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07 10:17:26 教案 我要投稿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大全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大全,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大全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活動,認識方向與距離對確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據任意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難點

  對任意角度具體方向的準確描述。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春季是運動的最好時節(jié),我們同學們都很愛好運動,不久我校就會舉行一次越野比賽,現在老師將越野圖展現給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越野圖的起點和終點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運動員,你將從起點向什么方向行進?(方向標)加方向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方向標畫在起點的位置?(以起點為觀測點)

  3.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例1的學習是讓學生明確可以根據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教學時,可以與主題圖的教學結合進行,通過情境使學生明確需要方向和距離兩個條件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活動中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探索。

  知道在出發(fā)點的東北方向就可以出發(fā)嗎?如果這樣會發(fā)生什么情況?這樣確定方向準確嗎?怎么樣走會更加的準確?

  準確的可以說是東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東60°這樣表示嗎?在說具體位置時,一般先說與物體所在方向離得較近(夾角較小)的方向。——靠近哪個方向就把那個方向放在前面。

  (距離1千米)如果沒有距離又會怎樣?

  1號點在起點的東偏北30°的方向上,距離是1千米。你學會表示了嗎?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高

  做一做呈現了小明家附近幾處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圖,通過方向與距離的.確定,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確定方向的具體方法。

  練習三第1、2題是相應的在地圖上確定方向的練習。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我們可以根據題目提供的方向和距離這兩個條件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首先要確定方向標。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數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到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數”

  二、學習計算平均數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問題:生活中,大家分頭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大家是怎樣集中過來的?如果沒有這個統計圖,只是每個人匯報自己收集了幾個?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教師帶領學生共同理解平均數的計算過程以及其中蘊涵的`意義。

  6、小結

  師:同學們,電視上比賽評分時,為何要去掉一最高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說說理由嗎?

  引起了學生的激烈討論。學生通過討論解決實際問題,對平均數的理解又上升到一個高度,明白平均數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是為了讓最后得分不會偏離平均分太遠。

  三、鞏固訓練

  另外一個環(huán)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46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xù)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xù)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體會引入復式統計表的必要性,體會復式統計表的優(yōu)點。初步了解復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地填寫表格,并對表中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過程與方法】:經歷統計的全過程,體會復式統計表的產生及其優(yōu)越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幾個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體會引入復式統計表的必要性。

  2、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難點:把幾個單式統計表合并成復式統計表,體會引入復式統計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學具

  課件一張統計表

  四、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歡看書,誦讀經典,在國學中感知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博大與精深。你喜歡哪些活動呢?學生匯報,師點評。

  2、師:猜猜看,咱們班男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會是什么?女生呢?(學生匯報,師點評)

  3、師:咱們猜的正確嗎?這要驗證一下,下面我們班的小統計員幫老師完成了三年級男、女生最喜歡課外活動的統計,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4、播放課件。師:你們能將他們的.統計結果匯總在下面的統計表里嗎?請同學完成統計表一和二。

  要求:兩人一小組,一人完成一項并檢查自己同伴的結果。

  5、學生匯報。師根據匯報完成課件空白處,并小結。

  (二)感受復式統計的必要性。

  1、仔細觀察這兩張表,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

  2、我們把這種反映單一情況的統計表稱為單式統計表,像這兩種單式統計表我們可以把它們合并成一個統計表。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板書:統計表。

  3、小組合作討論合并方法。

  這一張統計表里都應該有哪些項目呢?

  4、學生匯報合并結果。投影演示。

  (三)課件演示復式統計表合并、及進一步了解復式統計表

  1、師揭題:孩子們,像這樣的統計表我們就叫它復式統計表。師板書:復式。學生讀課題。

  2、介紹復式統計表。在這張統計表中,咱們最大的創(chuàng)新在哪里?(在第一個格子)這個格子啊!在數學上我們叫它表頭。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橫欄的類別即:活動。左下部分表示的是豎欄的類別,即性別。中間是我們填寫的數據,即人數。

  3、根據統計表完成問題。

  (1)參加統計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3)男生喜歡踢踢球的比女生喜歡踢球的多幾人?

