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2-07-20 09:29:12 活動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范文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范文7篇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意圖

  科學活動“插花”。是我們對導向式教學活動進行的一次嘗試。“插花”來源于生活,先拋給幼兒一個明確的任務——“插花”,讓幼兒圍繞任務去嘗試探索,從中發現問題——“怎么插花瓶都會倒”,教師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欲望——“怎樣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兒完成。探索過程對幼兒很有挑戰性,“任務=材料+創意”在活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發現物體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種使物體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形成大膽質疑、積極探索的意識,并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每組礦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塊、小石頭、橡皮泥、各種盤子、蓋子、硬板等若干。

  活動過程

  一、拋出任務“插花”,發現花瓶易倒,引起探索興趣

  1.師:老師做了很多花,想請小朋友幫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礦泉水瓶)。

  2.教師請一幼兒將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問:花插在花瓶里,出現什么情況?(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師:今天帶來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們要想辦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給你們準備了很多材料,等會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個花瓶里,請你們用最短的時間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請你貼上自己的號碼,將花瓶放在花壇上(地面有條線)。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觀察。

  3.幼兒操作后交流。

  師:風來了,要看看誰的花瓶比較穩固。(用紙對每個花瓶扇一扇)

  預設:

  幼兒行為一:同樣裝了石頭,一個倒了,而另一個不倒。

  教師的對策:拿出來比較。

  師:剛才用了同樣的風力,為什么都裝了石頭的花瓶,一個倒了一個沒倒呢?

  幼:因為這個瓶子石頭裝得比較少……

  師小結:對,石頭裝多了就比較重。能使花瓶更穩固。

  幼兒行為二:用光碟,一個放上面,一個放下面。

  教師的對策:

  師:這兩個都是用了“光碟”。這個為什么倒了,而這個不倒呢?

  幼:一個放在上面,一個放在下面。

  師小結:對,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盤變大了。

  三、探索多種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師:桌上還有很多材料,這回要請你想出跟剛才不一樣的方法去試一試,你可以使多個花瓶站穩,比比誰想的辦法最有創意。在花瓶上也貼上自己的號碼。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孩子可以想出兩個以上辦法)

  3.交流討論。師:我們來看看你們都用了哪些辦法。

  預設:

  幼兒行為一:會用多種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盤變大、將花站直。

  教師對策:考慮進入下一環節“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對幼兒提出更高的要求,發展他們的逆向思維能力。

  幼兒行為二:大多數幼兒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種方法。

  教師對策:調整計劃。改變原先預設的第四環節,改為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繼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發展幼兒的逆向思維能力

  1.師:現在桌上就只有許多花和花瓶,你們有沒有什么辦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幾種成功的方法。如:將幾束花插在一個瓶子里,將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師:我也有一種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師將花莖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為什么嗎?我們在區角活動中再去試一試是什么原因。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知柔軟、堅硬、光滑、粗糙的感覺。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一個紙盒,上面挖一個小洞(大小能保證幼兒把手伸進里面并能從里面拿出東西)。

  2、紙盒內放入海綿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數量與幼兒人數基本相等。

  活動過程

  1、猜猜寶貝。

  教師出示神奇的百寶箱。這是一個神奇百寶箱,里面有許多寶貝,請你們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寶貝呢?

  2、摸摸百寶箱。

  鼓勵幼兒上來摸一摸,并告訴大家自己摸到的寶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覺怎么樣。

  把這個寶貝拿出來讓別的幼兒摸一摸,看一看。

  這是一件什么寶貝?有什么用?

  請幼兒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寶貝,想出多種玩的方法。

  鼓勵幼兒互相交換觀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們的特點。

  活動建議

  1、百寶箱內的物品盡可能是多種質地的,且數量要多。

  2、幼兒摸寶貝時不能看,待說出自己的感覺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來驗證。

  活動反思

  整節課幼兒始終保持著積極地學習態度,對提供的各種材料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都爭著去摸一摸、說一說,活動內容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使幼兒在知識的積累與情感的體驗得到雙重發展。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名稱:《采蜜》

  二、活動目標:

  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培養幼兒細致地觀察能力與初步的統計能力。

  引導幼兒學習10的形成,能手口一致地點數10個物體,知道9添上1是10。

  三、活動準備:

  花園背景圖,畫有9朵紅花、9朵黃花。

  小蜜蜂移動卡片10張,紅花與黃花移動卡片各一張。

  幼兒統計表。

  四、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教師出示花園背景圖,請幼兒數一數紅花有幾朵?黃花有幾朵?誰多誰少?還是一樣多?

