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時間:2024-11-29 22:59:32 藹媚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通用10篇)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

  認識本課出現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的生詞。

  【方法與能力】

  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情感與思想】

  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拓展與延伸】

  搜集一些關于魯迅的材料,進一步了解魯迅這個人。

  【重、難點突破】

  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閱讀提示,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有的人

  二、聽朗讀錄音,并結合課本,理解全詩寫了哪些內容。

  教學提示:其實,這是以分層的方法來理解詩意,要讓學生懂得,詩也是可以分段的。由于時代背景的緣故,學生對于每節詩的內容理解可能不太準確,所以不能苛求,教師可作適當的背景補充,或者結合本單元前三篇課文來理解,效果會更好一些。

  教學參考:

  整首詩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節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節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的觀點。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情感主線。

  三、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交流詩中的疑問。

  教學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識的緣故,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可能會困難一些,因此,對于詩中的一些難點,以學習材料的形式分發給學生自學。

  教學參考:

  詩中重、難點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一句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這是全詩提綱挈領的小節,抓住它品讀全文,就會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呵,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刻畫了魯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比喻魯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和愛戴的深厚感情。“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2)對詞語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

  ②活: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③死: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④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動派,打倒反動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四、指導朗讀

  教學提示:誦讀是理解本詩和體會詩人情感的.最好方法,一定要讓誦讀貫穿于教學的全程。

  給學生講解:無論是散文也好,詩歌也罷,朗讀都要注意:語速的快慢、語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語勢的強弱,還有停頓、重點詞語的特殊處理等。希望他們能夠從錄音中得到朗讀詩歌的感性體驗與初步方法。

  由于詩歌強烈的抒情性,應該以“朗誦”的方式進行,與一般課文的朗讀技法上有一定的“夸大”。

  教師的范讀在本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學生朗讀欠缺地地方進行教師示范朗讀,以突破難點。

  1、聽詩歌朗誦錄音,學生可小聲跟讀,之后,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教學提示: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要注重對比朗讀的訓練。

  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中可以考慮采取多種對比朗讀的形式,提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的對比;二是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朗讀;三是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朗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

  2、情感體會

  教學提示:在對詩句的理解中,在對詩的反復誦讀中體會詩句所蘊含的濃厚情感,并帶著這種濃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詩句誦讀中去。

  教學參考:

  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五、寫法指導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在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教學提示與參考:由于前面在理解詩意與有感情地誦讀中已經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了。

  六、作業:

  課下找一下魯迅的散文詩《野草》讀一讀,加深對魯迅先生的認識。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重點:

  對比寫法的好處。

  學法提示:

  這首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以鮮明的對比,抒發作者的感情,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認真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認真朗讀詩歌,注意停頓的節奏,用“∕”標出語氣的停頓,用“”標出重音。

  (1)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2)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3)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4)群眾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xx,懷著xx情感而寫的。

  3、“有的人”詩中指xx和xx的人。魯迅先生屬于一種人。全文采用對比手法,褒貶鮮明。作者從魯迅生前xx,去世后xx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

  4、我能理解詩句中的幾個詞語

  5、這首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xx節)

  第二部分(第xx節)

  第三部分(第xx節)

  6、我有幾個問題要與同學交流

  (二)合作探究

  閱讀提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節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各有什么含義?

  2、這首詩從哪些方面把兩種人作了對比?如何進行對比的?

  3、體會“騎在人民頭上”和“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中“騎”和“俯”字的妙處。

  4、“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這節詩。

  5、對比是這首詩歌的主要寫法,有什么作用?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出一個什么道理?

  7、這首詩是紀念魯迅的,為什么不直接以紀念魯迅為題,而取名為“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xx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發射光芒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xx愛之神發現了你

  1、這首詩所贊美的你和課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兩首詩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四)相關鏈接

  臧克家xx(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親影響,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詩文基礎。1925年首次在全國性刊物《語絲》上發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創作的《難民》《老馬》等詩篇,以凝練的詩句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長詩《罪惡的黑手》揭露了帝國主義的罪惡和偽善的面目,這些詩是他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已成為我國現代詩史上的經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識地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著黃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有的人》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詩人大會和世界藝術文化學院授予榮譽人文學博士;同年12月,獲第七屆今世緣國際詩人筆會頒發的“中國當代詩魂”金獎。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3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檢查預習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 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 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 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 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 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

  (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4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么?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5

  文本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蘊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了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04)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范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說說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匯報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匯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贊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么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

  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愿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鏈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斗爭,為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匯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資料鏈接: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詞語鋪墊導入,揭示新課

  1、詞語鋪墊。

  丑陋 渺小 鴻毛 卑微 唾棄 滅亡

  美麗 偉大 泰山 崇高 愛戴 永生

  2、本單元我們已學過關于魯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生簡單匯報。

  3、揭示課題,板書,齊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紀念魯迅的文章,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寫的經典詩篇《有的人》)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指三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正確。