  (四)解讀統計表并思想教育

  師:你對調查的結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五)生活運用,鞏固新知

  1、師: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們的祖國不論是經濟、軍事還是體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體育為例,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近五屆比賽中,中國的獎牌數都在世界前三。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體育健兒的在奧運會上所獲得的金牌吧!

  課件出示。第29——31屆奧運會金牌統計。

  2、統計表的項目有哪些?

  3、請仔細觀察并回答問題。下面哪些說些是正確的?

  中國第29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最多?(正確)

  俄羅斯獲得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少。(錯誤)

  每屆都是美國獲得的金牌最多。(錯誤)

  4、世界正在發(fā)生著變化,人的體育素養(yǎng)也在一天一天的改變,中國在進步,世界也在進步,所以每一塊金牌的獲得都來之不易,運動健兒們付出了許多的汗水。美國是世界體育強國,我們新疆也是一個中國體育強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一路追趕,超過美國。同學們,希望在你們!

  (六)知識檢測

  1、出示學生最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統計表。

  2、男生一人統計,并將結果寫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統計,并將結果寫在黑板上。

  4、你們對統計結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5、統計表完成了,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1)女生喜歡什么節(jié)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較喜歡的節(jié)目嗎?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七)小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復式統計表有哪些優(yōu)點呢?板書:便于比較、簡潔。

  (八)板書設計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58頁、第59頁練習十三。

  教學目標

  1、復習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進一步鞏固練習和綜合運用。

  2、通過分步、多層次練習,是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在聯系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題,理清條件的好習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來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并能運用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多種方法思考解答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單元進行整理和復習。大家打開書,快速瀏覽書本第41-59頁,看看這一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看書后匯報,師生共建構知識結構圖。

  師:真不錯,在同學中的共同梳理下,使我們這個單元的知識又一次有序的呈現在我們面前。課件顯示知識樹,加深印象。

  二、系統整理、梳理知識

  課件出示書第58頁第一題。

  師:請認真觀察表格,思考:

  哪些積是口算得到的?

  師:自己先獨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師巡視指導。(3分鐘)

  1、梳理口算方法

  師:請你借助表格來說一說哪些積是口算得到的?

  生:都有一個0.

  師小結:兩個因數的末尾至少有一個0的,都可以通過口算計算出它們的積。

  師:你能結合這兩道題說明是怎樣口算的嗎?生結合題目說口算過程。(課件演示)

  師:你能總結下口算乘法的方法嗎?

  生小結匯報。

  教師總結: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我們可以先把兩個因數0前面的數字相乘,再看看兩個因數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課件呈現)

  2、梳理筆算方法

  師:請你借助表格來說一說哪些積是筆算得到的?你能借助這一題來說明是怎樣筆算的嗎?

  (生結合題目講解,教師課件演示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計算)

  師:通過剛才的復習,誰能幫助大家回憶一下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

  生小結匯報。(課件)

  教師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①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因數的個位對齊;

  ②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得數的末尾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③然后將兩次乘得的數相加。

  3、判斷并改錯(課件出示)。

  師:這是冬冬同學做的兩道題,同學們幫他檢查,看看他做對了嗎?錯的請你在練習本上幫他改過來。

  生在練習本上做,找生說明錯誤原因及正確答案。

  師:哪位同學能說一說你的判斷。你能具體說說他錯誤的地方嗎?(課件演示)

  師:筆算乘法要些注意什么?

