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我愛三峽》教案

時間:2022-11-16 10:26:37 教案 我要投稿

《我愛三峽》教案(通用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愛三峽》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愛三峽》教案(通用6篇)

  《我愛三峽》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預習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也可借助字典或詞典里借詞義。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能夠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每處景物的特點,想象所描繪的景象,能找出交待游覽路線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通過理解課文,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同時了解三峽獨特的景色,使學生產生喜歡三峽的感情。

  教學重點:

  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每處景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生要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寫景的文章抓住景物的特點以及游覽的順序。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預習課文學會本課8個生字及10個新詞,也可借助字典或詞典里借詞義,通過熟讀課文了解三峽獨特的景色,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能找出交待游覽路線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我愛三峽》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地圖:指出三峽所在的位置。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同桌檢查自學情況:包括生字的音、形、義

  2、聽取匯報

  jun wu

  峻 嶺 嫵 媚 旋渦

  3、指名讀課文,訂正字音

  三、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1、理清文章脈絡。(試給課文分段)

  2、默讀課文:

  1)思考三峽指的是哪三峽?

  2)作者是怎樣把三峽連起來的?畫出句子體會它們的作用。

  3、聽取匯報,教師指導。

  4、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四、小結:

  今天,我們了解了長江三峽指的是巫峽、西陵峽、瞿塘峽,那么它們到底有什么不同?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課下搜集有關三峽的圖片

  五、作業:朗讀課文。

  課后反思:文章層次分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很容易的理清了文章脈絡,同時初步了解了三峽獨特的景色。

  《我愛三峽》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借助課文頁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

  2.能正確、順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三峽的奇麗風光。

  3.學習本文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動靜結合,情景交融。

  教學重點:

  品讀課文,感受三峽的獨特美。

  教學難點:

  體味文章意境。

  學習過程:

  (一)課前學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和頁下注,讀準字音,準確、順暢地朗讀課文。

  2.疏通文意,能用現代漢語說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搜集長江三峽、酈道元及《水經注》等有關知識。

  (二)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過這么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說:“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說一個。”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么,三峽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請看:

  播放電視片《話說長江》有關“三峽”的片斷,學生觀看影片后,教師導入:

  美麗的三峽的確讓許多人為之陶醉,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長江三峽的俊美。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著酈道元,一起走進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峽,去領略三峽的無限風光吧。

  (三)檢查學生課前學習情況

  1.學習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作者和《水經注》的材料,教師巡視;

  2.提出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對課文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小組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交給老師。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以小字條的形式將問題記下交上來,然后到下一環節學生疏通文意的時候,再將問題交由大家討論。

  (四)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初步領略山水之美。

  2.請2-3名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點評。

  3.請大家齊讀課文。

  4.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自由欣賞三峽風光。教師有意識地參與一到二個小組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五)深入研讀: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課文邊透過文字領略三峽的美,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選取了哪些景物來展現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語句來回答。

  ②作者在描繪景物時,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是否合理?請說說你的看法。

  2.把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抄下來,同時寫上鑒賞性的文字。(體會用詞簡潔精當。)

  (六)課堂拓展

  1.學生以導游身份介紹長江三峽雄偉壯麗景觀。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介紹三峽春、夏、秋、冬四季風光。

  2.小組交流課前收集的三峽風光、三峽工程或與三峽有關的傳說、故事等資料,并設計好本組的導游詞。

  3.學生講述,屏幕上播放相應的三峽景觀。

  4.老師評價

  (七)課外延伸

  1、從網上查閱有關三峽旅游及大壩資料,對長江三峽有個全面的了解

  2、開展“三峽”主題系列實踐活動: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三峽的豐富資源,讓三峽真正成為一塊風水寶地。

  附:《三峽》省優質課一等獎課堂實錄

  (課前配樂播放與三峽有關的詩文圖片,讓學生在休息之外,伴著美妙的音樂欣賞有關三峽的美景、美文,為《三峽》的課堂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 同學們,中國的每一個漢字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可以讓我們見字知意比如“峽”字,從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峽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層里想,你聯想到峽中 還有什么?(生答“水”)

  對,詞典上解釋: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為“峽”所以,我們如果來欣賞“峽”,就不僅僅要品它的山,還要讀它的水今天,我們就要一起 去欣賞中國的峽中極品——長江三峽

