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文(通用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實際情景中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9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
2、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3、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正確口算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掛圖、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示圖:小白兔到猴媽媽的水果店里去買桃。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媽媽的水果店去買桃,(小白兔對猴媽媽說)“阿姨,我要買9個桃。”
問:小朋友,你們從圖上知道了什么呢?
學生互相說圖意。
“13個桃,賣出9個,還剩多少個?”
全班交流解決這個問題用哪種運算方法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13-9=?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你是怎樣算出的?如果你是小猴你準備怎樣從13個桃子里拿走9個呢?
主動探究,用(小棒,小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說一說,怎樣計算13-9。看誰的想法多。
全班交流匯報。學生們可能會出現以下答案:
方法1:一個一個地減。
板書:13-1-1-1-1-1-1-1-1-1=
方法2:先以10里面去掉9,再把剩下的1和3合起來是4。
板書:10-9=11+3=4
方法3:先減3,再減6,得出4。
板書:13-3-6=4
方法4:想加算減。(因為9+4=13,所以13-9=4)
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計算,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介紹給同桌小朋友們聽。
試一試。
計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題)。(允許有困難的學生借助實物操作進行計算)指名學生口答,并要求說出算法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題。先說說題意,再說說是怎樣計算出結果
2、“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在計算、比較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想加算減”的快捷,較快地算出得數,但不必強求統一算法。3、“想想做做”第4題(游戲:小螞蟻推木塊)。你能幫小螞蟻算一算嗎?12-9=10-9=14-9=18-9=11-9=19-9=16-9=13-9=17-9=15-9=5、出示算式:游戲“奪冠軍”: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發現算式間的某種聯系17-916-913-912-915-911-914-918-9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知道可以利用相鄰的算式推出得數。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么?先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十幾減9)板書設計:十幾減9方法一:一個一個地減.13-9=4方法二:10-9=11+3=4方法三:先減去3,再減去6.方法四:9加(4)等于13.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體驗左、右的位置與順序,能確定物體的左右順序。
2、理解左與右的相對性,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3、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并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能正確確定物體的左、右順序,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1、左右的認識與區分
2.、以自身為中心區分左右
3、分辨圖片中的左右
教學難點:
分辨圖片中的左右,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PPT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左與右
a.師:小朋友們,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在我們生活中作用可大了呢,大家想一想,我們經常用它們來做什么事?(吃飯,刷牙,寫字)
b.師:那你們知道我們寫字是用哪只手嗎?(右手)舉給老師看看,我們邊舉邊念:右手右手。(放)那另外只手就是左手,那大家把左手舉起來,和老師一起念下:左手左手。
c.師:我們左右手真是一對好朋友,那小朋友再看下自己的身體,有沒有象左右手這樣的一對對的好朋友呢?(我左眼的好朋友是我的右眼)
d.師:小朋友的小眼睛可真厲害,發現了我們身上的左與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左與右(板書課題:左與右)左與右兩個漢字特別容易混淆,大家想一想,我們怎么才能辨別這兩個漢字呢?(左“工”,右“口”)
e.師:小朋友們找到了好多對好朋友呢,那現在我們就用這些好朋友,來玩個游戲,叫“聽口令,做動作”(之前先做一個示范如伸左手)伸右手,伸左手。拍左肩,拍右肩。拍左腿,拍右腿。摸左耳,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伸右手。
師:老師舉的也是右手,為什么和小朋友的不一樣呢?(因為我們面對面,站的方向不一樣)師:那老師要怎么做,才能和小朋友一樣呢?(轉過來)(小朋友們可真厲害,大家都好棒!)
二、深化認識
1、看看講講(出示書上圖片,全班一起做)
問:你是怎么想的?講一講
師:身上的左右我們已經知道了,那身邊的左與右你們知道嗎?下面啊,小朋友就來介紹下你左右邊的小朋友。
用:我的左邊是,我右邊是---
師: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好,現在就和你的同桌說說看!
三、練習
(一)判斷
1、我看到羽毛球的左邊是籃球---()
2、教室的門在我們的左邊-()
3、我們敬禮用右手--()
(二)在街上(PPT)
先指導兩個向左向右分別看到什么,再讓小朋友自己完成小丁丁左右看到什么。
(三)擺一擺,誰最快
按題目要求擺放,看誰最快。
(四)畫一畫
A.在笑臉的左邊畫3個三角星,在笑臉的下面畫2個愛心;在愛心的右邊畫1個長方形,在愛心的上面畫2個菱形;在菱形的左邊畫4個五角星。
(五)找一找
1、從右起,第4個是香蕉。第2個是梨
2、從左起,第1個是草莓,第6個是菠蘿
3、香蕉的左邊蘋果。右邊是桃子
師:你能把這些水果都找出來嗎?