  2、根據朗讀表現,簡單評價。及時指導字音,呵在詩中讀啊的音。呵平時讀---笑呵呵,還可以讀-----呵斥,呵在這應該讀第---四聲。試著讀好這一句。

  四、對比品讀,理解內容,體驗情感

  1、可是詩歌的魅力不僅僅表現在它有明顯的節奏,更表現在它獨特的寫法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你能發現什么?(生默讀體會)

  2、生匯報發現:對比的寫法,讀出相應詩句。再讀讀,還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說出每小節中還有對比,2、3、4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5、6、7小結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其實這兩部分內容之間又是一一對照的。)

  3、根據學生匯報的適時出示插圖和文字,圖文對照,男女生對比朗讀。

  4、通過對比,我們發現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兩類人?引讀第一小節,這兩類人你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這兩類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生匯報出幾種態度:批判,贊揚,熱愛。你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呢?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對待不同的人,勢必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語氣。請同學們兩兩對讀,一人一句,讓我從你們的表情中看看誰最能讀出臧克家的心聲。

  5、師生對讀,烘托詩情。

  小結:同學們讀得真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我們更--愛戴、敬仰、懷念…….損害人民利益的人我們更--痛恨,蔑視,憎惡......

  五、研讀品悟,升華情感

  1.看課文題目,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齊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發現了嗎?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的名字。詩人該不會忘了吧?你一定能從文中找到魯迅的影子。學生讀詩找詩句。

  2、匯報讀詩句。結合所學課文簡單談談你的理解。

  3、感悟魯迅精神:這首詩只是在贊揚魯迅一個人嗎?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4、讓我們把深深的敬仰獻給那些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人。齊讀描寫魯迅的詩句。

  六、課堂小結,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你打算做個怎一個什么樣的人?

  3、總結:讀兩句詩,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20《有的人》

  雖死猶生 騎 人民恨

  對比

  雖生猶死 俯 人民愛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7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

  2:了解詩歌中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適的感情基調來朗誦這首詩,并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內涵與情感。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哲理。

  一:引人,介紹背景。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20課《有的人》,(板書)。文明之前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以及《一面》,同學們對魯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斂,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也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文明能忘記他嗎?在魯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來紀念魯迅先生,作者用濃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詩歌的一大特點。因此,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一起來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況。

  師:有誰了解呢?(課件演示,補充。)

  師:出示魯迅散文詩《自嘲》,本詩是魯迅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寫的,當時中國社會處于動蕩時期。提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句詩讓學生嘗試了解,引入對魯迅先生的評價,由此進入新課。

  二:初讀詩歌,感知特點。

  師:全班齊讀詩歌,標上小節,找出生詞,并思考思考詩歌有什么特點?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點:運用了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三:品讀詩歌。

  師:聽范讀。思考兩個問題1:文中寫了哪幾種人?并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2:找出詩中的對比句?(課件演示)

  師:“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中兩個“死”字和兩個“活”字的含義分別是什么呢?(課件演示)

  師:誰來總結第一小節?

  板書:1:作者揭示了兩種人,指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師:“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這里表達了兩種人對人民的什么態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從這句話你聯想到了什么?(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師:“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了一種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閱讀)

  師:“有的人,他活著……”這兩句話揭示了兩種人對對社會產生的什么影響?

  師:誰來總結2~4節?

  板書:2~4:作者從兩種人對待人民不同的態度中,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師:我們繼續往下看。

  第五節:注重解釋:“摔”“垮”以及之間的聯系。

  第六節:注重解釋“爛”。以及青青草原給你帶來的影響?

  第七節:反動派得到了該得的下場,為人民奉獻的人也得到了勝利與人民的尊敬。

  師:誰來總結5~7小節?

  板書:5~7節作者寫了人民對這兩種人不同的態度,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感情。

  師:顯而易見,本文應該分為幾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讀課文,并總結。

  師:齊讀,并思考幾個問題。

  1:我們把這首詩的題目改成《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2:學習了這首詩,我們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小學生,該怎么做?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8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點

  《有的人》一課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組的最后一篇課文。本組課文集中了關于魯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由此他寫下了這一首哲理詩。這首詩用對比的方法說明哲理,詩中提煉了幾個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對比中深化主題,從而抒發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頌揚魯迅先生“俯手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在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詩歌“要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要通過誦讀“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根據以上的理念和本組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弄懂詩歌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詩歌的意思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地誦讀;

  (3)了解詩歌所運用的對比手法。

  其中,我確定了如下的重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及感情;

  (2)有感情地誦讀。

  3、學情分析

  學生盡管是第一次接觸魯迅,但在有了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基礎上,他們對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和精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我之前讓學生上網去搜集關于魯迅的資料,他們應該不難理解本詩贊頌像魯迅這樣無產階級革命者的甘為人民和革命獻身的偉大精神。只是本班學生朗讀的基礎不是很好,在誦讀中體味詩歌感情上也許存在一定難度。

