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國漢字的故事

時間:2024-03-25 11:00:11 玉華 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漢字的故事(精選32篇)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漢字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漢字的故事(精選32篇)

  中國漢字的故事 1

  倉頡也稱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后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后,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于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后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后人用后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于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么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后,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樣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里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么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涂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里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后,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征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后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倉頡造字”的真實性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發出哭聲。《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關于倉頡造字的記載。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于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范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中國漢字的故事 2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

  “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中國漢字的'故事 3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4

  《說文解字·門部》:“闊,疏也。從門,活(guo念二聲)聲。”“疏”就是“疏遠”的意思,或引申為“寬廣”、“寬大”的意思。漢字的聲符有表意的功能,因而可以會意為寬大的門。

  “活”有活動、靈活的.意思。《說文解字·水部》:“活,水流聲。”由于“活”為流水聲,有人認為流水為“活”,因而將“闊”的意思會意為:水從門前流過。“活”的引伸義為“靈活”、“自由”的意思,所以又有人將“闊”會意為:人只有在門內(屋子里)才可以活動。

  據《世說新語》載:東漢末年,楊修在曹操部下任主管。時逢相國府修造門樓,當門梁修建竣工后,曹操親自來查看,看后,他一言不發,只向手下的人要了筆墨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后,便拂袖而去。此時,在場的人摸頭不知腦,不了解曹操此舉的用意是什么,于是他們請來楊修。楊修看后解釋說:“曹相國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嗎?他嫌門太寬了,因此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這就是‘闊’。”眾人一聽,方才明白曹相國是借門做的一個字謎。后來,這個門樓重新改建后又請曹操來看,這次曹操果然滿意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5

  “章”和“張”在漢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當有人問你姓什么時,答姓“張”為“弓長張”,當然無可非議,而要將“章”說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須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結構。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兩字組成,且與金文的“章”保持著一種內在的聯系。《說文解字·音部》:“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其中的“音”,指“音樂”、“樂曲”;“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的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來,稱“章”為“音十章”更為妥當,稱它為“立早章”只是從它的形體結構來說的。

  由于“章”表示一支樂曲一段的演奏過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節”、“段落”的意思。又因為任何樂曲的.構成與演奏都必須有規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規章”、“法律”等意思。將此聽覺的規章,用之于視覺上,“章”又有了印章、圖章的意思。

  中國漢字的故事 6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義是有區別的。古稱“同門曰朋”,其意思是同從一個老師學習的人稱為“朋”,即我們今天所說的同學;“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志同道合的人稱為“友”,即今俗稱的“同志”。《說文解字·又部》:“友,同志為友。”許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友”為什么指“同志”呢?我們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體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兩個“又”構成。“又”像手之形,并且為右手。可見“友”是會意字,其意思是兩只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從“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見我們的先民,朋友相逢時,他們也會像今天一樣用握手來表示朋友之情。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當舊友重逢,兩人仍然是熱情地伸出右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間的深厚友誼。

  對“友”字也有不同的會意。有的學者認為是兩只手共同伸向一個方向,表示雙手互相協調、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會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創制,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為動詞,其意思為“與……為友”。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諄、友多聞,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淵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中國漢字的故事 7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現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后來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著,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中國漢字的故事 8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里,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么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并沒有怪罪他。

  后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中國漢字的故事 9

  “天”字屬于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后來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說:“天不過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里活動,為什么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面,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不過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么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著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么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終于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后就過上了輕松安逸的日子。

  中國漢字的故事 10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于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中國漢字的故事 11

  夫”——沖破天的氣概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后,即到了20歲以后,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后,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一夫不耕,或受之饑。”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古代稱身高一丈的男子為“丈夫”,“丈夫”就是大男子的意思。不過我們不要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身材高,這是因為古制1尺約相當于今天的0.6尺,也就是說古代的大丈夫,即使是個子最高的人也不過2米。男子成年后,就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因此“夫”引申為從事不同體力勞動的人。如:“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其意思是諸侯和大夫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地時,見到那些邪惡之事,就必須像種田的人見到的惡草那樣一定要根除。其中的“農夫”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男子。另外還如“漁夫”、“船夫”、“車夫”等。

