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描述教案范文(精選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運動的描述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運動的描述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選定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參照物這個知識點,學生能夠對物體的運動狀態有正確的認識并會做出說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機械運動并會根據參照物的選定來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難點】
能夠理解參照物的選擇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有可能不同。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節日燃放的煙花、草原上奔騰的駿馬、布朗運動。解釋說明:無論從宏觀世界還是到微觀世界,宇宙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著,而如何正確描述這些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而引出今天的課程——運動的描述(板書)
環節二:生成新知
(一)機械運動
提出問題:請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教師總結:這樣物體的位置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運動叫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
給出一個說法: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而路旁的樹木是靜止的。這樣的說法嚴謹嗎?引出——參照物這個知識點。(板書)
給出一個圖片: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你坐在車廂中向另一列車廂觀望。突然,你覺得你的列車開始緩緩的前進了,但是“駛過”了旁邊的列車車尾你才發現,實際上你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里,而旁邊的列車卻向相反方向開走了。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提問: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1: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2: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標準。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視頻播放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提問: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1: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2: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而且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生3:因為我們談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4: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是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老師補充: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
總結: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選擇的參照物不同,運動狀態有可能不同。(板書)
環節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出示常見的生活實例讓學生來判斷出選取的參照物不同,其運動狀態可能不同的例子。
環節四:小結作業
思考:看電視轉播的百米賽跑,我們常常感覺運動員跑的很快,但實際上他們始終處在屏幕內。人們怎么會認為他們是運動的呢?談談你的看法。
運動的描述教案 2
一、設計思想: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分為:機械運動的概念、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中,機械運動的概念較為簡單學生理解也相對容易,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后兩部分,在參照物的教學中通過一個小實驗,鋼筆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運動。利用機械運動的概念討論鋼筆是運動還是靜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選擇不同的標準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自然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整體的設計思路利用身邊的現象賴引導學生理解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概念,期間可通過穿插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理解更加具體、生動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時學生初次接觸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節內容,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學生先從身邊最簡單的運動著手,對于學生物理學科的入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于本節不熟悉的參照物,教材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最終理解運用。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物理思維還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較弱。該年齡段的學生有好奇心,但是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對知識的提煉和總結缺乏訓練。比如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照物運動形式不同。學生容易將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混淆,對于這個問題,一定要先通過明確誰是參照物誰是研究對象,再討論后續的相對運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動著的世界中,能舉例說明常見的運動現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了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能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靈活選取參照物來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生觀教育,通過“STS”教學,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重點難點
1.參照物概念的形成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不斷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運動的相對性,通過視頻資料了解我過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飛船對接技術中的相對運動,讓學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變生活。
七、課前準備
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圖片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學生的課前預習
八、教學過程
(一.)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師: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著。
(二).機械運動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 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為什么又常常說房屋、橋梁、靜止的,河水船只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著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說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說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并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游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著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師]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生]剛才大家說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認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為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為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說“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說”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么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為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為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為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說得非常正確,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一說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為標準的物體
3. 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 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 進行小結。
3. 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并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里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對于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于內容較為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后,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后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運動的描述教案 3
整體設計
高中學習的速度概念較之初中所學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學設計先通過說明如何用坐標和坐標的變化量來表示質點的位置和位移,為速度概念的敘述作好準備。速度的矢量性問題,是本節的重點,特別是對瞬時速度的理解,體現了一種極限的思想,對此要求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不要急于求成。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 介紹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要求教師正確地加以引導,力求學生能理解。教學過程中,要多舉實例,通過具體的例子從大小和方向兩方面來強化對速度概念的認識,在實際情景中達到建立速度概念的目的。教學設計最后說明速度的應用,特別以“STS”形式從一個側面說明速度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義法的理解。
教學難點
速度矢量性的理解;瞬時速度的推導。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
為了推動我國田徑事業的發展,四川省曾舉辦過一次100 m飛人挑戰賽。有8名世界短跑名將參加角逐,其中包括我國的李雪梅和美國的瓊斯,最終瓊斯奪得冠軍。我們知道百米賽跑分為起跑、途中跑和沖刺三個階段,李雪梅的途中跑階段比瓊斯的起跑階段跑得快,但我們都說瓊斯比李雪梅跑得快,這是為什么?
