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范例14篇]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古詩簡介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8卷第15首。此詩寫得輕松愉快,頜聯用典饒有幽默感。頸聯造句頗巧,出句“城外”與“屋里”,對句“東家”與“西鄰”均自相對仗,而又共同與鄰句相對仗,這樣便增加了語氣流通的力度。末句“種松皆作老龍鱗”,因是對出句“多歲月”的補充,但又作為一種意象。
此詩格調清新,別開生面。多處用典,卻貼切自然。寫景輕描淡寫,如話家常,卻輕描之中有致,淡寫之中有奇,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翻譯/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里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注釋
裴迪,王維詩友,早年同居終南山,后常伴王維隱居輞川,游覽賦詩,琴樽相樂。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長安朱雀街東自北數第八坊(見《長安志》)。呂逸人:不詳何人。逸人,古代稱隱居之人。遇:會見。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一向:從過去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絕:斷絕,隔絕。
風塵:指塵俗的世事。
柳市,漢長安地名。《漢書·游俠傳》載:“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闖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西城萬子夏。”此亦借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隱淪:隱士,隱居之人。
題凡鳥:典出《世說新語·簡傲》。魏嵇康與呂安兩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對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駕專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呂安來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來迎接。呂安不進屋,只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這個“鳳”字后,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呂安在表揚他。他哪里知道,這個“鳳”字是呂安對他的譏諷,認為嵇喜這個人只不過是一只“凡鳥”而已——“凡”與“鳥”這兩個字合寫,就是“鳳”的繁體字字形。作者在“題凡鳥”前加“不敢”,有兩個意思:一是此次來訪未遇主人;二是贊揚呂逸人家不俗氣。
看竹:典出《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見吳中一個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觀賞。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諷嘯了很長時間。主人請他坐下,他仿佛沒有聽到。在他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把門關上,留他賞竹,盡歡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未見到主人;二是作者與主人不外,盡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
何須:何必,哪里還用。
屋里:室內。唐朝杜甫《見螢火》詩:“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詠破屏風》:“殘雪飛屋里,片水落床頭。”
閉戶:閉門,關門。
種松:栽種松樹。
龍鱗:謂古松軀干如龍鱗。這里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賞析/鑒賞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2
原文:
春日
[唐代]溫庭筠
問君何所思,迢遞艷陽時。
門靜人歸晚,墻高蝶過遲。
一雙青瑣燕,千萬綠楊絲。
屏上吳山遠,樓中朔管悲。
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
草色將林彩,相添入黛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想要問你在思念什么?在這艷麗明媚春之時。
回來的晚門口寂靜無聲,蝴蝶采完花粉緩緩的飛過高墻。
窗外燕子雙飛,千萬條綠楊柳枝低垂。
屏風上的吳山遼闊幽遠,樓中羌笛聲聲悲凄。
珍貴的書信不知道該寄往何處,香車有來的日期。
要把這草景與樹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際,排解心中憂愁。
注釋
迢遞(tiáo dì):天高氣清的樣子。
青瑣燕: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指屏風。吳山:吳地的山,指屏風上畫的南方山。
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區流行的管樂器。
寶書:珍貴的書信。
香轂(gǔ):古人乘坐的車。
將:連詞,與、和之意。彩:一作“影”。
相:遞相,先后。添:一作“將”。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賞析:
此詩共十二句,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是對相思對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設想,且點明了時間、地點;后六句為第二部分是自述,點明地點“吳山”的同時,自述羌笛悲涼,并說明了以賞春排解愁緒的原因。此詩筆墨揮灑,色彩趨于清淡,構建了清逸淡遠的詩歌意境。
此詩首兩句,出句開門見山以“所思”設問。對句據之而答在“艷陽時”。蘊有薛濤《春望詞》中“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之意。
三、四句以“人歸晚”“蝶過遲”描述人與昆蟲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為。人回來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過慢是因為花粉沉重。從而間接體現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寫室外景,燕子雙飛,千萬條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對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寫室內景,條幅上畫著吳山,樓內羌笛悲涼。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書信無寄處。最后兩句顯示,要把這春天的草景與樹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簾,即以賞春排解愁緒。
綜上,從描寫對象上看,前六句是對相思對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設想。其時間是在“艷陽時”,地點在“青瑣”。后六句自述,點明地點“吳山”的同時,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寶書無寄處”,故乘香車將“林彩”“添入黛眉”。這種舉動與其《春郊游眺寄孫處士》、《謁巫山廟》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3
原文:
春日京中有懷
[唐代]杜審言
今年游寓獨游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里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今年外出游玩的時候,自己獨自來到了長安,沒有朋友同游心中帶著春愁來看春天,沒有了春天的感覺。
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開放了,細柳營前的柳葉也徒有新芽。
朋友們這時在南橋應該玩得正是盡興,將軍府里朋友們歡聚都不愿散去。
我在這里向著遙遠的洛陽,對著春天的景物說,等我和朋友再相聚的時候明年的春天一定要加倍地還給我一個更美的春色啊!
