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4篇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飛揚的柳絮好似細雨迷蒙。垂落的楊柳縱橫交雜,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
笙簫歌聲漸漸消歇,游人也已盡興散去,才開始覺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放下簾櫳。
注釋
群芳過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西湖:指潁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陽西北,穎水和諸水匯流處,風景佳勝。
狼籍殘紅:殘花縱橫散亂的樣子。殘紅,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亂的樣子。
濛濛:今寫作“蒙蒙”。細雨迷蒙的樣子,以此形容飛揚的柳絮。
闌干:橫斜,縱橫交錯。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散:消失,此指曲樂聲停止。去:離開,離去。
簾櫳:窗簾和窗欞,泛指門窗的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shù)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
這首詞是歐陽修晚年居住的`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象,從而表現(xiàn)了作者異常的、幽微的心理狀態(tài)。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這首詞上闋是說,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jié)的西湖依然是美麗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飄舞,柳枝在和風中隨風飄蕩,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西湖花時過后,殘紅狼籍,常人對此,當是無限惋惜,而作者卻贊賞說“好”,確是異乎尋常的。首句是全詞的綱領(lǐng),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湖上一片實景,籠罩在這篇實景上的是寂寞空虛的氣氛。落紅零亂滿地,楊花漫空飛舞,使人感覺春事已了。“垂柳闌干盡日風”與上二句相聯(lián)系,寫出了欄畔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tài);單是這風中垂柳的姿態(tài),本來是夠生動優(yōu)美的,然而著以“盡日”二字,聯(lián)系白居易《楊柳枝》“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來體會,整幅畫面上一切悄然,只有柳條竟日在風中飄動,其境地之寂靜可以想見。在詞的上闋里所接觸到的,只是物象,沒有出現(xiàn)任何人的活動。眼前的是自然界,顯得多么令人意興索然。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下闋前兩句是說,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后,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chǎn)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詞,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得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chǎn)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籍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末兩句是說,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直到雙燕從蒙蒙的細雨中歸來,才放下了簾子。
最后兩句,寫室內(nèi)景,從而使人揣想,前面所寫的一切,都是詞人在室外憑欄時的觀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櫳”。著意寫燕子的活動,反襯出室內(nèi)一片清寂氣氛。“細雨”字還反顧到上闋的室外景。落花飛絮,著雨更顯得春事闌珊。這首詞從室外景色的空虛寫到室內(nèi)氣氛的清寂,通首體現(xiàn)出詞人生活中的一種靜觀自適的情調(diào)。
這首詞是歐陽修潁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諸詞抒寫作者以閑退之身恣意游賞的怡悅之情,呈現(xiàn)的景物都具有積極的美的性質(zhì),如“芳草長堤”、“百卉爭妍”“空水澄鮮”等等。獨此首賞會的是“狼籍殘紅”。整組詞描寫的時節(jié)景物為從深春到荷花開時,“狼籍殘紅”自然是這段過程中應有的一環(huán)。如果說諸詞表現(xiàn)了詞人作為閑人對各種景物的歡然會意,本詞卻不自覺的透露出來他此時的別樣情緒。作者這時是以太子少師致仕而卜居潁州的。他生平經(jīng)歷過不少政治風浪,晚年又值王安石厲行新法,而不可與爭,于是以退閑之身放懷世外,這組詞總的是體現(xiàn)了他這種無所牽系的閑適心情。但人情往往也有這樣的矛盾,解除世事的紛擾固然覺得輕快,而脫去世務又感到空虛。本詞“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卻是極其微妙的反映出這種矛盾的心情。結(jié)尾“垂下簾櫳”兩句,乃極靜的境界中著以動象,覺余情裊裊,表現(xiàn)出對春的流連眷戀意識,不免微露悵惘的情緒。
創(chuàng)作背景