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就可以給出合理的評判標準。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各種物體的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影片展示: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中,日出日落;草原上,獵豹急馳;葡萄架上,蝸牛爬行。
飛奔的獵豹、夜空的流星在運動;房屋、橋梁、樹木,隨著地球的自轉、公轉也在運動。天上的恒星,看起來好像不動,其實它們也在飛快地運動,速度至少在幾十千米每秒以上,只是由于距離太遠,在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內肉眼看不出它們位置的變化。
當高臺跳雪運動員出現在賽道的頂端時,全場觀眾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運動員由高處急速滑下,在即將到達賽道底部時,他的速度已達到100 km/h。這時,他雙膝彎曲,使勁一蹬,順勢滑向空中。然后,為了減小空氣阻力的影響,他上身前傾,雙臂后擺,整個身體就像一架飛機,向前滑翔。刺骨的寒風抽打著他的臉龐,兩邊的雪松飛快地向后掠過。最終,滑雪板穩穩地落在地面。
在以上的各種運動現象中,都有關于運動的描述,運動的快慢如何,要用一個新的物理量來描述,那就是速度。
推進新課
一、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
復習舊知:在上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位移這一較為重 要的矢量。大家回憶一下,位移的定義是什么?
學生積極思索并回答出位移的定義: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復習此知識點,旨在為速度的引入奠定知識基礎,讓學生知道位移大小的關鍵在于初末位置。由位置到位置坐標再到坐標的變化量,使學生的認知呈階梯狀上升)
教師引導:既然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所以物體的位移可以通過位置坐標的變化量來表示。
問題展示:在訓練場上,一輛實習車沿規定好的場地行駛,教練員想在車旁記錄汽車在各個時刻的位置情況,他該如何做?假設在每一秒汽車都在做單向直線運動。
問題啟發:對于物體位置的描述,我們往往需要建立坐標系。該教練員如何建立坐標系,才能方便地確定該車的.位置?
點評:通過設問,發揮教 師的引導作用,“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達到“以誘達思”的目標。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并總結。
小結: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其表示方式也最簡單。如以出發點為起點,車行駛20 m,我們就很容易地確定車的位置。所以,應該建立直線坐標系來描述汽車的位置。
課堂訓練
教練員以汽車的出發點為坐標原點,以汽車開始行駛的方向為正方向,建立直線坐標系,其對應時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時刻(s) 0 1 2 3 4
位置坐標(m) 0 10 —8 —2 —14
根據教練員記錄的數據你能找出:
(1)幾秒內位移最大?
(2)第幾秒內的位移最大?
解析:汽車在0時刻的坐標x0=0
汽車在1 s時刻的坐標x1=10
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置變 化為Δx=x1—x0=(10—0) m=10 m
所以,汽車在第1 s內的位移為10 m。
同理可求,汽車在1 s內、2 s內、3 s內、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8 m、—2 m、—14 m。汽車在第1 s內、第2 s內、第3 s內、第4 s內的位移分別為10 m,—18 m,6 m,—12 m。
所以,第2 s內的位移最大,4 s內的位移最大。
答案:(1)4 s內 (2)第2 s內
二、速度
以下有四個運動物體,請同學們來比較一下它們運動的快慢程度。
A、自行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20 100
B、公共汽車沿平直道路行駛 0 10 100
C、火車沿平直軌道行駛 500 30 1 250
D、飛機在天空直線飛行 500 10 2 500
如何比較A、B、C、D四個物體的運動快慢呢?
比較1:對A和B,它們經過的位移相同(都是100 m),A用的時間長(20 s),B用的時間短(10 s)。在位移相等的情況下,時間短的運動得快,即汽車比自行車快。
比較2:對B和D,它們所用的時間相等(10 s),B行駛了100 m,D飛行了200 m,B行駛的距離比D短,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位移大的運動得快,即飛機比汽車快。
提出問題
以上兩種比較都是可行的。位移相等比較時間,時間相等比較位移。如何比較B和C的快慢程度呢?它們的位移不相等,時間也不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分小組討論,5分鐘后提出比較意見。
方法1: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每發生1 m的位移所用的時間,即用各自的時間t去除以位移Δx,數值大的運動得慢。
方法2:B和C的位移和時間都不相等,但可以計算它們平均每秒鐘位移的大小量,單位時間內位移大的運動得快。
師生討論:兩種方法都可以用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但方法2更能夠符合人們的思維習慣。
點評:問題由教師提出,明確猜想和探究的方向,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現象,鼓勵大膽猜想討論。通過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創設一種情境,把學生帶進一個主動探究學習的空間。
引子:大自然中,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駿馬奔馳;樹叢,蝸牛爬行。仔細觀察物體的運動,我們發現,在許多情況下,物體運動快慢各不相等且發生變化,在長期對運動的思索、探索過程中,為了比較準確地描述運動,人們逐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提出問題
如何對速度進行定義?