注釋
京中:指西京長安。
游寓(yù):寓寄他鄉。秦:指長安。
上林苑:漢武帝劉徹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個舊苑址上擴建而成的宮苑,規模宏偉,宮室眾多,有多種功能和游樂內容,今已無存。這里借指長安園林。徒:徒然。
細柳:古地名,在今陜西省咸陽西南,渭河北岸。漢文帝時周亞夫為將在此駐軍,稱為“細柳營”,這里借指軍營。漫:隨意,沒有約束。
南橋:洛陽城中一游覽處。
西第:東漢外戚梁冀為大將軍,起府第在洛陽城西。因馬融曾為寫《大將軍第頌》,后人稱之為西第。這里泛指豪華府第。留賓:漢游俠陳遵,豪飲好客,宴會時常取客人車轄投入井中,以防客人中途離去,留賓即出自此曲故。
風日:指洛陽的春日美景。這里是借代在洛陽賞春的朋友。
賞析:
此詩以平緩的語氣敘述起,“今年游寓獨游秦”,扣住題目的“京中”簡潔地交代了宦游的時間、地點,勾勒出了整首詩的'背景。宦游對詩環來說本為平常事,而今年所不同的是“獨游秦”。“獨游秦”三字,將詩環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寂寥情懷表現得既充沛又含蓄。
這平靜的敘述中寓有潮涌般的思緒。次句緊承前句的“獨游秦”,順流直下沖決了感情的閘門:“愁思看春不當春”,詩環直唿“這春天的景色多么美好,我卻因為鄉愁無心賞玩!”長安古都風物形勝,又置冬去春來,節序的推移,自然容易引起異鄉環感昔懷今觸動愁思。這聯詩十四個字,生動地塑造出一個“相思不獨歡,佇立空為嘆”的詩環自我形象。由于詩中錯落有致地巧用重字,“游寓獨游秦”,“看春不當春”,使氣韻回環,節奏和諧,聲情搖曳生姿。
“上林苑里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頷聯描繪長安景色,上林苑里鮮花盛開卻無環欣賞,細柳營前,柳枝新綠卻無環看顧。花木隨著季節開花結果,是自然規律,本無所謂“徒發”或“漫新”,然而詩句中卻以“徒”和“漫”,賦予景物以環性。正應了清環吳喬所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繪景是為寫情,這聯是首聯詩中“愁思看春不當春”的具體化描述,形象地表現詩環睹物感懷的惆悵心緒。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頸聯描繪的是詩環想象中洛陽友環賞春歡宴的情景。他們在南橋群游興盡而歸,又在西第集宴豪飲。這歡暢的場面,正與自己“獨游秦”形成鮮明的對照。詩環運用這一虛筆來反襯自己的孤寂,突出對友環懷念的深沉和思歸之切。由于其中化用了陳遵的典故,不僅表現了友環英俠豪爽的性格,而且使詩歌具有豪放的氣勢。“公子南橋”句,雖沒直接寫景,然而景已自在其中,春游者風度翩翩,瀟灑自得的神志躍然紙上。詩寫至此,似乎已完題中“有懷”。但詩環猶覺未夠,又引出尾聯詩句。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環”,尾聯構思新穎,造語清新。語癡而情真。詩環太熟悉洛陽的一切了,他思念洛城的環,也懷念洛城的風日,更留戀洛城的春光美景。這首詩與一般“有懷”詩相比,它擴大了“有懷”的范圍。“詩貴出于自心”(《圍爐詩話》),這聯詩正是獨出心裁,“言環之所不能言”。
杜審言這首《春日京中有懷》,結構齊整平密,起承轉合極其自然,虛實相生,波瀾起伏。其藝術手法對后世很有影響。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4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譯文
風和日麗之時泗水的河邊踏青,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釋
春日:春天。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尋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濱:水邊,河邊。
無邊:無邊無際。
光景:風光風景。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春風。
賞析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追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
首句“勝日尋芳泗無濱”:“勝日”,點明天時;“泗無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一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無濱”結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追一時新”,描寫觀賞春追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追”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追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這里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后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追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東風面”,把春氣、春追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追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到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追”,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詩以“總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無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無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無”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無邊光追”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圣道的本意。“東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5
思帝鄉·春日游原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思帝鄉·春日游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田問小路上,誰家少年,如此風流?
