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竹枝詞古詩譯文及賞析

時間:2024-01-21 11:22:45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竹枝詞古詩譯文及賞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竹枝詞古詩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竹枝詞古詩譯文及賞析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詩文解釋】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詞語解釋】

  晴:與情字諧音,雙關妙用。

  竹枝詞:是巴渝民歌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

  唱:一說“踏”。唱歌聲,西南地區,民歌最為發達。男女的結合,往往通過歌唱;在戀愛時,更是用唱歌來表情達意。

  踏歌,是民間的一種歌調,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劉禹錫出生在嘉興。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貶為郎州司馬、連州刺史,晚年任太子賓客。他的一些詩歌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思想,其學習民歌寫成的《竹枝詞》等詩具有新鮮活潑,健康開朗的顯著特色,情調上獨具一格。語言簡樸生動,情致纏綿,其代表作有《烏衣巷》、《秋詞》、《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楊柳枝》(一)、《西塞山懷古》、《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句為著名的雙關語,足見詩人之匠心獨具。其詩結有《劉賓客集》。

  【詩文賞析】

  這首詩采用了民間情歌常用的雙關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出微妙的戀情,新穎生動,妙趣橫生。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詞古詩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竹枝詞》譯文及賞析08-08

《竹枝詞》譯文及賞析08-08

《竹枝詞》的古詩賞析06-16

《竹枝詞》譯文及賞析5篇08-08

牧童古詩的原文賞析及譯文09-24

古詩春日的原文及譯文賞析12-06

古詩絕句《烏衣巷》譯文及賞析09-11

古詩絕句《渡漢江》譯文及賞析05-11

古詩絕句《鳥鳴澗》譯文及賞析10-25

古詩絕句《題詩后》譯文及賞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