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的比較,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參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斗,戰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注釋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時令,氣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團結。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城:內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環:包圍。
之:代這座城而:連詞表轉折。
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而:連詞表遞進。
天時:指有利于攻戰的自然氣候條件。
是:這。
也:表判斷語氣,“是”。
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
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堅利:堅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糧食。
多:充足。
委:拋棄。
而:然后去:離開。
之:代詞,代“城”。
是:代詞,
這故:所以。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以:憑借。
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
封疆:疆界、邊境。
固:使鞏固。
國:國防。
山溪:山河。
險:險要的地理環境。
威:威服。
以:憑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鎧甲”,比喻“武力、軍事”。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達極點。
畔:通“叛”,背叛。
之:意思是“到、到達”。
至:意思是“極點”。
順:歸順,服從。
以:憑借。
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勝:取得勝利。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異義
。1)城
古義:內城
今義:城市
。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塘
(3)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5)親戚
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
古義:這里用作動詞,限制。
今義:地域
。8)是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9)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度,季節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時候
。4)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去死肌,殺三蟲: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遠離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別處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也:距離
(6)勝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盡,完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擔,能承受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
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
君子固窮:安守,堅守
。8)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
(10)而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環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特殊句式
判斷句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問題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后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寫作特色
。1)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叭镏,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戰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俺歉摺、“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最后一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2、家和萬事興。
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4、眾人拾柴火焰高。
5、團結就是力量。
6、人心齊,泰山移。
7、一雙筷子輕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
整體把握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叭撕汀,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注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釋是:“民和為貴,貴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笨梢娺@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注,很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并列的雙重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后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了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了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解析
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這是富于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睹献印す珜O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么不戰,一戰必勝。
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于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后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戰必勝矣”的主要原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圍著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氣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地去,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于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的條件),攻打內外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注釋
。1)[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3)[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4)[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城:內城。[城非不高也]城墻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6)[環]包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轉折。
(11)[是]這。
。12)[也]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池]護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它,代“城”。
。23)[故]所以。
。24)[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憑借。
。26)[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疆,邊疆。界,界限。
。27)[固]鞏固。
。28)[國]國防。
。29)[山溪]山河。
(30)[威]震懾,樹立威望。
(31)[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2)[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3)[寡]少。
(34)[之至]到達極點。
(35)[畔]通“叛”,背叛。
(36)[順]歸順,服從
。37)[以]憑借。
(38)[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9)[故]所以。
(40)[有]表示假設的語氣,要么,或者。
簡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運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 3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孟子說:“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所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利,但是不能取勝的原因,是有利作戰的天氣時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供給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棄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會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連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夠勝利。”
注釋
。1)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2)七里之郭:方圓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3)環:圍。
(4)池:護城河。
。5)如:比得上
。6)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7)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
(9)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固,使......鞏固。(動詞的使動用法)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12)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
。13)至:極點
。14)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15)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16)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賞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較組成。中間兩個“不如”相連,表示了遞進關系,一個比一個重要。這樣提出論點,更顯得觀點鮮明。
第二段,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設置占天時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為例,比較“天時”于“地利”的重要!叭镏,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攻;“環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斗的主動權;“而不勝”說明攻方失敗。
戰斗會以弱者勝、強者敗告終,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勢,但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這樣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第三段,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擁有良好的地理條件而終不能守為例,比較“地利”與“人和”的輕重!俺歉摺、“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勝,這就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將上文提出的觀點承接下來,展開論說。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論斷里。
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這個論斷指出了“人和”的實質。接著又進一步推論,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作結,將“人和”的重要意義論說得十分透徹,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且運用大量排比,增強語勢,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創作背景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出身于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后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考。
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父,與母親過活。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一怒斷機。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泵献臃磳娌馉,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彼J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作者介紹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
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所著,為《孟子》七篇,南宋時朱熹開始將《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03-0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賞析02-2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賞析05-2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的翻譯及賞析05-15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07-2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注釋11-28
[推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譯9篇03-0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譯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