本詞作于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jié)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本詞即是其中之一。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采桑子·高城鼓動蘭釭灺
高城鼓動蘭釭灺,睡也還醒,醉也還醒,忽聽孤鴻三兩聲。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
翻譯
城頭上響起了晨鼓的聲音,油燈早已經(jīng)燃熄滅了。不管是睡著的還是醉了的也始終要醒了過來。聽著天空中鴻雁的幾聲悲鳴。
人的一生就像柳絮一樣隨風飄散,不管是喜還是悲都是零星的.點綴,全像那江中的浮萍一樣零落其中。
注釋
高城鼓動:城中晨鼓響起。古代京城凌晨擊鼓以解宵禁。
蘭釭灺:油燈熄滅。
孤鴻:三國魏阮籍:“孤鴻號外野”
零星:零碎,少量。
連江:滿江。
點點萍:江面的浮萍。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1905年,當時全國各地革命如火如荼,王國維作為舊勢的保守派,情緒低落,詞中可見當時他意氣消沉。
賞析
“高城鼓動”,說的是凌晨時分。凌晨擊鼓是唐代京城的作息制度。寫舊體詩詞都喜歡以古說今,王國維當然也不能免俗。“蘭釭灺”是說油燈已經(jīng)點干了而自動熄滅。耳中聽到城中的晨鼓,睜眼看到油燈熄滅,這代表了夜已結(jié)束,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在“睡也還醒,醉也還醒”這兩句的口吻中,有一種不甘心和不情愿的情緒在。是睡還是醉,都可以看成是一種逃避,不敢面對現(xiàn)實。“忽聽孤鴻三兩聲”這句是對前面的一種含蓄的回答。“孤鴻”就是“孤雁”,而且“孤鴻”意味著在奮斗的道路上沒有伴侶和得不到理解。
“風前絮”,是說柳絮。暮春時節(jié)柳絮飛時紛紛揚揚,把天地攪得一乍朦朧。接著“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是說人生的悲歡離合就像風關(guān)的柳絮一樣,最后結(jié)局只化作滿江浮萍流水而去柳絮在詩詞中常代表著一種纏綿、迷惘的情意,落入水中化為浮萍是這美好情意的一種令人感傷的結(jié)束。“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這幾句,似乎已經(jīng)把人生看透了。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古詩簡介
《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詞作。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nèi)有思,秋風秋雨關(guān)秋思,離情別恨聯(lián)秋怨,寫得婉約蘊藉,韻味悠長。
翻譯/譯文
深秋時節(jié),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長長的簾子掛在玉鉤上,手扶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著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愿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征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注釋
⑴釆桑子:詞牌名。此詞調(diào)在《草堂詩余》、《花間集補》中作“丑奴兒令”,《類編草堂詩余》中注曰:一名“羅敷令”。
⑵轆(lù)轤(lú):一種安在井上絞起汲水斗的器具,亦即汲取井水用的滑車。金井:井欄上有雕飾的井,這里指宮廷園林中的井。梧桐:一種落葉喬木,葉柄長,葉大,質(zhì)地輕而韌。
⑶幾樹:多少的樹。樹,這里指梧桐樹。驚秋:《詞林萬選》中作“經(jīng)秋”。有兩種理解,一說吃驚秋天的到來,二說秋風驚動了梧桐樹。
⑷晝雨:指白天下的雨。晝,白天。新愁:指悲秋之愁。《詞林萬選》、《嘯余譜》等本中均作“和愁”;《全唐詩》、《歷代詩余》、《花間集補》、《古今詞統(tǒng)》等本中均作“如愁”,《古今詞統(tǒng)》注中云:“如”一作“和”。
⑸百尺:這里為約指,極言其長。蝦須:因簾子的表狀像蝦的觸須,所以用“蝦須”作為簾子的別稱。《類編草堂詩余》注中云:“蝦須,簾也。”玉鉤:玉制的鉤子。
⑹瓊窗:雕飾精美而華麗的窗。春斷:《詞林萬選》中作“夢斷”。春斷,這里指情意斷絕,即男女相愛之情斷絕。春,指男女相愛之情。雙蛾:《花草粹編》、《花間集補》等本中均作“雙娥”。即指美女的兩眉。蛾,蛾眉,指婦女長而美的眉。皺:起皺紋,指皺眉。
⑺回首:回望。邊頭:指偏僻而遙遠的'地方。
⑻欲:想要。寄:寄托。鱗游:游魚,這里借指書信。古人有“魚傳尺素”之說,古樂府《飲馬長城窟》中記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人遂以“雙鯉”或“魚信”代指書信。
⑼九曲:形容黃河河道的迂回曲折,這里代指黃河。九,泛指多數(shù)。曲,蕭本二主詞中作“月”。泝(sù)流:倒流。泝,同“溯”,逆流而上。
賞析/鑒賞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huán)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zhuǎn)反復相通,搖著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古代詩人常用梧桐金井說明時已至晚秋。如李白《贈別舍人弟臺卿之江南》中有詩句:“去國客行遠,還山秋夢長。梧桐落金井,一葉飛銀床。”“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guān),意義相通,常常被聯(lián)系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行路難》),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長信秋詞》),與這里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diào)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lián)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zhuǎn),更深沉,并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彌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須在玉鉤”,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鉤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zhuǎn)入了室內(nèi)。