  提醒注意:筆算時,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該和哪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正確處理進位問題。

  4、梳理解決問題方法

  課件出示書本58頁第2題。

  師:冬冬家有一個果園,種了4行橘子樹,每行8棵,今年平均每棵收獲橘子25千克。請你幫冬冬算一算:今年冬冬家一共收獲橘子多少千克?第一小題屬于我們學過的哪種類型的應用題?(連乘應用題)請在練習本上解答出來。(找2名生板演,呈現兩種不同的方法,并追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讓生講解解題思路)

  師:如果把800千克的橘子裝箱運走,每箱8千克,5輛三輪車,平均每車運多少箱?該怎樣列式?請獨立完成。(找2名生板演,呈現兩種不同的方法,并追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讓生講解解題思路)第二小題屬于我們學過的哪種類型的應用題?(連除應用題)

  使:如果每千克橘子賣2元,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嗎?

  生提問并解答。(師指名說一說)

  師: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面對問題,我們既可以從已知信息出發(fā),邊讀邊想:這兩個信息可以求出什么?與其他信息有什么關系?能求出什么?我們也可以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分析:要求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題目中能直接找到嗎?如果沒有可以通過哪些信息求出來?其實很多問題都可以用這兩種方法進行分析,它們能夠幫助我們很快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30×23=13×20=

  24×5=100×70=

  22×40=60×70=

  31×3=14×50=

  17×400=

  2、辨是非,對的打“√“,錯的打”ד。

  兩位數乘兩位數,積不是四位數,就是三位數。()

  12×4的積與16×3的積相等。()

  兩個數相乘,乘數末尾沒有0,積的末尾也沒有0。()

  學生獨立思考,指名說出判斷原因。

  3、將正確答案的字母填在括號里。

  3個蛋糕裝一袋,6袋蛋糕裝一盒,36盒有多少個蛋糕?下面算式正確的是()。

  A.36÷(6×3)B.36÷6÷3C.36×6×3

  將240本書分給2各班,每個班有4個小組,平均每個小組多少本書?下面算式錯誤的是()。

  A.240÷2÷4B.240÷(2×4)C.2×4×240

  4、教材第59頁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發(fā)現,集體訂正,總結規(guī)律。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對個單元的整理和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大家在今天的學習中有這么多的收獲啊!這些原本零散的知識好比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我們通過整理和復習把它們串成了一串價值連城的項鏈!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計算中牢記算理,更加細心,都能成為計算的高手!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今天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辛苦了!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

  2.記住每個月和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3.在探索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對比、概括能力,促進數學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記住每個月的天數,了解年、月、日之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平年、閏年的判定方法。

  教學準備:

  不同年份的年歷、自學感悟、制月歷的表格

  教學設計過程:

  導入環(huán)節(jié)

  (師生談話并出示地震和奧運會圖片)

  同學們,剛剛過去的xx年有許多日子讓我們難以忘記。還記得這是哪一天嗎?這一天呢?

  (生述)

  剛才敘述時間時用到了比時、分、秒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關于年、月、日,你們知道什么?

  (生述)

  同學們說了許多,是不是你們說的這樣?這節(jié)課我們詳細研究一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板書:年月日)

  自學感悟環(huán)節(jié)

  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張年歷,下面我們對它進行仔細觀察并獨立完成自學感悟表上提出的問題。(生觀察并獨立完成)

  匯報: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結果?(生述師板書)

  預設:

  生:一年有12個月

  生:1、3、5、7、8、10、12月每個月有31天;4、6、9、11月每月有30天。

  師:你觀察的是哪一年的'年歷?

  生:xx年的。

  師:誰觀察的不是xx年的?(生舉手)

  師:那你們發(fā)現哪些月有31天?哪些月有30天?和他說的是不是一樣?

  生:一樣。

  (師隨即介紹大月和小月)

  生:2月有28天

  生:2月有29天

  生:有些年2月有28天,有些年2月有29天

  (師介紹平年和閏年)

  生:一年有365天。

  師:你是怎么列式的?

  生: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師: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同學都是這樣列式的嗎?

  生:31乖7再加上30乖4再加28等于365天。

  師:是不是每年都有365天?

