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古詩簡介
《送柴侍御》是盛唐時期,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御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翻譯/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注釋
⑴侍御:官職名。
⑵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⑶離傷:離別的傷感。
⑷兩鄉: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賞析/鑒賞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么這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讀者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一說太原人),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大臣。
王昌齡于開元十五年(727年),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縣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貶謫嶺南。次年,由嶺南北返長安,并在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后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其詩境雄渾開闊,自成一格。明王世貞論盛唐七絕時,認為只有王昌齡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王昌齡的邊塞詩,慷慨豪邁,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后人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文集六卷,編詩四卷。主要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閨怨》等。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08-09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5-15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2篇03-31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3-15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精品]08-02
送柴侍御原文及賞析【集合】07-26
送柴侍御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2篇)06-02
《送柴侍御》翻譯及鑒賞07-02
《送柴侍御》原文注釋及作者介紹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