  對“夫”字,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夫”是表示過了某一高度的人。其中的“大”是正面的人形,在“大”的上面加一畫,表示達到這一高度的人才可稱“夫”。中記載:古代的征兵制度規定,國(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當于今之農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可服役,即在征兵的范圍之內。由此看來,當時征兵的條件只看身高,而不論年齡。這就是中為什么記載有二毛(頭發已經發白,即年紀很大的)兵。

  “夫”字的造型,不只表示一般的.男子,它其實向人們展示男子中有志之士的風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夫”是這樣構形的:“夫”字中的“人”是,即“人”的形象,當“人”把兩手張開,就成了“大”,即“大人”。但是,在人們看來,再大的事物也大不過“天”,所以造字者在“大”字上再加一橫,而成為“天”字。而人總是不甘做“天”的奴隸,拜倒在老天爺腳下的,他們有敢于沖破天的氣概,所以“天”字出頭,成為大丈夫的“夫”字。

  中國漢字的故事 12

  有一天晚上,熠熠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須發皆白的老爺爺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說的是在一個古老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做“漢字王城”。城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王宮,由地位最高的“皇”統治著整個王城。由于“皇”愛民如子,又善于治理國家,所以漢字城民們都過著衣食無憂的太平日子。也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漢字王城里的城民們人丁越來越興旺。但大家仍然過著相敬如賓的快活日子,整天很開心。誰知有一天,全城內外的漢字都傳染了一種奇怪的`病,使生存在漢字王城里幾千年之久的漢字變得奇形怪狀了。這些漢字不但外貌個個不同了,而且性格也千奇百怪,有的喜歡微笑,有的喜歡哭泣,有的喜歡打架,有的喜歡勸和。反正每個字都很有個性。

  有一次漢字們在草坪上玩耍,大家互相看了又看,都覺得對方很新鮮。“又”好奇地對“叉”說:“你怎么比我多一點呢?”“長”仰起頭對“弓”說:“大叔,你什么時候背了一張弓?”“日”心疼地對“曰”說:“兒子,你看生病多么可怕啊,你的身子都縮掉了。”“木”揉了揉昏花的眼睛,對“林”說:“你會變身有什么了不起了啊?”“兵”憂郁地對“乒”和“乓”哥倆說:“要是這場病能快點過去該有多好啊,瞧你倆只剩一條腿了。”一時間,只聽草坪上嘰嘰喳喳,大家議論紛紛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場疾病終于被治好了。漢字們都很高興,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集中到草坪上來了,大家清點了一下字數。哈!數量不僅沒減,反而從兩三千增長到了五六千。大家心里別提有多美了。

  熠熠聽到這里,也跟著高興地笑了起來。這一笑不打緊,熠熠睜眼一看,才發現自己正躺在床上睡覺呢,熠熠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心想,也許是因為自己太癡迷于探索漢字了,所以夢爺爺才會出現在他的夢里呢。

  中國漢字的故事 13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后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么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仿佛悟到了什么,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么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么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終于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里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為什么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中國漢字的故事 14

  明末,南京有一個習武的后生,名叫張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個毛病,好自吹自擂。

  有一次,他正在練習射箭,不少圍觀的'人連連叫好,張弓十分得意,當即揮毫寫了一上聯:

  弓長張,張弓張弓手,張弓射箭,箭箭皆中。

  眾人都對不上來。恰好這時,走過來一個賣弓人,看過上聯之后,拿出自己的弓來,請張弓試一試。

  張弓連試了幾張都拉不開。賣弓人問:“你知道這是什么木料做的嗎?”張弓搖頭說:“不知道。”

  賣弓人說:“我這弓是李木(李子樹木)做的。”張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么能做這么硬的弓?”

  賣弓人笑道:“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說罷,提筆出寫下聯: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難開。

  眾人不解,請教是什么意思。賣弓人解釋道:“他姓‘弓長張’,我姓‘木子李’;他叫張弓,我叫李木;人稱他‘張弓手’,卻喚我‘李木匠’;他善張弓射箭,我卻會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這李木弓卻是‘弓弓難開’。”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張弓羞得無地自容,忙收拾起弓箭,灰溜溜地走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15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春”的形體是三個“木”一個“日”中間夾個“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聲字。原義是春陽撫照,萬木滋榮;到了春秋時期金文“春”字的形體,和甲骨文便大大不同了。三個“木”已變為兩個芽苗,“屯”也變了形狀。因此,金文的“春”以“艸”、“日”表意,以“屯”表音,還是個形聲字;秦代的'小篆,是以金文為基礎發展過來的,還可以看出意符和音符;隸變以后,把“艸”和“屯”合起來訛變為春字頭,春字頭下仍保留了“日”,變化很大,完全是一種突變。