  生:不是。還有366天。

  師:因為平年閏年2月天數不同,所以平年閏年全年的天數也不同。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師:我們做個舉手游戲:聽到大有舉左手,聽到小月舉右手。(師生共做)

  師:我發(fā)現總有出錯的同學,誰有什么好辦法能讓我們很快記住每個月的天數?

  生:拳頭法。(生并做介紹)

  師:書上也介紹了這種方法,和你說的是不是一樣?打開課本48頁,看誰看得最認真。

  (生看)

  師:會數了嗎?

  (師生共同看大屏幕數一次)

  師:除此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兒歌法。

  師:(師課件出示)每人讀三次,看誰先讀完。

  師:“臘”是什么意思?“三十一天永不差”是什么意思?

  自學檢測環(huán)節(jié)

  師:下面檢測一下大家對剛才內容的理解。

  (課件出示練習題:)

  重難點突破環(huán)節(jié)

  (課件出示1984---1994年二月天數統計表)

  師:同學們,從這個表中你們能發(fā)現什么?

  生:每相鄰的4年中有一個閏年。

  師:平年和閏年為什么會這樣有規(guī)律地出現?

  (出示小資料并請一個同學讀一讀)

  師:根據這一規(guī)律,有人發(fā)現平年和閏年的出現與4有這樣的關系:(課件出示1984----1994年年份除以4的算式)

  師:通過這些算式看誰能找到平年和閏年的秘密?

  生:年份除以4有余數的這一年就是平年,年份除以4沒有余數的這一年就是閏年。

  重難點檢測環(huán)節(jié)

  (課件出示練習題:)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過觀察、比較、尋找各種規(guī)律,體會到日歷中包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有規(guī)律的。每天我們到一定的時間就會做一定的事情。在這樣的作息時間里就存在這很多數學問題,你們有興趣研究嗎?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從9月1日開始算起,請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課本第75頁的例題)

  2、圍繞下列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哪幾天飛飛的父母同時在家休息?哪一天飛飛能和父親同時休息?

  3、指導學生將日歷中的帶標記的日期填到相對應的圖中。

  4、學生根據表示“父親休息日”“母親休息日”“飛飛休息日”的三張圖填出表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韋恩圖,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應用:

  觀察日歷找規(guī)律:

  觀察日歷中的加框的4個數字,你發(fā)現了什么?

  12比11多1,……18比11多7,……

  嘿!我發(fā)現了:11+19=30,……換另一組再試一試。

  教學反思:

  5、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

  2、學習用統籌的思想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聯系具體實例,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過程。

  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看身份證”的情境,提出問題:你知道這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嗎?她今年幾歲了?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請學生觀察、交流從身份證上獲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據居民身份證號碼,知道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歲數的方法。

  三、實踐練習,拓展延伸

  1、獨立完成第78頁的2、3兩題,然后分別交流自己的結果是怎樣想出來的。

  2、(回家)做水的小實驗,并進行相關的計算,然后交流實驗后的想法。

  四、課堂總結:在這堂課中,你有什么收獲?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正、反歸一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及解題關鍵。

  2、初步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正、反歸一應用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歸一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會解答此類應用題。

  教學難點

  1、線段圖的畫法

  2、檢驗方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索

  1、學習例3

  (1)出示圖片(畫有5個書架,下面有一個問號),教師說:“學校想買5個書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錢嗎?想一想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產生疑問或說出需要先知道每個書架多少錢。)

  (2)教師及時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圖片(畫有3 個書架,標出一共75元),教師說:“我告訴你買3個書架一共用了75元錢。現在你能解決了嗎?”

  (3)個人試做,小組交流并匯報小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個書架多少錢?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再求5個一共多少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進行點撥,并做主要的.板書。)

  (4)練習:教科書第107頁“做一做”。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學習例4

  (1)出示例4:學校買了3個書架,一共用75元。照這樣計算,200元可以買多少個書架?

