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減字木蘭花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
《減字木蘭花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1
翻譯/譯文
譯文
牽著的泥塑耕牛,拉起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無限,來自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天的綠幡,剪成的彩勝。一陣春,吹我醒。此地不像,卷起的楊,頗似。
注釋
⑴:原唐教坊曲,四十四字,與“”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⑵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
、谴号#杭赐僚#艜r農歷十二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再造土牛,以勸農耕,并象征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蓉ぃ浩蚯。春工:春吹暖大地,使生物復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扇饧t:狀寫鮮紅如血肉。
、蚀横Γ╢ān):春旗。立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耍憾嘀柑爝。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⑻楊:即。
賞析/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的習俗發端。古時立,“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也說:“垂天雌霓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上片寫,下片寫,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前后始至,與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丁ぞ氉值谌拧诽岢龅.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十離開惠州,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減字木蘭花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2
減字木蘭花·立春
蘇軾〔宋代〕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并象征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丐:乞求。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楊花:即柳絮。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安凰铺煅,卷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段男牡颀垺ぞ氉值谌拧诽岢龅乃捻椌氉忠螅渲兄痪褪恰皺嘀爻觥保浴巴窒喾浮睘榻。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賞析二
此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花天涯此涼”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習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習此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習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花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游宦,或是貶逐,但他習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耳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耳,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花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后漢書·禮儀志上》)。
上、下片首耳交代立春日習俗后,第二耳都是寫花春風”:一則曰花無限春風來此上”。作者《儋耳》詩也說:花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此上來!憋L從此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此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花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花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以后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耳,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耳,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此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
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花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花此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痹瓉碓谥性,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此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并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此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此南早見的楊花,那么,此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發出花不似天涯”的感嘆了!@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容一是禮贊此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習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習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花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祥云。金盤內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好,管弦新,度升平;蒿L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边@里也有花青旗”、花彩勝”、花惠風”、花柳眼”、花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花升平”氣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習此詞產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花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云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這是寫南越的重陽節。但所見者為花蠻樹”、花瘴云”,由景引情者為花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花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之悲。朱敦儒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思鄉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花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花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現,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習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花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花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云:花《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于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本來,遣詞造耳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花權重出”,以花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花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耳用花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花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共十八耳竟用二十三個花春”字,再加上花日日”、花處處”、花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花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這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花春”字,耳耳用花春”,有兩耳用了兩個花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耳,共用七個花春”字(其中兩個是花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耳兩個,有的一耳一個,有三耳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花春”字之耳,如花染得桃紅似肉紅”,花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花紅”字,兩個花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此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花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鼻昂笥盟膫花春”字,強調花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花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花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減字木蘭花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3
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代 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注釋
減字木蘭花:原唐教坊曲,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儋耳:古代地名,在今海南境內。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春牛:即土牛,古時農歷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第二年立春再造土牛,以勸農耕,并象征春耕開始。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執,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稱。
丐:乞求。
春工:春風吹暖大地,使生物復蘇,是人們將春天比喻為農作物催生助長的農工。
肉紅:狀寫桃花鮮紅如血肉。
春幡(fān):春旗。立春日農家戶戶掛春旗,標示春的到來。也有剪成小彩旗插在頭上,或樹枝上。春勝:一種剪成圖案或文字的剪紙,也稱剪勝,以示迎春。
天涯:多指天邊。此處指作者被貶謫的海南島。
楊花:即柳絮。
賞析一
這首詞是作者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作者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
此詞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漢書·禮儀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剪成圖案或文字,又稱剪勝、彩勝,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兩片的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上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下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接著上、下片對應著力寫景。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安凰铺煅,卷起楊花似雪花”句,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謂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此詞禮贊海南之春,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同時詞又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這首詞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結果反取得異樣的藝術效果,不但音調增加美聽,而且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這又是蘇詞高出他人之處。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事實上,作者也許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這也是蘇詞不同流俗的地方。
賞析二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游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后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俗后,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一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以后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云“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云:“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痹瓉碓谥性,燕到春分前后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并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么,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于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容一是禮贊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祥云。金盤內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好,管弦新,度升平。惠風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边@里也有“青旗”、“彩勝”、“惠風”、“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升平”氣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云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边@是寫南越的重陽節。但所見者為“蠻樹”、“瘴云”,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之悲。朱敦儒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思鄉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現,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云:“《玉臺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于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北緛,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段男牡颀垺ぞ氉值谌拧诽岢龅乃捻椌氉忠螅渲兄痪褪恰皺嘀爻觥,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惫彩司渚褂枚齻“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边@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卷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樸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后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鼻昂笥盟膫“春”字,強調“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減字木蘭花 立春》原文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翻譯及賞析02-03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及賞析02-04
減字木蘭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4-02
減字木蘭花·立春原文及賞析[通用]08-21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及翻譯賞析10-20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07-12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翻譯及賞析07-18
減字木蘭花·春情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減字木蘭花 新月原文翻譯及賞析05-02
減字木蘭花·春怨原文翻譯及賞析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