  教學反思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水經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特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 意并感受文章的魅力,在教學時我設置了以下學習目標:①熟讀課文,理解文意②反復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③掌握方法,輕松背誦這樣設計 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讓學生欣賞到文章語言的無窮魅力

  《三 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 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上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讀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意,掌握重點字詞之后用“減字背誦法”加以檢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味,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實在。

  《我愛三峽》教案 篇3

  學情分析

  1、學生對長江三峽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沒有直觀的印象。他們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極其低矮的丘陵,對山脈、高原和海拔高差,沒有切實體驗。可以適當使用多媒體。

  2、學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思維定勢,他們可能會把落腳點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這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重點詞語,分析表現技法,把握好景物特點,進而整體領略到景物的詩意美。

  3、學生可能會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對“四美”的感受不深刻。這時要適當使用配樂朗讀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彌補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學生可能整體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離破碎,缺乏語境意識,不能有效整合閱讀感受。這時要注意發揮集體閱讀的優勢,在學生合作學習中,在師生切磋中,形成班級共同的體驗成果。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

  2、品味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手法,體會酈道元筆下《三峽》的文筆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峽”的景色特征,領略三峽多姿多彩的四種詩意美。

  教學方法

  作為常態的精讀課,本文至少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預習課文,完成基礎性目標,老師收集分析學情;第二課時精讀課文,完成鑒賞性目標。具體方法:

  一是“以學為主”,以“學的活動”設計問題情境、組織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流程。主要方法是創設情境、變換角色、激發想象力、模擬體驗。二是品析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讀為線”,多樣化的朗讀和細致的品讀是主要讀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說課

  從學習內容上來看,老師期待同學們能把握好兩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

  從學習方法上來看,一是發揮想象,“神游”三峽。變換一下角色,把自己當做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音樂家,這樣就能比較輕松的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讀和品讀。個人讀、集體讀、聽范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品味重點語句默默的用心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來讀去,就能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了。

  二、預習檢測

  1、請四位同學分段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老師范讀,注意朗讀的停頓。

  3、自由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師生共同解決。

  4、語文常識填空

  酈道元是 (時期) 家,他撰寫了《 》,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三峽, 、 和 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三、整體把握

  齊讀課文,圈詞,分別概括四段主要內容。

  助讀問題: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兩個季節的景色? --春冬之時。

  4、第四段是哪兩種天氣狀況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動情境設計:

  下面,我們變換一下角色,讓我們化身為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作曲家,根據第1、2、3、4段文意描繪、吟誦、拍攝、譜寫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美吧。

  請大家注意:我們雖然不是畫家、詩人、攝影師、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一顆敏感的心靈--善于感受美的心靈,同學們還記得七年級上冊的《童趣》吧?一種平常的景物,通過聯想和想象,會變得美麗而神奇,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繪三峽美、吟誦三峽美、拍攝三峽美、譜寫三峽美。一定要結合課文的語句,用“心”感受哦。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讓我們當一回小畫家,描繪第一段的三峽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一段。

  讓我們先來選擇一下畫布吧?國畫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種大的叫做“長卷”有一種小的叫“小品”如果請你選擇一種畫布描繪第一段,你選哪一種?為什么?

  (選擇“長卷”:引導學生品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小結: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

  (選擇“小品”:引導學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學生不選“小品”,老師來選,請學生用語言描繪這種情景。可以提問:是不是應該重點描繪陽光燦爛或皓月當空呢?應該重點突出什么景物?然后點撥這句話是側面描寫三峽的“山高峽窄”)

  總結: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觀勾勒,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畫出700里三峽的雄險,描寫出了群峰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雄壯美。仿佛一幅雄偉壯麗的長卷。

  下面,讓我們當一回小詩人,吟誦第二段的三峽美。

  詩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們的感情真的就像長江大河一樣,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詩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峽的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二段。

  李白的個性很像三峽的水,李白還寫過一首描寫三峽的詩歌,也和第二段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提問: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印證了第二段的哪些語句?

  明確:“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提問:這句話是不是說:要急速傳達皇帝的旨意,所以劃船劃得快呢?

