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原文、翻譯、賞析匯編15篇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
《江南春絕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江,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韻譯
遼闊的千里江南春景美如畫,鶯歌燕舞綠葉映襯鮮艷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賞析
這首《江南春絕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像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只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
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
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杜牧特別擅長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絕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有沒有借古諷今是分歧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處時代的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或認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達對統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的憂慮;或認為主旨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佛寺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他們認為晚唐詩人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這首詩只是描繪了江南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了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2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譯文: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歌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翻譯: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那么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4
梅花(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
唯有春風最相惜,一年一度一歸來。
《梅花》譯文
玉石做的門堂前有一棵梅花樹,梅樹花謝花開,卻不知為誰而開為誰而謝。
年復一年,不見旁人相惜,唯獨那吹拂的春風,每年歸來相探。
《梅花》注釋
唯有:只有,唯獨。
《梅花》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很有《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自憐之意,后兩句的春風一年一度的相惜,有傳達出一種惆悵和無奈之感,但是還是有感謝之意在,或許花落花開不為春風,但是春風卻依然牽掛。作者的惆悵自憐情懷顯露無疑,孤芳難自賞,唯有春風來。詩句當中自然也有對春風的感激。
鑒賞這是一首集句詩,即集合前人詩句而成。集句體詩,始于漢魏間詩人應璩、傅咸,唐人稱為“四體”, 至宋時盛行。王安石最為擅長,能因難見巧,信手拈來,頃刻而就。這首“梅花”絕句(《王文公文集》卷七九題作《送吳顯道》),系截取唐宋四位詩人的詩句,經過巧妙組合,賦予新意,而又辭氣相屬,如出己手,無牽強湊合的痕跡。 “白玉堂前一樹梅”,出自唐代詩人蔣維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兒家門戶尋常閉,春色因何入得來?”(《唐人萬首絕句》卷十二)“為誰零落為誰開”乃是唐代詩人嚴憚《惜花》中的一句:“春光搏扔歸何處,更向花前把一杯。盡日問花花不語,為誰零落為誰開?”
(同前卷三七)而“唯有春風最相惜”則是唐代詩人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中的詩句:“水邊楊柳曲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唯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人萬首絕句》卷二五)最后一句“一年一度一歸來”則出自宋初瞻光茂妻的《寄遠》:“錦江江上探春回,消盡寒冰落盡梅。爭得兒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歸來。”(《宋詩記事》卷八九)詩中的梅花,既有“零落”又有“開”,表明了詩人對萬事萬物變化無常的'感受,讓讀者在看到花木零落的同時,又欣賞到梅花迎春、春光明媚的景色。一年一度的冬去春來,讓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運行規律。這首詩主要是借原詩句所包含的情緒色彩和象征意蘊,來顯示與烘托一種朦朧迷離的內在心境。晚年的王安石心境確實有所變化,從傾向改造世俗社會轉向追求個體生命的價值,從為人轉向為己,個人的自由在他心目中更加重要。他已經超越了世俗與入世的分別,體會解脫的自在,體會融入自然的恬靜,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5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宋代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注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詩前兩句敘事。寫年老的詩人,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古木陰下,他上了岸,拄著拐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杰《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盡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于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志南這首詩,語語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充分注意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富有情趣,所以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贊賞。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6