學生閱讀課本并回答。
1、速度的定義: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2、速度的定義式:v=
3、速度的單位:m/s 常用單位:km/h,cm/s。
提示: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物體位移的大小,其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再次呈現:四個物體A、B、C、D快慢比較的表格,讓學生分別計算它們的速度。
A、5 m/s B。10 m/s
C、25 m/s D。200 m/s
對比以上A、B、C、D的速度就很容易比較它們的快慢程度了。
課堂訓練
汽車以36 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 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用了2.5 h,那么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
A。—8 m/s B。8 m/s
C。—28.8 km/h D。28.8 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號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號。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 km/h,為正值,隱含著從甲地到乙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 km=72 km,所以返回速度為 =—28.8 km/h=—28.8× m/s=—8 m/s。
答案:A
方法提煉:速度是一個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在我們選擇了正方向以后,當速度為正值時,說明質點沿正方向運動,當速度為負值 時,說明質點沿負方向運動,在物理學上,對矢量而言“負號”也有意義,說明它的方向與所選正方向相反。
三、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坐在汽車駕駛員的旁邊,觀察汽車上的速度計,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速度計指示的數值是時常變化的,如啟動時,速度計的數值增大,剎車時速度計的數值減小。可見物體運動快慢程度是在變化的。這時我們說的汽車的“速度”是指什么?
提出問題
其實,我們日常所看到的直線運動,有許多都是變速運動。由于這種運動的快慢是時刻變化的,沒有恒定的速度,我們怎么來描述它的快慢呢?
課件展示: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鐵路,就像一條長長的直線,把祖國首都與香港連接起來。京九線全長2 400 km,特快列車從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車在整個過程的運動快慢如何表示?
學生解答: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
問題追蹤: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表示列車單位時間的位移都是80 km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車是做變速運動,那么怎么看列車的速度是80 km/h?
學生總結:如果將列車的變速直線運動看作勻速直線運動來處理 的話,列車平均每小時的位移是80 km。
教師設疑:為了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程度,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應如何定義?
師生總結:1、平均速度:運動物體的位移和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的平均速度。
2、定義式: =
知識拓展:課件展示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某些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ms—1)
真空中的光速c 3、0×108 自行車行駛 約5
太陽繞銀河系中心運動 20×105 人步行 約1.3
地球繞太陽運動 3.0×104 蝸牛爬行 約3×10—3
子彈發射 9×102 大陸板塊漂移 約10×10—9
民航客機飛機 2.5×102
例1斜面滾下時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如圖1—3—1所示。可以從圖中觀察分析小球通過OA、OB、OC的過程中的運動快慢。
計算各段的平均速度。
學生認真計算并公布結果: 段: =0.7 m/s, 段: =0.8 m/s。 段: =0.9 m/s。
總結歸納:計算結果表明,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計算一個具體的平均速度,必須指明是哪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點評:由于小球運動快慢是在不斷變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體地告訴我們小球在每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可見,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體在一段運動過程中的總體快慢程度。
教師設疑:那么,怎樣來描述物體在各個時刻的運動快慢呢?