  (2)小組先討論研究,再試著把它完成。

  (3)小組間交流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板書。

  (4)“做一做”中的題目,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并解答完成。

  3、比較例3和例4,你覺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各抒已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小結:“遇到應用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來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再解答。”

  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出示圖片(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讓學生獨立解答。

  2、老師用IC卡給家里打電話,時間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錢。想一想,如果打電話時間用了6分,又會用去多少錢呢?(學生獨立思考)

  “老師的IC卡里現在只有3元5角錢了,我必須在幾分內把話講完呢?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1)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2)先求每個書架多少錢?

  75÷3=25(元) 75÷3=25(元)

  5個書架多少錢? 200元能買幾個書架?

  25×5=125(元) 200÷25=8(個)

  答:買5個要用不著125元。 答:200元可以買8個書架。

  歸總應用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12頁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二十五的第1~4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了解歸總應用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能夠正確地解答這種應用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乘、除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教具準備

  投影片或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學習例5(為了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將例題進行了改編)。

  (1)教師說:“小華讀一本書,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學生各抒已見)。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告訴他們:“知道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現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3)小組展開討論,并獨立列式試做。(教師注意巡視,及時發(fā)現學生出現的問題。)

  (4)小組匯報自己的想法,教師點撥,小組間相互質疑問難。

  (5)教師根據小組的匯報情況,邊小結邊進行必要的板書:

  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72÷9=8(天)

  (6)讓學生根據分步算式,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2、改編例題,引出題目:(如果小華8天讀完,他每天讀幾頁?)

  (1)學生獨立思考,并試著列式解答出來。

  (2)請一名學生匯報。通過學生之間的質疑問難,教師根據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小結:要求每天讀幾頁?首先知道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遇到問題,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學生獨立列出綜合算式。

  3、比較例題和改編的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相同點:都是先求這本書的總頁數。不同點:例題是求幾天讀完,改編后的問題是求每天讀幾頁。

  4、教科書第112頁“做一做‘的第2題和例5,讓學生獨立完成。

  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做練習二十五的第1題。

  讓學生認真讀題,獨立完成,并找出兩個小題的異同點。

  2、教師:小林從家往學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學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幾分走到嗎?

  讓學生說一說想法,然后獨立列式解答。

  3、做練習二十五的第3、4題。

  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體訂正。

  三、課堂小結

  通過師生交流,突出兩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板書設計:

  兩步應用題

  (1)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2)先求這本書一共多少頁?

  12×6=72(頁) 12×6=72(頁)

  再求幾天能讀完? 再求每天讀幾頁?

  72÷9=8(天) 72÷8=9(頁)

  答:8天可以讀完。 答:每天讀9頁。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三步式題.

  2.培養(yǎng)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訓練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動畫“混合運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師提問: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如果有小括號,先算括號內后算括號外.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例1:計算74+100÷5×3

  (1)請學生讀題,教師提問:看到題目后你想給同學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①這道題包含哪些運算?

  ②按照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學生動手獨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訂正:

  教師提問:你能按照這道題的運算順序讀題嗎?

  請學生兩人一組用數學術語嘗試讀題.

  教師訂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積,和是多少?

  (4)教師將上題變成74+100×3÷5和74—100×3 ÷5兩題.

  教師提問:誰能按照運算順序讀出題來?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什么?

  (5)先說出下面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指名板演并訂正)

  65-6×4÷2 38+56÷7×3

  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演算這幾道混合運算式題,你有什么發(fā)現?

  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2.出示例2:計算(440-280)×(300—260)

  (1)學生自讀題目:440減280的差乘300減260的差,積是多少?

  (2)引導學生思考:這道題含有哪些運算,與前邊的習題比較有什么不同?應該怎樣計算?

  (3)學生試做.

  可能出現兩種不同解法,板貼出來:

  讓學生比較評議以上兩種解法,哪種解法更簡便?

  教師提問:看到這道題的簡便解法你聯想到什么?這種格式與復習的哪道題相似?