  明確:不是,是寫江水流速急。這也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方法。

  總結:更重要的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與“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樣,寫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酈道元不是詩人勝似詩人,你聽他吟誦的三峽水,自由不羈,萬古奔流,充滿了奔放美,也充分表達了酈道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你能讀出來嗎?

  齊讀第二段。

  接下來,讓我們當一回小攝像師,拍攝第三段的三峽美。

  先介紹一下拍攝的術語:“推拉搖移”,也就是鏡頭推近、鏡頭拉遠、鏡頭搖上、鏡頭搖下、鏡頭平移。

  大家讀鏡頭里看到的景色,老師來操作攝像機。

  鏡頭推近,然后鏡頭搖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啊。

  鏡頭搖上,看到什么?“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

  鏡頭搖下,看到什么?“飛漱其間”。“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鏡頭搖上,然后鏡頭拉遠,看到什么?“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總結:“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你看,春冬季的三峽就不像前面那樣雄壯奔放了,而是“清榮峻茂”,呈現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

  齊讀第三段。

  最后,讓我們當一回小作曲家,譜寫第四段的三峽美。

  來聽聽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峽里傳來什么聲音吧!

  齊讀第四段。

  如果你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樂,你想采用怎樣風格的音樂?(ROP肯定不行,)結合課文的情境描寫,談談你配樂的理由。

  (學生自由談,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語句談理由。)

  小結:作者從聽覺的角度寫秋季的三峽,表現出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那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秋季的三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凄婉美。那“淚沾裳”的漁歌中不也暗含酈道元打魚人的同情嗎?

  齊讀第四段。

  五、整體歸納

  學完本文,你會發現《三峽》實際上為我們展現了三峽多姿多態的“詩意美”,選文共描寫四組景物群落,對應編者分的四個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為,全景式展現三峽的“雄壯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為主,展現三峽的“奔放美”;第三段側重描寫春冬季節特征,展現三峽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寫三峽特定天氣狀況“晴初霜旦”,展現三峽的“凄婉美”。

  酈道元筆下的三峽,集“四美”于一身,給人以“山旋水轉、四季變幻、奇境迭出”的審美感受,令人在驚嘆之余,產生“山水如人”的錯覺:“作者筆下的三峽,簡直就是一位魁偉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熱情,春冬的俊逸和閑遠,秋日的憂傷和嘯嘆,構成了它多么豐滿而多姿多態的性格”。

  酈道元的文筆不也像三峽那樣美嗎?不也像三峽美得多姿多彩嗎?點面結合、正側相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俯仰生輝……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酈道元那顆隱藏著中國山水文化奧秘的“好奇”的心靈。酈道元不僅以地理學家的目光探尋自然,而且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那流動的江河,挺峙的山巒,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發現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樂以忘憂。

  美麗的景色,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這就是要向酈道元學習的。

  《我愛三峽》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三峽》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峽峰巒重疊的景觀,再用或濃烈或淡雅的筆調,凝煉生動地描繪了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不過,無論寫什么季節的江水,又都與三峽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山的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至于三峽的其他景觀作者均未觸及。所以,《三峽》是一篇以“山”為首,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

  教學目標

  1、利用書中注釋和工具書自主掌握生字,學會翻譯,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形成初步的語感,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進而達到快樂背誦的目的。

  3、學習本文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妙處。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詩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教學活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如果說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么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涌動的波濤、聳峙的山巒,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們學習選自《水經注疏》的《三峽》。

  二、三峽簡介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宜昌的南津關是其東端,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瞿塘峽以“雄”著稱。

  三、作者簡介

  酈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時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不僅是地理學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讀課文

  1、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闕(quē)疊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絕巘(yǎn)長嘯(xiào)屬(zhǔ)引哀轉(zhuǎn)

  2、辨明詞義。

  (1)通假字。略無闕處(通“缺”空缺);哀轉久絕(通“囀”聲音轉折)

  (2)古今異義。

  夏水襄陵(襄:沖上);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良:實在)

  (3)一詞多義。

  自三峽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如果)

  (4)重點詞語。

  重巖疊嶂(像屏障一樣的高山)

  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風(奔:飛奔的馬,襯托夏水順流行船之快)

  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榮峻茂(清:指水;榮:指樹;峻:指山;茂:指草)

  哀轉久絕(絕:消失)

