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概況和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2.了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3.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
4.掌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等內容。
5.以及可持續發展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人類思維方式的根本改變。
過程與方法
1.要求學生能夠舉例說明人類應如何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夠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認識。
2.結合實例,理解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途徑,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內容,使學生樹立人類發展與環境對立統一的辯證觀;使學生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逐步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全球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準則,并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
教學重點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2、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3.認識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及其目標的實現途徑。
教學難點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識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對人地關系的認識、行為表現及后果。
2.突破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社會、經濟、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3.積極宣傳可持續發展思想,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為人師表,付之于行動。
教學方法
1、利用圖表分析、說明人類改良環境與破壞環境的不同結果,加深自己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
2、要及時收集各種新聞媒體傳送的有關事例,歸納、分析,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并運用理論來分析和指導實際,特別是要提高自身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并規范和培養自己對環境負責的行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我們應該謀求人地關系的和諧統一以推動人類社會和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那么,并提出“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間相互關系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唯一途徑。那么,什么是“可持續發展”?下面我們學習:
第一課時
第二節可持續發展(板書)
一.理解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板書)
[問題]: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并講解)
1983年,為了探索如何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由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領導。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開始將可持續發展概念提上國際議程,并強調它對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適用性,從而使這個概念在全世界得到認可和普及。
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作了明確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由定義可知,可持續發展既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又是實現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因此它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有三點:經濟持續發展、生態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經濟、社會、生態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如下圖)。共5頁,當前第1頁12345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要追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討論]: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分別代表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讓學生從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發,討論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最后由老師總結學生的發言。
(1)經濟可持續發展
自古以來,人們追求的目標是“發展”,而經濟發展,尤其是工、農業發展更是“發展”的主題。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經濟增長的必要性,認為只有通過經濟增長才能提高當代人的福利水平,增強國家實力增加社會財富。但是,可持續發展不僅是重視經濟數量上的增長,更是追求質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生產方式,積極倡導清潔生產和適度消費,以減少對環境的壓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的工業發展和持續的農業發展。
持續工業包括綜合利用資源、推行清潔生產和樹立生態技術觀。綜合利用資源指要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重視“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倡廢物資源化。清潔生產指“零廢物排放”的生產。就生產過程而言,實現廢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對產品而言,生產“綠色產品”或“環保產品”,即保持生產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無害的產品。生態技術觀指應用科學技術與成果,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不斷改善發展的質量。
持續農業是指“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基礎方式,以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求得到滿足。這種持久的發展(包括農業、林業和漁業),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是一種環境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農業”。
(2)社會可持續發展
社會可持續發展不等同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是以“物”為中心,以物質資料的擴大再生產為中心,解決好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之中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社會發展則是以“人”為中心,以滿足人的生存、享受、康樂和發展為中心,解決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發展問題。由此看出,二者聯系十分密切,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和目的,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發展,才能求得整個國家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全體公民過上美滿、愉悅、幸福的生活。1991年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從社會科學角度,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融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這一定義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實質。
(3)生態可持續發展
生態可持續發展所探討的范圍是人口、資源、環境三者的關系,即研究人類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尋求改善環境、造福人民的良性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經濟更加繁榮昌盛地向前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當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強度和排放的廢棄物沒有超過資源生態經濟及環境承受能力的極限時,既能滿足人類對物質、能量的需要,又能保持環境質量,給人類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加之生態系統又能通過自身的自我調節能力以及環境自凈能力,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和正常運轉。這樣的良性循環發展,不斷地產生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這就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共5頁,當前第2頁12345
所以,可持續發展并不簡單地等同于環境保護,而是從更高、更遠的視角來解決環境與發展的問題,強調各社會經濟因素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尋求的是人口、經濟、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與協調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原則是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區別之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資源分配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應體現公平。所謂時間上的公平又稱“代際公平”,要認識到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一代人不要為自己的發展與需求而損害人類世世代代需求的條件——自然資源與環境。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當前的狀況是資源的占有和財富的分配極不公平。所謂空間上的公平,又稱“代內公平”,可持續發展觀認為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據聯合國統計資料,世界人口中20%的最富有者占有世界總收入的`83%,而最貧窮的20%人口僅占有1。5%。富裕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0%,但所消耗的能源卻占70%、金屬占75%、木材占85%、糧食占60%。如此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世界,是無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給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應把消除貧困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優先解決的問題。此外,可持續發展觀還認為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也應該是公平的,應該相互尊重,人類的發展不應該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宣言》中把這一公平原則上升到尊重國家主權的高度:“各國擁有按本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開發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并負有確保在管轄范圍內或控制下的活動不損害其他國家或本國以外地區環境的責任。”
