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超重和失重教案

時間:2024-08-03 13:05:04 林惜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超重和失重教案(通用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超重和失重教案(通用9篇)

  超重和失重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產生的條件。

  2、能力目標:觀察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對運動的升降機中測力計的示數變化,討論了什么是超重現象、失重現象以及完全失重現象,并指出了它們的產生條件。

  教法分析

  1、通過實例讓學生分清“實重”和“視重”。從而建立的概念。同時認識到物體的重力大小是不會隨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2、依據力和運動的關系明確給出的產生條件。

  3、借助實驗和課件建立感性認識,輔助理解;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教學難點

  視重和實重的區別。

  示例:

  (一)什么是

  視頻:臺秤稱物體視重。

  問題:

  1、物體的實際重力變化了沒有?

  2、臺秤的視數變化了沒有?怎樣變的?

  3、物體的重力和臺秤的視數反映的力從性質上說有什么不同?

  通過學生的觀察和討論引出(分析時要建立如課本所示的模型):

  實重:即物體的實際重力,它不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的。

  視重:指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懸掛它的物體的拉力,它隨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變化。

  超重:視重大于實重的現象。

  失重:視重小于實重的現象。

  完全失重:視重等于零的現象。

  (二)的產生條件

  分析典型例題1,總結出物體超重還是失重僅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方向有關,而與其運動方向無關。

  超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上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上的加速度為,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

  失重產生條件:物體存在豎直向下的加速度。設物體向下的加速度為,則該物體的視重大小為。當時,=0,出現完全失重現象。

  當物體運動加速度=0時,視重等于實重,即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或懸繩對物體的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為了加強感性認識,提供課件:完全失重現象。(也可作該實驗)

  探究活動

  題目:做一個關于失重或超重的實驗裝置(或設計一個小實驗)

  (提示:用火柴盒和發光二極管演示完全失重現象)

  組織:自愿結組。

  方式:展示、比賽,評出優勝獎。

  評價: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超重和失重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和特點。

  2.通過實驗探究提升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特點。

  【難點】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對超重和失重現象進行解釋。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坐電梯的時候,電梯突然上升和下降有什么感覺?并追問學生為什么感覺“變輕”或“變重”了呢?這就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超重與失重》有關,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1.定性研究

  引導學生利用書本定性的研究超重與失重現象,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分別感受不同狀態下(靜止;緩緩向上、向下移動書本;突然豎直向上、向下移動書本)書對手掌的壓力的.大小。學生操作后,教師提問手掌受到的壓力有什么不同?學生說出感受。

  2.定量研究

  引導學生定量的研究超重與失重現象,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分別測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鉤碼。

  (2)將鉤碼用彈簧測力計緩慢上移、下移。

  (3)將鉤碼用彈簧測力計突然豎直上移、下移。

  學生總結,教師進行歸納:緩緩移動時,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幾乎無變化;突然豎直上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大;突然豎直下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小;

  3.分析論證

  結合上面兩個實驗中的現象,引導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討論。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歸納并做出總結:

  (1)靜止和勻速上下時,彈簧測力計示數不變。

  (2)突然豎直上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說明T變大,則教師總結這種情況稱之為超重,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大于物體重力的現象叫做超重。

  (3)突然豎直下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說明T變小,則教師總結這種情況稱之為失重,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小于物體重力時的現象叫做失重。

  教師加以補充:在失重的狀態下,如果,則物體對懸掛物或支持物完全沒有作用力,稱處于完全失重狀態。

  (三)鞏固提高

  讓學生解釋上課開始時老師提出的問題。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2.作業:思考在完全失重狀態下哪些物理現象不會發生。

  四、板書設計

  超重和失重教案 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

  2、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

  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教學難點: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關對支持物的壓力和對懸掛物拉力的計算。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練法

  教學用具:

  彈簧秤、鉤碼、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自從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飛船發生成功以來,人們經常談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組1:

  a、物體的速度方向和運動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b、物體做加速或減速運動時,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間有什么關系?

  (2)實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題1:

  升降機以0.5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機里的人的質量是50kg,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機里的測力計上,測力計的示數是多大?

  b、分析題意:

  1)人和升降機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為了能夠用牛頓第二定律,應該把人作為研究對象。

  2)對人進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機中受到兩個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機地板對人的支持力和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據牛頓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F支,a均取正值,G取負值,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則:F支=G+ma

  代入數值得F支=515N,所以,F壓=F支=515N。

  c、問:如果升降機是靜止的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又是多大?