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須”,過渡十分自然。這里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說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蘋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xiàn)思念之深,于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于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泝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nèi)有思,秋風秋雨關(guān)秋思,離情別恨聯(lián)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后人馬致遠之《天凈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原文
清代 陶元藻
浮家不畏風兼浪,才罷炊煙,又裊茶煙,閑對沙鷗枕手眠。
晚來人靜禽魚聚,月上江邊,纜系巖邊,山影松聲共一船。
譯文
江上風急浪涌仍不懼巋然不動,剛剛吃完飯又接著烹茶慢飲,臥躺舟中讓思緒與沙鷗一同翱游冥冥長空,枕手緩緩入夢。
黑暗降臨,寂靜無聲,水中小雨群群聚集嬉戲。天上的明月高懸,江面波光粼粼,小舟系于巖石邊,與這寧靜的夜晚融為一體。
注釋
桐廬:浙江桐廬,地處富春江畔。
賞析
浙江桐廬,地處富春江畔。富春江上風景如畫,歷代騷人墨客詠嘆不絕,南朝梁吳均就曾在《與朱元思書》中寫他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從流飄蕩”所見之奇山異水,贊為“天下獨絕”。本詞作者也是泛舟于這段行程,其所見當與吳均略同。然而他對富春江上的綺麗風光似乎視而未見,沒有著力于山川景物的描繪,即景抒情,而是捕捉舟里舟外某些尋常事物構(gòu)成意境,抒發(fā)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和追求,既有詩情又具理趣,不落前人窠臼。
詞的上片寫行舟江上。“浮家不畏風兼浪”,交代此次江上行舟的境與情——雖風急浪涌,然而“不畏”,以此境此情統(tǒng)攝上片。惟其“不畏”,故有“才罷炊煙,又裊茶煙”的雅興。“才罷”、“又裊”是說用餐、品茗緊相承續(xù),這頗富雅趣的生活細節(jié),十分傳神的表現(xiàn)了作者從容之態(tài)、閑雅之情,而舟中不絕如縷的炊煙和茶煙,又似是作者怡然自樂的心緒的外化,情趣盎然。“閑對沙鷗枕手眠”,進一層繪出作者行舟中的恬然豁達之狀。所謂“閑對沙鷗”,即寄“閑情”于沙鷗,讓“閑情”與沙鷗一同翱游冥冥長空,又在沙鷗翱翔中玩味自己的`“閑情”,作者在情與物的回環(huán)往復的交流中,化我為物,化物為我,乃至枕手而眠,沉入忘情之境。然而這一切都發(fā)生在“風兼浪”中,在風流中見“閑情”,益見其情之“閑”了。
晉人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曾抒寫過自己的超然物外的人生感受:“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本詞作者于此抒寫的“閑情”,其實就是身在風浪中,心遠風浪外的情懷,與陶淵明的感受應是相通的。
下片寫泊舟江邊,“晚來人靜禽魚聚”點出泊舟的時間和情境,總領(lǐng)下片。“月上”承“晚來”,“纜系”承“人靜”。天上的明月,地上的大江,江邊的山巖,巖邊的小舟和諧地共存于寧靜的夜晚,這真是一幅層次井然的立體畫,一支誘人遐想的小夜曲,在“風兼浪”尚且陶醉,“閑情”的作者,此時自然會融化于這靜謐的畫圖和柔美的樂曲中,而與“山影松聲共一船”了。進入此種境界便是“于相而離相”、“于念而無念”,是非榮辱,利害得失都化作云煙消散了,從而獲得了最大的精神自由。
吳均泛舟富春江上,徜徉奇山異水之中,曾不自禁地發(fā)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本詞作者在這首小令里寫風流中的閑情和靜境中的解脫,無“望峰窺谷”之舉,卻有“息心忘反”之念,而在“山影松聲共一船”的境界里化自我于自然,已不止于“息心忘反”了,所以作者對精神的自由,和諧的追求,有似于吳均,亦有勝于吳均。這種情趣和傾向與封建時代求名干祿,紛紛攘攘的社會現(xiàn)實是對立的,大有“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之意。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原文: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
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譯文
西湖風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鮮麗。鷗鳥白鷺安穩(wěn)地睡眠,它們早就聽慣了不停的管弦樂聲。那風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鋪成的田野,有誰還會羨慕乘鸞飛升成仙呢,這時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注釋
云物:云彩、風物。
瓊田:傳說中的玉田。