作品簡介
《絕句·游子春衫已試單》是宋代吳濤的作品。此詩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體現了春與夏之交的乍暖忽寒氣候特點,表達了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作品原文
絕句
游子春衫已試單⑴,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⑵,又作東風十日寒⑶。
作品注釋
⑴游子:指離家遠游之人。春衫:單薄的春裝。試:嘗試。
⑵歇:停,這里指蛙畏寒而聲息全無。
⑶作:起。
作品譯文
離家遠游之人試著換上了單薄的春衣,枝頭的桃花已凋謝,野生的梅子已經發酸。
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鳴聲停止了,原來是東風又起,帶來了數日的寒冷。
作品鑒賞
詩人頗善于選擇人的典型形象。開頭寫氣候之乍暖,并點示出春與夏之交的季節。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先從視覺角度寫“游子春衫”、“桃花飛盡”,再從味覺角度寫“野梅酸”,預示春去夏來,天氣轉暖;接著從聽覺與觸覺的角度,以蛙聲停歇與東風之寒寫出氣候忽然轉冷。
前兩句寫“游子春衫”,游子長年在外,對氣候冷暖的變化最易感知。此時游子脫去冬衣而換上單薄的“春衫”,這個視覺形象反映出氣候的溫煦,又給人一種舒服、輕松的美感。一個“試”字寫出游子的'心理狀態,寓有因氣溫不穩定而嘗試之意,也為后面的“又作東風十日寒”埋下伏筆。次寫“桃花”和“野梅”。桃花于仲春開放,但此時已“飛盡”;梅花于初春開放,夏初結梅子,此時則“野梅酸”,二物皆足以顯示江南三四月的特征。寫桃花,仍從視覺角度,不僅“桃花”二字有色彩感,“盡”前冠以“飛”,又顯示了動態美。寫梅則從味覺角度,一個“酸”字,足使口舌生津。這兩句寫氣侯乍暖,點出春與夏之交的季節。
本來春去夏來,天氣轉暖,自然也蛙鳴悠揚,到第三句詩意陡然一轉,詩人生疑,不知為何蛙聲一夜之間全部停歇,末句解開謎底,原來是天氣轉冷。這樣寫使詩歌結構上起承轉合曲折有致(峰回路轉、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別開生面),豐富了詩歌的意境。
后兩句寫忽寒。詩人審美感受相當細膩,也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怪來一夜蛙聲歇”,這是從聽覺角度落墨,寫氣候忽冷。詩人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先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前兩天氣候乍暖時,田蛙也為之歡欣歌唱,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聲歇”,確令人感到“怪”。“又作東風十日寒”:原來是氣溫又變寒,青蛙于氣溫變化極敏感,他們躲進洞里,聲息全無,正顯示著“東風十日寒”。此句又從觸覺角度來寫。“十日”與“一夜”相對,時間更長,但畢竟已是“東風”,此“寒”自是強弩之末,不必為之生畏。
這首詩純然寫春與夏之交人們對乍暖還寒氣候的體驗,未必有什么寓意寄托。但選材精到,體驗細致,有跌宕曲折之致。特別是注意全面調動各種審美感覺,從視覺、味覺、聽覺、觸覺等角度進行描寫,使詩的意境顯出多層次,多側面,具有立體感,給人以更豐富的美感。語句清晰,體驗真切。通過典型細節和景物描寫,表現游子對季候變化特別敏感的某種心理。
作者簡介
吳濤,生卒年不詳,字德邵,崇仁(今屬江西)人。是宋高宗紹興年間著名隱士環溪先生吳沆的大哥。全宋詩收入其詩四首:《絕句》《山居》《在杭日作》《仲春》。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7
夏日絕句
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
鹿蔥解插纖長柄,金鳳仍開最小花。
古詩簡介
《夏日絕句》是宋朝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翻譯/譯文
冬天帶著雪花漸漸遠去,春姑娘踏著冬的腳印悄然到來。
竹子先綠了,經過了冬雪的刷洗,變的'更加翠綠,帶著竹葉的清香,帶著迷人的翠綠,帶著醉人的歌聲,愉快茁壯的成長。風帶著春的氣息飄了過來,竹林間露出了縫隙,咦?竹林間怎么有一點紅?原來這青翠欲滴的竹林間還有一棵桃花。花開得很旺盛,有粉的,也有白的。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有時還會引來幾只蜜蜂呢!江水早已融化,瞧,小鴨子們搖搖晃晃的走來了,一下子跳下江,在水里嬉戲、玩耍。河水暖暖地,跟著鴨子嘎嘎地鬧著,多快活呀。我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一步,蔞蒿和蘆葦的幼芽攔住我,不滿地提醒我,不要忽視了他們的存在。是啊,怎么能忽視了他們的存在呢?他們可是春天忠誠的使者呀。漁民們從我身后經過,高興地談論著河豚。原來,河豚快要上市了。
春天是美人,冰肌玉膚是美麗的。春天是一碗美酒,輕嘗一口,便醉倒在東風里‥‥‥
賞析/鑒賞
楊萬里的這首《夏日絕句》語言明白流暢。開頭兩句說明春天與夏天的景物各有其佳妙之處,春天固然到處百花爭妍,夏天也是遍地花草芳香。后兩句描寫了兩種花,“鹿蔥”就是夏水仙,在盛夏時能開出淡紫紅色或淡粉色且有香氣的花朵;金鳳就是鳳仙花,也是在夏天開放,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紅、紫、黃等多種,有的品種同一株上能開數種顏色的花朵。這兩句寫景形象,對仗工整,通過兩種夏季比較有代表性的花草印證了前面的說法,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8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釋志南〔宋代〕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杏花時節的蒙蒙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吹拂著臉龐的微風已感覺不到寒意,嫩綠的柳條隨風舞動,格外輕飏。
