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愛蓮說》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蓮說》教案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蓮說》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一、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賞能力和對其文化內涵的領悟能力。并培養創新能力。
二、 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提問式,講授式等多種方式,結尾運用。
課型:教讀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1、出示掛圖,提問:同學們!一眼就看出了這是一幅蓮花圖!(學生書前彩圖對照)為什么?(根據回答情況適當引導。)蓮花是一種姿態優美品性高潔的花,因此深得人們喜愛。它很早就出現我國文人筆下。例如你們書中提到的《詠荷詩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講述了蓮花,他們的作品中,蓮花或與天真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贊為百美并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可以這樣說,對蓮的喜愛,已成為我國人民的一種文化心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朝哲學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看他是怎樣贊美并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的。(板書課題)
2、作家作品簡介:提問:(意識學生把書翻到P202)請你們結合書中注釋,說說有關作者的內容?
學生從書中明確后補充: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謚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補充: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池中呢,建賞蓮亭。作者也是在此賞蓮的時候,觸景生情,寫下了本文。從中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蓮花的喜愛之情。
提問:好!那么就請你們來告訴我,課題中“說”是什么意思?
解釋:"說"是古文的一種文體。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
《愛蓮說》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理解蕃、鮮等詞語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義。
3、 從文中體會品味出作者托蓮寄寓的深刻含義。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運用襯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重點:
1、 積累詞義,理解疏通文義。
2、 體會品味托蓮寄寓的深刻含義。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品味托蓮寄寓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引導 、點撥加練習鞏固
教學用具:
課件、錄音機、本文的朗讀磁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幻燈片出示蓮花圖,師配合圖片解說,引導學生由圖畫說出與圖相似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國宋代的哲學家周敦頤對蓮也可謂是情有獨鐘,今天我就來學習他寫的著名文章《愛蓮說》。
二、欣賞朗讀。
激發朗讀欲望,過度下一環節:同學們想不想也讀的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讓別人用欣賞的眼光看著你?文中這幾個字詞的讀音,看你能否讀準確。
三、預習檢測。練習朗讀。
1、注意讀準下列加點詞的讀音。
可愛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漣而不妖
褻玩 淤泥 隱逸 陶后鮮有聞
( 指名稍差的同學讀,訂正讀音。)
2 、提出朗讀要求,練習朗讀課文。
朗讀要求:把字音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感情充沛,語速適中,停頓得當。
3 、指名朗讀,其他同學注意聽讀,哪里讀得好,哪里讀得有待改進,讀的是否正確,停頓是否合適。讀完后請同學點評發表自己的看法。
4 、齊讀課文。
四、理解疏通文義。
1 、老師指導疏通文義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疏通文章的文義。自學中遇到不會的,問老師,問旁邊的同學,再不能解決的留到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
? 自學指導:結合課下注解,用譯講的方法自學,疏通文義。譯講:①讀出句子。②講重點詞義 。 ③翻譯句子。(需要加、 改、調、省。)(具體講解一下)
3 、學生自學,老師巡回指導,幫助解疑答難。
4 、質疑,師生共同解疑。強調文章中的疑難點。
疑點:予:我。 中通外直:莖中空通外面直。鮮:少。
強調難點:(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斷句式 可以譯為 是 (2)、菊之愛 按語法順序應該是愛菊,之,在這里是賓語前提的標志。
5、通過練習,檢測鞏固對文義的理解。
讀出句子,解釋加點的詞語,翻譯句子。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3、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4。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6、通讀全文,讀懂文義,加深對文義的理解。
五、理解課文內容,提煉文章主旨。
1、 文中寫作者喜愛蓮花,他喜愛蓮花的什么特點?(用書中語句回答)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作者把蓮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養高的人
在這里作者所寫的蓮花,僅僅是寫蓮,表達對蓮的喜愛嗎?
作者寫蓮花,是君子的寫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寫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段話有什么寓意?