  (4)教師讓學生先按照運算順序用數學用語讀題再獨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師提問:通過計算這三道題,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嗎?

  三、鞏固提高.

  1.計算下面各題(試著用術語讀出下面各題)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括號里有兩級運算,同樣先算乘除法,后做加減法,小括號要照抄下來.

  2.按照各圖制定的運算順序,在□里填上得數.

  填數后,根據運算順序列出綜合算式,訂正.

  四、課堂小結.

  要完成一道混合運算,它的計算步驟是:

  ①審題,看清運算符號、數字、有沒有小括號,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計算.

  ③檢驗,包括運算順序,計算是否正確.

  五、布置作業(yè).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0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第一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厘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后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 (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匯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有對準0刻度的。 (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么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說,然后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yè)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 )作單位。 (2)圖釘的長大約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 )厘米。 (2)數學課本長( )厘米。 (3)你的筆盒長( )厘米。教學反思: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毖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繾映印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繃私庵柿康ノ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比鮮豆ぞ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fā)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苯檣芴炱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蹦闃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畢胍幌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碧致郟耗閎銜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狽腫榛疃: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倍懶⒆饕擔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么?(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并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fā)現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fā)現了什么?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么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里?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里?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么?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匯報后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么方法。

  2、指名匯報。

  3、那么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可以借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匯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么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chuàng)意。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靈活。熟練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索計算方法,培養(yǎng)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精神與同學積極合作的意識。

  3、使學生體驗數學以生活的密切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歡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提出問題。

  (一)觀察第91頁情景圖。

  1、仔細觀察,從這幅圖上,你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學生提問題。

  (二)觀察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根據生答板書: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3+31 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學生自主探索。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教師巡視。

  3、各小組匯報交流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1、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匯報。師: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糾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五、小結。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yè)。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4

  學習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46頁。

  學習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二月的天數。

  2、會給月份分類,能運用左拳和歌訣識記各月的天數。

  3、能運用多種方法算出一年的天數。

  自主預習

  自學教材第46頁

  1、多媒體展示新成立圖片,你知道新是哪一年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

  2、多媒體展示第29屆北京奧運會圖片,說說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是什么時候?( 8年8月8日 )

  3、多媒體展示植樹節(jié)與兒童節(jié)圖片,說說各是哪一天?

  4、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交流合作

  1、小組內交流年歷卡,交流你知道的年月日的知識。

  (1)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

  (2)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有幾種情況?把它統計下來。

  2、綜合:

  (1)你能根據每月天數的不同,對十二個月進行分類嗎?

  31天:有()()()()()()()月

  30天:有()()()()月

  28天:有()月

  29天:有()月

  (2)我們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月。

  (3)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

  3、識記大小月

  (1)這么多大小月,有什么辦法能很快記住哪幾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你有什么好方法嗎?說說自己的識記方法。

  (2)(課件出示)用左拳記憶法,你能用左拳給我們試一試嗎?

  (3)(課件出示)歌訣法:

  一、三、五、七、八、十、臘(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游戲:小組長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兩手五指張開,要是小月兩手握拳。

  4、認識二月

  (1)二月是大月還是小月?

  (2)二月在平年是多少天?在閏年是多少天?

  5、找節(jié)日。

  (1)找出教師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并說出是星期幾?

  (2)找己和父母的生日,并做標記。

  6、算一算:0年一共有多少天?

  展示提升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其他小組認真傾聽,適時補充糾正。教師及時點撥。)

  反饋測評

  1.填空:

  ①常用的時間單位,除了時、分、秒以外,還有()

  ②一年有()個月,每月有31天的叫()月,有()個月;每月只有30天的叫()月,有()個月。

  2.猜一猜:小明說:我在外婆家連續(xù)住了62天,正好是連續(xù)的`2個月,你知道我是哪兩個月去的嗎?

