦里必須采取通風設施。
2.煤礦里一定要嚴禁明火。
[結論]5.“冷而干燥”是這個實驗成敗的關鍵。“冷”有利于水汽的凝集,“干燥”可以判斷是否有水滴生成。
6.這個實驗說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氫元素。
[介紹]在池沼的底部常常含有甲烷,通常也稱池沼中的氣體為沼氣。在我國農村,利用沼氣可解決生活用燃料問題。
[投影]
[教師組織學生一起了解沼氣的制取和利用]
[過渡]人們目前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的形成并非那么簡單。
[投影]
[介紹]從這兩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要經過數百萬年才能形成。但人類目前掠奪式的開發,會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組數據,大家估算多少年后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將被牦盡?
我國1998年化石燃料儲量及年產量
探明儲量年產量
石油32.7噸1.6億噸
天然氣1.37×104億立米217億方米
煤1145億噸12.4億噸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過渡]化石燃料被人們廣泛使用,是因為它燃燒能產生大量的熱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過燃料燃燒才能得到熱量呢?下面我們來做兩組實驗。
[投影打出實驗內容]
[實驗7—4]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幾小段鎂條,再加入5 L鹽酸,觀察現象,并用手觸摸試管外壁。
[實驗7—5]在一個小燒杯里,加入約20 g已研磨成粉末的氫氧化鋇晶體,將小燒杯事先放在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約10 gNH4Cl晶體,并立即用玻璃棒攪拌,使氫氧化鋇晶體與NH4Cl充分反應。觀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結冰而將玻璃片與小燒杯粘在一起。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現象]實驗7—4,試管中有大量氣泡冒出,試管壁發熱,實驗7—5,由于結冰,玻璃片與小燒杯粘在一起。
[設問]這兩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回答]化學反應中都伴隨有能量的變化,有些化學反應中有熱量放出,有的則從外界吸收熱量。
[評價]回答得很準確。
[講解]化學反應在生成新物質的同時,伴有能量的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類似于可燃物燃燒,鎂和鹽酸這樣的反應,我們稱之為放熱反應。像碳與二氧化碳:氫氧化鋇晶體和NH4Cl的反應,稱之為吸熱反應。
[板書]
吸熱
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放熱
[介紹]在當今社會,人們利用化學反應,有時主要是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質,有時卻主要是為了利用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同學們能舉出一些利用化學反應的熱量和能量的實例嗎?
[學生討論,舉例]
[介紹]目前,人類通過化學反應獲得的能量,大多來自于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資源是有限的。那么,同學們認為怎樣利用能源才可以使它的使用期限得以延長呢?
[學生討論,回答]
[講解]總體來講,如果我們能提高煤等燃料的.燃料利用率,就相當于延長煤的使用期限。要使燃料燃燒通常考慮兩點:一是要有足夠的空氣;二是要使燃料與空氣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設問]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怎樣來克服這些困難的呢?我們來看投影。
[投影]
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不能直接燃燒固態煤,如汽車或拖拉機等;或者雖然能夠直接燃燒,但效率很低,如蒸汽機車熱利用率只有8%,一般民用煤爐只有20%左右。所以在石油、天然氣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考慮把煤加工成為氣態的、液態的或固態的高級清潔燃料的問題,以提高煤的熱量的利用和減輕環境污染。煤在加工過程中,本身的潛在能量會受到一些損失。但由于加工成的氣態或液態燃料的熱利用率高,因此在一些情況下,煤經過氣化或液化而取得的熱效益高于直接燃煤。
現在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鍋爐直接燃燒煤。對低硫煤可以采用粉煤鍋爐,但需加煙道脫硫裝置。對高硫煤,要用沸騰床燃燒系統,摻石灰實行爐內脫硫和降低氧化氮的生成。以上方法都是為了減輕污染、保護環境。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們還知道化石燃料已經面臨被耗盡的危險,應合理開采,并節約使用。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發生。
[布置作業]課后習題1、2、3、4、5
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取“煤的加工產品”的用途。
板書設計
課題2 燃料和熱量
一、化石燃料——天然氣
1.甲烷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
2.甲烷的燃燒:
CH4+2O2 CO2+2H2O
吸熱
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放熱
《燃料和熱量》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煉制出幾種主要產品及用途。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和查資料,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通過鎂和稀鹽酸反應的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奇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重點難點]
甲烷的燃燒
[教學準備]
提前布置學生 :1.調查常用燃料的種類
2 查閱石油和煤形成過程及其用途的資料
3.查閱可燃冰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化石燃料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利用多媒體展示幾幅有關燃料燃燒的圖片
師:圖片中從最簡單的煮飯到汽車奔跑到火箭上天都離不開什么?