賞析: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側(cè)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xiàn)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詞的上片著力表現(xiàn)西湖的恬靜脫俗。詞人用鷗鷺閑眠來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靜謐,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脫俗,沒有功利之心:盡管游人往來、管弦聲聲,但是鷗鷺毫不戒備,依然安睡。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jīng)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
鷗鷺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xiàn)了歐公退隱之后,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后,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tài),但比較而言要數(shù)“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清風徐徐,月光皎潔,湖水澄澈,晶瑩透明,月光一照,閃閃發(fā)光。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說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
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chǎn)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誰還愿意乘著驂鸞做神仙呢!后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云“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間的意緒波動,但詞境清雋疏澹,一掃宋初詞壇上殘余的“花間”習氣。全詞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zhì)樸,讀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莫說離情,但值涼宵總淚零。
只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剛作愁時又憶卿。
譯文
誰在海天之間放了一輪皎潔的圓月,匆匆一瞥就不禁令人惆悵起來。不要再說什么離愁別緒,每個夜晚總是涕淚飄零。
只有去到另外一個世界才能重逢,可今生又到哪里去相遇呢?這無奈的今生今世,剛剛因觸景而傷了情,就又在愁懷中想起了你。
注釋
采桑子: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羅敷艷歌》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
冰輪:月亮。
值:每到,正值。
涼宵:景色美好的夜晚。
碧落:道教語。指青天、天空。
可奈:怎奈。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賞析
此詞為悼亡之作。納蘭妻盧氏病逝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這首詞應作于盧氏亡后數(shù)年,和《琵琶仙·中秋》可能是同時之作。納蘭愛妻盧氏的去世,在納蘭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納蘭性德因思念自己的妻子盧氏而寫下了這首詞。
創(chuàng)作背景
“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上片前二句因離情而責怪月亮:是誰讓天字中的月兒變得那么皎潔明亮。難道他沒有看到我的離情惆悵嗎,詞人惱月照人,又增“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這種借月以表達懷念之情的作法與蘇東坡的“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朱淑真的“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有異曲同工之妙。“莫說離情,但值涼宵總淚零”。接下二句,寫這種離情已不堪提起,每到?jīng)鲆梗偹J谷藗穆錅I。只是反反復復地說離情,而不說明是怎樣的離情。
“只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直至下片的“碧落重相見”,才知道先前所說之離情,并非一般之生離,而是凄然斷腸的死別。自居易《長恨歌》詩里有“上窮碧落下黃泉,麗處茫茫皆不見”之語,是說貴妃死后,明皇命方士通天徹地去尋。容若作此語。說明愛人亡故。然而就算碧落重逢。也正如李商隱《馬嵬》詩中所說的“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即使能夠重見,已不是今生的事了。至于今生呢,偏偏在憂愁之時總會想你。“剛作愁時又憶卿”。語簡情深,哀婉之處動人心魄。愁上澆愁,苦上加苦。容若心思之凄惋低徊,由此亦可見一斑。既然無力逃脫記憶的深淵,他也只能尋求一些希冀,今生最想實現(xiàn)的事情,不過是再見一面,再走一遭,卻已是天上人間。納蘭明白,只應碧落,才有重見的可能,可今生,又如何去到那里啊。她依然消失人世,他只能遙望不舍。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縱有笙歌亦斷腸。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忍②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
古詩簡介
