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 1
【活動目標】
1.感知薯片桶、紙杯、飲料罐等物體滾動路線的不同。
2.運用所獲得的經驗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為直線滾動。
3.感受科學探索實驗的樂趣,體驗成就感。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斜坡、“山洞”、飲料罐、奶粉罐、積木等、紙杯、沒有把的塑料杯、繞線筒等若干。
2.皮筋、毛線、雙面膠等輔助材料若干。
3.記錄表、筆每組一份。
4.PPT、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紙杯等物體的不同滾動路線。
(一)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師:今天我們來玩“滾進山洞”的游戲,看,這是什么?待會兒你們把這些滾筒放平在斜坡的綠線上,然后把手放開,讓它自己滾下去,看看有什么發現。四個小朋友一組,找個斜坡去試試吧!
(二)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引導語: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三)師幼分享、交流操作結果。
1.分一分。
引導語:哪些可以滾進山洞?哪些不能滾進山洞?
2.說一說。
提出問題:為什么這邊的滾筒可以滾進山洞,而另一邊的滾筒不能滾進山洞呢?
小結:原來,兩頭一樣大的滾筒滾起來直直的,所以能滾進山洞;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滾起來會拐彎,所以不能進山洞。
提出問題:那么,這些會拐彎的'滾筒往小的一頭還是大的一頭拐彎呢?
二、再次探索,進一步了解紙杯、塑料杯等的滾動方向。
(一)幼兒操作、記錄,教師觀察引導。
1.介紹記錄表。
2.幼兒操作、記錄。
(二)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師:兩端不同大小的滾筒往哪一頭拐彎?
(三)梳理小結
小結:原來,一頭大一頭小的滾筒總是往小的一頭拐彎。
三、第三次探索,嘗試運用輔助材料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為直線滾動。
(一)自主選擇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線滾動物體。
1.提出問題:怎樣讓這些滾筒不拐彎滾進山洞呢?
2.介紹材料。
3.幼兒分組操作。
(二)展示幼兒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怎么解決的?為什么它不會拐彎了呢?
小結:原來,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讓這些滾筒變得兩邊一樣大小,就能滾進山洞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各種材料,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圍繞著小滾簡進山洞的情境展開的探索性的料學活動。孩子們帶著問題、帶著任務去探索、發現,歷經探索、改造、交流的過程、活動的組織教師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提問和梳理,使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本節活動從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看看你發現了什么開始”,我引發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探索興趣。“朝向哪邊拐彎”、“怎樣讓它滾進山洞”等問題的提出,引導孩子遷移并運用已獲得的經驗進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簡練的語言幫助幼兒梳理、歸納操作的方法,使幼兒的科學教育更有價值。
2.積極動腦、動手,使科學活動更有意思。
在“滾進山洞”中,幼兒發現易拉罐和紙杯滾動的路線不同。“怎樣讓紙杯滾進山洞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遷移已有經驗,用皮筋、毛線繩、雙面膠等輔助材料改造紙杯,改變紙杯的滾動路線。這種又動腦又動手解決問題的嘗試,讓科學活動變得更有意思。
3.聯系生活并回歸生活,使幼兒的操作活動更有意義。
我利用生活中這些常見的物品,創設了探索的情境。讓探索活動更加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回歸幼兒的生活,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更有興趣,更有意義。
4.教師教態、語態較好、善于關注幼兒、師幼互動好,課堂氛圍輕松有效。
各個環節清晰,層層遞進。教師語態富有變化、教態自然富有親和力,善于觀察發現幼兒問題,并且能適時適當做出引導,充分給與孩子探究的空間與興趣。
存在不足:
1.在執教過程中,第一個環節介紹滾筒時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師提要求時不夠清楚。
2.整個活動稍微有點急促,給與幼兒表達和探索的機會還不夠,若稍微放慢進程會取得好效果。
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 2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比較不同滾筒滾進山洞時不同的現象,并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改變路線。
2.能大膽清楚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與同伴合作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音樂、投票的標牌、薯片桶、泡面桶、一次性紙杯、一定坡度的斜坡、山洞、筐子、透明膠、剪刀、橡皮筋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引出探索主題“滾筒進山洞”,激發幼兒興趣。
孩子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滾筒進山洞的游戲。
二、展開
通過交流討論及兩組操作材料的實驗對比,發現哪些滾筒會進山洞,哪些不會。
1.介紹材料。看這里有哪些滾筒?哪些滾筒能滾進山洞?
2.交待規則。
(1)不用力氣,滾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位置,讓它自己滾進山洞。
(2)滾進山洞的滾筒放在旁邊的筐子里,沒成功的放在原處。
3.幼兒分組操作。
教師指導重點:幼兒能否嘗試使用各種材料進行實驗。
4.交流討論:怎樣的滾筒能進山洞?為什么?
小結:兩頭一樣粗的'滾筒能直直的滾進山洞,兩頭不一樣粗的滾筒會拐彎,不能滾進山洞。
三、通過交流討論,發現兩頭有大小的滾筒總是向細的那頭滾動。
1.兩頭大小不同的滾筒能不能滾進山洞,那會往哪頭拐彎?
