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1
教學目標:
1、通過數(shù)數(shù)、比較活動,體驗多少的比較方法。
2、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3、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shù)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4、在探究三個關系符號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類及一一對應的思想;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教學重點:
認識符號“〉”、“〈”、“=”,知道它們的含義;建立數(shù)感,掌握比較多少的方法。
教學難點:
會用“〉”、“〈”表示比較的結果
教學準備:
PPT、或主題圖。1—5的數(shù)字、<、>、=等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現(xiàn)問題
1、課件演示:小猴吃水果圖
師:仔細觀察圖畫,看看你們看到了什么?
師:數(shù)一數(shù),小猴和水果都有多少。
2、匯報交流。
生:4個梨,3只猴子,3個桃子,2個香蕉。
3、動手操作。
(1)師:請同學們用學具擺一擺圖上有的東西,怎樣擺就能看出那種水果多,那種水果少呢?
(2)如果每只猴子都要吃1個桃、1個梨、1個香蕉,夠不夠?怎樣擺能一眼看出來?請同桌小朋友一起擺一擺,說一說。
②匯報。根據(jù)學生的匯報,可能出現(xiàn)的三種情況:
()和()同樣多;
()比()多;
()比()少。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認識“=”
師:小朋友們說小猴先吃什么水果啊?為什么?
師:猴有3只,桃有3個,一只小猴吃一個桃子,剛好夠吃,我們就說猴和桃的數(shù)量同樣多,3和3同樣多,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等號”)
課件出示3 = 3讀作:3等于3
等號
師:一起和老師寫一遍,3=3,讀作3等于3。請你在自己的本子上再練習幾遍,再和用桌的小伙伴互相說幾遍,看看是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掌握了他的寫法和讀法。
學生活動:同桌讀寫后再抽問幾個學生,保證人人都會。
2、教學“>”(猴和香蕉比)。
師:小猴吃完了桃子,還沒有吃飽,那他們接下來吃什么水果好呢?
師:我們來看看小猴和香蕉,怎么進行比較啊?
師:一個對一個,咦,發(fā)現(xiàn)小猴比香蕉多,怎么辦呢?
①學生匯報。(課件出示一一對應的擺法)……
②引出大于號。
師:4比3多,在4和3的中間要用一個什么符號表示?等號行嗎?“我們把這個等號變一變,”課件動畫演示等號變大于號:把等號左邊的口張大點,右邊的口變小點,就成了大于號。(讓學生體會到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
③這個式子4>3怎么讀?(4大于3)。用手勢幫助我們記住大于號:“大數(shù)在前用大于,大口朝(前)左大于號”。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大數(shù)在前用大于,小數(shù)在前用小于,相同數(shù)間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數(shù),尖尖嘴巴朝小數(shù)。
三、練習與拓展
1、練習使用“<”“>”
師:其他的動物比較的結果怎樣?小朋友們能不能自己完成?
請同桌交流:說一說幾大于幾?幾小于幾?課件逐一出示
2、再次體驗:開口朝大數(shù),尖尖朝小數(shù)。
觀察這些算式,用大于號和小于號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shù),尖尖朝小數(shù),大口朝左大于號,大口朝右小于號,兩邊相同用等號”。)
(1)揭題:我們今天認識了“>”、“<”,“=”這三個好朋友。(出示課題)
(2)課件出示書P18“做一做”第1題。
(3)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4)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猴子,誰多誰少,幾小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講評。
(5)游戲:排排隊。請5位學生上來當數(shù)字娃娃1、2、3、4、5,小朋友們,你們能給它們排排隊嗎?