學生通過課本預習知道,要精確地描述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必須引入瞬時速度這一物理量。
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可以知道: = ,對應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時間,如何建立瞬時速度的概念呢?瞬時速度對應的應該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時刻。
師生探究:我們 已經知道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為求瞬時速度我們可以采取無限取微、逐漸逼近的方法。
方法介紹:以質點經過某點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質點在該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從該點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速度變化就越小,即質點在該段時間內的運動越趨于勻速直線運動。當位移足夠小(或時間足夠短)時,質點在這段時間內的運動可以認為是勻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質點通過該點時的瞬時速度。
將滑塊放上不同寬度的遮光片,即Δx分別為1 cm、3 cm、5 cm、10 cm,若沒有成品擋光片,可用硬紙片自制成需要的寬度。
測出每 個遮光片通過光電門所用的一段時間間隔Δt。
遮光片越窄、Δt越小時, 描述通過該位置的運動快慢越精確,當Δx小到一定程度,可認為 是瞬時速度。
教師總結: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準確地講,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時刻前后無窮短時間 內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體此時刻的運動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體此時刻的運動方向,即物體運動軌跡在該點的切線方向。
四、速度和速率
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要點總結: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2、無論速度方向如何,瞬時速度的大小總等于該時刻的速率。
3、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對應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標量,沒有方向。
4、平均速度等于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
5、只有單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況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關系類似于位移和路程。
課堂小結
定義 物理意義 注意問題
速度 位移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描述物體的快慢程度和運動方向 v和s及t是對應關系。是矢量,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平均速度 物體在時間間隔Δt內運動的平均快慢 描述在一段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 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大小和所研究的時間間隔Δt有關;是矢量,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同
瞬時速度 物體在某時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描述物體在某時刻的運動快慢和方向 精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矢量,方向沿物體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
速率 瞬時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描述物體的運動快慢 是標量,只考慮其大小不考慮其方向
布置作業
1、教材第18頁“問題與練習”,第1、2題。
2、觀察生活中各種物體的運動快慢,選取一定的對象,測量它們的速度,并說明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并把測量的數據與同學交流討論。
運動的描述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上一節了解了簡諧運動的位移特點的基礎上,以簡諧運動為例,學習描述振動特點的物理量,為描述其他振動奠定基礎。進而使學生了解不同的運動形式應用不同的物理量描述。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和頻率的含義。
2.理解周期和頻率的關系。
3.知道振動物體的固有周期和固有頻率,并正確理解與振幅無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總結頻率與振幅無關,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簡諧運動的振幅、周期和頻率的概念;相位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1、振幅和位移的聯系和區別、周期和頻率的聯系和區別;
2、對全振動概念的理解,對振動的快慢和振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的理解; 3、相位的物理意義
四、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了交流電后對周期性的運動應由周期與頻率描述并不難接受,但對振幅的意義理解是一個新問題,因此要區分位移、振幅、路程的概念,從而使學生能夠理解振幅。
五、教學方法
思考、講授、實驗相結合。
六、課前準備
彈簧振子、預習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學生回答預習學案的內容,提出疑惑
(二)精講點撥
1.振幅
演示:在鐵架臺上懸掛一豎直方向的彈簧振子,分別把振子從平衡位置向下拉不同的距離,讓振子振動。
現象:
①兩種情況下,彈簧振子振動的范圍大小不同;
②振子振動的強弱不同。
在物理學中,我們用振幅來描述物體的振動強弱。
(1)物理意義:振幅是描述振動 的物理量。
(2)定義: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 ,叫做振動的振幅。
(3)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振幅的單位是米(m)。
(4)振幅和位移的區別
①振幅是指振動物體離開平衡位置的最大距離;而位移是振動物體所在位置與平衡位置之間的距離。
②對于一個給定的振動,振子的位移是時刻變化的,但振幅是不變的。
③位移是矢量,振幅是標量。
④振幅等于最大位移的數值。
2.周期和頻率
(1)全振動
從O點開始,一次全振動的完整過程為:OAOAO。從A點開始,一次全振動的完整過程為:AOAOA。從A點開始,一次全振動的完整過程為:AOAOA。
在判斷是否為一次全振動時不僅要看是否回到了原位置,而且到達該位置的振動狀態(速度)也必須相同,才能說完成了一次全振動。只有物體振動狀態再次恢復到與起始時刻完全相同時,物體才完成一次全振動。
振動物體以相同的速度相繼通過同一位置所經歷的過程,也就是連續的兩次位置和振動狀態都相同時所經歷的過程,叫做一次全振動。
一次全振動是簡諧運動的最小運動單元,振子的運動過程就是這一單元運動的不斷重復。
(2)周期和頻率
演示:在兩個勁度系數不同的彈簧下掛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讓這兩個彈簧振子以相同的振幅振動,觀察到振子振動的快慢不同。
為了描述簡諧運動的快慢,引入了周期和頻率。
①周期:做簡諧運動的物體完成一次全振動所需的時間,叫做振動的周期,單位:s。
②頻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叫頻率,單位:Hz,1Hz=1 s-1。
③周期和頻率之間的關系:T= 1f
④研究彈簧振子的周期
問題:猜想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可能由哪些因素決定?