  拓展延伸

  1、時間是寶貴的,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關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課本第4至5頁例3和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4至6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2、通過實際測量活動,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教學重點:

  使學生識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準備:

  一把米尺、1米長的小棍、一盤卷尺。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二、導入新課

  教師請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fā)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

  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把自己的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1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認識米與厘米的進率

  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2、用米量。

  (1)、教師出示一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一盤卷尺,用它可以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或校長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指名兩個學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幾厘米。

  四、鞏固練習

  1、做課本練習一第4題第

  1、3兩小題。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米的認識和用米去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還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業(yè)設計

  1、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 )作單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電線桿高8( ) (2)教室長8( ) (3)鋼筆長15( ) (4)小紅從家到學校要走100( ) (5)量籃球場的長度用( )作單位(6)一張課桌長1( )

  教學反思: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6

  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整理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兩為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經歷估計與交流算法多樣化的過程。

  2、會進行兩位數的乘法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踐問題。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今天,我們要借小紅“整理書”的具體情境,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般應該怎么計算。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9頁,認真審視問題情境,弄清楚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樣的`算式來解決它,請你獨立列出這個算式。

  1、學生列式。

  2、讓學生不計算估算一下這個算式的結果。學生先在小組討論,再讓學生對自己的各種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結果應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結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確結果大約是200。

  引導學生關注以上三種不同的估算過程及其特點,讓學生質疑,充分發(fā)表不同的意見。

  師:根據以上三種結果,能判斷“這個書架能放下200本書“嗎?

  讓學生通過討論這個問題,體會解決這個問題僅靠估算還不行,要進一步探討如何進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

  3、讓學生獨立找一找有什么辦法計算:18×11=?與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開書思考: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7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知識點一級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

  3、培養(yǎng)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教學難點:

  能夠進行合理的估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1)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與另一個加數依次相加,這樣口算更加快捷。(2)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減兩位數,可以把減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這樣口算比較便捷。

  2、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

  提問: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需要注意什么?小結:列豎式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從個位加(減)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進一(哪一位上不夠減向前一位退一當十),主要不要漏加進來的一(不要漏減走的一)。

  3、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可以用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口算。如650+340其實就是65個十減34個十,等于31個十。

  (2)方式雖然不同,一個口算,一個筆算,但是運算的算理一樣,都是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

  (給學生自由發(fā)言,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二、基本練習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說口算思路。提問:口算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2、計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組活動,看哪一組最快最準做完?然后各組委派一人匯報結果。可以選擇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列豎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頁第2題課件,組織學生讀題,從中獲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后板書:632-441.(3)提問:這個和我們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樣?如何進行估算呢?

  (4)學生討論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約是600,441大約是400,600-400=200,大約多200個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約多180個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種,只要學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給予肯定。并比較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合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四”的第1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互相之間評一評。

  2、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比較每一題的大小。此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得出結果后才能把左右兩邊進行比較。

  3、完成“練習四”的第3題。

  仔細觀察圖文,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梳理了哪些知識?本單元的知識中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評,解疑答惑。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8

  教學時間:

  累計節(jié)數: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識。

  2、使學生學會自護自救。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啊喲加倍注意和小心對待,否則很容易發(fā)生危險,釀成事故。

  二、教授新課

  1、防止燙傷

  燙傷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見的是被熱水、熱油等燙傷。如何防止燙傷呢?

  (⒈)從爐火上移動開水壺、熱油鍋時,應該戴上手套用布襯墊,防止直接燙傷;端下的開水壺、熱油鍋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長在炒菜、煎炸食品時,不要在周圍玩耍、打擾,以防被濺出的熱油燙傷;年齡較大的同學在學習做菜時,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熱油中,否則熱油遇水會飛濺起來,把人燙傷。(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溫下會燃燒,做菜時要防止油溫過高而起火。萬一鍋中的油起火,千萬不要驚慌失措,應該盡快用鍋蓋蓋在鍋上,并且將油鍋迅速從爐火上移開或者熄滅爐火。

