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食物從何處來》的教案設計

時間:2021-07-04 16:53:26 教案 我要投稿

《食物從何處來》的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食物從何處來》的教案設計

  1.了解“世界上除了極個別的細菌能不依賴陽光而靠化學能來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

  生物都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獲得食物”的科學道理

  2.了解先異后同的邏輯說明順序

  3.復習事種說明方法在文章申的運用

  4 .體會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

  5.事理說明文的寫作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字詞

  2.段落層次

  3.說明方法:設問、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比喻法

  教學內容、步驟和方法:

  一、引入課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類繁多,千姿萬態,生活環境和條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習性互有差異,要總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這一問題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然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食物從何處來》卻把它解說得既有條理又準確周密。這是我們這個學期學習的第三篇事理說明文,因此要著重讓同學們自讀分析。

  二、請一位同學在小黑板上給加點字注音:(教師出示已寫好漢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 肪 貯藏 供應 參天 糠麩 供給 吃葷 細菌 細胞

  (教師和學生一起辨析正誤)

  三、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先寫出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歸納出段落層次。(5分鐘后可以

  找兩個同學同時在黑板上寫段落層次答案。)

  (針對黑板上的兩個答案,發動同學討論歸納,教師小結。)(g為自然段)

  第一部分( 1一 2)說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 3一 13)說明食物從何處來的兩種途徑和方法,說明食物從綠色植物來。

  第一層( 3)總說。

  第二層( 4—— 12)自養和異養。

  4—— 8自養。(說明重點)

  9—— 12異養。

  第三層:( 13)總結第二部分,同時回答了題目提出的問題。

  (如果學生對“部分”和“層次”的劃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應肯定。)

  四、請大家一起來總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讓學生發言,不須教師多作解說。)

  回答:本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設問。文章題目“食物從何處來”就是設問句。這樣定題目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文章第一段結尾,采用連問的方式進行設問,“這些有機物從哪里來?“能量從哪里來?”

  兩個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開始就自問“如何獲得食物?”然后自答;“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領句。

  2.分類別。(分類要依據一定的標準)

  因為生物獲得食物有兩種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來源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從說明事物的特征出發,采用分類說明是恰當的。

  文章先以生物獲得食物的途徑為分類標準。分為自養型和異養型兩大類。

  能夠自己制造食物的屬于自養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綠色植物生活的屬于異養型。

  然后,文章又以獲得食物的方法為標準,作第二次分類說明。

  自養型的生物分為兩類: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見的大量的綠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學能制造食物(極個別的微生物細菌)

  異養型生物也分兩類: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動物及大多數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類。

  這樣層層分類說明,各種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獲取食物的不同方法,無不包舉,這樣不僅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概括十分嚴密,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3.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往往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波說明的事物有個明確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幾處用了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對“食物”下定義。“食物”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

  對“自養”、“異養”下定義。自養是“自己把無機物制造成有機的食物,滿足生長的需要。”“綠色植物都屬于這一類。”異養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來生活。”

  “所有動物和 大部分微生物都是這一類。”對“光合作用”下定義。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廢氣——氧。”

  4列數字。

  ①“一個成年人,即使一點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這是以“人”為例,用具體數字說明“一切生物,只要活著就要消耗能量。”

  ②“葉子上面有著許多氣孔”,“有時,一個氣孔在一秒鐘內能吸進二萬五千億個二氧化碳分子”。“一個”氣孔,“一秒鐘”,“二萬五千億個”,三個數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說明了葉子上的氣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幾千億噸有機物”,簡單準確的數字具體地說明了“合成工廠”的巨大。

  5.打比方。以人們常見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說明不太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為了說明得形象、具體,便于讀者理解,這篇文章在說明光合作用時,用了一系列的恰當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層的原料采集站,把莖比作運輸干線,把葉子比作食品工廠,把葉綠素比作合成車間。這樣,把整個自養的過程,比作是工廠從采集原料,運輸到生產、合成的 過程。這就能把比較復雜的現象簡明化、形象化。

  五、齊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將答案寫在作業本上。

  練習一

  練習二

  練習三

  練習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邏輯順序:光異后同的順序

  2.知識性科學性

  3.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指導

  教學內容、步驟和方法:

  一、講評作業:找幾個同學,把答題讀給大家聽,然后討論補充,最后教師歸納總結。

  (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P98—99)

  二、今天咱們來探討課文的說明順序。(先讓大家討論,然后教師小結)

  事理說明文一般采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邏輯順序表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寫作的根本目 的,不在于對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類概括,而在于從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異現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規律。正因為如此,文章先解說植物、動物、微生物、人類,有自養、異養的不同;然后闡釋異養型的生物無論“吃葷吃素”,歸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綠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機物質,是除了個別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結論。這是先異后同的說明順序,屬于邏輯順序范疇。采用先異后同的邏輯順序說明,符合人們從部分到整體,從現象到本質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規律,顯示出先分析綜合再形成判斷的邏輯力量,既證明了結論是科學論斷、又使文章 思路清晰、條理分明。

  三、說明文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具有知識性和科學性,試以本文為例談談這個問題。

  知識性和科學性,是就說明的內容而言的。說明必須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特征,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做到概念準確,判斷恰當;分類清楚,種局分明;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而這知識,是經過人們的科學實驗或社會實踐證明了的,是所說明的事物的基本屬性和基規律、而介紹具有科學性的知識,也正是說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說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有機物質的來源這樣一個復雜問題。因此本文選取的各項材料以及各個解說的具體問題之間,都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系,它們都圍繞著一個 中心問題而起著某方面闡釋的作用。這個中心就是:各種生物維持生命的有機物質的來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從何處來”的問題。本文正是為說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這一共同規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說一系列具體問題。此外,本文語言準確,周密。(以練習五、練習六為例研究)能科學地反映客觀事實,保證了本文的科學性。

  四、事理說明文寫作指導(以教師講為主)

  ①說明是對事物的發生、發展、結果、特征、性質、狀態、功能等進行解釋、介紹的一種表達方式。這種被解釋、介紹、闡述的事物,可以是實體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蟲、魚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場、觀點、名詞概念、學術流派等。

  運用說明方式寫成的文章,叫做說明文。

  ②最近學的三篇說明文,都是以介紹事物,闡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釋事理為主,使人讀了能理解具體事物的特征,狀態,功能;對抽象事理,則能領會其精神實質,從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這樣的說明文被稱為事理說明文。

  ③事理說明文的寫作,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其次必須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第三,文章的結構、層次要有很強的邏輯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準確的語言,以保證 文章的科學性。說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讀者有所“知”。說明,是對事物作客觀的、冷靜的、科學的解釋。因此,事理說明文的寫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點寫。葉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話》一書中曾說:“說明文大體也有一定的方式。開頭往往把所要說明的事物下一個掛釋,立一個定義……以下檢釋,立定義開了頭,接下去把檢釋和定義里的語義和內容推闡明白,然后來一個結尾,這樣就是一篇有條有理的說明文。”

  五、布置作業。

【《食物從何處來》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食物從何處來09-16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10-07

食物從何處來教學設計07-07

《食物從何處來》課堂教案01-22

食物從何處來閱讀答案01-21

《食物從何處來》閱讀答案07-11

《食物從何處來》教案及點評10-30

食物從何處來 教案教學設計12-05

《食物從何處來》課文說明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