《采桑子·花前失卻游春侶》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詞人馮延巳的詞作。此詞上片寫在游樂之地失去情侶以后,縱然娛樂也悲傷;下片先以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最后以景結(jié)情。詞中運用反襯、比興的手法,以樂寫哀,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襯失卻伴侶之悲,用笙歌反襯愁腸欲斷之傷,用蝶燕雙雙反襯孤寂之感,具有民歌格調(diào)。全詞情景相滲,構(gòu)思新穎,風流蘊藉,雅淡自然,體現(xiàn)了馮詞的.特色。
翻譯/譯文
花前沒有了她的陪伴,獨自在花間徘徊,看繁花似錦,芳草天涯,一株株、一簇簇,都有他尋找的往昔舊夢,觸目悲涼。雖是春光美景,卻是歡樂難再,既使笙歌入耳,婉轉(zhuǎn)悠揚,也只能喚起他對愛侶的追憶,從而更添感傷惆悵。
轉(zhuǎn)眼望去,林間彩蝶對對,簾間飛燕雙雙,皆在快樂嘻逐,恩愛相偕。不思量、難思量,抬頭望天邊,還是夕陽西沉、殘陽如血。血色勾勒了天邊的綠樹,涂抹了林中的青苔,也籠罩了他的心,明麗而慘烈。
注釋
⑴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⑵獨自:一作“極目”。
⑶滿目:一作“滿眼”。
⑷縱有:縱使有,縱然有。笙歌:即指各種樂器演奏聲和歌聲。笙,古代簧管樂器,此處泛指各種樂器。
⑸雙雙:成雙成對。
⑹忍:此處作“怎忍”解。
創(chuàng)作背景
馮延巳在南唐中主朝出任宰相,其時南唐外有后周侵犯,內(nèi)部朝政日非。這首詞雖然寫的是傷春怨別之題材,但有人認為是對當時南唐朝政有所寄慨。而其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難以確證。
賞析/鑒賞
鑒賞
上片寫“失卻游春侶”、 “獨自尋芳”之悲。
“花前失卻游春侶,獨自尋芳。滿目悲涼。”“花前月下”,原為游春男女的聚會之地;而偏偏在這游樂之處,失卻了游春之侶;花前誠然可樂,但獨自一人,徘徊覓侶,則觸景生情,適足添愁,甚而至于舉目四顧,一片凄涼,大好春光,亦黯然失色。
“縱有笙亦斷腸。”笙歌在游樂時最受歡迎,但無人相伴,則笙歌之聲,適足令人生悲。“縱有”兩字,從反面襯托失去之痛:笙歌散盡,固然使人因孤寂而斷腸,但他卻感到即使笙歌滿耳,也仍然是愁腸欲斷。
下片寫因見蝶燕雙雙,興起孤獨之感。
“林間戲蝶簾間燕,各自雙雙。”自己失卻游春之侶而影單形只,但閑步四望,只見彩蝶雙雙,飛舞林間;蒸兒對對,出入簾幕。
“忍更思量,綠樹青苔半夕陽。”彩蝶、燕兒都成雙做對,使他怎能再耐得住自己的孤獨之感!“綠樹青苔半夕陽”一句,以景結(jié)情,夕陽斜照在綠樹青苔之上的靜景,正與上片的“滿目悲涼”之句相拍合。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
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jié)遍蘭襟。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
翻譯
多情的明月應嘲笑我的無情,嘲笑我辜負了她對我的柔情。如今她已離我遠去,我只能獨自一人漫無目的地前行,獨自一人悲傷地吟唱。
近來不敢提起當初的事情,那時我還和她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在慘淡的月光下。在暗淡的燈影里,遠去的情人就像夢里悠悠飄去的一朵白云,無處追尋。
注釋
多情應笑我: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柔情。
春心:指春日景色引發(fā)出的意興和情懷。
蘭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之友。
鑒賞
納蘭不僅看重愛情,也很注重友情,他“在貴不驕,處富能 貧”,短短一生中結(jié)交了不少朋友,說他“結(jié)遍蘭襟”也不算夸 大。他的老師徐乾學的弟弟徐元文在《挽詩》中贊道: “子之親師,服善不倦。子之求友,照古有爛。寒暑則移,金石無變。非俗 是循,繁義是戀。”
開篇之筆“明月多情應笑我”,幾乎令人驚艷。明月是如此的 多情,一定會笑我此時的孤單落寞,辜負春心。等讀到“獨自閑行獨自吟”這一句,這樣的意興闌珊、茫然心緒,描摹與敘說近似白話,樸實自然可謂獨步天下了。
自古多情的人總是空惹煩惱,所以納蘭的一方閑章刻上“白傷多情”四字,也正是表明了他由于“多情”而常給自己帶來失落、煩惱和惆悵。正是這種失落哀傷之感使他“近來怕說當時事”。
結(jié)句的“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化用了晏幾道《清平樂》中的“夢云歸處難尋,微涼暗人香襟。猶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淺燈深”,卻是平白直淺,流暢自然,意境幽深而不乏優(yōu)美動人。
該詞做得非常細膩,上片寫出納蘭低沉黯然的心情,同時還烘托出納蘭悵然若失的心態(tài)。“辜負”、“閑行”、“獨自”從這些詞語中,能夠體會到納蘭內(nèi)心的寂寞和無聊,只有自己吟唱自己的孤獨,因為他人不懂。
而到了下片的時候,詞人便解釋為什么自己會有如此沉郁的心情,首先是害怕回首往昔,詞人害怕提起當日的'事情。因為往事不堪回首,一切過去的都將不再重來,納蘭面對的回憶不過是空城一座,而詞人自己,只有在城外興嘆。
這也就是為何納蘭會在月光下愁苦,在燈光下,午夜夢回,依然能夠溫習往日的歲月。不論這首詞是納蘭作給朋友的,還是沈宛的。都是詞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細膩單純,干凈得幾乎透明。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有兩種,一是懷友之作。還有一說是,這首詞是納蘭為沈宛而寫,當時納蘭娶江南藝妓沈宛為妾侍,后來因為家庭的壓力,二人被迫分離。這首詞就是納蘭在離別之后,思念沈宛的佳作。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采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
白衣裳憑朱闌立,涼月趖西。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
殘更目斷傳書雁,尺素還稀。一味相思,準擬相看似舊時。
翻譯
身著白色華裳靠在朱紅色的圍欄,秋月慢慢向西落去。點染兩鬢,已經(jīng)發(fā)白,一年將盡,不知道君還能不能歸來呢?