①按大小排隊。(學生可以用數(shù)字卡片自己擺擺看,再交流)
②誰?誰最小?請隨意選出其中兩個數(shù)比大小?(每個學生用“﹤”“﹥”擺擺看,看誰想的多?再上臺匯報。)
四、總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下課后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幾等于幾?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同時知道這三種符號的讀法和作用。
2、使學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shù)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3、培養(yǎng)學生互相謙讓、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判斷、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認識“>”“<”和“=”這三種符號及其含義,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shù)的大小,建立符號感。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9只小猴、4個梨、3個桃、2根香蕉;1—5數(shù)字卡片;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一)認讀1—5各數(shù)。
(二)排序。
教師在黑板上擺上3、1、5、2、4。讓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觀察主題圖,回答問題
要求:看圖聽故事。
教師講故事:有幾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們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興了!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渴,于是他們跑到山上采了許多水果,來到草地上吃。同學們,你們能猜出猴子他們采了什么水果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出示主題圖。師:“同學們,你們猜對了嗎?”“你們再仔細看一下,猴子采了哪些水果?分別是多少?用哪一個數(shù)字表示?”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應在黑板上貼出水果圖,并標上數(shù)字。
(二)引導學生學習“>”“<”和“=”。
1、教學“=”(猴和桃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個梨,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shù)字。
(2)教師說明:當桃和猴誰也不多,誰也不少時,我們就說3只猴和3個桃相等。(板書:“=”),等號是兩條一樣長的線,請學生跟讀“3等于3”。
(3)師:“同學們看看,等號兩邊的數(shù)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們還能舉出其它例子嗎?”
2、教學“>”(猴和香蕉比)。
(1)師:“如果每只猴子吃1根香蕉,夠不夠?”教師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豎排出來,說出誰多誰少。教師出示相應圖片及數(shù)字。
(2)學生觀察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書3>2)。
(3)請學生觀察“>”,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開口大,朝大數(shù)。
(4)師:“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嗎?”
3、教學“<”(猴和梨比)方法同2。
“尖頭小,對小數(shù)。”
4、請學生觀察三道算式,小組討論,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后,教師用順口溜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相同數(shù)間用等于;開口大,朝大數(shù);尖頭小,對小數(shù)。
5、發(fā)散思維。
看看還有誰和誰能比,幾大于幾,幾小于幾?
三、運用知識
(一)教科書第18頁“做一做”第1題。教師讀題,請學生聽清題意。
1、左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2、右圖:兩邊各有幾只燈籠,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學生獨立填寫,教師巡視,再拿幾個學生的上投影儀上長方體講評。
(二)游戲:比一比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比大小,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看一看哪些東西和哪些東西可以比的?誰和誰比?幾大于幾?”
2、小組游戲:同桌間拿出學具,擺一擺,比一比,誰多誰少,幾大于幾?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3
課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北師版教材這樣定義"比",即"兩個數(shù)相除又叫做兩個數(shù)的比",翻閱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蘇教版)。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這些教材都涉及了這些知識點: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shù)、除法的關聯(lián),知識點多。那么該怎么處理這么多知識點?平均用力顯然會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課的設計過程中,我重點在這三個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義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數(shù)學中的比是不一樣的,三是認識同類量的比和非同類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可以弱化處理。
就比的意義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比的本質是什么呢?僅僅是表示"相除關系"嗎?查閱資料,在刊《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20xx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決了物體可度量的屬性(長度、面積、體積、質量)的可比性,比卻能夠解決物體不可度量的屬性(顏色、形狀、質地等)的可比性。這就是比的本質。"也就是說,比更多是為了表征隱含于數(shù)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屬性。
至此,我們可以對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圖:北師版課本中的情境圖,"哪幾張圖片與圖A比較像",蘇教版的情境圖"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當?shù)难芯?相除"顯得突兀一些。我們知道"甜度"是很難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調制蜂蜜水"的活動,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較幾種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樣。這和只就一組數(shù)據(jù)(比如一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直截了當?shù)难芯?相除"并產生比要深刻得多。隨后引入洗潔液、不同類量的比、比分等素材,這些學生身邊司空見慣的生活事件,可以從正面強化、或從反面辨析,打開思維空間,層層推進中不斷明晰比的特征和價值。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表示兩個數(shù)相除,可以用來表示兩個量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也可以相比產生一個新的量。
2、認識比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3、體會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比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意義、感受比的價值。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比"
1、從"如何調制蜂蜜水"引入新課。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調了一杯蜂蜜水給他喝,甜味適中。幾天后,琳琳家來了幾位好朋友,他也想調制這樣的蜂蜜水給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電話給王阿姨,王阿姨說:"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討論配置過程中"甜度適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聽了王阿姨的介紹,會怎樣來調制蜜水招待小伙伴們呢?
(2)交流:調制蜂蜜水的辦法。
(3)引導:調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這么多。不過,蜂蜜的量在變,水的量也在變,為什么配制出的蜂蜜水依然"甜味適中剛剛好"呢?