  3、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沿//溯/阻絕。

  (3)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4)清/榮/峻/茂

  (5)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理清課文的層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兩岸連山,隱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風——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綠潭,懸泉瀑布,清榮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峽: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凄婉美

  小結:本文先寫山,再寫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節表現三峽的美景。

  5、體會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寫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連綿,高聳入云的三峽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蕩,日行千里的畫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峽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峽蕭瑟凄涼的氛圍。

  五、譯一譯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試譯課文,并在全班交流。

  《我愛三峽》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抓住三峽特點,描繪景物,抒發感情的寫法。

  (二)學習體會本文在景物的描繪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峽的壯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這篇課文描寫了在三峽航行時所見到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景象,各自從哪一段寫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幾個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寫三個峽的具體景象之前,有一段總寫感受,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在三峽中航行的強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寫船過雄奇的瞿塘峽所見的萬千氣象;第三部分(第3~5段),寫穿過巫峽時所見的奇秀景觀;第四部分(第6~9段),寫船在西陵峽上航進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課文描寫了作者在長江三峽航行時看到的氣象萬千的瑰麗景象,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深情熱愛,同時通過航程艱險的記敘,啟示人們認識: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險灘中開拓前進。

  (三)本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分析:

  (1)善于抓住三峽的特點,采用多種表現手法,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段,描形、繪色、擬聲來狀寫三峽奇觀。

  (2)詩情、畫意、哲理完美的結合和統一。

  本文引用了許多古人詩句、神話傳說及民歌民謠,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詩情畫意,創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作者從三峽雄奇瑰麗的景色中得出:“人們只要從洶涌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寫景狀物的寫作特點來寫長江三峽的?

  (1)在課文中,作者緊緊抓住三個峽各自的特點加以描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重點寫其“雄”;巫峽像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重點寫其“秀”;西陵峽處處急流,處處險灘,主要突出其“險”。因此給讀者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2)寫景有序。按作者游蹤順序寫。

  (3)《長江三峽》除了抒發對祖國山河的深情熱愛外,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力,更感受到了人類的偉大。文章更著意在啟示人們認識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險灘中破浪前進。

  (4)《長江三峽》中寫巫峽,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濃墨重彩地渲染了陽光、云霧、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傳說,不但增添了巫峽迂回曲折、畫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們對勞動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記、寫景狀物散文都有以上四個特點,閱讀時應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兩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提高鑒賞的能力?

  如將《雨中登泰山》與《長江三峽》在景物描寫上作一個比較。兩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換景”的寫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進程為序,空間感強,而《長江三峽》是日記體游記,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航船進程為序,時間、空間感都很強。

  比較閱讀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異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如將選材、立意、布局、寫法、語言等諸方面加以比較,討論異同。比較閱讀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板書文題及作者;導入新課。

  問:關于長江三峽同學們都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討論,自由舉手回答。教師簡略介紹。)

  教師啟發講解。

  1.長江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長193公里。

  2.讀預習提示第2段。三峽是瞿塘陜、巫峽、西陵峽的合稱。三峽山陡、流急、灘險。

  3.《辭海》注解。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在長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長193公里(其中狹谷段合長90公里,寬谷段合長103公里),灘峽相間,由地盤上升河流深切而成。兩岸是懸崖絕壁,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

  4.教師參閱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江水》里的有關文字,適當引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請學生朗讀)

  要求:1.聲音響亮,讀準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劃分。

  (三)文章字詞講解及訓練。

  1.課本上有注解的字詞處理。

  (1)啟碇,“碇”可與“淀”作比較,做注音、組詞訓練。

  (2)滟滪,課本只有注音,還可作如下補充: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節縣東瞿塘峽塘峽口的江心,是橫亙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長約40米,寬約15米。夏季水漲大部沒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達20余米。巖上刻有“對我來”三字。據說船對石行,則隨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則被漩渦卷入,觸石而船碎。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國名勝詞典》

  (3)絳紫,“絳”,ji4ng

  (4)云蒸霞蔚,可以從詞的結構上分析,它是由兩個主謂結構的雙音詞構成的一個并列結構的短語。還可再引導學生舉例,加深對“蔚”字的理解。如“蔚為大觀”。

  (5)峨冠博帶,可再從詞的結構講解,以加強對這個詞的理解。

  (6)“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應對“壑”字的音、形、義作必要的講解:

  “壑”,he山溝。

  杜甫《詠懷古跡》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補充注解。

  (1)雷霆萬鈞: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30斤。

  (2)繽紛:繁多而交雜的樣子。

  (3)亭亭:高聳的樣子。課文用“亭亭筆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詞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細長秀美或花木形體挺拔,也可以寫作“婷婷”。

  (4)婀娜:姿態柔美的樣子。

  (5)眺望:往遠處看。“眺”,ti4o

  (6)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

  1.根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引導學生劃出文章的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5段。

  第四部分:第6~9段。

  2.講解本文的分段原則。(當學生劃分有錯誤時,可以根據下面幾點進行啟發。)

  (1)本文記敘了作者乘“江津號”輪船過三峽時的見聞感受,每過一峽都可獨立成段。分段落時要注意過渡的段落和語句。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頭望處,已是巫山。”再如第6段:“十點……穿過了巫峽。……卻又沖入第三峽——西陵峽了。”

  (2)關于第5段的歸屬。第5段的首句,“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么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這樣的概括性語句,往往是劃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寫的是巫峽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這一段歸到上文部分。

  (3)課文的思考和練習第一題,提示我們分四部分。這樣看來,除了作者對三個峽的描寫之外,還應該在開頭或結尾分出一部分。文章開頭是總寫作者過三峽的感受,文章結尾寫“江津號”過西陵峽的崆嶺灘,這段當然要歸到過西陵峽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啟發思考的幾個問題:

  (1)文章第一部分寫了什么?

  (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這一段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達出來的?

  2.分析講解要點。

  (1)第一部分(即第1段)總寫1960年11月18日這一天在長江三峽中航行的強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偉而瑰麗的交響樂中飛翔。”

  (2)這一感受運用的是“通感”修辭方法。所謂“通感”就是指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溝通交融。“雄偉”、“瑰麗”的三峽風光是人的視覺感受,而“交響樂”則是人的聽覺感受,這種感覺的轉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總領全篇,“雄偉”、“瑰麗”概括了三峽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偉力”是作者對三峽的贊美,“母親河流”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熱愛的真摯感情。從全文看,作者就是通過對三峽氣象萬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寫,抒發自己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長江三日》11月17日這樣寫道:“我一個人走到甲板上,這時江風獵獵,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無數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從船頂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霧迷蒙,電光閃閃,風聲水聲,不但使人深深體會到‘高江急峽雷霆斗”的赫赫聲勢,而且你覺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樣貼近,就像整個宇宙,都羅列在你胸中。水天,風霧,渾然融為一體,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這時一種莊嚴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靈,我覺得這是我所經歷的大時代突然一下集中地體現在這奔騰的長江之上。是的,我們的全部生活不就是這樣戰斗、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嗎?”我想,一個作者只有熱愛生活,才能對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滿深情;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產生創作的靈感。作者在談到《長江三日》的創作過程時就這樣寫道:“因為我平時就非常向往長江,一旦身臨其境,這種感情就越發切實、強烈了。我在船上細心觀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觀察,產生了一些感觸。我把看到的與想到的及感情所滲透的都記了下來,就產生了《長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學生指出描繪瞿塘峽的語句。

  2.教師講解,啟發學生學習描寫景物和組織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峽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寫出氣象萬千的景致變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見的景物時又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在學生研究討論的基礎上,可以總結提出以下幾點:

  (1)景隨時異。作者乘船過瞿塘峽是從“天已微明”到“早晨八點二十分”,景物也隨著“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而變幻著。開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輪廓”、“各處還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則是“色彩繽紛”、“一高峰亭亭筆立于紅霧之中”。作者在寫景時,注意到了時間的交待。

  (2)步移景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乘船觀景,立足點雖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斷行進,立足點也就隨之而變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萬群。”就是講的船上觀景變幻無窮的特點。作者對自己觀察景物的立足點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號’停泊時”、“啟碇續行”、“瞿塘峽口”“瞿塘峽中”、“過了八里長的瞿塘峽”、“船越駛越近”等等。