若能將身嫁與,誓死到白頭,縱被無情棄,也不羞。
注釋
《思帝鄉》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名。詞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達極盛。
①足:足夠,十分。
②一生休:這一輩子就算了。
③“縱被”兩句:即使被遺棄,也不在乎。
思帝鄉·春日游賞析
這首詞不掩飾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熱情,迫切要求戀愛自由。詞意質樸大膽,很近民歌。
此詞開端之“春日游”三字,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試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節,草木之萌發,昆蟲之起蟄,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春日“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而春游所見之萬紫千紅鶯飛蝶舞之景象也就從而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其感染觸發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滿頭之情勢矣。
“吹”字雖有花片被風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卻并沒有花落春歸的哀感,而卻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下面才一瀉而出毫無假借地寫了“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個上六下三的九字長句,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
韋莊這首小詞雖不必有儒家之修養與楚騷之忠愛的用心,然而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卻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層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6
長命女·春日宴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愿: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
古詩簡介
《長命女·春日宴》是五代十國南唐詞人馮延巳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贈給丈夫,表達了一個賢淑妻子對丈夫的忠貞和“歲歲長相見”的真摯愿望。該詞語言清新明麗,通俗易懂卻能夠表達最真摯的感情。
翻譯/譯文
風和日麗的春天,擺起豐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許三愿:一愿郎君你長壽千歲,二愿我身體永遠康健,三愿我倆如同梁上燕呀,雙雙對對,幸福無邊。
注釋
①長命女:唐教坊曲名用作詞調名。全詞39字,上片三句三仄韻,下片四句仄韻。
②綠酒:古時米酒釀成未濾時,面浮米渣,呈淡綠色,故名。
③妾身:古時女子隊自己的謙稱。
④歲歲:年年,即每年。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年輕女子向她的郎君祝酒陳愿的.詞,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賞析/鑒賞
這首詞實際是祝酒詞,描寫春日開宴時,夫婦雙方祝酒陳愿。前兩愿分別祝郎君與自己長壽健康,第一愿以梁燕雙柄喻夫妻團圓,天長地久。馮詞三愿對于人問恩愛夫婦而苦則相當典型,主人公不求富貴.惟愿夫婦相守長久,意愿雖強而所求不奢,表現了古代女子對美滿生活的追求。
在具體描寫上。本詞不但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抒情,而且通過相應的具體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春日、綠酒、情歌、呢喃燕語,構成了極美的意境,對于愛情的抒寫是極有力的烘托。
整首詞采用婦人口吻,語言清新明麗,語淺情深,可謂做到單純與豐富富、平易與雅致高度統一,深得民歌精髓,化平凡為神奇,藝術效果奇妙。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7
思帝鄉·春日游 唐朝
韋莊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思帝鄉·春日游》譯文
春日踏青郊游,風吹杏花滿頭。原野小徑上是誰家少年,儀表堂堂、風度翩翩。
我想要是能夠嫁給他,這一生也就滿足了。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會后悔。
《思帝鄉·春日游》注釋
題解:《思帝鄉》又名《萬斯年曲》,本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單調三十三至三十六字,平韻。此調金奩集載溫庭筠韋莊詞,注越調(無射商)。該篇押用同一部平韻,韻腳分別是“游”、“頭”、“流”、“休”、“羞”。
陌(mò):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這里泛指道路,野外的道路。陌上,道路之上。年少:即“少年”,小伙子,青年人。
足:程度副詞,很,非常。風流:風度瀟灑,舉止飄逸,灑脫放逸,風雅瀟灑。足風流,猶云十分風流,夠氣派、瀟灑,夠俊俏、多情的。
妾: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謙稱。擬:是定、準、必的意思,與“打算”的用法不盡相同,打算,想要。與:給,這個介詞后面省略了賓語。將身嫁與,把自己嫁給他。
休:此處指心愿得遂后的罷休,喜悅,歡樂。一生休,一輩子就這樣罷了,意思是一生就滿足了,這一輩子也就算了,意謂一生有了依托,一生滿足。
縱:縱然,即便。棄:拋棄,棄置。不能羞:意謂不會感到害羞后悔,即也不在乎。“縱被”二句,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后悔 。
《思帝鄉·春日游》賞析
這首詞寫一個少女的青春的熱情和她對少男的大膽追求,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自白。