天已經(jīng)很晚,還在苦苦等待傳信的大雁,細小的手絹還是那么稀少。一味的想思,希望可以和原來一樣彼此想看。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jié)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朱闌:即朱欄,朱紅色的圍欄。
涼月:秋月。
趖西:向西落去。
趖:走,移動。
歲晏:一年將盡的時候。
準擬:料想、希望。
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詞乃詞人歲末懷人之作,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已難以考證,所懷之人是誰也已難考證。或是久思未見的`初戀,抑或是亡故的妻子,抑或紅顏知己沈宛,又或者是摯友貞觀。
賞析
此詞上片寫自己在月夜憑欄遠望,思念友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在思念中微蘊年華凋零的身世之感。白衣朱欄,色彩明艷,形象鮮明。細品這詞,頗有意味,善于用典的納蘭,仍舊在短詞之中,巧妙化用了前人的語句。詞中上片的首句就是取白明代王彥泓的《寒詞》十六之一,文曰:“從來國色玉光寒,晝視常疑月下看。況復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欄干。”
下片借以大雁這一意象來抒發(fā)苦等書信的一味相思。大雁有典,取自《漢書·蘇武傳》。因而有了鴻雁傳書一說,大雁這個意象也在詩歌中蔓延起來。文人寫雁,用以表達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思。最后,末句引用宋時晏幾道《采桑子》:“秋來更覺銷魂苦,小字還稀。坐想行思,怎得相看似舊時。”秋來銷魂之苦,苦之深,思之切,叫人亂了心緒,坐想行思,怎也無法躲避開這紛亂的回憶,對故人的相思。怎得想看似舊時,懷念過去之人深切苦楚,可如何能回到舊時的時光,不再為這時光漸遠而傷懷嘆息?恐怕時光的腳步還是聽不見他心底恰似癡狂的吶喊,無法讓他如愿穿梭回到過去。
“一味相思”是這首詞主旨,全詞圍繞此句展開二詞平語淺,文不甚深,但是行文流美深婉,刻畫細膩。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原文:
采桑子·殘霞夕照西湖好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
蓮芰香清。
水面風來酒面醒。
譯文:
西湖風光好,你看那夕陽映著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塢,長滿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紅。寬廣的湖面波平似鏡,小船橫靠在那靜寂無人的岸邊。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欄桿邊上涼風習習,帶來了陣陣蓮荷清香。這拂水的涼風,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釋:
①西湖:指潁州西湖。
②塢:湖岸凹入處。
③汀:水中洲。
④軒檻:長廊前木欄干。
⑤芰:即菱。
賞析: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guān)鍵。兼寫“空”、“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xiàn)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原文: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
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翻譯:
深秋時節(jié),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著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愿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征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亭前紅花飄落,春光亦隨花而去,花兒飄落的姿態(tài)優(yōu)雅,好像翩翩起舞,花兒不忍歸去,似乎在徘徊彷徨。細雨霏霏,這雨,浸潤了落花,也浸濕了愁緒,我雙眉緊鎖,難得一展。
沒有遠方的佳音,獨守綠色窗欞,冷冷清清,空空寂寂,印香飄渺,漸漸燒成了灰燼。思情難耐,百無聊奈時,昏然欲睡,思念的人兒朦朧進入夢境。
采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賞析
賞析: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huán)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zhuǎn)反復相通,搖著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征。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guān),意義相通,常常被聯(lián)系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里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diào)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lián)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zhuǎn),更深沉,并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彌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須在玉鉤”,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鉤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zhuǎn)入了室內(nèi)。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須”,過渡十分自然。這里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說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xiàn)思念之深,于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于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nèi)有思,秋風秋雨關(guān)秋思,離情別恨聯(lián)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后人馬致遠之《天凈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這首詞是描寫一個少婦在晚春時節(jié)繾綣懷人,愁眉不展,百無聊賴的情懷。
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詞中的女主人公觸景生愁。第一二兩句“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tài)徘徊。”寫這個女子獨處事中,舉目窗外,所看到的是捕目落花,隨風飛舞,看來,春花即將隨著這片片飛花無聲無息地消逝了。這顯然突出了這正是晚春時節(jié)。“亭前”一句寫“春逐紅英盡”是擬人,實際上是少婦在擬自己:“舞態(tài)徘徊”看似花舞春歸,實際是少婦內(nèi)心的情思紛擾,無法平復。一個“徘徊”明是寫花,暗是寫春,尤其是寫少婦心中的思憶徘徊。“細雨”不僅打濕了繁枝落花,而且打濕了少婦的思念,所以她才愁眉不展。傷春是一種文人傳統(tǒng),但同時也是一種思婦情懷,“不放”一句形象地寫出少婦的愁思是那么濃郁而又沉重。第三句繼續(xù)描寫窗外的景色,漫天的漾瀠細雨下個不停。晚春時節(jié)的花英是很容易謝樹辭枝的,哪里經(jīng)得起東風的摧殘,更何況又加上春雨的打擊呢?