注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開時節的雨。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游覽的過程,運用擬對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說:我前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際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游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并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說藜杖扶著我,將杖擬對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說:我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游興很濃。其實前乘船途中,他已經前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前又徒步游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對。
上兩句主要寫春游經過,于春游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前后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對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前“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杖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對。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對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杰《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悅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對如聞似見。盡管前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對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于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對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對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對。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煉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游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虬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游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么?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里、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里,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里,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9
午枕(七言絕句) 宋朝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
窺人鳥喚悠揚夢,隔水山供宛轉愁。
《午枕》譯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涼如水波欲流,斜陽已照著花枝,將婆娑紅影映上我的簾鉤。
窺視人的小鳥聲聲啼鳴,驚起飄忽的夢,它去得悠悠。只看見水那邊青山重重疊疊,引惹起心頭深隱難言的清愁。
《午枕》注釋
午枕:即午睡:
簟(diàn):竹席。
紅影:紅色的花影。
悠揚:飄忽不定。
供(gōng):引起。宛轉:纏綿,難以名狀。
《午枕》賞析
這首詩將午睡醒來、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間感受和心理的復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詩的首句寫春日午睡時將睡未睡的感覺,“花前”點出是春天季節,又照應下句的“紅影”;“簟欲流”既指臥席波浪形的花紋,又指竹席光滑清涼如水,睡意朦朧間,仿佛感到竹席變成了緩緩流動的波浪,十分愜意。次句寫睡醒之感,這一覺睡得舒適漫長,醒來時只見花影投射到簾鉤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會遮住簾鉤,故而可看出此時日光已經西移,“催”字表達出驚訝時光過得飛快的心理感覺,又從側面形容夢之酣暢。
三、四句寫醒來后心理的落差和變化,醒來耳中聽得鳥鳴,卻懷疑美夢正是被鳥鳴喚醒,尋聲望去,似乎鳥兒也在窺望自己,于是主觀感情傾向認為是鳥兒有意喚醒自己,心頭生起一種惆悵之感,再往遠處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簾,于是愁緒變得更無窮無盡了。“青山”在這里可說是現實生活的.象征,因為它穩定不變并朝夕與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識到令人迷戀的夢已飄遠,思緒猛然回到現實中,定叫作者愁腸宛轉。
理想和現實是人類永無休止的矛盾:人類不斷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現實總有極大的差距:人類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但永遠不可能到達完美的理想境界: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不盡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歷史。無論是美好的“悠揚夢”,還是象征意義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沖突的心境構成了審美境界。這種審美境界因符合人類心理深層中的企戀心態,而獲得了審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從藝術上看,“悠揚夢”給人以美的朦朧感,“隔水山”則展示了美的距離感。從審美的欣賞角度看,朦朧感和距離感有助于增強關感。加上句法新穎,對仗工整,聲情和語意渾然一體,令人擊節嘆賞。
當然,此詩的前二句也是相當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紅影”,或寫出幻覺中的動感,或將太陽擬人化,煉字琢句新鮮獨創,雅麗精絕。全詩轉折自然,委婉含蓄,體現一種整體的美,令人味之不盡。