它描寫一位天真爛漫、熱情大膽的少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迫切要求婚姻自由,追求愛情和幸福,表現了不顧一切封建倫常大膽追求純真愛情的主題。這首詞通過對少女心理活動的傳神描寫,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健全人格、渴望婚姻自主的女性典型;這個典型在青年男女被剝奪了自由戀愛權利的封建社會里,有著特別的意義。但這種一見鐘情的愛情,由于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礎,縱使剎那間可以爆發出耀眼的火花,若所遇非人也會轉眼歸于毀滅,以致產生不可設想的悲劇,這是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處境所造成的。
此詞是寫游春,有所遇,女遇男;僅是開端“春日游”三個字就極可玩味,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春日”正是感情的春心覺醒的時節,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點明時令是早春,繽紛的杏花花瓣落了游春的姑娘一頭都是,“吹”字在此一句中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而且“吹”字還可表現出一種活潑撩動的感受,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寫出了春光明麗,少女歡快的場面。
前兩句以八個字刻畫出女子在融融春光中萌發了追尋意中人的春心;敘寫至此,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以下由景轉情,情由景生,一位也漫步在原野小徑上的少年公子進入畫面,雖然少女并不認識他,但他那翩翩的風度,飛揚的神采,卻吸引了少女的注目,引起了少女的.愛慕。九字長句“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瀉而出毫無假借,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曰“陌上”,是游春時士女云集之所在;曰“誰家年少”,則表現了期望的真誠與選擇的珍重;更加之以“足風流”,是對于美好多情之預想的最高要求。“足風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也是少女對少年的評價,少女對少年的愛慕之情全由這一“足”字傳出。
因而少女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一個“擬”字,點明這是少女內心的打算。曰“足風流”,曰“一生休”,前一句寫期望之理想,后一句寫自我之奉獻,兩相呼應,極為有力地表現了意志之堅決與感情之深摯。這一個九字長句與上一句的節奏句式全同,都是前面的六字句以兩字為一頓,造成一波三折的氣勢,然后以一個三字句為總結,字字斬釘截鐵,口氣是真摯、誠實、堅定的。這里寫出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然后用“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加重這愛的力量。這種強力的愛慕之情,不僅使她要終身相許,嫁給他,而且即使以后少年公子將她無情地遺棄,她也決無后悔。在“足”字上可見少年風流了,至此猶嫌不夠,還通過“休”和“羞”兩個字,層層加碼地予以強調,寫出了為愛情不惜代價、終身不悔的決心,進一步突出了少年風流之甚,由此足見少女之癡情。結尾處二句殉身無悔的誓詞,正是以其深摯的情意,提高加深了這首小詞的境界,一個真正愿為理想、事業而獻身的人,是為了對它的熱愛,詞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沉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這首詞從字面解釋或直為“一位女子在游春時對一個風流多情男子的向往和期待。”而若從“自比女性”的角度審視,則小詞實際上婉轉地傳達了作者雖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拋逐在西蜀一隅,但此心仍屬故唐的赤子情懷。首句“春日游”自然是對唐王朝鼎盛局面的期許;二句的風流少年乃是暗喻君王;三句的“妾”即屬自比,他是要將終生都托付唐王朝的了,即便如當下的暫被拋別,也是不離不棄——“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態度決絕。
這首詞雖是少女單方面的一見鐘情,然用通俗明快的語言,率真、坦直的感情表達方式和長短錯落、聲情激動的語調,塑造出一個敢于沖破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幸福的少女形象,異常鮮明,逗人喜愛。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和清新明朗的筆調,刻畫這位少女天真爛漫、極富個性的形象,語言質樸而多情韻,在花間詞中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該一首詞純用賦體,直抒胸臆,熱情奔放,淋漓盡致,它用的是長短錯落、聲情激越的句式,選擇的詞調與所表達的內容、感情的強度都很相適,最后以誓言般的三個字短句作結,顯得十分果決干脆,志不可奪。作為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作者敢于道出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詞語,寫出這樣明快決絕的佳篇,不能不歸之于學習民歌的結果。韋莊抒情詞這種真率大膽的作風原本是民間文學的本色,在詞從民間到了文人手中之后慢慢朝向婉約化道路邁進的這個歷史進程中,韋莊詞卻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民間詞的一些特色,十分難能可貴。
《思帝鄉·春日游》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韋莊身經黃巢之亂,轉徙流離,后雖卜居成都(后蜀),官至宰輔,而俯仰今昔,不能無慨于中;《古今詞話》稱韋莊有一個寵愛的姬妾被王建假托教導宮女召入宮而終未放回,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這首詞調寄《思帝鄉》,當是韋莊“托為綺詞”的思唐之作。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8
原文: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里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注釋:
1.裴迪,王維詩友,早年同居終南山,后常伴王維隱居輞川,游覽賦詩,琴樽相樂。新昌里,即新昌坊,在長安朱雀街東自北數第八坊(見《長安志》)。呂逸人:不詳何人。逸人,古代稱隱居之人。遇:會見。
2.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3.一向:從過去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4.絕:斷絕,隔絕。
5.風塵:指塵俗的世事。
6.柳市,漢長安地名。《漢書·游俠傳》載:“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闖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西城萬子夏。”此亦借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7.隱淪:隱士,隱居之人。
8.題凡鳥:典出《世說新語·簡傲》。魏嵇康與呂安兩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對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駕專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呂安來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來迎接。呂安不進屋,只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這個“鳳”字后,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呂安在表揚他。他哪里知道,這個“鳳”字是呂安對他的譏諷,認為嵇喜這個人只不過是一只“凡鳥”而已——“凡”與“鳥”這兩個字合寫,就是“鳳”的繁體字字形。作者在“題凡鳥”前加“不敢”,有兩個意思:一是此次來訪未遇主人;二是贊揚呂逸人家不俗氣。
9.看竹:典出《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見吳中一個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觀賞。到了那里以后,在竹林中諷嘯了很長時間。主人請他坐下,他仿佛沒有聽到。在他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把門關上,留他賞竹,盡歡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未見到主人;二是作者與主人不外,盡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
10.何須:何必,哪里還用。
11.屋里:室內。唐朝杜甫《見螢火》詩:“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前星宿稀。”唐朝姚合《詠破屏風》:“殘雪飛屋里,片水落床頭。”
12.閉戶:閉門,關門。
13.種松:栽種松樹。
14.龍鱗:謂古松軀干如龍鱗。這里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賞析: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后,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里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跡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艷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于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向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于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后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志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并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9
原文:
春日
南北朝: 徐陵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譯文: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岸邊的田野村落籠罩在茫茫暮色中,清澈的江流被霞光輝映得一片絢爛。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狹窄的小徑上不時有橫出的樹枝擋道,偶然掀起的轎簾驚起了低飛的春燕。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下轎漫步在花瓣飄落的山徑上,踏過澗石,流水中時常照出我的身影。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這一幕幕景象,宛如湘水神靈打著花燈車蓋,在靄靄的暮色中從洞庭湖畔回來。
注釋: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斜暉:斜陽的余光。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橫枝度:穿過橫出的樹枝。簾:指轎簾。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承:踩。寫:此指映照。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九枝蓋:指畫有九花的車蓋。九枝,指一干九枝的花燈。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洞庭:湖名,即洞庭湖,在溯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南及西納湘、資、沅、澧(lǐ)四水,北納長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在岳陽城陵磯匯人長江;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
賞析:
此詩前六句實寫暮色蒼茫、水映余暉以及橫枝、驚燕、落花和流水,可謂一片春意盎然;后兩句寫自己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華美的車駕回歸洞庭一樣。此詩視角獨特,實寫美妙之極,想象十分巧妙,且升華了詩的意境。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傍晚有傍晚的好處。此刻,岸邊的田野村落,均為暮色蒼茫所籠罩,顯得既莊嚴又平和。再看那清澈的.江流,碧藍藍的,被西沉的落日所籠罩,輝映得一片絢爛。此種景象,白天則未必能看得到了。起首兩句,以裊裊“岸煙”、清清江流和紅火火的“斜暉”,構成了一幅極美的春景;而且視野平遠、色彩柔和,正適合詩人薄暮出游的悠然之情。
“狹徑橫枝度,簾搖驚燕飛”便畫到近景了,詩人大約是扶轎出游的。當一乘輕轎沿曲曲林徑緩緩而行時,狹窄的小徑上,時有綠嫩的樹枝當轎而出,需要轎夫們小心翼翼披枝向前。時有這鮮翠的疏影綠意映入轎簾,別有一番情趣。山野上還有低飛的春燕,大約以為轎中無人吧,不時飛來窺視上一眼;但當轎簾一動,它們便又疾飛而去,狡黠得很,這都是詩人那左顧右盼、時時掀簾探看的情態。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轎中賞景畢竟礙眼了些,詩人被那美好的暮景所吸引,于是出轎步行。悠然踏春,比轎中覽觀又多了幾分樂趣:當你先走在桃紅李白的路上,晚風吹過,便有翩翩落花飄墜腳前。它們竟是如此多情,仿佛要鋪出一條繽紛的花路,以迎送詩人悠閑步履一般。接著來到清澄澄的水澗,當詩人蹣跚著踏過澗石時,流水中便照見自己衣衫飄拂的清影,如此逼真的情態,再高明的畫手也勾勒不出來。“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兩句,不僅繪景如畫,且色彩濃淡相襯,將詩人披著一身晚霞,行經花徑、水澗的繽紛、清麗之境,表現得輕靈、美妙之極。
身歷其境的詩人,自然更飄飄然了。于是便引出了結尾兩句奇想“流澗寫行衣,何殊九枝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早已聞名;在這樣背景上“薄暮”歸來,頗令人沉醉。但詩人的思致還要“浪漫”些,他讀過《楚辭》,知道屈原《湘夫人》描繪過“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往”、“九疑繽其并迎,靈之來兮如云”的神靈出沒景象。而今,詩人卻欣喜地感到,那繽紛的落花、照影的潤水,伴送他衣衫飄拂的歸來景象,宛然就與湘水神靈打著九枝車蓋、從蒼茫的洞庭湖畔歸去無異。神幻的聯想,把全詩帶入了一個縹緲恍惚的奇境;而詩人,就這樣消隱在春日薄暮的最后一片霞彩中。
此詩前六句為實景:暮色蒼茫、水映余暉以及橫枝、驚燕、落花和流水,可謂一片春意盎然。最后兩句為虛寫:詩人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華美的車駕回歸洞庭一樣。這既是寫美景,更是表達他的由衷喜悅,流露著他對春景的熱愛。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0
春日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憶濂溪老,五畝園思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古詩簡介
《春日》是吳錫疇所作一首感春傷時的七言律詩。它與作者其他純然贊頌田園之樂的作品頗為不同,它隱曲地透露了哀國的憂思。
翻譯/譯文
人生年華一大半已經匆匆過去了,內心有不少隱秘之情難以表達和傾訴。
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我自己卻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
窗外的青草惦記著濂溪老周敦頤,幾畝田園思念著涑水翁司馬光。
我沒有寫招魂賦只能讓屈原去獨自狂嘯了,姑且排上一段春詩來回應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釋
濂溪老:即周敦頤,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
涑水甕:指司馬光,陜州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
賞析/鑒賞
作者吳錫疇,南宋末年人,死后第三年南宋即滅亡。他刻志于學,慕東漢隱士徐穉、茅容之為人。咸淳間,南康守葉閶聘他做白鹿洞書院堂長,他不做,以閑居山林為樂。性喜藝蘭,自號“蘭皋子”,因此就用它來命名自己的文集,寓幽獨自芳之意(事見《四庫全書總目》、《休寧縣志》)。
這首詩的開頭,與宋代許多名家,如蘇軾、秦觀、陳與義等寫《春日》的詩不同,他們都是從寫景入手,而作者卻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這“幽情”究竟是什么?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么!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她渾然一體,隱約朦朧,難以表述,因而使詩人感到郁悶惆悵。
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這一聯由于畫面別具一格。頗受世人的贊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春日詩‘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句,又為方岳所賞,并見于方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頗不乏,岳偶舉其一二耳。蓋其刻意清晰,雖不免偶涉纖巧,而視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則尚能生面別開。”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已。“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濂溪老,指周敦頤。他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采藥、灌花為樂。他曾寫《獨樂園記》,記載了這一悠閑自得的生活。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當“偏愛”解釋。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而《蘭皋集》(宜秋館匯刊宋人集)作“憶”“思”,使詩意單調,面面呆板,詩意索然。