  F壓=F支=mg=500N

  d、比較前邊兩種情況下人對地板的壓力大小,得到人對地板的壓力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

  e、總結:升降機加速上升的時候,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比人實際受到的重力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超重現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練習題:

  一個質量是40kg的物體,隨升降機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豎直減速下降,求物體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大小,是大于重力還是小于重力?

  學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時人對升降機地板的壓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產生了超重現象。

  2、總結得到:

  (1)當物體也向上的加速度時,產生超重現象;

  (2)產生超重現象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增大。

  3、用類比法得到:

  (1)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時,產生失重現象(包括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此時F壓或F拉小于G。

  (2)當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時,產生完全失重現象,此時F壓=0或F拉=0;

  (3)產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時,物體的重力并沒有改變,只是對水平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的重力。

  4、鞏固訓練:

  質量為m的物體用彈簧秤懸在升降機的頂棚上,在下列哪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最小:

  A:升降機勻速上升;

  B:升降機勻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機勻減速上升,且a=

  D:升降機勻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課上的思考與討論:

  三、小結:

  1、叫超重;叫失重;叫完全失重。

  2、產生超重、失重及產生完全失重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3、產生超重和失重時,重力、壓力、拉力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是什么?

  四、作業:

  課本練習六

  五、板書設計:

  超重和失重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

  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的條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現象。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現象。

  經歷探究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條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運用科學規律合理解釋身邊的物理現象。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超重現象、條件和失重現象的原因。

  難點: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體體重的增加和減少的錯誤觀念,以及由于感性認識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難。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航天視頻或生活中常見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如電梯升降)引入課題,提出問題:什么是超重現象?什么是失重現象?

  2.建立概念:

  實驗演示:使用彈簧秤和鉤碼,讓學生觀察靜止時和上下晃動時彈簧秤示數的變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定義。

  強調重力本身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對接觸物的拉力或壓力。

  3.實驗探究:

  播放電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現象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并作出猜想。

  設計表格記錄電梯不同運動情況下的超重或失重現象,鼓勵學生用實物投影共享實驗結果。

  4.分析歸納:

  請學生分享實驗探究結果,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歸納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當加速度a方向向上時,發生超重現象;當加速度a方向向下時,發生失重現象。

  5.理論分析:

  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實驗結論,指出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深化理解。

  6.聯系生活: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實例,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7.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強調超重和失重的本質,以及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超重和失重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理解產生超重、失重現象的條件。

  解釋生活中一些超重和失重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超重和失重與物體運動關系的過程,體會通過科學探究認識物理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物理世界的奇妙,探索自然規律的愉悅,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難點: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與學生一起做紙帶拉鉤碼實驗,產生超重現象,活躍課堂氣氛,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超重和失重。

  2.建立概念:

  通過對小實驗中紙帶進行受力分析,引出超重的概念,繼而延伸出失重的概念。強調超重和失重并非指物體質量發生的變化。

  3.實驗探究:

  觀看電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現象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并作出猜想。

  使用模擬電梯、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等實驗裝置進行實驗,記錄并分析數據,完成實驗探究表格。

  4.分析歸納:

  請學生分享實驗探究結果,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歸納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超重和失重只與加速度的.方向有關,與速度方向無關。

  5.理論分析:

  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實驗結論,深化理解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本質。

  6.聯系生活: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實例,如過山車、蹦極等,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7.小結:

  小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課前小實驗中紙帶會斷的原因,鞏固所學知識。

  超重和失重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

  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的條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現象。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現象。

  經歷探究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條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運用科學規律合理解釋身邊的物理現象。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超重現象、條件和失重現象的原因。

  難點: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體體重的.增加和減少的錯誤觀念,以及由于感性認識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難。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航天視頻或日常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如電梯升降、過山車等),引發學生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超重現象?什么是失重現象?