演示:兩個不同的彈簧振子(彈簧不同,振子小球質量也不同),學生觀察到:兩個彈簧振子的振動不同步,說明它們的周期不相等。
猜想:影響彈簧振子周期的因素可能有:振幅、振子的質量、彈簧的勁度系數。
注意事項:
a.秒表的正確讀數及使用方法。
b.應選擇振子經過平衡位置的時刻作為開始計時的時刻。
c.振動周期的求解方法:T= tn,t表示發生n次全振動所用的總時間。
d.給學生發秒表,全班同學同時測講臺上演示的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
實驗驗證:彈簧一端固定,另一端系著小球,讓小球在豎直方向上振動。
實驗一:用同一彈簧振子,質量不變,振幅較小與較大時,測出振動的周期T1和T1,并進行比較。
結論: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與振幅大小 。
實驗二:用同一彈簧,拴上質量較小和較大的小球,在振幅相同時,分別測出振動的周期T2和T2,并進行比較。
結論: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與振子的質量 ,質量較小時,周期較 。
實驗三:保持小球的質量和振幅不變,換用勁度系數不同的彈簧,測出振動的周期T3和T3,并進行比較。
結論: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與彈簧的勁度系數 ,勁度系數較大時,周期較 。
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得到:彈簧振子的周期由振動系統本身的 和 決定,而與 無關。
⑤固有周期和固有頻率
對一個確定的振動系統,振動的'周期和頻率只與振動系統本身有關,所以把周期和頻率叫做固有周期和固有頻率。
3.相位
(觀察和比較兩個擺長相等的單擺做簡諧運動的情形)
演示:將并列懸掛的兩個等長的單擺(它們的振動周期和頻率相同),向同一側拉起相同的很小的偏角同時釋放,讓它們做簡諧運動。
現象:兩個簡諧運動在同一方向同時達到位移的最大值,也同時同方向經過平衡位置,兩者振動的步調一致。
對于同時釋放的這兩個等長單擺,我們說它們的相位相同。
演示:將兩個單擺拉向同一側拉起相同的很小的偏角,但不同時釋放,先把第一個放開,當它運動到平衡位置時再放開第二個,讓兩者相差 周期,讓它們做簡諧運動。
現象:兩者振動的步調不再一致了,當第一個到達另一側的最高點時,第二個小球又回到平衡位置,而當第二個擺球到達另一方的最高點時,第一個小球又已經返回平衡位置了。與第一個相比,第二個總是滯后1/4周期,或者說總是滯后1/4全振動。
對于不同時釋放的這兩個等長單擺,我們說它們的相位不相同。
要詳盡地描述簡諧運動,只有周期(或頻率)和振幅是不夠的,在物理學中我們用不同的相位來描述簡諧運動在一個全振動中所處的不同階段。
相位是表示物體振動步調的物理量,用相位來描述簡諧運動在一個全振動中所處的階段。
4.簡諧運動的表達式
(1)簡諧運動的振動方程
既然簡諧運動的位移和時間的關系可以用正弦曲線或余弦曲線來表示,那么若以x代表質點對于平衡位置的位移,t代表時間,根據三角函數知識,x和t的函數關系可以寫成
公式中的A代表振動的振幅,叫做圓頻率,它與頻率f之間的關系為:=2公式中的 表示簡諧運動的相位,t=0時的相位 叫做初相位,簡稱初相。
(2)兩個同頻率簡諧運動的相位差
設兩個簡諧運動的頻率相同,則據=2f,得到它們的圓頻率相同,設它們的初相分別為 1和 2,它們的相位差就是 (t+ 2)-(t+ )= 2- 1
討論:
個物體運動時其相位變化多少就意味著完成了一次全振動?
(相位每增加2就意味著發生了一次全振動)
②甲和乙兩個簡諧運動的相位差為3/2,意味著什么?