生:回答:燃料
師:提問:常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師:請各小組匯報調查結果。
生:煤氣、液化氣、煤、汽油、柴油、天然氣、電能、太陽能……
師:這些燃料大部分屬于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
師:煤、石油是這樣形成的?
生:多媒體演示煤、石油的形成過程
師:請帶著下列問題仔細閱讀活動與探究內容
師:多媒體展示問題:
1、 煤、石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屬純凈物還是混合物?
2、 煤和煤氣是同一種物質嗎?
3、 煤隔絕空氣加強熱,可稱煤的干餾,屬何種變化?
4、 石油的煉制過程屬何種變化?
5、 石油產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的燃料?煤氣泄露會造成什么危害?
生:討論回答上述問
師:“西氣東輸”中的“氣”指的是什么?
生:天然氣
通過幾幅生動圖片的展示,激起他們的學習情緒。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師: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上什么?
生:甲烷
師:甲烷有哪些主要性質?
師:請注意觀察實驗總結
師:[演示7-3]甲烷燃燒并檢驗燃燒產物
生:回答實驗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
師:根據上述實驗,你能總結出檢驗可燃物中含有碳、氫元素的方法嗎?
生:討論
生:點燃檢驗產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師: 請談一談甲烷存在情況。
生:多媒體演示
師:自然界存在的化石燃料是取之不盡嗎?
師:展示表7-23
生:回答:不是
師:請根據上表計算多少年后我國的煤、石油、天然氣將被耗盡?
生:多媒體展示示“可燃冰”資料。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用具體的數據說明化石燃料是有限,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師:燃料燃燒可以產生熱量,那么,是不是只有通過燃料燃燒才能得到熱量呢?
生:實驗鎂和稀鹽酸反應,感受反應產生的熱量。
師:化學反應在產生新物質的同時,還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的變化。許多反應都放出熱量,也有一些反應要吸收熱量。
現在人類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有化學變化產生的。如……
師:多媒體展示利用化學變化放出熱量實例圖片。
生:討論,利用化學變化放出熱量的例子。
師:為了節省能源,我們必須想方設法使燃料能夠充分燃燒。
生:討論
師:要使燃料能夠充分燃燒通常考慮兩點:一是燃燒時要有足夠多的空氣;二是燃料與空氣要充分接觸。
親生體驗。
[本課總結]學生回顧今天這節課的收獲,開闊了眼界。
[板書設計]
課題2 燃料和熱量
一化石燃料
(一)、煤和石油
(二)、天然氣
可燃性 CH4 + 2O2 ===== CO2 + 2H2O
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燃料和熱量》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②了解化石燃料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③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夠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進一步認識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增強節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②可以從開發新能源和節約能源的角度引導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二、教材分析(重點、難點)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對學生來說也并不陌生。所以,本課題采用活動與探究的編寫方式,通過學生自己思考、閱讀和討論,來學習有關煤和石油的知識,以培養學生的能力。關于天然氣,則是從認識其主要成分出發,通過實驗,進一步認識燃料的燃燒和應用。在了解化石燃料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時,讓學生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進行估算,以認識到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資源的重要性。本節通過燃燒反應中熱量的利用,引出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從而認識到化學反應利用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1.煤、石油、天然氣三大化石燃料
2.化學變化中能量的變化
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拓展視野、觀看錄象與教師講述結合
課時:
2課時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題與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內容通俗易讀,建議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主學習,同時可利用科教資料或影視素材介紹化石燃料是經過數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演變而形成的,強調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1.通過簡單計算,完成課本中化石燃料開采年限圖。
2.利用一些圖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
3.在做甲烷可燃性實驗的同時介紹可燃物組成中碳元素和氫元素的鑒定方法——根據燃燒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關于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問題,此處不宜增加。
4.對于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可以從開發新能源和節約能源的角度引導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燃料和熱量》教案5
課題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七單元課題2《燃料和熱量》
作者及工作單位
梁紅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泗頂鎮初級中學
教材分析