[閱讀]:中國在消除農村貧困上的成就
中國在消除農村貧困采取的措施:不斷增加扶貧投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國家堅持開發式扶貧,實行科學扶貧,發揮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組織以工代農和適量有序的勞務輸出。
(2)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有許多制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
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指的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以保障人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人類要尊重生態規律、自然規律,能動地調控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保持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能力。經濟的發展要同環境的承載能力、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相協調,不能以損害人類共有的環境、浪費自然資源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發展要與自然和諧。
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相互協調。
[閱讀]:承載力
承載力在生態學上的含義是指在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下所能夠生存的某一物種的最大個體數。一般可分為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和土地承載力
(3)共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必須采取共同的行動,建立良好的國際秩序和合作關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要達到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必須建立起鞏固的國際秩序和伙伴關系,堅持世界各國對于保護地球的“共同的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鑒于歷史責任和現實情況,各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不全相同,但是,對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經濟發達國家負有更大的責任。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及采取全球共同的聯合行動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共5頁,當前第3頁12345
(4)階段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推進的過程,由于世界各國、各地區所處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及承擔的責任等方面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舉例說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承轉:前面我們學習了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原則,那么,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論知識上,應以實際行動來體現這一理論的正確性與必然性。
第二課時
三.可持續發展——從概念到行動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內容的第三部分,然后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認識并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2.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3.我們應以怎樣的實際行動來做到可持續發展。
在同學們閱讀完課文后,對于上述三個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內容加以點撥:
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內涵極其豐富,就其社會觀而言,主張公平性,既滿足當代人又滿足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經濟觀而言,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持續經濟發展;就其自然觀而言,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觀念是對傳統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挑戰,是人類行為方式的變革。我們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也是環境的管理者,我們是否認知、愿意接受并積極參與,是實施這些變革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只有首先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進而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法來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續發展從觀念走向實踐。
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的目標。從根本上講,需要人類在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發生根本的變革。在實踐中,這種變革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課文中舉到了清潔生產、公眾的參與和選用帶環境標志的產品這三方面的例子,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如人類活動必須嚴格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資源;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統一;在全球范圍內共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建立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等等。
基于上述內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樹立環保意識,如不吃野生動物,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不捕捉青蛙、益鳥,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垃圾,不亂涂亂畫,不攀折花木等,并主動承擔保護環境的宣傳員。
課堂活動:通過上面的學習,組織學生閱讀清潔生產循環圖,了解清潔生產的含義,并完成以下問題:
投影展示:讀下面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清潔生產產品生命周期示意圖
(1)清潔生產包括利用清潔______、清潔的______過程和清潔的______。
(2)傳統的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方法是把焦點放在______處理上,即產品使用后____________對環境的影響。
(3)清潔生產是將污染預防上溯到______,并拓展到______。
(4)清潔生產是一種將______效益與______效益有機結合的生產方法和措施,它有利于人類實現______發展。
(5)山西省是全國重要的______基地,為保護環境,國家已決定將______市列為全國清潔生產試點城市。
答案:(1)能源生產產品共5頁,當前第4頁12345
(2)末端廢棄物
(3)源頭生產全過程
(4)經濟環境可持續
(5)能源重化工太原
[課堂小結]
[課后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解決人類與環境矛盾的唯一辦法是()
a、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
b、禁止工業排放“三廢”
c、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d、加大開采自然資源的力度
答案:c
2.持續發展的特征是()
a、生態、經濟、社會的發展
b、工業、農業、環境的發展
c、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持續發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改善
答案:a
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農業文明時期,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趨于和緩
b、環境問題要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c、環境問題全部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
d、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以人類自我滿足為前提
答案:b
4.清潔生產包括()
a、清潔能源和清潔產品
b、清潔廠房和清潔機器
c、無污染或少污染的生產過程
d、清潔的道路和清潔的交通運輸
答案:a
二、綜合題
1、(1)垃圾已成為城市一個突出的環境問題。目前,許多城市對垃圾采用填埋方式處理,該方式簡便、省錢,但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你認為有哪些不足之處?
(2)法國有位哲人說:“垃圾是擺錯了位置的財富。”對此,你如何理解?
(3)下圖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后的處理系統示意圖,在備選答案中選擇正確的選項,完成方框內未填的內容。
a、肥料
b、做工業原料
c、填埋、焚燒或循環利用
d、回收處理
答案:
(1)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垃圾產生沼氣,如不及時收集輸出利用,容易發生爆炸事件等。
(2)垃圾中有許多可回收利用的資源。
(3)①—d ②—b ③—a ④—c
2、下圖是由于人類不遵循生態規律,造成人口、糧食、生態環境之間惡性循環的示意圖,請把備選項的代號填入圖中相應字母所在的位置。
①盲目開墾草原②人均耕地減少③地力減退④圍湖造田⑤肥料短缺⑥災害加重⑦生產條件惡化⑧毀林開荒
答案:a—① b—④ c—⑧ d—⑤ e—③ f—⑥ g—⑦ h—②
共5頁,當前第5頁12345
【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教案】相關文章:
1.《周易》的內涵
2.人生的內涵隨筆
4.形容有內涵的成語
6.《背影》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