《午枕》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當時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一日午睡醒來間春光動人便作此詩。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0
銅官山醉后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
應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應須一作:要)
譯文
我愛銅官山,這里樂無窮,住它千年也不想離開。
我要天天長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鑒賞
李白在這首絕句里,贊美銅官山、五松山雄渾雋秀,抒發了“千年未擬還”、“拂盡五松山”的'眷戀之情,堪稱千古絕唱。銅官山在安徽的銅陵,銅陵產銅。從“千年未擬還”出發理解“銅官樂”,當指詩人在銅官山所享受到的快樂。五松山亦在銅陵。酒醉以后,詩人興奮地舞之蹈之,詩人舞蹈起來長袖飄拂,可以拂盡五松山,可見詩人豪氣之博大。有酒可樂,詩人就不想再回長安去了,那自然是不愿低頭折腰事權貴的傲慢者的心態,同時也是壯志難酬,滿腹才華無處發揮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態。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1
作品原文
初入淮河四絕句
楊萬里
其一
船離洪澤岸頭沙⑴,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⑵,中流以北即天涯⑶!
其二
劉岳張韓宣國威⑷,趙張二相筑皇基⑸。
長淮咫尺分南北⑹,淚濕秋風欲怨誰?
其三
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⑻。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作品注釋
⑴洪澤:洪澤湖。
⑵桑乾:亦作“桑干”。桑干河為永定河上游。桑干河流域當時已淪入金人之手。
⑶中流:指淮河的中流線,為宋、金的分界線。
⑷劉岳張韓: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
⑸趙張:趙鼎和張俊。
⑹咫(zhǐ)尺:周制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形容距離近。
⑺為(wéi):做。
⑻王人:帝王的使者。
作品譯文
其一
船離開洪澤湖岸邊,到了淮河后心情就變得很不好。何必說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算塞北邊境呢,淮河中流線以北就已經天盡頭了!
其二
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眾將抗金宣示了國威,趙鼎和張俊二賢相奠定了國家基業。淮河兩岸咫尺之間南北分裂,秋風中灑淚應該怨恨誰?
其三
淮河中的舟船相背而馳,連激起的波痕接觸一下也難以做到。只能看到天上的鷗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南北岸之間飛翔。
其四
中原的父老們沒說一句客套話,遇到我這個皇帝使者便訴說不能忍受金朝壓迫之苦。反而是不會說話的鴻雁,還能夠一年一度回到江南。
創作背景
淳熙十六年(1189)冬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來的“賀正使”(互賀新年的使者),這組詩是他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當時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后觸景傷懷所寫的四首絕句。詩題中的淮河,是宋高宗時期“紹興和議”所規定的宋金分界線,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被全部割讓給金國。
作品鑒賞
第一首寫詩人入淮時的心情。首兩句總起、入題。交代了出使的行程和抑郁的心情,為這一組詩奠定了基調。詩人離開洪澤湖之沙岸一進入淮河,胸懷就煩亂、騷動,這是因為昔日國中流水今日已為邊境界線。這兩句寫出了南宋人面對長淮時心理上獨特的變化。后兩句寫感慨,是“意不佳”的原因之一。“桑乾”即永定河上游的桑乾河,在今山西省北部與河北省的西北部,唐代這里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交接處。唐代詩人雍陶《渡桑乾水》一詩有“南客豈曾諳塞北,年年唯見雁飛回”之句,表示過了桑乾河才是中國的“塞北”的意思。劉皂《渡桑乾》也有“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之句。在北宋,蘇轍元祐五年在出使契丹回國離開遼境時所寫的《渡桑乾》一詩中仍曾這樣寫道:“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話白溝一惆悵。”正因為前人有過那樣的邊境觀念,所以現在作者說“何必”,表面看來似乎是不滿于前人的看法,其實詩人正是通過這種不滿的語氣在今不如昔的對比中表達對江山半壁的哀惋和對朝廷偏安的怨恨,這是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天涯”原指極遠的地方,這里指宋、金以淮河為界的邊境線。這兩句是說:何必要到遙遠的桑乾河才是塞北邊境呢,而今淮河以北不就是天的盡頭了么!詩人說桑乾用“遠”字,稱準河卻用“天涯”,一方面強調了淮河的邊界意念、一方面渲染了淮河的遙遠。這種渲染進一步表達了作者對南宋王朝心理上棄北逃南、政策上妥協投降,視國土淪陷于不顧,置中原人民于不救的哀怨和不滿。
第二首是對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譴責。南宋初年的名將劉錡、岳飛、張俊、韓世忠,力主抗金,屢建功勛。趙、張指趙鼎和張俊,都在南宋前期兩度任相,重用岳、韓,奠定南宋基業。詩人在這里采取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第三句來了一個陡轉到反面,而今竟然出現了“長淮咫尺分南北”的奇恥大辱的結果。前面的因和這里的果似乎產生了明顯的矛盾,再加上結尾的“欲怨誰”一語,更是發人深思: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該由誰來負責?當時以高宗趙構和秦檜為首的`主和派貶、殺抗金將領,這怎能不使人在肅殺的“秋風”中涕淚滿襟呢!詩人的滿懣之情,以婉語微諷,曲折道出,顯得更為深沉。