這是本章的第2課題,在學習完課題1后學生對燃燒所需的條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節則重點向學生介紹一些常規、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本節的內容比較淺但知識面廣,以介紹一些常識性知識為主,學生在學習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之后對上個課題中的燃燒將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對能源及相關產品和利用的介紹則為學習下一個課題《燃燒對環境的影響》做好了準備,因此本節在第七單元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1、針對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 實際情況,進行了信息資源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討論法、實驗法、探討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 交互過程中去完成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
2、學生由老師上課前布置的一系列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課前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這節課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很容易從身邊的常識出發溶入情境當中學習,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與知識目標相對應的內容,從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探索者。
3、本節對天然氣組成成分的探究是學生 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查找歸類資料。
德育目標:了解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情,認識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意義,珍惜資源,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與探究的方式,通過自己思考、閱讀和討論來學習煤和石油的知識,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燃料和熱量》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煉制出的幾種主要產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思考、討論的方法來獲取信息。
(2)運用實驗的方法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合理開發的重要性,培養節約利用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1.了解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不可再生性。
2.認識化石燃料對人類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4.知道石油煉制的幾種主要產品及用途。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拓展性課題“煤和石油的綜合利用”。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聯系實際→拓展視野。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在上節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利用燃燒的歷史,燃料與我們的生活及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那么,燃燒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提問學生]:你知道的燃料有哪些?
[教師總結]:剛才同學們回答了很多自己熟悉的燃料,其中有很多就是我們本課要重點學習的化石燃料。
[講授新課]:
一、化石燃料
教師提問,學生看書回答化石燃料的種類、形成過程、特點(不可再生)
1、煤和石油
[活動探究]:完成書P132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分組匯報。部分問題需預先布置學生準備資料,在課堂上交流。活動結束前需對相關問題總結歸納。
[課件連接]:在www.k12.com.cn中找素材交流中心-教學資源-教育軟件交流中心-化學教育軟件。
2、天然氣
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們來看一個它的實驗
[實驗7-3]:教師演示后,學生描述現象,歸納填寫在書上。
[討論]:這個實驗說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講述]:在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氣的主要成分。
[學生閱讀]:沼氣的綜合利用
[講解過渡]:化石燃料的特點是不可再生,總有一天會用完,這一天還很早,不用著急,對嗎?
[學生活動]:根據書P135的數據計算多少年后石油和天然氣將被耗盡?
[教師講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化石燃料用不了多久就耗完了,你有怎樣的對策?
[學生活動]:1、討論解決能源危機的思路(節約現有能源,開發新能源)
2、討論提高燃料燃燒利用率的方法。
2、了解海底“可燃冰”
二、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提出問題]:是不是只有燃燒才能產生熱量?
[實驗7-4]:教師演示,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觸摸、感覺。
[學生活動]:記錄現象,描述感覺,分析得出結論:不僅燃燒,其它反應也可能放熱。
[推測]:是不是有些反應會吸收熱量?有例子嗎?
[學生討論]:生活中的化學反應能量變化,舉例說明。
[課堂總結]:學完本節你有何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些化石燃料,我們還知道化石燃料已經面臨被耗盡的危險,應合理開采,并節約使用。
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同時,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變化,即有放熱現象或吸熱現象發生。
[布置作業]課后習題1、2、3、4、5
板書設計
課題2燃料和熱量
一、化石燃料——天然氣
1.甲烷的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難溶于水。
【《燃料和熱量》教案】相關文章:
化石燃料的利用課件05-08
《航空生物燃料》閱讀及答案11-19
大手和小手教案04-07
《大樹和小鳥》教案04-07
汽化和液化教案04-04
《消化和吸收》教案03-31
獅子和兔子教案03-30
鮮花和星星教案03-25
化學課件《燃料的利用效率》05-08
語文課文《燃料的家庭》教材理解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