  基本部分:

  教師操作花朵卡片,幫助幼兒理解9添上1是10,并認讀數字10。

  教師利用小蜜蜂到花園采蜜的情節,鞏固幼兒對9添上1是10的理解。

  請幼兒自己數一數幼兒用書上的物品,數一數哪些物品是9個?哪些物品是10個?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記錄結果

  組織幼兒交流統計的結果,并集體想辦法讓物品一樣多。

  結束部分:教師總結,講評幼兒表現。

  五、活動延伸:區角活動中,讓幼兒繼續觀察擺放的物品哪些是10種或10個。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綠豆芽在我們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們幾乎都吃過,但對綠豆變成豆芽的生長過程卻知之甚少,我決定讓大班的孩子們來做一次綠豆發芽的小實驗,讓他們多一次新奇的生活體驗。

  【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綠豆發芽的生長過程。

  2、培養孩子們探索科學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

  3、初步體驗勞動的樂趣和不易,教育幼兒要學會愛惜我們的食物。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綠豆種子,綠豆芽,自帶的可口可樂或雪碧空瓶子,紙杯,干凈吸水的小毛巾、溫水、小剪刀、雙面膠、中性筆。

  【活動流程】

  浸泡綠豆—觀察生長過程—實驗總結

  一、浸泡綠豆

  活動過程

  1、認識綠豆種子和綠豆芽。

  (1)教師出示綠豆種子和綠豆芽,讓幼兒識別并說出名稱、形狀、顏色。

  (2)教師引導幼兒,說說綠豆芽是怎么長出來的?教師提問:你們吃過綠豆芽嗎?好吃嗎?你知道一顆小小的綠豆是怎樣變成綠豆芽的?教師提問: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發好多脆脆的綠豆芽讓媽媽炒著給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現欲)

  2、讓幼兒把綠豆種子裝入紙杯(綠豆約占三分之二),倒入溫水淹沒綠豆。

  3、在教師輔導下把飲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鉆4個比綠豆小的眼(以保證每天澆的水不積在瓶子里,積水會讓綠豆爛掉),把瓶口錐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風和生長)。

  4、在雙面膠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貼在瓶子上。

  5、把紙杯里泡好的綠豆放入飲料瓶內,并在綠豆上面蓋上干凈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濕),開始第一次澆清水,多余的水會通過瓶底小眼排出。

  二、觀察生長過程

  活動過程

  1、幼兒每天觀察綠豆發芽的情況,并由老師帶領進行兩次澆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澆水,綠豆芽一個星期即可長成食用)。

  2、引導幼兒觀察生長情況。教師提問舉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變化?回答:綠豆皮裂開了,有個白色小芽鉆出來了!………白白的身子上還有兩片小葉子………

  三、實驗總結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知曉綠豆種子發芽也像小朋友一樣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實驗總結:空氣和水是綠豆種子發芽不可缺少的條件。

  3、讓幼兒體驗收獲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勞動的。

  4、實驗總結:我們所吃的食物是來之不易的,要學會珍惜。

  【活動延伸】

  1、讓幼兒將發好的綠豆芽帶回家,讓媽媽給全家炒一盤香噴噴的綠豆芽菜,

  2、當一回小老師,把發綠豆芽全過程教給爸爸媽媽,讓他們也學會在家里發不同種類的豆芽菜。

  3、讓幼兒家長給教師手寫一封短信,介紹一下綠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課”的全過程,發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師在全班一一念出。

  【活動反思】

  一、注重學生參與探究教材的準備,通過課前搜集相關資料,即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為探究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基礎。科學教材為學生創造了許多課前搜集材料的機會,如讓學生采集各種樹葉,捕捉蝸牛、蝗蟲、螞蟻等小動物,以及搜集各種液體、家中的材料,米飯等實物。通過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準備,既充實了探究材料的不足,為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從創設探究情境入手,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最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發展。

  二、關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我認為整個教學過程已基本落實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具體表現在傳授領悟科學概念,培養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養成觀察實驗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辯證地認識客觀事物。在教學效果上,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中的收獲是很大的。明確了生物的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更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尤其是學生種植綠豆、做綠豆生長的試驗、親自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讓他們從中獲得了樂趣,也獲得了知識。

  三、本節課的教學“亮點”,我認為事先準備好的綠豆芽生長的對比實驗效果明顯突出,使學生耳目一新,認知鮮明,印象深刻。“亮點”產生的原因,我認為還是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

  四、當然,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不少。例如“讓學生舉出植物努力適應環境的例子”,這一環節中我希望通過出示香蕉、松樹、仙人掌的圖片,然后討論香蕉、松樹、仙人掌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的關系。為了這個討論,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樹、仙人掌生長在什么地方?(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然而,討論的效果沒有達到。學生的回答與預設結果出入較大。后面設計的鼓勵學生說說他們還知道哪些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這一環節也忽略了。今后在處理時間與預設問題上要多下苦功。

  五、本張圖片中學生在觀察植物適應環境的試驗中,學生觀察后的回答很多,有的回答與本節課無關,老師必須在此方面加以引導才能讓學生明白其中道理。

  六、縱觀這節課,我收獲很大,學生積極活潑,表現出色,樂于參與,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我很好地組織學生語言,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一定會收到效益。當然,科學課也應培養學生質疑、發問的習慣,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許多物體能發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自己制定標準并根據標準對各種光進行分類。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有意識地讓青年供幼兒感受太陽光的明亮和熱量。事先請家長帶幼兒參觀星星。