(甲和乙兩個簡諧運動的相位差為3/2,意味著乙總是比甲滯后3/2個周期或3/2次全振動)
(3)相位的應用
(三)課堂小結
本節學習了描述簡諧振動特點的物理量:振幅、周期和頻率,知道振幅是描述振動強弱的物理量,是最大位移的絕對值,標量,并與振動的位移與路程進行了比較,知道位移是矢量,路程也是標量。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五)布置作業:問題與練習1、3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教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
(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
(3)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1)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了;
(2) 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過程
一、運動的世界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
結論: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機械運動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進行歸納。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問題:在同學們眼里,球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靜止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前面所舉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時,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進行的是機械運動。
三、參照物
1、 問題:小明在路邊看見路上汽車飛快的從他面前駛過,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看小明,卻覺得小明在身后運動。司機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
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乘坐在公共汽車上時,看路邊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覺得它們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車的乘客都覺得他們沒有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描述物體的運動,要確定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比較,描述物體怎樣運動。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人們把它叫做參照物。
2、 學生自己舉例描述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
3、 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問題:
(1) 選取課桌作標準,筆盒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運動)
(2) 選取課本作標準,筆盒、課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筆盒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
(3) 選取筆盒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課本是靜止的)
討論:描述物體的是運動和靜止,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結論也不一樣。
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方便,我們常用地面作參照物。
4、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7頁第四自然段,然后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錯覺”。
(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參照物,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與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位置關系隨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行駛而發生變化,覺得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發生了運動。)
5、 讓學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
(1) 行人看路上行駛的汽車,通常是以路面或路邊不動的建筑物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汽車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所以觀察者就覺得汽車在運動;
(2) 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相對于汽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覺得乘客不動。
(3) 在行駛的汽車上看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觀察者往往習慣于以汽車為參照物,相對于汽車,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大,所以,觀察者就覺得行人和自行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6、 讓學生看課本第21頁圖11.1—3。
問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卡車和聯合收割機以什么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物,卡車或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為什么?
討論:以田野或(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卡車和聯合收割機相對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卡車以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以卡車為參照物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它們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相對位置關系不發生變化。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物體以它們中任何一個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靜止。
7、 讓學生看課文第22頁圖11.1—4。想想,圖中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
討論交流: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宇航員相對于航天飛機和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運動的;加油機向戰斗機加油時,加油機相對于戰斗機和戰斗機相對于加油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戰斗機和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乘坐觀景電梯向外觀看時,乘客隨電梯升降,電梯上升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增大,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電梯下降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減小,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運動的描述教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過程與方法: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學習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學習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方式
講解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視頻資料,玩具車、玩具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5min)
〖師〗上課前大家先看一下課本第16頁的圖1.2-1,大家一起來想一想:我們根據什么說這些物體是運動的呢?他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討論]
[總結1]今天,我們研究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為什么它們會運動或靜止?(板書本章課題)
[總結2]我們首先看物體的運動該如何描述?(板書本節課題)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機械運動(10min)
1.現象
[問題]大家觀察周圍的物體,你認為它們哪些是運動的,哪些是靜止的?
[回答]
(1)行駛的汽車是運動的;
(2)走路的人是運動的;
(3)飛出的足球是運動的;
(4)地球是運動的;
(5)分子是運動的;
(6)黑板是靜止的;
(7)教室外面的樹是靜止的;
(8)公路是靜止的;
(9)大橋是靜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問題:
(1)星星是靜止的;
(2)太陽是靜止的;……
[分析]
(1)我們身邊有運動的物體。如行駛的汽車、跑步的人們、飛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運動的。小學科學課上學過,地球本身在自轉,還繞太陽公轉,且整個太陽系都在運動。同理,銀河系也是運動的,那么宇宙同樣也在運動,所以從宏觀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體都是運動的。
(3)微觀分子是運動的。組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是分子,這些分子也是在運動的。
[總結]世界上一切物體都是運動的。
2.概念
[問題]物體運動的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它們是運動的?
[觀察]大家觀看[播放視頻1]:運動的自然界。
[總結]
凡是運動的物體,它們的位置在發生著變化,所以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板書)
(二)參照物(15min)
1.概念
[問題]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體都是在做機械運動,可為什么我們還常說××物體是靜止的呢?如黑板是靜止的,房屋、樹木是靜止的等等。
[討論]我們常說物體靜止也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如果都運動,我們也不容易為物體定位了,房屋、樹木說它們靜止是因為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動的,即它相對于旁邊的房屋來說,它們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判斷物體是否運動時,我們也常看它與其他物體間的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平時說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都是以一個物體做標準而言的。
[總結]參照物:說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視頻2]觀察哪輛列車在運動?它們是以什么物體做參照物來研究的?
2.特點
[問題](1)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只有一個嗎?