  于是,意符和聲符看不出來了,字的構形再也不能使人望文知義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16

  竹由兩個“個”字構成,“個”就是一顆竹子的樣子,草本植物并不獨生,都是一簇簇,一片片的,所以兩個“個”在一起構成竹,就表現了竹子扎堆生長的`特點。竹做偏旁時,寫成竹字頭,比如“筷”、“筆”、“竿”等。“笑”字里為什么也有個竹字頭呢,因為笑是一個人開心大笑的樣子,身體來回擺動, 像竹林迎風擺動一樣。

  古人十分喜愛竹子,認為竹子代表正直,一節節的特點代表氣節,中空代表謙虛,這些精神內涵都是我們中國人十分重視的,所以“竹”常被比喻為“君子”!

  中國漢字的故事 17

  兩位讀書人一起去占卜。其中一位先寫了一個“串”字給算命的拆字先生看。

  拆字先生認為“串”可以分解為兩個“中”字,這一年他一定能夠高“中”兩次(科舉考試分為不同的`層次和階段,有時一年內可以有不止一次的等級考試)。

  這時另一位讀書人也想得到幾句恭維,也寫了同樣一個“串”字。

  不料拆字先生板起面孔說:“閣下不但不能高中,而且即將災禍臨頭。”

  那人詢問原因,拆字先生回答道:“剛才那位先生是無意中寫的‘串’字,閣下則是故意書寫的。故意,就是‘有心’。‘串’下有‘心’,成了‘患’字,就是將有禍患了。”

  后來,前一位讀書人果然連中雙元,而后一位讀書人則因考試作弊,犯了欺君大罪,被下獄。

  中國漢字的故事 18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有趣。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里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 ‘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 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 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 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 ‘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 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 ‘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云和煙。 天上天天飄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符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后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中國漢字的故事 19

  “漁”是捕魚的意思。甲骨文的“漁”字畫的就像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條線正在釣魚;演變到金文時,就變成兩只手伸到水里去捉魚了;到小篆時,就把下面的兩只手去掉,只保留了“魚”和“水”,變成今日所見的“漁”字。

  “孕”是指女人懷胎的意思。從甲骨文的“孕”字的字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大肚子的女人正跪坐著,她圓圓大大的肚子里面有一個小孩兒。廣東人稱女人懷孕為“有了身己”,就是指一個身體里面還有另一個身體。懷孕是人來到世上的開始。所以“孕”字有初始、哺育的意思。

  “牧”是一個人手里拿著鞭子趕牛去吃草,它的本意是指“養牛的人”。“牧”字的左邊是“牛”,右邊是“ ”(音讀撲)――就是用手“ ”拿著鞭子“ ”的樣子。古時候,通常是小孩子趕牛去吃草喝水,所以就有“牧童”的`稱呼。在趕牛的時候,牧童手里要拿著一條鞭子,好把牛羊驅趕到水草豐盛的地方。

  以輕松的筆調,講述漢字的根與源。

  以唯美的畫面,詮釋漢字的形與意。

  聆聽漢字背后的故事,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輕輕松松學好漢字。

  中國漢字的故事 20

  一個人姓卜,名字叫不詳;另一個姓冢,名字叫不消。他倆交了朋友,結拜為把兄弟。

  一天,把兄對把弟說:“咱倆的姓氏都很出奇。你看‘冢’字很像‘家’,只是少一‘點’,好像官員沒有紗帽一樣。今日特和兄弟你商量,如果你能將你的‘卜’字腰那一‘點’,押在我的‘冢’字頭上,使我成了‘家’,不是很好嗎?”