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興,以抒發感慨。淮河兩岸舟船背馳而去,了無關涉;一過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設之界。這里最幸運的要數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鷗鷺了,只有它們才能北去南來,任意飛翔。兩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見。“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難為”三字,凝聚著作者的深沉感喟。含思婉轉,頗具匠心。詩人采取了虛實相生的寫法,前兩句實寫淮河兩岸舟船背弛、波痕接觸也難以做到,虛寫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后兩句實寫鷗鷺可以南北自由飛翔,虛寫作者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第四首寫中原父老不堪忍受金朝統治之苦以及他們對南宋朝廷的向往,感慨更為深沉。前兩句說中原父老見到“王人”像遇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滔滔不絕地訴說不堪忍受金朝壓迫之苦。“莫空談”中一個“莫”字,即排除了一切泛泛的應酬客套話。他們向使者談的話題都集中在“訴不堪”這一點上。這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并非實事。因為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可能直接跟遺民通話,中原父老更不會面對面地向南使“訴不堪”。但是中原遺民向往南宋朝廷之心卻用各種方式來表白。此詩所表達的中原父老的故國情思,雖非實事,但確是實情。這里的弦外之音是對南宋小朝廷的強烈譴責,以率直的方式表現了曲折的心思,讀來宛轉有致。后兩句借羨慕能南飛的鴻雁來表達遺民們對故國的向往。“卻是”為反是、倒是之意:羨慕的是鴻雁一年一度的南歸;遺憾的是鴻雁不解人意,不能代為傳達這故國之情。真是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初入淮河四絕句》以“意不佳”為貫穿全組詩的感情主線:有“長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的沉痛感喟;也有“北去南來自在飛”“一年一度到江南”的向往和痛苦。前兩首側重于詩人主觀感情的抒寫,后兩首則為淮河兩岸人民、特別是中原遺民代言,主題鮮明。全詩寓悲憤于和婉,把悲憤之情寄托在客觀景物的敘寫之中怨而不怒,風格沉郁,語言平易自然,時用口語。這些都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任永州零陵丞,從張浚學。浚勉以正心誠意,遂以誠齋為號。孝宗初,知奉新縣,召為國子監博士,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歷仕光宗、寧宗朝,以寶謨閣學士致仕。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2
作品原文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品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作品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作品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至今”兩字從時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與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3
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翻譯
碧綠的江水把鳥兒的羽毛映襯得更加潔白,山色青翠欲滴,紅艷的野花似乎將要燃燒起來。
今年春天眼看著又要過去了,我返回故鄉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注釋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將要燒起來,這里是形容鮮紅的顏色。
欲:好像。
何日:什么時候。
歸年:回去的時候。
鑒賞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描寫出了暮春時的.美麗景色,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創作背景
這是《絕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詩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廣德二年)暮春,當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鑒賞二
這是杜甫客居四川時寫的一首抒情小詩,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春光圖,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心中沉重的鄉思。
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烏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涂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
后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并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涌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本詩的藝術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寫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長。其次是以敘景寄鄉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卻透露出詩人的懷鄉愁思。言婉意深,獨具風致。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4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古詩翻譯」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詩句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窗含西嶺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全詩賞析」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絕句》中的第三首。公元761年,杜甫在聽聞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后所作。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詩人對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后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反映了詩人因見吳船而想念故鄉的情懷。