  (⒋)家里的電熨斗、電暖器等發(fā)熱的器具會使人燙傷,在使用中應當特別小心,尤其不要隨便去觸摸。

  2、安全使用高壓鍋

  用高壓鍋做飯,節(jié)省時間和能源,許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壓鍋在使用時,鍋里的溫度高、壓力大,所以安全問題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壓鍋之前,首先要檢查鍋蓋的通氣孔是不是通暢,安全閥是不是完好無損。

  (⒉)在使用中,不要觸動高壓鍋的壓力閥,更不要在壓力閥上加壓重物或者打開鍋蓋。

  (⒊)飯菜做好以后,不能馬上拿下壓力閥或者打開鍋蓋,要耐心地等待鍋里的高壓熱氣釋放出來后,才能拿下壓力閥,打開鍋蓋。

  意外事故的預防與處臵

  生活中發(fā)生燙傷,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⒈對只有輕微紅腫的輕度燙傷,可以用冷水反復沖洗,再涂些清涼油就行了。

  ⒉燙傷部位已經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圍涂擦酒精,用干凈的紗布包扎。

  ⒊燙傷比較嚴重的.,應當及時送醫(yī)院進行診治。

  ⒋燙傷面積較大的,應盡快脫去衣褲、鞋襪,但不能強行撕脫,必要時應將衣物剪開;燙傷后,要特別注意燙傷部位的清潔,不能隨意涂擦外用藥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給醫(yī)院的治療增加困難。正確的方法是脫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潔凈的毛巾或床單進行包裹。

  三、總結

  教學反思: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19

  教學時間:

  累計節(jié)數: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水災自救知識,在遇到水災威脅時,能夠及時自救。教學過程:

  一、引入:

  人們常把水成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給了生命的存在,延續(xù)的力量,但同樣水也有剝奪人類寶貴生命無情的時刻。

  二、新授:

  1、說一說,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們有沒有過肆虐的時候?當時怎么樣?

  2、救助課堂

  水災自救逃生嚴重的水災通常發(fā)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區(qū),遇到突如其來的水災,該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來不及轉移,也不必驚慌,可向高處(如結實的樓房頂、大樹上)轉移,等候救援人員營救。

  2.為防止洪水涌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門檻外側放上沙袋,滿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預料洪水還會上漲,那么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斷不漲,應在樓上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災嚴重,水位不斷上漲,就必須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東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門板等,都可用來制作木筏。如果一時找不到繩子,可用床單、被單等撕開來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試試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發(fā)信號用具(如哨子、手電筒、旗臶、鮮艷的'床單)、劃槳等是必不可少的。在離開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較多熱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點等,

  并喝些熱飲料,以增強體力。

  6.在離開家門之前,還要把煤氣閥、電源總開關等關掉,時間允許的話,將貴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樓上的柜子里。出門時最好把房門關好,以免家產隨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體,人體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纏住了腳,千萬不要慌張,屏住呼吸,輕輕的解開。 8.游泳時,遇到腳抽筋,不要緊張,要彎曲身體,雙手抱腳,等待救援。 8.水災后應謹慎選擇飲用水,事先儲備的飲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應事先儲備一些干凈水放在清潔密閉的空間里。如必須飲用河水、雨水等要燒開殺菌。

  9.夜晚直升機在救援時,可用手電筒、蠟燭向直升機發(fā)送救援信號。白天可用鏡子反光和揮動顏色鮮艷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識互幫互助共同脫險

  四、總結

  教學反思: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20

  教學內容:

  教材第7頁例三和練習二的第1.2.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汕頭到廣州有幾千米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你是否知道從哪到哪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跑5圈體會1千米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1題和第4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2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千米,知道1千米的長度,還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02-10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參考范文03-16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設計08-10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范文02-23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最新人教版04-24

最新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案09-28

初中數學教案最新08-23

最新蘇教版數學教案01-27

三年級數學教案范文最新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