  把弟聽了回答說:“借給你一‘點’,使你成了‘家’,也無不可,但是你成了‘家’,我就只好耍光棍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21

  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個或跽或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這個女子的頭發顯然是飄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惡的手,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頭部,將她的頭發抓住。可見“妻”是一個會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個女子的頭發。古文的“妻”字生動地描繪了上古社會中搶奪別人的女子作為自己配偶的一種風俗。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搶婚習俗當然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人們的婚姻中,還保持著一種假搶的情形。所謂假搶,就是這種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長同意的“搶”。現在許多地方流行的娶親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時的習俗,就留有古代搶妻習俗的痕跡。《說文解字·女部》:“妻,與夫齊者也。”許慎的說解告訴我們,“妻”與“齊”是兩個讀音相近的字。“與夫齊者”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與丈夫有同等的地位。從字形看,“妻”從“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職之義”。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計表明其比較尊貴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當然是因為在家庭中還有比妻子更低賤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過,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對于丈夫來說又永遠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說“妻”子不可能與丈夫“齊”,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妻”由“配偶”又引申為動詞,指以女嫁人或娶別人的女子為妻。如《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說公冶長這個人(很好),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在監獄之中,但這并不是因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

  李鴻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個遠房親戚赴考,這個人不學無術,接到試卷一看,竟然一題也不會答。此時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自己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于是在試卷上寫道:“我是當朝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妻。”這個不學無術的親戚竟然將“戚”寫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試卷上批道:“既是中堂大人的親妻,我不敢娶。”因此,這個親戚還是落第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22

  楊修是東漢相國曹操的謀士。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園。落成時,操去觀看,在園中轉了一圈,臨走時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不了解其意,就去請教楊修。楊修對工匠們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你們把園門造得太寬大了。

  工匠們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園門。完工后再請曹操驗收。操大喜,問道:“誰領會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虧楊主簿賜教!”

  中國漢字的.故事 23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中國漢字的故事 24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中國漢字的故事 25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

  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中國漢字的故事 26

  中國思想史上,有個人物,挺重要,他和同門師兄弟萬章共同記錄、整理了他們的老師孟子的言論,形成了傳諸后世的《孟子》一書。這個人,叫公孫丑。在《孟子》中,他和萬章都把自己深深擺了進去,挺不謙虛,各占兩章,一上一下。中國人耳熟能詳、張口即來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出自孟子和公孫丑的對話。幼時初讀《孟子》,非常詫異這個人得長得多么出人意料、多么隨心所欲,才會被爹媽命名為“丑”?年齒漸長,識得了幾個繁體字,才明白公孫丑的“丑”,是“子丑寅卯”的“丑”,而非“妍媸美丑”的“丑”,后者在漢字簡化之前寫作“醜”。

  除了“丑”和“醜”,類似的情況還有“面”和“麵”。前者是“面孔”的“面”,后者是“面條”的“面”,本來也是井水與河水,互相犯不著,如今也被活活擰成了一股水。上世紀90年代初,參加過一個研討會,海峽對岸來了位學者,閑聊中,他說在大陸看到“面館”“吃面”“水煮面”“炸醬面”“來碗面”等表述,就渾身不自在。因為對于使用繁體漢字的他來說,“面”就是“臉”就是“面孔”。

  漢字本質上是表意文字,從古到今,每個字都其來有自,都傳承有序,都隱藏著自身演進的邏輯,也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密碼。一個漢字,就是一把鑰匙、一部時光機、一個精神DNA,幫助我們界定自己,了解過去。胡適說過:“發明一個字的古義,與發現一顆恒星,都是一大功績。”此話曾經備受批評和攻訐。但實際上,發現一顆遠在若干光年之外、和我們八萬竿子都打不著的恒星,真不如去解讀、證實一個中國古字的意義。

  如今闡釋漢字來龍去脈的著作與日俱增,名作佳著不在少數,其中一部,特色別具,自成一格,這就是瑞典學者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這部向中國之外的`讀者普及漢字知識的著作,用北京話來說像是一個“雜拌兒”,不但有諸多常用漢字從甲骨文到當代形態的演化進程,還收錄了諸多照片、文物、圖案、實物、繪畫等等,甚至還穿插了林西莉本人負笈北大期間的親歷親聞,今日讀來,恍如隔世。

  千萬不要以為你比一個外國人更了解你天天使用的母語。比如,很簡單的一個“王”字(是“王顧左右而言他”的“王”,不是“隔壁老王”的“王”),我曾經以為這個字的本意,是頂天立地、貫天通地、經天緯地的大英雄,中間那一豎,連接起了天、地、人三橫。讀了林西莉的書,才知道,在甲骨文里,“王”原來是一柄斧子。當然,這是一柄極特殊的斧子。