  (3)同景換角。這就是變換視覺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視角有時放眼望去寫遠景,如“遠遠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時收住視線寫近景,如“近處山巒”、“船越馳越近”,有時仰視描寫峽頂的藍天、白云;有時俯視描寫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顧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兩個引用突出瞿塘峽口的特征。文章在寫到“船已進入瞿塘峽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紹瞿塘峽口的特點:“瞿塘峽口為三峽最險處”。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詩句和古時歌謠,讓讀者去想象瞿塘峽口的險要氣勢。現在,對準峽口的滟滪堆巨礁雖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峽中依然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漩渦。”這“依然”一詞告訴讀者瞿塘峽的險要氣勢依然如故。

  (5)在擬聲繪色地描寫基礎之上,恰當地抒發情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極了,……令人仿佛進入了神話境界。”“我們來到這一片明朗的金黃色朝暉之中。”“瞿塘峽像一道閘門。”等就是點睛之筆。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過比喻寫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3.用一句話概括第二部分的內容。

  參考答案:寫船過雄奇的瞿塘峽所見的萬千氣象。

  (七)分析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問題:

  (1)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分內容。

  (2)巫峽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作者是怎樣把巫峽的特點表現出來的?

  2.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分析總結下面幾個要點。

  (1)這一部分主要寫作者穿過巫峽時所見的俊秀景象。

  (2)這一部分作者重點寫了巫峽兩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兩處寫到巫山十二峰。作者著重寫了在巫峽口上的第一峰、充滿神奇色彩的傳說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態又變化無窮的群峰。

  作者描繪神女峰,著重寫那“萬仞高峰之巔”的一聳立的細石,并介紹了它的有關傳說,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點”的介紹,緊接著,作者用巫峽和瞿塘峽作比較,突出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這一特點,從“面”上描繪巫峽兩岸群峰。

  這一段,作者先概括寫“山勢左一彎,右一轉”,“兩岸山峰連綿不斷,山勢奇絕,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態”。再用豐富的想象,貼切的比喻,具體描繪千姿百態、變化無窮的群峰特色。文中用兩個“突然”寫出巫峽的迂回曲折。有人說:舟行巫峽,好像處處被大山擋住去路,但馳到跟前,峰回路轉,前面又展現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號”過巫峽,所見群山并非一覽無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巖從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綠茸茸的草板”。在一條畫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賞這莽莽蒼蒼、浩浩蕩蕩長江上大自然的壯美。

  (3)從寫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幾點:

  A.運用大量的比喻。(讓學生自己畫出比喻句,指出本體和喻體。)

  B.點面結合。

  C.按時間和航行的順序安排文章結構。

  (八)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分內容。

  參考答案:這部分寫的是船在險惡的西陵峽上航進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峽的特點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這是總寫西陵峽特點。

  “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泄灘、青灘和崆嶺灘。”下面是分述各灘的特點:

  泄灘:“萬馬奔騰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變成千萬個漩渦。你會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

  青灘:“江面陡然下降,波濤洶涌,浪花四濺……江水像滾沸了一樣,到處是泡沫,到處是浪花。”

  崆嶺灘:“泄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作者通過引用來寫出其兇險。

  3.作者除了這樣直接描摹西陵峽的自然景視以外,還用什么方法來寫出西陵峽的兇險?

  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總結:

  通過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峽流急和灘險。如:“船一下像流星隨著怒濤沖去,一下又繞著險灘迂回浮進。”“‘江津號’劇烈地震動起來。”“‘江津號’用盡全副精力,戰抖著、震顫著前進。”“船已像箭一樣迅速飛下。”“看起來這青灘的聲勢十分嚇人,”“我們簡直不像在浩蕩的長江上,而是在蒼莽的叢林中尋找小徑跋涉前進了。”

  4.這部分著重介紹了“秭歸”和“香溪”兩個縣城,并引用有關屈原的傳說和杜甫的詩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把讀者帶進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麗的三峽更加充滿詩情畫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訴人們,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長江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變化。

  5.關于第八段結尾“人們只要從洶涌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一句所蘊含的生活哲理的處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學生注意。

  (2)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風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風浪中鍛煉自己,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九)總結。

  1.歸納中心:課文描寫了作者在長江三峽航行時看到的氣象萬千的瑰麗景象,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的深情摯愛,同時通過航程艱險的記敘,啟示人們認識: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險灘中開拓前進。

  2.提示游記散文的寫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熟悉被記敘和描寫的事物,還要準備大量的有關材料。