解決這個難點,先讓學生了解一些關于周敦頤的有關資料。老師讀下面的資料。
周敦頤的資料:周敦頤,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學家。曾歷任地方官吏。他為官清正廉潔。在南安軍司理參軍期間,有一個囚犯不該死罪,而另一官員王逵卻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眾人都不敢與他爭辯,獨周敦頤與他極力爭辯。王逵不聽,于是便罷官而去,說 :如此做官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為官期間深受地方百姓的擁戴。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風
的惡勢力中,極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喜愛蓮花,曾帶領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東側挖池種蓮,名曰愛蓮池。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他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晚年他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講學,世稱濂溪先生。
然后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展開討論,組長組織好每人都發言,談自己的理解,小組代表總結小組見解,代表發言。
小結:作者在蓮的形象中寄寓著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堅貞氣節。
小結:作者借蓮的形象來言君子之志,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感情,這種寫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運用襯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寫他喜愛蓮,文中還寫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隱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貴者 ,其用意就是為了襯托蓮的 高潔 。(出示練習題,老師提示讓學生說,老師相機板書內容)
2、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看法?
七、總結全文。
作者借贊美蓮的優美形象和高貴品質,表達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格,抒發了對追慕富貴的惡濁世風的鄙棄之情。
八、背誦全文。
九、課堂練習。
1、課后練習二。指名翻譯3個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詞,的。②代詞,他,他的(她、它),他們,他們的' ③動詞,去,到。④主謂之間,無實在意義。
⑤用在句末,有協調音節的作用 ⑥賓語前提的標志。
學生根據句子和之的用法從中選擇。
2 、默寫填空。(指分別指四名同學到黑板上來寫,其他的同學在練習本上寫。師巡回了解情況。最后訂正。)
(1)。予獨愛蓮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凈植, 。
(2)。人們常用《愛蓮說》中的語句, 比喻人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3)公園花展,觀賞牡丹花的人總比觀賞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頤《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4)你知道古詩詞中寫蓮花的詩句有:
教學后記:
本節課由于精心設計了,課堂上對學生的回答老師給予中肯的評價和鼓勵,感覺學生很重視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從而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深師生之間交流的和諧。
《愛蓮說》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譯;
2、把握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
3、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關鍵詞語,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
2、從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別是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菡萏新花曉并開,濃妝美笑面相隈wēi。
金塵飄落蕊,玉露洗殘紅。
(二)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是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屬議論文,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像現代雜文的風格。
(三)文學常識
(二)周敦頤,字茂叔,謚號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學家、哲學家,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子全書》)。
因定居廬山時為紀念家鄉而給住所旁的一條溪水命名為濂溪,并給自己的書屋命名為濂溪書堂并終老于廬山濂溪,所以號濂溪先生。
(五)預習檢測
字音字形
蕃淤泥漣褻濯鮮有聞噫頤
解釋加點詞語和翻譯句子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六)解讀蓮
1、蓮花有哪些獨特的外在特征?
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樣貌亭亭凈植濯清漣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遠益清
氣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蓮這一意象還有什么象征意義?作者借助蓮表達什么?
出身低微卻潔身自好,謙虛謹慎不鋒芒畢露
表里如一,正直無私
美名遠播,根基深厚
廉潔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結
托物言志蓮花的美是端莊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蓮,潔身自好,正直進取卻又廉潔自律,謙卑謹慎,美名遠播。
通過對蓮花的贊頌,表達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極避世,孤高自詡,又不愿意趨炎附勢,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個潔身自好,積極進取,謙虛謹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謙謙君子。這種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別象征哪一類人?作者對他們怎樣的態度?試著讀一讀。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撓,堅韌不拔,也被認為是最有氣節和傲骨的花種,雖然其生長環境惡劣,但依然堅強、快樂地綻放,表現了一種開拓進取,迎接希望的無畏精神與樂觀性格。
孔子以“芝蘭生于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的精神氣質,象征不為貧苦、失意所動搖,仍堅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象征青春永駐;春竹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征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風亮節、謙虛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淵明賦予它超凡脫俗的隱者風范,黃巢賦予它飽經風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風范“待到來年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李清照賦予它傷感的情思“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荀子《大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陳毅詩云:“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松松歷寒不衰,四季長青是傲骨崢嶸的勇士的象征。
【關于《愛蓮說》教案三篇】相關文章:
關于《愛蓮說》教案集錦八篇02-04
愛蓮說教案15篇01-17
愛蓮說教案范文五篇12-31
【精品】愛蓮說教案4篇12-31
愛蓮說教案匯編七篇01-23
愛蓮說教案合集七篇01-22
愛蓮說教案模板匯總8篇01-16
愛蓮說教案范文合集10篇02-03
愛蓮說教案集合5篇02-02
愛蓮說教案集合五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