正如詞人辛稼軒所說: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風物宜人的春天很快就要消逝了,這象征著歲月的蹉跎,青春的老大,教人愁緒滿懷。“不放雙眉時暫開,’’就是愁緒滿懷的形象的說法,連讓雙眉暫時展開一點的笑意帆沒有。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如此愁苦,還有更重要的生活上的原因。
詞的下片描寫女主人公綠窗孤處,百無聊賴的心情。起首兩句"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繼續(xù)描寫環(huán)境,從描寫環(huán)境的寂靜中體現(xiàn)女主人公的孤寂心情。“綠窗冷靜”是承上片的環(huán)境描寫而轉(zhuǎn)寫少婦的自身境況。暮春時節(jié),花落雨潺,一個人獨守在空蕩蕩的閨房之中,總是一種凄清冷寂的氛圍,但是這些并不是少婦憂思不斷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芳音斷”。冷清平添愁苦,而“芳音斷。”則愁苦更濃。“香印成灰”看起來是寫景,實際上是寫人,“成灰”,既有時間的概念,也有心情的感慨,如唐李商隱有詩“蠟炬成灰淚始干”,其中“灰”字也是以意寓之的。這里少婦的心境似乎也同“香印”一起有“成灰”之感,其愁思苦悶之情不可謂不深。“可奈情懷”近乎白話,同后句一起直接描寫,突出了無可奈何的心情,也暗點了百無聊賴的困境,雖然直白,但卻言淺意深,把少婦那種夢寐以求的懷思之情準確地表現(xiàn)了出來。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采桑子·西樓月下當時見
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歌罷還顰。恨隔爐煙看未真。
別來樓外垂楊縷,幾換青春。倦客紅塵。長記樓中粉淚人。
翻譯
記得那年月夜,在西樓相會。你偷偷地抹去臉上的淚水。唱罷了歌兒,還皺著雙眉。只恨香爐煙裊裊,你的容貌未看仔細。
別來光陰逝如水,樓外的柳絲,幾次生綠。在塵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嬌容,時時在縈繞腦際。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又名丑奴兒,羅敷媚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上下闕各四句三平韻。西樓,乃當時聽歌見人之地,宋人詞中多以“西樓”“西廂”“西窗”為名。淚粉偷勻:暗自擦干淚水,重把粉搽勻。
還顰:卻皺著眉。還,卻。顰,皺眉。
青春:春天。
倦客紅塵:厭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創(chuàng)作背景
晏幾道在熙寧二年(1069年)守制結(jié)束后,結(jié)識了一個歌女。后因晏幾道被朝廷委派去長安當一小吏,兩人不久就分別了。任滿后,他一度回到汴京,卻已無法找到這位歌女。詞人后來回憶當年同歌女在西樓相遇的情景,寫下了該詞。
賞析
上闋追敘當時情景,尤能以寥寥數(shù)字傳出歌女神情,栩栩生動。首句點時點地并點事。二、三兩句寫歌女神情,淚水沖洗著臉上的敷粉,而之所以“偷勻”者,怕席上諸人看出淚痕之故,僅此一句,已寫出了歌妓那強顏歡笑以助人取樂的可憐處境。然而,盡管強顏歡笑,終于掩不住內(nèi)心的辛酸,待得一曲歌罷,就更止不住愁情外露,這便是所謂“歌罷還顰”。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對當時月下所見的這位歌女,既有喜愛之情,更多同情之心,緣此之故,就更想看得真切一點,可惜隔席而坐,縷縷爐煙遮擋了視線,以至于如今回想起來,只能記得一個朦朧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歌妓命運的同情是一貫的.,如其《玉樓春》詞云:“清歌學得秦娥似,金屋瑤臺知姓字。可憐春恨一生心,長帶粉痕雙袖淚。從來懶話低眉事,今日新聲誰會意。坐中應有賞音人,試問回腸曾斷未?”看來作者每每就是那“坐中”“賞音人”,亦每每為她們的不幸而感懷傷神,這不難理解,因為作者自己就是一個“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的“癡人”。
下片寫別后相憶,亦抒發(fā)自家身世之感。當時月下相見,猶恨未能看得真切,不意此后再也無緣相見,恍惚之間,竟是數(shù)年。這里,用了“幾換青春”四字,意義雙關(guān),表面是說已過春光幾度,暗里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字里行間,繼續(xù)流露出對歌妓命運的關(guān)懷。接下自抒厭倦塵世之感,因有“一肚皮不合時宜”,所以頗引這“一春彈淚說凄涼”者為同調(diào),那么,“長記樓中粉淚人”,就多少是由于“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緣故了。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
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譯文
西湖風光好,你看那夕陽映著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塢,長滿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紅。寬廣的湖面波平似鏡,小船橫靠在那靜寂無人的岸邊。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欄桿邊上涼風習習,帶來了陣陣蓮荷清香。這拂水的涼風,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注釋
西湖:指潁州西湖。
塢:湖岸凹入處。
汀:水中洲。
軒檻:長廊前木欄干。
芰:即菱。