  二、說教法

  本篇課文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詩人在詩歌中的愛憎分明,感情強烈,應該讓學生在閱讀和誦讀中加以體會,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前一種人”和“后一種人”的表現及結局不同,理解這兩種人分別是什么樣的人,進而贊頌哪些人,貶斥哪些人。引導他們去自主探究、和同學交流課文內容,感受自學成功的喜悅。

  2、誦讀法:在理解了詩歌的基礎上,詩歌要用感情去讀。通過誦讀,學生在大腦中能產生意象的聯想,從而加深對詩歌的體驗。為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多方位去讀,多形式去讀,同時教師也要指導朗讀和范讀,讓學生在讀中體味詩意和詩情。

  三、說教學方法:

  鑒于文章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我主要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探究法:通過閱讀和探究,主要引導學生學會信息概括、言語表達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文能力。

  2、指導朗讀:朗讀是本課的重要目標,必須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范讀,讓學生通過詩歌的聲調、節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們的誦讀水平。

  四、說教學環節

  1、復習舊知,揭題導入

  教師用課件展示同志對魯迅先生的評價語,導入:同志一連用了5個“最”字,論定了魯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無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6日,魯迅先生因病逝世,臨終他說,“趕快收殮,埋掉,拉倒”,“ 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然而,人們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嗎?事隔十三年后,詩人臧克家在北京參觀了魯迅故居,有感而發,寫下了詩歌《有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看到題目,你們對這首詩歌會有什么問題?理解題目的意思嗎?你想從中知道什么呢?

  (設計意圖:引用偉人對魯迅先生的評價,為學生理解本課的內容和思想定下基調,為下面的學習鋪墊。同時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發出疑問,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2、課件演示魯迅、臧克家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本環節主要介紹魯迅先生的生平簡介和著作,了解詩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這首詩歌。

  (設計意圖:縮短作品和現實的距離,加深對詩歌內容的印象,繼續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

  3、整體感知,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每句詩讀流利。

  (2)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3)質疑探究:這里前四節詩都有兩個“有的人”,它們的意思一樣嗎?這里寫幾種人?魯迅是哪種人?另一種又是些什么人?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過學生的自讀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確這里寫了兩種不同的人,同時理解魯迅先生是雖死猶生的那種人,他和反動統治者的行尸走肉有這根本的區別。

  (4)討論、點撥:從題目“紀念魯迅有感”中,我們知道作者就是要贊頌魯迅先生,找找看,詩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贊頌魯迅先生的?兩種人的結局一樣嗎?為什么結局會不一樣?我們對待這兩種人要有什么樣的感情?設計以上的問題就是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去閱讀探究,教師因勢利導,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和“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理解魯迅先生和反動統治者對人民的'態度不同,結局也就不同,提煉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以及對反動統治者的貶斥和痛恨。

  (設計意圖:理解詩意是本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好教學問題,幫助學生省時高效理解詩意,既要放手給學生閱讀感悟,也要適當引導點撥,提升他們的理解。)

  4、體會對比,感情誦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交流聽后體會:你們聽到老師朗讀詩歌時的聲調、節奏都一樣嗎?感情都一樣嗎?在學生交流之后,教師明確:魯迅先生和前一種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有著強烈的對比,因此在朗讀中要讀出不同的感情來。詩歌贊頌了魯迅先生這樣的人,也貶斥了反動統治者,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朗讀呢?交流小結:第一種人要讀出鄙夷、蔑視的感情,第二種人要讀出肯定、贊揚的感情。

  (2)多角度練讀,學生采用同桌比讀、男女比讀等多種形式去練習,強化誦讀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師的范讀,一方面能引導學生體會到詩歌的對比寫法,另一方面進一步感受到詩意和詩情,感悟到朗讀的魅力,激發他們朗讀的興趣。采用形式多樣的朗讀練習,維護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愉快地學習。)

  5、升華認識,拓展學習

  (1)這首詩贊頌了魯迅先生,貶斥了反動統治者,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交流后小結:魯迅先生給人民當牛馬,情愿做野草和敵人斗爭,人民永遠記住他;而反動統治者卻剝削人民,欺壓人民,人民當然要痛恨他們。

  (2)感情誦讀《有的人》

  (3)課后搜集關于魯迅先生的感人事跡,和同學分享、交流。

  (設計意圖:小結本詩的寫作目的,升華學生對魯迅先生的認識,激發他們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學習能讓學生走出課堂,進一步了解魯迅的光輝形象。)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9

  教學目標: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指導:

  1、閱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著。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為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點撥:以《有的人》為題更含蓄,更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為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于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并自制錄音帶,條件允許的話,盡可能采用配樂朗誦的形式。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 10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節)(第2、3、4節)(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對比)(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六年級語文上《有的人》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課文《有的人》優秀教案02-22

有的人優秀教案欣賞08-26

有的人語文教案01-31

初中語文有的人教案06-16

《有的人》初中語文教案10-05

有的人教案08-17

《有的人》的教案10-29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教案02-08

六年級上語文教案02-02

六年級語文《有的人》說課稿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