(4)觀察:我們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它們的倍數(shù)關系可以用算式表示(板書"90÷10=9,10÷90=1/9"、)用兩個數(shù)相除,就可以得出它們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從這個不變的倍數(shù)關系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份水來搭配?
(5)介紹:這種情況,在數(shù)學上還有一種簡潔的表示方式(顯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這里的"9:1"和"1:9"我們叫做比。
(6)自主閱讀課本"認一認"部分,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
3、揭示課題。
二、結合情境,解釋"比"
1、說出洗潔精配置瓶上的比,說含義。
師:"9:1"和"1:9"這兩個比的意思一樣嗎?(生發(fā)表看法)
說一說:跟除法算式一樣,比也是有順序的。
讀一讀:體會他們的前后順序。(學生齊讀。)
2、用圖示表示"2:3"深化理解。
(出示圖示)
(1)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這個比。
生動手涂。
(2)從這幅圖中,你還能想到誰和誰的比是幾比幾?
預設:
生1:還能想到水和洗潔液的比是3:2。
生2:我還能想到洗潔液和總量的比是2:5。
生3:水和總量的比是3:5。
……
三、類比聯(lián)想,理解"比"
1、認識不同類量的比。
(1)談話:從剛才的研究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數(shù)關系。不過呀,這還只是"比"的含義的冰山一角。老師告訴你,只要兩個數(shù)相除的關系,都可以用比來表示。
(2)呈現(xiàn)教材內容,回顧相除關系:總價÷數(shù)量=單價,路程÷速度=時間。
(3)學生將這些相除的關系用比表示出來。(表示,如:總價÷數(shù)量=單價,也就是總價和數(shù)量的比是9:2、15:3、15:2;路程÷速度=時間,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40:2、40:3)
(4)交流:每一個比值分別表示什么?
(5)溝通:比有時表示倍數(shù)關系,有時還表示一種具體的量。
四、鏈接生活,拓展"比"
1、素材一:比賽比分之"比"與相除意義之"比"
師出示足球、籃球比賽圖片和比分。
(1)提出問題:知道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嗎?
(2)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3)引導進一步辨析。
(4)得出結論:生活中我們見到的最多的比分,不同于我們剛才研究的兩個數(shù)相除之比。
2、素材二:農家生活中的"比"
出示問題:
王伯伯家有2公頃小麥試驗田,今年共收小麥24噸。總產量與公頃數(shù)的比是(),比值是(),這個比值表示()。
3、素材三:舞蹈表演中的"比"
(1)師介紹:芭蕾舞演員踮起腳跳舞舞姿才美,為什么這樣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們今天學習的比有關。出示兩組比:
未踮腳:90:160=90÷160≈0.563
踮腳后:105:175=105÷175=0.6
(2)了解:踮腳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們研究發(fā)現(xiàn),當一個比的比值為0.618時,這個比就稱為黃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員踮起腳跳舞是在創(chuàng)造黃金比的美呢!
4、素材四:人體中的"比"
五、總結提升、深化"比"
1、質疑:既然比、除法和分數(shù)都表示相除關系,人們?yōu)槭裁催要創(chuàng)造比呢?
2、舉例體會
(1)出示到冬冬和朋友們吹泡泡的場景。
介紹:吹泡泡是大家喜愛玩的游戲,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潔液、洗手液混合而成。這四樣東西怎樣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甘油、水、洗潔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這個比,你能看明白嗎?
(2)生發(fā)表看法,用1份的甘油,4份的水,2份的洗潔液,2份的洗手液配制。
(3)對比:用除法和分數(shù)能一下子將四種物品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表示出來嗎?
(4)明確:多個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組成連比,不僅很明確兩兩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而且?guī)讉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都一目了然。
3、小結:小小的一個"比",看來還蘊藏豐富的內容!
以上教學設計,是基于課標理念下,對比不同版本的教材后進行的教學設計,對"情境"進行了更換,對教材的"序"進行了調整,目標是指向更適合學情的教學。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比認識教案優(yōu)秀范文】相關文章: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案01-14
認識比說課稿11-08
認識比說課稿11-08
幼兒園中班數(shù)學《認識時間》優(yōu)秀教案01-10
小班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認識小手》09-22
認識梯形數(shù)學教案01-19
大班數(shù)學優(yōu)秀教案及教學反思《認識單雙數(shù)》09-23
人教版一年級數(shù)學認識人民幣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