  2.建立概念

  實驗演示:使用彈簧秤和鉤碼,讓學生觀察靜止時和上下晃動時彈簧秤示數的變化,引出超重和失重的定義。

  強調重力本身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對接觸物的拉力或壓力。

  3.實驗探究

  分組實驗:學生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鉤碼,使其上下運動,觀察彈簧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并記錄數據。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出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加速度方向向上或向下)。

  4.理論分析

  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實驗結論,指出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深化理解。

  5.聯系生活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實例,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6.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強調超重和失重的本質及其產生條件。

  四、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彈簧測力計、鉤碼、紙帶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與教案一相同,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培養。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超重與失重的概念及其產生條件。

  難點: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本質理解。

  三、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通過有趣的'實驗(如“神奇的水瓶”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概念建立

  結合實驗現象,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超重與失重的概念,強調重力未變,變化的是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

  3.猜想與假設

  播放電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現象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并作出猜想。

  4.實驗設計與探究

  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利用模擬電梯、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等工具進行實驗,記錄數據。

  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出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與加速度方向有關)。

  5.理論驗證

  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對實驗結論進行理論驗證,加深學生對超重和失重現象的理解。

  6.總結與應用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課前小實驗中紙帶會斷的原因。

  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實例,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四、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模擬電梯、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紙帶、鉤碼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理解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的條件。

  解釋生活中一些超重和失重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超重和失重與物體運動關系的過程。

  體會通過科學探究認識物理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物理世界的奇妙,探索自然規律的愉悅。

  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難點: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

  三、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學習,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實驗、討論歸納等方法進行教學。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鉤碼、紙帶、數據采集器、模擬電梯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與學生一起做紙帶拉鉤碼實驗,產生超重現象,活躍課堂氣氛,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2.建立概念

  通過對小實驗中紙帶進行受力分析,引出超重的.概念,繼而延伸出失重的概念。

  3.實驗探究

  猜想:觀看電梯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現象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并作出猜想。

  實驗:使用模擬電梯和數據采集器進行實驗,記錄電梯上行或下行過程中傳感器所受拉力的實時數據,完成實驗

  超重和失重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

  理解超重現象和失重現象的條件和原因。

  知道完全失重現象。

  2.過程與方法

  觀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現象。

  經歷探究產生超重和失重現象條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運用科學規律合理地解釋身邊物理現象。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超重現象、條件和失重現象的原因。

  難點:更正超重和失重就是物體體重的增加和減少的錯誤觀念,以及由于感性認識不足造成的理解困難。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體重計

  自制超重與失重演示儀

  鉤碼、紙帶、彈簧測力計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航天視頻,引入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提出問題:什么是超重現象?什么是失重現象?

  2.實驗演示

  實驗一:彈簧秤下面掛鉤碼,教師演示實驗,確認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等于物體的重力。然后教師向下拉鉤碼,使鉤碼上下晃動,觀察示數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拉力變化并非由于重力變化。

  實驗二:準備體重計,找學生站體重計上,確認靜止時體重計的示數等于人的重力。教師提問:壓力能變嗎?然后讓學生體驗不同運動狀態下體重計示數的變化。

  3.概念建立

  給出超重和失重的定義:

  超重現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失重現象: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于物體所受重力的現象。

  強調重力本身沒有變化,變化的是對接觸物的拉力或壓力。

  4.分組實驗與探究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觀察彈簧測力計下掛鉤碼上下運動時的示數變化,并記錄數據。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出產生超重和失重的條件:當加速度a方向向上時,發生超重現象;當加速度a方向向下時,發生失重現象。

  5.理論分析

  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現象的原因:

  加速度a向上時,F-mg=ma,F=mg+ma>mg,超重現象。

  加速度a向下時,mg-F=ma,F=mg-ma

  當a=g時,F=0,為完全失重現象。

  6.生活實例

  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實例,如電梯升降、過山車等,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7.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強調超重和失重與加速度方向的關系,并引導學生分析課前小實驗中紙帶會斷的原因。

【超重和失重教案】相關文章:

超重和失重教學設計05-06

超重失重教學設計07-18

《超重與失重》教學反思12-13

超重的老爸04-08

作文:超重的老爸05-12

失重的生活散文范文09-02

失重以后作文07-14

蝙蝠和雷達教案《蝙蝠和雷達》教案11-16

蝙蝠和雷達教案 《蝙蝠和雷達》教案05-29

比和比例的教案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