  2、收集有關現代科技對光的應用的錄像片,如X光的應用等。

  3、提供手電筒、電池、玩具娃娃、電動玩具、積木、塑料玩具等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光源。

  教師(介紹材料):這里有許多材料,請你們自己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會發光,它是怎樣發光的,并將結果記錄在記錄單上。

  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2、引導幼兒討論,擴展對光的認識。

  教師:你剛才發現了哪些東西會發光,它是怎樣發光的?(鼓勵幼兒大膽進行表述,教師用圖示記錄幼兒的發現。)教師:除了這些東西,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會發光,它們又是怎樣發光的?(教師繼續用圖示記錄。)

  3、通過討論,引導幼兒對光進行分類。

  教師:這么多的東西都能發光,這些光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教師:原來每種光都互不相同,那我們怎樣將它們分類呢?可以怎樣分呢?(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講演指定標準進行分類,如自身發光、需要電力等。)

  4、師生共同討論光的用途。

  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會發光的物體,光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呢?

  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講述光的作用,例如:光能照明,光能傳遞信息,光是一種信號標志(綠燈—前進、紅燈—停止)、光能幫助人們切割和焊接、光能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感受……(進一步感知體驗高科技帶給人們的好處)。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身體里的洞洞以及這些洞洞的用處。

  2.能夠積極探索,發揮想象力,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喜歡閱讀繪本,體驗與同伴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展示ppt看圖猜測,激起幼兒興趣。

  師:咦!這兩個小朋友在看什么呢?

  師:這是什么?你們猜猜看,它會是什么的洞?

  師:那么,這又是什么呢?它會是什么呢?

  師:這這有兩個洞,它會是什么呢?兩個洞是做什么用的呢?(幼兒猜測)

  二、探索身體里"洞"的秘密。

  1.師:哇!這里的兩個洞又是做什么的?幼兒猜測。

  鼻孔有什么用處呢?(鼻子可以聞氣味,還可以用來呼氣吸氣。)

  2.幼兒操作。

  (1)師:我們的身體里還有哪些洞洞呢!請你們找找看。

  (2)看幻燈片講解這些洞洞都有什么作用?。

  3.師:你們知道小寶寶是從哪里生出來的嗎?

  4.師:聽說身體上還有被堵住的洞,猜猜是什么洞?

  你的肚臍眼是怎樣的?

  5.看圖小結。師:我們身上的洞真多啊,有……洞,有……洞,……

  6.師:如果我身體上沒有洞,會怎樣呢?

  7.師小結:原來我們身體上的這些洞是那么重要啊!讓我們一起保護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洞,同時也保護我們同伴身上的每一個洞。不要讓它們受到傷害。

  三、活動結束。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有的洞洞是對我們有益的,有的洞洞是有危險性的、有害的。讓我們去找找,發現更多的洞洞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2、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讓幼兒了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

  活動準備:

  1、準備一整棵小麥,課件(麥粉制成的食品、麥稈制品、小麥生長過程掛圖一幅)。

  2、準備錄音機、磁帶、頭飾等。

  活動內容:

  一、開始部分:以變魔術的方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觀察小麥的外形特征。了解小麥的組成部分:根、莖、葉、麥穗。

  2、出示掛圖,結合提問幫助幼兒了解麥子的播種和收獲季節。

  ⑴ 小麥在什麼季節播種?(秋季)

  ⑵小麥在什麼季節收獲?(春末夏初)

  小結:秋天農民把麥子播種在地里;第二年春天麥子長的綠油油地;到了夏季,麥子抽穗開花、結果,麥粒由白變黃,由軟變硬,說明麥子已成熟,農民伯伯要開始收割了。

  3、找一找,說一說。面粉能制作出什磨食品,你還知道小麥的其他用途嗎?了解麥子的用途。

  小結:麥粒可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做成饅頭、面條、餃子、蛋糕、餅干、面包等。麥稈可編各種用品,如草帽、扇子、席子、提包。

  4、游戲“麥爺爺找孩子”。

  請一個幼兒戴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余小朋友當面粉制品(把面粉制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說:“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說:“我是面包,我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干,我是麥爺爺的孩子。”……

  5、聯想活動:在夏季里,小朋友還見過那些糧食作物?(豆子等)

  6、思品教育:聽兒歌《大饅頭,哪里來?》。教育幼兒愛惜糧食,體會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三、結束部分:聽音樂作律動,出教室。

  四、活動延伸:泥工《制作面食》。

  附兒歌:《大饅頭,哪里來?》

  大大的饅頭哪里來?

  白白的面粉做出來。

  白白的面粉哪里來?

  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里?

  農民伯伯種出來。

  伯伯阿姨勞動忙

  大家都要愛惜糧。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4-01

科學活動教案05-26

科學領域活動教案02-18

科學領域的活動教案02-17

科學活動教案說課稿04-01

科學活動種花教案04-02

有關科學活動的教案09-20

科學新年活動教案12-25

科學活動大班教案10-24

傘的科學活動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