  中國漢字的故事 27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中國漢字的故事 28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既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又能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

  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zhào]。

  中國漢字的故事 29

  據說在清朝的時候,南方有一名大地主,平日依靠欺詐老百姓,搜刮了很多錢財,但他卻是個1個不認識字的人。所以他想自己有這么多的財產肯定需要1個又學問的人來管理才好,就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從當地請來了一名非常有名望的`先生來教自己兒子識字。

  識字第一日,先生教地主的兒子寫字,寫上一劃的時候,老師告訴他這是“一”字;而寫上二劃的時候,則告訴他這是“二”字;三劃即是“三”字。財主的兒子聽后,將筆扔下開心得跳了起來,說:“識字那么簡單,有什么必要請老師呢!”地主聽從了兒子的話,當天就將先生辭退了,還夸獎自己的兒子,說他真聰明,這么快就會識字了。

  隔了幾日,地主要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家吃飯,叫兒子寫個請柬。地主的兒子1大早就來到書房動筆寫了,大半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寫成。地主著急得很,接連去摧他。

  兒子很不耐煩地嚷著說:“姓啥不好,偏偏要姓萬。我從早上到現在,才寫了五百多劃哩!”

  中國漢字的故事 30

  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于“象”這樣的圖畫,就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久而用之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中國漢字的故事 31

  自古有一句俗話說:“秀才認字,念半邊。”

  認字念半邊,很容易出錯,這句俗話是用來諷刺“白字先生”的。

  有一個周姓秀才,就是一個認字念半邊的。有一次與一個姓陳的互遞名帖(名片)。

  周秀才看了一下對方的名帖說:“東兄,久仰,久仰。”

  姓陳的也看了一下手中名帖,拱手說道:“吉兄,久仰,久仰。”

  周秀才聽了不高興,說道:“我明明姓周,你怎么扒了我的`皮?”

  姓陳的回應道:“我明明姓陳,只許你割我耳朵,就不許我扒你的皮?”

  中國漢字的故事 32

  “福”這個字,拆開來看,左邊一個示字旁,跟神有關;右邊是“一口田”,就是有田地的意思。所以,我對這個字的理解是:民以食為天,只要老天保佑我們有田種,有飯吃,就是幸福了。

  這個愿望,看起來簡單,實現起來卻很難。在古代,人們真的是靠天吃飯,今年雨水少了些,天旱了些,農田周圍的河流都干涸了,莊稼得不到灌溉,就都枯死了,顆粒無收;今年經常有暴雨,河水沖塌了堤壩,向著農田奔涌過來,可能就不僅僅卷走了地里的莊稼,還卷走了農民們耕耘用的鋤、犁,甚至是他們自己。因此,人們為了年年有個好收成,便向他們想象出來的各種天神、地神祈禱,希望神靈能保佑今年是個豐收年。

  不僅僅是自然方面,另一個幸福道路的“攔路虎”便是剝削制度。通過書本學習,我知道以前地主占有了農村絕大多數的土地,許多貧苦的農民根本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為了生存要去租種土地,卻要向地主繳納高昂的租稅。農民辛辛苦苦種了一年的地,自己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小小的一個“福”,實現它怎么就這么難?

  中國近代史上,終于出現了這么一批人:他們不求生活榮華富貴,不求占有多少財產,只求讓人民幸福,讓全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是中國共產黨員。對于農民來說,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推翻了一直壓迫他們千年之久的地主階級,分到了地主大片的良田。“福”的基礎——“田”,終于有了保障。

  一百年后,歷史來到今年春天!最近,我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我們國家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也就是說,現在的中國,不再有人在貧困線上掙扎,不會有人為溫飽發愁。“福”這個愿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全中國范圍內,真正實現了!

  脫貧攻堅戰勝利,這只是我們前進中的一個目標。未來,我們繼續走在追求幸福的大路上,讓天下更安寧,生活更美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努力學習,鍛造本領,將來能讓“福”在我們手中澤被更廣闊的天下!

【中國漢字的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漢字作文01-24

中國漢字的作文03-05

中國的漢字作文[精選]02-04

中國的漢字作文02-02

中國漢字小學作文11-03

中國漢字的作文(熱門)03-05

永恒的中國漢字作文02-11

有趣的漢字故事12-19

(精選)有趣的漢字故事12-20

中國漢字的謎語大全及答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