賞析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zhuǎn)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里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寫的“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日的游湖活動結(jié)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jīng)消失。月自西南方現(xiàn)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diào)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xiàn)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里已經(jīng)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xiàn)力。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為作者于熙寧五年(1072)退居潁州時所作。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原文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死嬌紅,飛入閑窗伴懊儂。
誰憐辛苦東陽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
譯文
桃花并非無情地死去,在這春闌花殘之際,艷麗的桃花被東風吹死,飛入窗欞,陪伴著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
有誰來憐惜我這像沈約般飄零殆盡、日漸消瘦的身影,為春殘而懊惱,感到慵懶無聊。雖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處卻顯得更加濃重。
注釋
采桑子:《百名家詞鈔》作“羅敷媚”。
嬌紅:嫩紅,鮮艷的紅色。這里指花。
懊儂(ào nóng):煩悶。這里指煩悶的人。
東陽:指南朝梁沈約。因其曾為東陽太守,故稱。唐朝初期,著名的史學家姚思廉和他的父親姚察在所著史籍《梁書·沈約傳》中,高度贊譽了他的人品和文品,評價他“高才博洽、一代英偉。”姚思廉在《梁書·沈約傳》中記載:“沈約,永明末出守東陽……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沈約操勞過度,日漸消瘦后,被世人以“東陽銷瘦”、“東陽瘦體”稱之。
⑤春慵(yōng):春天的懶散情緒。
⑥芙蓉:荷花,或以為指芙蓉鏡。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相國李公下第游蜀,遇一老嫗。言: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然狀頭及第。”
幽情:《草堂嗣響》作“幽香”。
賞析
納蘭在寫這首詞的時候年紀尚輕,早先他拜在名師門下,熟讀四書五經(jīng),中了舉人后,納蘭在積極地備考科舉考試最后一關(guān)的殿試時,卻突然得了風寒,失去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的機會。在床榻上無聊躺著的納蘭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采桑子。
創(chuàng)作背景
在這首小令中,作者淡淡地寫出了傷春自憐的哀傷。這表面上看是一首傷春傷離之作,但事實上卻是借著傷春抒寫傷懷之情。
上闋寫春闌花殘,艷麗的桃花被東風吹死,飄零殆盡。然而,艷麗嬌柔、多情婉轉(zhuǎn)的桃花無法接受無情的死,多情的花總要有某種多情的死法。 “感激東風”是觀花的.作者所發(fā)的感慨。東風把嬌紅的桃花吹死,沒有任它委于塵土泥濘,而是吹它飛進了容若的小窗,讓它來陪伴容若這個傷情的人共度殘留的春光。看到桃花無可奈何的命運,作者也感傷起了自己,從下片開始,“誰憐辛苦東陽瘦”,便是作者的自況。
下闋先點出作者為春殘懊惱,而慵懶無聊,下接以結(jié)句,加深加濃了傷春之意,心靜下來了,可是思念之情卻更加強烈。納蘭性德以沈約自況,形容自己像沈約一樣病容憔悴、抑郁多疾。沈約和作者是一樣的美男子,有才有德,作者以沈約自比,既是說自己風流才俊,更是感傷自己身體單薄。這個典故用的十分貼切自然,交代了心境,也寫出了實情。而后所接之句“也為春慵”,更是說出自己的身心之所以如此慵懶,并非是為其他閑雜之事所累,只是春天就要結(jié)束了。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雖然作者認為桃花妖艷,卻還是比不上芙蓉的清幽芬芳。不過,作者這里所指的芙蓉并不是荷花,傳說唐朝李固在考試死第之后游覽蜀地,遇見一名老婦人,這個老婦人對他說,他明年會在芙蓉鏡下科舉及第,再過二十年還有拜相之命。于是心灰意冷的李固再次去參加考試,果然中第,而且榜上正好有“人鏡芙蓉”一語,正應了那老婦的預言。作者也是因病失去殿試的機會,和死第等同,所以,在這個背景下,作者所說的芙蓉應當是指“芙蓉鏡”的典故了。于是,自然而然的,接下去的一句“一片幽情冷處濃”,正是寫了自己懊惱的“幽情”。
這一首《采桑子》上、下片相對比較緊湊,但是全詞似傷春又不似傷春,頗值得多加玩味了。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guān)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4-03
《采桑子》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精】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4-13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推薦】04-13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薦】04-13
【薦】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熱】04-24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精】04-26
【推薦】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04-26
采桑子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