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無賦招魂難獨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表示了對死于異國的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于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說“無賦”,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脫。因為“招魂”不但無濟于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但又怎能從心中消除呢!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實以求解脫。
“幽情”是全詩的主題,起承轉合、凝聚開化,均以此為中心,詩情畫意、主體客體融而為一,造語新穎,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1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譯文: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后初晴,陽光投射在剛剛被雨洗過的蒼翠碧瓦上。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經歷春雨的芍藥花上飽含雨露,仿佛含淚的少女情意脈脈。薔薇橫臥,好似無力低垂,惹人憐愛。
注釋: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jì)光浮瓦碧參差。
絲: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霽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陽光。霽:雨后放晴。 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有情芍(sháo)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芍藥花。春淚:雨點。
賞析:
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征,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后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
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于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凈凈,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艷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兩句詩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艷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后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云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云“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隱晦的反映了詩人由于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2
春日獨酌二首
東風扇淑氣, 水木榮春暉。
白日照綠草, 落花散且飛。
孤云還空山, 眾鳥各已歸。
彼物皆有讬, 吾生獨無依。
對此石上月, 長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緬懷滄州間。
且對一壺酒,澹然萬事閑。
橫琴倚高松,把酒望遠山。
長空去鳥沒,落日孤云還。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顏。
翻譯
東風吹來了美好之氣,水與樹木榮耀著春天的光輝。
太陽照耀著綠草,花兒在枝頭散落飄飛。
孤云在日暮時還回空山,眾鳥也各自還巢而歸。
這些物體都有所寄托,我的殘生卻孤獨無依。
對著這映在石上的月光,無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長歌沉醉。
我曾有修煉成仙的向往,也緬懷隱居江湖之間。
現在惟有對著面前的這壺酒,淡然萬事而落得孤閑。
倚著高松且將弦琴橫放,把著酒杯佇望著遠山。
飛鳥在長空中飛盡,孤云在落日中回還。
只是悲傷我老衰如同這光景已晚,轉眼間已成了凋悴的容顏。
注釋
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誤。春暉,《太平御覽》卷九九二晉傅咸《款冬花賦》:“華艷春暉,既麗且姝。”
彼物二句:陶淵明《詠貧士》
詩:“萬族各有讬,孤云獨無依。”
歌醉:蕭本、玉本、郭本、劉本、嚴評本、全唐詩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詩本注云:“一作歌醉。”
紫霞想:謂升仙。陸機《前緩聲歌》:“輕舉乘紫霞。”
滄州間:謂隱居江湖。
且:蕭本、玉本、郭本、劉本、朱本、嚴評本、全唐詩本俱作思。
全唐詩本注:“一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謂時間短暫。《晉書·裴楷傳》:“雖車馬器服,宿昔之間,便以施諸貧乏。”秋顏,老衰的容顏。
創作背景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冬李白因貧病來投當涂令李陽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轉,起居有能,但終因年老、求仙不得而產生“吾生無依”的孤獨。這組詩即創作于此時。詹本云:“第二首云:‘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顏。’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詩于開元二十五年,謂:‘似本年閑居安陸時作。’恐非。”
賞析
這兩首詩抒寫詩人對美好春光的愛惜之情,表達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產生的孤獨之意。