四、聯系實際
A.上下樓梯
1、師:是上樓梯的小朋友走得對還是下樓梯的小朋友走的對?(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總結)
2、師:如果上樓梯不靠右走,會怎么樣呢?(會和對面的小朋友相撞,不僅是上下樓梯,平時走路,都要這樣靠右行。)
B.在街上
師:剛才我們在街上看見小丁丁和小巧。那我們再來看下胖和小丁丁。
師:我們先看下四位小朋友站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樣嗎?
(小丁丁和我們同向,小胖和我們反向)
那你知道小汽車
五、總結評價
今天大家學習了什么?(左與右)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認識減法的含義。
2、會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
3、能根據提供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減法問題。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趣導入。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們知道嗎?(中秋節)對,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今天智慧老人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它呀,給每個同學都帶了禮物!請閉上你的雙眼,伸出你的小手接受禮物吧!(生閉眼睛)智慧老人給你們每人一棵智慧樹,現在讓我們的智慧樹生長、發芽(師生齊做幼芽生長動作)。很快,每個同學的智慧樹上結出了5棵智慧果,你想摘幾棵,樹上還剩幾棵?(生先擺圓片,然后指名說說自己想摘幾棵,樹上還剩幾棵)
二、探究新知,學習減法。
1、初步感受減法的含義。
課件出示課本主題圖,引導觀察,
(1)笑笑也來摘果子。能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嗎?(引導得出:樹上原來有5個果子,摘走了2個,還剩3個)
(2)師述:樹上本來有5個果子(板書:)被笑笑摘走了2個,現在樹上還剩幾個果子呢?
(3)用手指表示笑笑摘果子的過程。
學生伸手說,老師隨學生的口述摘數5、2、3。
(4)列式。
(5)說明:5-2=3讀作“5減2等于3”,這樣的算式叫做減法算式,中間的“-”叫做減號,表示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一部分是多少時就要用減法計算。
(6)說說5-2=3中的5、2、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2、鏈接生活,再次感受減法。
小組內討論說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5-2=3還可以表示什么?
三、動手操作,體驗感悟。
1、分鉛筆(師拿出5枝鉛筆,獎給剛才表現好的同學,然后請同學說說老師做了什么?如何用減法算式表示?獎一枝說一次,并請同學們說時帶手勢。)
2、分學具(生拿出自己的學具和同桌一起邊分邊說算式)
四、新知應用,解決問題。
現在讓我們用所學的知道解決幾個實際問題。(課件出示課本圖片,指名說圖意,并用算式表示。)
1、取書圖。
2、小刺猬背果子。
3、小鳥摘櫻桃。
4、小老鼠偷面包。
五、玩中體驗,加深印象。
1、鱷魚吃猴子。
(右手表示猴子,五指捏攏又放開,表示小猴蕩秋千;左手五指表示鱷魚,成扁平狀,左手向右手靠攏,并夾右手手指,表示吃猴子。邊做動作邊說:“五只猴子蕩秋千,一只鱷魚游過來,啊嗚一口吃掉它;四只猴子蕩秋千,一只鱷魚游過來,啊嗚一口吃掉它……猴子不見了,到哪去了?全被鱷魚吃光光!”,邊述邊做,完成一遍動作,然后一句一句地說,并指名說說每一句如何用算式表示?)
2.手指操
(1)對數。5的組成。(師:我出1,生:我對4,1+4=5、4+1=5)
(2)手指減法(只用一個手的五指,一同學打手勢,同桌用減法算式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課本五指減法圖上的內容。
六、談談收獲、總結全課。
1、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生:我知道身邊有許多減法問題。師:那你知道我們身邊的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解決?生:比如拿走了,還剩下……你們的收獲的確很大。我們以前就知道,把兩部分合并成一部分,求總數是多少,用加法計算;今天我們又明白了,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是多少,用減法計算。)
2、找找在你的周圍,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來解決,跟同學們說一說。
七、板書設計。
摘果子
5-2=3讀作:5減2等于3
減號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認識小括號,初步了解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
2、能力訓練點:能準確判斷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準確地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加強數學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地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小括號及其作用。
教具學具:
投影片、口算卡。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直接說得數。
15-6=17-8=5+4=8+4=5+6=11-4=
2、說說14-8-3、8+6-7、15-7+5的計算順序。
二、探究新知
1、導入
引導學生回憶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加、減兩步式題。
2、教學例2。
⑴出示糖果投影圖
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⑵同學們拿出圓片,代表五角星,在桌上擺一擺。
想一想:怎樣算出還剩幾個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⑶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解題思路
①從10個里面去掉2個,再去掉3個,剩下5個。
②把2個和3個合起來一共是5個,再從10個里面一起去掉5個,還剩5個。
③樣列算式呢?板書:“10-2-3=”“10-(2+3)=”
第一種算法:先算10減2,再減3。
第二種算法:計算中要先計算2+3,但這一步在后面,這就需要改變運算順序,因此要在先計算的這一步加上一個小括號。板書課題:“小括號”
師生共同根據小括號的作用,列出兩種算法的算式。
10-2-3=10-(2+3)=
④引導學生計算。
10-2-3=先算10-2=8,再算8-3=5。(板書結果)
10-(2+3)=先算2+3=5,再算10-5=5。(板書結果)
三、全課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明確:我們學習了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在一個算式里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板書)