2.幼兒分組操作。
交待規則。
(1)不用力氣,滾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讓它自己滾下山。
(2)實驗觀察結束后,把滾筒放回筐子。
3.交流討論。
提問:不同粗細的滾筒,到底往哪拐彎呢?
小結:看來,滾筒無論大小,只要兩頭不一樣粗細,總是往細的那頭拐彎。
四、借助材料,嘗試改變物體原來的運動路線。
1.提問:如何讓這些滾筒不拐彎,也能直直的滾進山洞?
2.幼兒操作。
交待規則
(1)改變后的滾筒還是不用力氣,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讓它自己滾進山洞。
(2)成功的作品放在前面的作品展示桌上。
教師指導重點:幼兒能否借助輔助材料,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3.交流討論:你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小滾筒滾進山洞了嗎?
活動延伸:
兩頭一樣粗細的罐子里放了塊石頭,它能不能順利滾進山洞呢?
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 3
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合作操作體驗,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改變滾筒滾動路線。
2、能大膽清楚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探索的樂趣。
經驗準備:
知道實驗所用的材料。
物質準備:
(1)場地布置:一定坡度的斜坡、山洞、籃筐等;
(2)探究材料:薯片桶、泡面桶、牛奶杯、飲料罐、一次性紙杯等若干;
(3)探究工具:海綿膠、透明膠、雙面膠、緞帶、茅根、剪刀、粗細不同的頭繩、橡皮筋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出探索主題“滾筒進山洞”,激發幼兒興趣。
語言導入:孩子們,你們喜歡玩游戲嗎?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滾筒進山洞的游戲。
二、第一次實驗交流——通過交流討論及兩組操作材料的實驗對比,發現哪些滾筒會進山洞,哪些不會。
1、介紹材料
關鍵提問:看這里有哪些滾筒?(重點介紹幼兒不太熟悉的材料,有助幼兒交流表述,為后面分享交流做鋪墊)
關鍵提問:哪些滾筒能滾進山洞呢?(目的: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先猜測后驗證)
2、交待規則
(1)不用力氣,滾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讓它自己滾進山洞。
(2)滾進山洞的滾筒放在旁邊的盤子里,沒成功的放在原處。
(3)音樂結束回到座位。
3、幼兒分組操作
觀察重點:幼兒能否遵守規則,驗證自己的猜測。
指導重點:引導幼兒嘗試使用各種材料進行實驗。
4、交流討論:
重點提問:為什么有些滾筒能滾進山洞,有些不能?
教師小結:兩頭一樣粗的滾筒能直直的滾進山洞,兩頭不一樣粗的`滾筒會拐彎,不能滾進山洞。
三、第二次實驗交流——通過交流討論,發現兩頭有大小的滾筒總是向細的那頭滾動。
1、關鍵提問:兩頭大小不同的滾筒,會往哪頭拐彎?(目的:引發幼兒回憶思考,從而進行大膽猜測,通過實驗驗證,提升科學素養)
2、投票猜測
3、幼兒分組操作
交待規則:
(1)不用力氣,滾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讓它自己滾下山。
(2)實驗觀察結束后,把滾筒放回盤子里。
(2)音樂結束回到座位。
觀察指導重點:幼兒能否使用滾筒進行實驗,在游戲中進行判斷驗證。
4、交流討論
提問:不同粗細的滾筒,到底往哪拐彎呢?
教師小結:看來,滾筒無論大小,只要兩頭不一樣粗細,總是往細的那頭拐彎。
四、第三次實驗交流——借助材料,嘗試改變物體原來的運動路線。
1、關鍵提問:如何讓滾筒不拐彎,也能直直的滾進山洞?(目的:先猜測再借助材料,激發幼
兒興趣,開闊幼兒思維,體驗探索樂趣)
2、幼兒操作
交待規則:
(1)改變后的滾筒還是不用力氣,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讓它自己滾進山洞。
(2)用好的材料放回材料庫。
(3)成功的作品放在前面的作品展示桌上。
(4)音樂結束回到座位。
觀察重點:幼兒能否借助輔助材料,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指導重點:引導幼兒嘗試使用不同材料和方法進行實驗。
3、交流討論:你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小滾筒滾進山洞了嗎?
預設孩子可能用到的方法:
(1)改變物體一端的形狀:將粗的一頭變細;將細的那頭變粗;
(2)改變物體與斜坡接觸面的形狀或大小(加粗中間,使兩頭平衡);
(3)將兩個物體對稱連接,使物體兩端粗細一致;
(4)借助體積較大、兩頭同樣粗的物品(體積小的物品放進大的里)。
活動延伸:
兩頭一樣粗細的罐子里放了塊石頭,它能不能順利滾進山洞呢?(引發幼兒繼續探索的興趣)
【大班科學活動:滾進山洞科學探究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探究活動教案:巧提沙06-05
科學探究《會懸空的紙盒》大班教案11-11
科學活動教案大班03-03
中班科學探究教案02-25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01-12
大班紙科學活動教案03-31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03-30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07-12
大班水的科學活動教案12-13
科學探究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