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優秀教案范文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梁惠王有通過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政治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國時國君所有的統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寡人之于國也》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寡人之于國也優秀的教案06-28
《寡人之于國也》優秀教案11-02
《寡人之于國也》 的優秀教案06-26
寡人之于國也的優秀教案06-30
《寡人之于國也》的優秀教案07-01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8-11
《寡人之于國也》 精選教案07-15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08-08
課文《寡人之于國也》的優秀教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