教師指出:這個括號與前面的填括號的題不同,如5+()=11是要在括號里填一個數6,而10-(2+3)括號里給出了數和加號,是要先算2+3=5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本單元教學簡單的方位知識,使學生能夠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會應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由于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為中心的前后、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題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認左右作為教學重點,對于上下、前后,教材只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使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位置關系的過程中自主獲得認識。教材設計的學習活動有看圖說話、游戲、操作等。
1、例題的教學內容分三個層次編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發言的請舉右手”既是對學生的常規教育,也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右手。接著以“練習本在數學書的左面”“數學書在練習本的右面”為例,教學用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然后讓學生看圖說說其他物體間的位置關系,初步學會語言描述。
在教學練習本和數學書的位置關系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這兩個物體哪個在左面、哪個在右面;二是指導學生用“×在×的哪面”進行表達;三是兩句話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達了練習本與數學書的位置關系,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而且從其中的一句話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話。要體會這兩句話之間的必然聯系,但不要求學生同時說兩句話,不要刻意進行這樣的練習。
看圖說一說以左、右關系為主。圖中的小明、小紅、小剛、小芳四人的朝向與學生是一致的,學生按自己對左、右的感受確定小明在小紅的左邊、小芳在小剛的右邊等位置關系不會有困難,也不會有歧義。如果說出前后或上下關系也是可以的。
2、聯系自己的身體作出判斷。
一年級學生辨別左右的時候,大多數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斷,這是學生年齡、心理發展特征的表現。“想想做做”第1題遵循這個規律設計游戲活動,先是握拳頭,記住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再拍手,體會左手那邊是左邊,右手那邊是右邊;最后是摸耳,從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對的。這些游戲要反復進行,讓學生學會辨別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題涉及左右的時候,要提醒學生先想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分清左面與右面,然后回答問題和操作活動。即使發生錯誤,也要聯系左手和右手認識錯誤,從而改正。
3、在開放的情境中練習。
“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蘋果上面是雞蛋”引導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觀察和表達。教學物體之間的上、下位置關系要注意三點。一是讓學生充分地說。圖中的五種物體放在冰箱的四層里,每兩層物體的位置都有上、下關系。因此,可說的內容很多。讓學生充分地說,既能調動積極性,又給他們大量的練習機會。二是語言結構不要過分單調、機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樣說“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說“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語言準確、完整的同時,鼓勵說法多樣,通過語言的靈活促進思維的靈活,但不要進行說法多樣的訓練。三是收集一些相關的語言,如蘋果的上面是雞蛋,雞蛋的下面是蘋果;面包的上面是蘋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蘋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讓學生從中體會位置關系是相對的。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填寫百數表,使學生清楚的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深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
2、通過觀察、分析百數表,探究100以內數的規律,并培養學生探究的樂趣,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了解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
教學難點:
自主探求規律和運用規律。
教學教具:
課件、不完整的百數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看!它們來了(依次呈現右圖)。讀一讀,打個招呼吧!
學生反映太亂了,不容易看出都有什么數。
教師:沒關系,那就請它們排好隊,再和我們見面,好嗎?
教師:為了讓它們排得更整齊,老師給它們準備好了各自的房間。現在就歡迎它們入場吧。
二、解構百數表,探究數的排列規律
教師(呈現下左圖):第一支隊伍是按什么順序排隊的?排得整齊嗎?請它們住進從上數的第一行,可以嗎?
教師:讀一讀,請它們入住。
教師(呈現上右圖):又來了一支數的隊伍。它們應該住在哪兒?
教師隨學生的回答呈現下左圖。
三、鞏固拓展
1、完成課本第37頁做一做的第1、2題。第1題,教師出示數位表,任意在數位表上寫數字,讓學生說出相應的數是多少。第2題,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教師請個別學生讀數。
2、完成課本第38頁練習八的第5-8題。
四、課堂小結
教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范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23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23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蘇教版教案02-14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02-23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02-23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篇02-23
一年級下冊數學全冊教案02-18
一年級數學下冊三疑三探教案最新范文02-23
小班下冊數學教案02-28
小班下冊數學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