第一首詩前四句寫作者對春天美景的愛惜,也抒發作者對生命的感慨。東風吹來美好之氣遍于天地之間,樹木在春光中欣欣向榮。燦爛的陽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綠。但到了暮春之時,花朵散落飛揚,因此感嘆自然規律的`不可轉移。后六句從日暮時孤云眾鳥各有所歸,想到自然中的萬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卻漂泊無依。因此舉杯對著石上之月,邀之共飲,以達長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調既是感傷,也是豁達。
第二首詩開頭說自己原有隱居之意,想象自己對著一壺酒,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接著具體描繪隱居的生活圖景:“橫琴倚高松,把酒望遠山。長空去鳥沒,落日孤云還。”這幾句滿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維的詩境。最后筆鋒一轉,發出時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嘆,隱含了理想抱負難以實現的悲情。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3
原文: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鐘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云輧。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注釋: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將手語:意思是弦與手摩擦而成聲。
③《升天行》:古樂府名。
④天池:指御園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傳說有三十六天帝。
⑥鎬京:西周武王建都鎬京,在長安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后遺址淪陷。這里代指國都。
翻譯:
皇宮深深樓閣高聳云霄,金色的蛟龍盤旋在堂前華麗的柱子上,美女們在窗前化妝打扮,玉手撫動琴弦,美妙的箏聲隨春風吹落,傳入游樂的君王的耳里,這應該是那首《升天行》吧。泛舟在白蓮池上,如蓬萊仙境一般,樓船劃破湖面急促前進,驚起陣陣波浪。眾多的`宮女們奏起音樂唱起歌曲,敲打鐘鼓的聲音都要使宮殿轟倒。這是多么壯觀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場面呀。只要君王于民休養生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駕著彩云翩然而下。但皇帝不愿意隨他們而去,寧愿留在人間。皇帝豈能像軒轅氏那樣,乘龍飛天而去,不顧他的子民,獨自來往于青天之上?小臣我祝愿皇帝壽比南山,陛下的英名萬古流芳。
賞析:
《春日行》,時景二十五曲之一,本詠春游,李白擬作詠君王游樂之詞。唐玄宗春日泛游白蓮池,召李白作辭。時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興而作。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14
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
朝代:宋代
作者:程顥
原文: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注解:
此明道先生自詠其閑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煙淡蕩,風日輕清,時當近午,天氣融和。傍隨于花柳之間,憑眺于山川之際,正喜眼前風景,會心自樂,恐時人不識,謂余偷閑學少年之游蕩也。
O宋程顥,字伯淳,洛陽人。謚明道先生,,從祀孔子廟庭。
①云淡:云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午天:指中午。
②傍花隨柳:傍隨于花柳之間。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隨,沿著。川:瀑布或河畔。
③時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④將謂:就以為。將:乃,于是,就。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
譯文:
云淡、風輕、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處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是誰知道我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我像年輕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寫云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機;第三句是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并非學少年偷閑春游,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全詩表達了理學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閑適恬靜的意境。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寫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故鄉的懷念。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4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07-22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01-16
春日原文,翻譯,賞析06-09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0-23
春日朱熹原文翻譯及賞析04-12
【精】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3-13
【薦】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03-13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熱】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