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注釋
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華。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筑。唐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錢塘湖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齊平,即春水初漲。初:在古漢語里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是指不久。
云腳低: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說“云腳低”。點明春游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的時候。
云腳: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腳”的本義指人和動物行走的器官。這里指低垂的云。
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筑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地。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淺草:淺淺的青草。
才能:剛夠上。
沒(mò):遮沒,蓋沒。
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東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厭。足,滿足。
陰:同“蔭”,指樹蔭。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筑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
這首詩詞鑒賞
全這首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這首詩歌結構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孤山寺所見之景。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云腳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
全這首詩結構嚴密,格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流暢,生動自然,語氣平易,體現了通俗流暢的特點。這首詩人從總體上著眼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進途中展開景物描寫,選取了典型與分類排列相結合:中間寫鶯、燕、花、草四種最見春色的景物,動物與植物選擇組合,獨具匠心。還善于把握景物特征,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漢族人,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這首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這首詩人和文學家,白居易的這首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這首詩魔”、“這首詩王”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這首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新樂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是唐代這首詩人中創作最多的這首詩人。
賞析
這這首詩是長慶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樂天在杭州時,有關湖光山色的題詠很多。這這首詩處處扣緊環境和季節的特征,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繪得生意盎然,恰到好處。
“孤山寺北賈亭西”。孤山在后湖與外湖之間,峰巒聳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覽勝地,也是全湖一個特出的標志。賈亭在當時也是西湖名勝。有了第一句的敘述,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漲,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疊疊的白云,和湖面上蕩漾的波瀾連成了一片,故曰“云腳低”。“水面初平云腳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接下兩句,從鶯鶯燕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了出來。鶯是歌手,它歌唱著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鳥,春天又從北國飛來。它們富于季節的敏感,成為春天的象征。在這里,這首詩人對周遭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筆,則是細致入微的。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這還是初春季節。這樣,“早鶯”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義上互相生發,把兩者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著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所以當它啄泥銜草,營建新巢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為人傳誦,正由于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這這首詩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似。
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這首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結構之妙,誠如薛雪所指出:樂天這首詩“章法變化,條理井然”(《一瓢這首詩話》)。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這首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初平”、“幾處”、“誰家”、“漸欲”、“才能”這些詞語的運用,在全這首詩寫景句中貫串成一條線索,把早春的西湖點染成半面輕勻的錢塘蘇小小。可是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劇發展之中。從“亂花漸欲迷人眼”這一聯里,透露出另一個消息:很快地就會姹紫嫣紅開遍,湖上鏡臺里即將出現濃妝艷抹的西施。
方東樹說這這首詩“象中有興,有人在,不比死句。”(《續昭昧詹言》)這是一首寫景這首詩,它的妙處,不在于窮形盡象的工致刻畫,而在于即景寓情,寫出了融和駘宕的春意,寫出了自然之美所給予這首詩人的集中而飽滿的感受。所謂“象中有興,有人在”;所謂“隨物賦形,所在充滿”(王若虛《滹南這首詩話》),是應該從這個意義去理解的。
創作背景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刺史,《錢塘湖春行》寫于長慶三、四年(823、824年)間的春天。當時白居易在杭州任職,西湖的湖光山色、自然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在公務之余,能夠盡情地游覽西湖,感受早春的氣息與生機,于是便創作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古詩特色
景中寄情:這是此詩最為突出的特點之一。詩人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細膩描繪,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將自己早春游湖的喜悅之情以及對錢塘湖風景的由衷喜愛,巧妙地融入到所描繪的景色之中,讓讀者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詩人那種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的愉悅心境。
結構謹嚴:全詩層次分明,結構緊密。首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從大處落筆,總寫西湖湖水,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輪廓,為下文的具體描寫奠定了基礎;頷聯和頸聯分別從仰視和俯察的角度,細致地描繪了鶯、燕、花、草等最具春色的景物,展現出西湖早春的勃勃生機;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則略寫湖東的白沙堤,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流連忘返之情,使整首詩在結構上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對仗精工:詩中的對仗十分工整,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幾處”對“誰家”,“早鶯”對“新燕”,“爭暖樹”對“啄春泥”,詞性相對,句式整齊,使詩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種對稱美和節奏感,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語言淺近:白居易的詩歌向來以語言平易通俗著稱,這首詩也不例外。詩中用詞簡潔明了,如“初平”“早鶯”“暖樹”“新燕”“亂花”“淺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匯,卻能夠準確地描繪出西湖早春的景物特征,讓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也使詩歌更具親切感和感染力。
描寫細膩:詩人善于捕捉早春景物的細微特征,并運用最具表現力的詞語加以描繪和渲染。例如,用“亂”字來形容早春紛繁的春花,用“淺”字來形容剛剛長出的春草,用“漸欲”和“才能”來表現花草向榮的趨勢,這些詞語的運用,不僅準確地傳達出了早春的氣息,也使讀者能夠如臨其境,感受到西湖早春的獨特魅力。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翻譯及賞析11-17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賞析10-26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翻譯賞析03-21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賞析及翻譯10-15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翻譯11-03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翻譯07-21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賞析10-02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賞析10-20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