安史之亂時,詩人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聽聞后便寫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
末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7]
詩的上聯是一組對仗句。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
詩的下聯也由對仗句構成,上句寫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所以積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氣不好時見不到,只有空氣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見。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近在目前。觀賞到如此難得見到的美景,詩人心情的舒暢不言而喻。下句再寫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見的,但“萬里船”三字卻意味深長。因為它們來自“東吳”。當人們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開行,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時,就會覺得很不平常。因為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詩人也可“青春作伴好還鄉”了,怎不叫人喜上心頭呢?“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詩人有意無意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何等開闊!
杜甫的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海棠悟詩」
我之所以想起了唐代詩人的這首《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在丹東鴨綠江邊拍到了一行白鷺,所以很自然想起了這首詩的前兩句。
進入八月中旬,漫步在家鄉丹東鴨綠江邊,會看到許多的白鷺在江邊休閑、覓食,人與鳥和諧相處,真是鴨綠江邊一道美麗的風景。
鴨綠江全長795公里,丹東這一段離黃海很近,所以丹東的鴨綠江水是半日潮。
江水快漲潮時,看到許多的白鷺和蒼鷺站在江中一個沙灘上,隨著江水的上漲,沙灘一點一點變小,鷺鳥一只一只飛走;過了一段時間,沙灘已經被江水淹沒,還有七只白鷺站立在江中,這時過來一只大船,浪一點一點涌過來時,我抓拍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瞬間。
回家整理照片,看到了“一行白鷺上青天”,使我想起兩個黃鸝,于是開始找黃鸝鳥的片。
這兩年,我拍了許多鳥,但對黃鸝鳥的印象特別深,因為它鳴聲圓潤嘹亮,非常清脆,極其優美,十分悅耳動聽。拍鳥的人知道,黃鶯鳥非常不好拍,它特別機警,一晃就不見了,往往是只聞美聲,不見其影。我在丹東的前陽拍到了一次,在新疆的魔術林拍到了一次,可惜拍的都不理想,因為當發現它時,根本沒機會考慮構圖和曝光,它就不見蹤影了。
現在細想,杜甫真是有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他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太美了,使人想起林中黃鸝悅耳的鳴聲和空中白鷺優美的舞姿,真是千古絕句啊!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5
原文
唐代 杜甫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譯文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漫入草亭。
“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的根在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釋
藥條藥甲:指種植的藥材。王嗣奭《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無此語,仇兆鰲當另有所據。
“色過”句:言藥圃之大。杜甫患多種疾病,故所到之處需種藥以療疾。
隙地:干裂的土地。成形:指藥材之根所成的形狀,如人參成人形,茯苓成禽獸形等。
賞析
這首詩賦藥圃。前兩句寫藥圃景色,種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后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于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這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學的認識。此章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注:“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說:“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于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杜甫雖因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著“不測風云”,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 人的消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3-22
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08-02
《夏日絕句》原文及翻譯賞析11-23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1-15
《夏日絕句》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1-21
梅花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7-06
屏風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07-05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賞析11-18
夏日絕句原文、翻譯及賞析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