(2)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狀況一定相同嗎?
[分析]當觀察一小汽車在公路上駛過時,判斷它是運動的,我們可以選地面為參照物,也可以選路邊的房屋做參照物,還可以選樹木做參照物,它們都能得出汽車是運動的結論,所以對某一運動狀況的判斷,所選的參照物并不只有一個。
如果我們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如選汽車司機中靠椅,則會判斷小汽車是靜止的,所以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不一定相同。
3.練習
(1)已知參照物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①某車站并排停放著兩列待發的列車甲和乙,過了一會兒,甲列車內一個人看見窗外樹木向東移動起來,然而,乙列車內的人通過窗口看甲車是靜止的,如果以地面為參照物,上述表明。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騎車勻速向東行駛。甲感覺順風,乙感覺無風,丙感覺逆風,則當時刮的是風。甲、乙、丙三個騎車速度最大的是,最小的是________。
(2)已知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所選的參照物。
①(2005年溫州中考題)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橋流水不流”,詩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A.橋B.河岸C.水D.岸上的樹
②在一條東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輛汽車同時向東行駛,乙知甲車比乙車快,比丙車慢,則以為參照物時,三輛汽車均向西行駛。
(三)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10min)
[問題]同一情況,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會得出物體的運動狀態是不同的。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討論]
[結論]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圖片展示]空中加油機;高空觀纜車。
[播放視頻4]航天器的起飛和降落。
[播放視頻5]聯合收割機。
[播放視頻6]生活中運動現象舉例。
[播放視頻7]同步衛星,火箭起飛和降落。
[類比]1.說某一同學個子高,是不準確的,應該說,它與誰相比個子高,同理說某一位同學矮,也是不科學的。
2.某人問路,到某地要用多長時間,該人不答,待問路人不耐煩開始走時,該人才說1小時左右,問路人不解,該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斷用多長時間呢?這里的參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見,我們表達話語時,一定要說話嚴密些。
(四)思考與練習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描述物體的運動,雖然運動是絕對的,但我們平時為了研究方便,仍然說某個物體是靜止的,為什么?就是因為平時我們判斷某個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選擇了一個作標準的物體,這個物體我們叫做參照物。
對某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況而言,參照物的選擇不止一個,但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物體的運動狀態卻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敘述嚴密,說某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一定要加以參照物。如果沒加,一般都是以地面為參照物而言的。
四、作業布置
動手動腦學物理:①、②、③、④
運動的描述教案 7
一、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原則,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索途徑,引導學生思維、討論,在討論中探究獲得知識,發現規律,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
二、教材地位
“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教學方法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采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后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這一問題與學生生活聯系很緊,學生人人都能舉出很多例子。教師選擇幾例記錄。
2.進行新課
討論探究①: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靜止的物體真的不動嗎?
這個問題激起學生的心里沖突而使學生主動思考,敘述各自的看法,討論,而后明確: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討論探究②: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說有的物體靜止,有的物體運動,你是如何判斷的?
由于物體的運動、靜止是學生提出來的,問他們是如何得來,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慢慢分析得出是通過看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是否改變的方法得來。
討論探究③:你們是如何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的?
這樣引起學生再次思考、討論,得出結論:物體位置是否變化是相對于某個物體(標準)的,由此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討論探究④:行駛汽車中坐著一位乘客,請你們描述乘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這里學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經過討論,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討論探究⑤:剛上課時,大家所舉的運動和靜止的例子現在你怎樣看?應如何完整的描述?
學生進一步的討論分析,準確描述了物體的運動。
3.課堂小結
提問:這一節課你對“運動的描述”有了哪些認識?讓學生歸納敘述本節的`主要內容、判斷方法,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4、鞏固練習(略)
六、課后感悟
本節課由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人人參與,興趣極高,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感覺、認識、探索、分析、概括,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學生間友好相處的心態。充分體現了物理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育理念。
【運動的描述教案】相關文章:
運動的描述優秀教案08-28
運動的描述教案(精選10篇)10-17
內經對運動的描述08-03
初一物理《運動的描述》教案(精選11篇)08-30
運動的描述過關訓練試題11-05
初一物理《運動的描述》教案(通用10篇)10-17
《運動的描述》說課稿范文(精選5篇)04-19
《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學反思08-10
人教版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08-04
精選《觀察、描述礦物》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