  (2)描寫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點和視察角度。

  (3)文章結構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時間為序。

  (4)根據表達需要安排詳略,可用“廣角鏡”描繪場面,也可用“長焦鏡”展示“特寫”,有遠有近,有面有點,使文章錯落有致。

  (5)選取準確、鮮明的語言,善用各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讀者也如身臨其境。

  (注: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平日習作問題提出若干要點。)

  《我愛三峽》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字詞;通讀課文,掌握作者的游蹤;理解文中引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把握虛實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3.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游最雄偉壯麗的峽谷。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被游人譽為“山水畫廊”。今天,請讓我們隨作家劉大杰一起走進《巴東三峽》,去領略那雄奇與秀麗,感受那驚險與激動。

  二、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積累字詞;通讀課文,掌握作者的游蹤;理解文中引用詩句、諺語、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把握虛實結合、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3.欣賞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劉大杰(1904-1977),湖南岳陽人。現代學者、作家、翻譯家。參加過《辭海》的編寫,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專著有《托爾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國文學概論》《中國文學發展史》等。

  2.基礎字詞

  崩bēng甚狹xiá玲瓏líng瀟灑xiāosǎ

  裊裊niǎo聳立sǒng蔚藍wèi褐hè

  夔kuí滟滪堆yànyù

  奇偉:奇特雄偉。

  甚狹:很窄。

  瀟灑:(神情、舉止、風貌等)自然大方,有韻致,不拘束。

  裊裊:形容煙氣繚繞上升。

  迷蒙:昏暗看不分明;廣闊而看不清的樣子。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3.理清思路

  (1)作者是以什么為線索來描繪三峽風光的?

  是按時間順序,以作者船行游蹤為線索。

  (2)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作者由宜昌到重慶逆流而上,游覽三峽。首先經過西陵峽,船過秭歸和巴東,進入巫峽。過巫山即人瞿塘峽。過瞿塘峽,到自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1-2段):總述三峽山水的險惡形勢。

  第二部分(3-9段):分別描寫西陵峽、巫峽和瞿塘峽的景色。

  第三部分(10段):寫走完三峽后輕松愉快的感受,反襯出三峽的險惡。

  4.自主探究

  想想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樣的變化?填寫下表。

  景物特點詩、諺語、典故感覺

  四、研讀課文

  1.本文采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生動形象,請找出并加以分析。

  “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

  ——連用四個“險”字,有力地突現江水之險,江水的“窄”、“急”、“曲折”、“多灘”。

  “江水沖在山崖上、石灘上,發出一種橫暴的怒吼,有時候可以卷起一兩丈高的浪堆。”

  ——“沖”“卷”“怒吼”,足見江水之急,從視覺、聽覺的角度生動地再現江水之險。

  “這個峰很高,那個峰還要更高,…一層一層的,你圍著我,我圍著你,你咬著我,我咬著你。”

  ——用擬人,生動地寫出了山的高峻、整齊,將群山寫活了。

  2.作者在描寫三峽景物時,引用了一些詩、諺、典故,并把它們與景物描寫融為一體。試分析一下這些詩、諺、典故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開頭引用諺語“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渲染了三峽一帶險惡、悲涼的氛圍,為全文定下了基調。諺語“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表現了崆嶺灘的險惡、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顯現崆嶺灘,后句用“鬼門關”形容崆嶺灘的險惡,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的詩句“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突出贊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了沿江兩岸如群馬奔馳的山勢。引用作者的即景詩“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詩中用“江南味”“垂楊”“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黃陵廟一帶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寫白帝城,引用劉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耐人尋味。

  五、課文小結

  本文以作者的游蹤為順序,記敘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雄偉、奇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教師課堂上布置的網上作業;

  2.三峽大壩工程已竣工,搜集有關資料,比較如今的“高峽出平湖”的景象與課文所寫的風光,說說自己的“游感”。彭盼

【《我愛三峽》教案】相關文章:

《我愛三峽》優秀教案06-23

我愛三峽課堂教案06-11

《我愛三峽》優秀教案08-25

小學語文我愛三峽教案12-15

《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教案09-02

《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教案03-06

我愛三峽精品教案設計06-11

《我愛三峽》教學設計12-05

我愛三峽的山水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