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9-21 12:06:18 古籍 我要投稿

【熱門】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熱門】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梅花開到九分原文

  亞枝低拂碧窗紗,鏤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憐處士已無家。

  翻譯

  梅樹花枝低垂輕拂綠色窗紗,花朵似鏤月烘霞漸漸盛開,美麗的無以復加。

  希望你永開九分與以梅為妻的林和靖長相伴,只可惜處士已無家可歸。

  注釋

  鏤云:寫花的質感輕盈勻薄。

  烘霞:寫花的顏色艷麗鮮明。

  祝:祝愿。

  汝:你。

  賞析

  “梅花開到九分”這個題目就很有意思。如開到十分,便是全盛了。古人很早就明白滿招損,盈必虧,物極必反的道理。全盛的梅花接著便會凋零的。所以慧心的詩人寧愿花只半放,以蓄其開勢,有道是:“山腳山腰盡白云,晴香蒸處畫氤氳。天公領略詩人意,不遣花開到十分。”(元璟《馬家山》)花取半放,詩亦取不盡,是其妙處。葉燮詩亦從九分著意,寓惜花之心情,是一首富于情韻之作。

  “亞枝低拂碧窗紗,鏤云烘霞日日加。”二句寫作者窗外園中之梅,花開日盛。“亞枝低拂”句雖是寫臨窗梅樹,沒有清淺的溪水 ,卻仍具有疏影橫斜之意。詩人形容花色有明艷,常引云霞為喻,“鏤云”偏重寫花的質感輕盈勻薄,“烘霞”偏重寫花的顏色艷麗鮮明。“日日加”則是從含蕊到吐放,漸漸盛開,不覺已“開到九分”。再下去便要開到全盛即“十分”。開到十分的花朵固然美麗無以復加,但詩人還是寧愿它保持九分的勢頭,接下去便寫這種祝愿。

  “祝汝一分留作伴”,這也就是“不遣花開到十分”的意思。留一分保持九分,就可以長久與人作伴了。至于留誰作伴,那是語有出典的。蓋宋代處士林逋,杭州人,少孤,力學而刻意不仕,結廬西湖孤山。時人高其志識,賜謚和靖先生。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蓄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梅妻鶴子。“祝汝一分留作伴”便是就以梅為妻的林和靖作想,然而林和靖早已作古,故末句云:“可憐處士已無家”。處士既已無家,那么梅花還留一分何為呢?所以末句實際上又暗含對第三句的否定。其實花開花落,自有規律,“祝汝一分留作伴”只是主觀上的美好想法。無論處士有家無家,梅花既開到九分,也就會開到十分,其花期已就過得差不多了。而詩中卻從梅花的有伴無伴,處士的有家無家作想,寫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嘆。也就將詩人的惜花心情,于此曲曲傳出,極富情致,幾令人“不忍卒讀”。所以高妙。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譯

  梅花開滿了路邊,亭亭而立,花容艷麗;未到時節就開放了,散發著濃郁的芳香。

  嫦娥與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樣子;青霄玉女之冷峭勝過了嚴霜。

  手中空握滿把的梅花,卻不知寄往何方;與梅花傷心離別的時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憤欲絕。

  梅花為了誰造成了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

  注釋

  匝路亭亭艷:匝路,圍繞著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樣子。

  非時裛裛香:非時,不合時宜,農歷十,一月不是開花的時節,梅花卻開了,所以說“非時”;裛裛,氣味郁盛的樣子。

  素娥惟與月:素娥,嫦娥;惟與,只給。

  青女:霜神。

  贈遠虛盈手:贈遠,折梅寄贈遠方的親朋;虛,空;盈手,滿手。

  傷離適斷腸:傷離,因為離別而感傷;適,正。

  早秀:早開花。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為迎接新年而開花芬芳。

  鑒賞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一開頭就奇峰突起,呈現異彩。裛裛,香氣盛貌。雖然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氣沁人,可是梅花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便顯得很不適時宜。這正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的感情通過詠梅來表達。作者的品格才華,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艷”、“裛裛香”。作者牽涉到牛李黨爭中去,從而受到排擠,以及長期在過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處非其地。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二句清怨凄楚,別開意境。同是月下賞梅,作者沒有發出“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贊嘆,把梅花比作風姿姣好的美人;也沒有抒寫“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一類的頌詞,贊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獨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青女”的“不饒霜”。原來在作者眼里,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沒有梅花,她也會讓月色皎潔的。嫦娥只是贊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來摧折梅花,所以她決不會因為梅花開放而寬恕一點,少下些霜。一種難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與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達到飽和。突然筆鋒一轉,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也沒有什么用。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的可悲,所以就哀傷欲絕,愁腸寸斷了。“傷離”句一語雙關,既含和朋友離別而斷腸,又含跟梅花離別而斷腸,這就更加蘊蓄雋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這里表達了他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聯系到詩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賞識,請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兒嫁給他。王茂元屬于李德裕黨,這就觸怒了牛僧孺黨。在牛黨得勢時,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夠進入朝廷,貢獻他的才學,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開放一樣。這一結,就把自傷身世的感情同開頭呼應,加強了全篇的感情力量。詠物詩的最高境界是“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來描繪,委婉地再現其形象;同時,也曲折地傳達出內心的感情。這首詩正是這樣。梅花是一定時空中盛開的梅花,移用別處不得。與之同時,又將詩人的身世從側面描繪出來。兩者融合得紋絲合縫,看不出一點拼湊的痕跡,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現。

  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寫于何年,諸說不一,可能是詩人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聘請為書記,入蜀時所作。他的《韓冬郎即席二首》,有“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冬雪到時春”句。作者赴蜀,在這年冬天,有《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一詩。這首詩或者是在這年所作。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詠紅梅花得“梅”字

  白梅懶賦賦紅梅,逞艷先迎醉眼開。

  凍臉有痕皆是血,酸心無恨亦成灰。

  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

  江北江南春燦爛,寄言蜂蝶漫疑猜。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注釋

  白梅懶賦:即“懶賦白梅”。“逞艷”

  句:意即春未到,紅梅逞艷,先迎著醉眼開放。

  凍臉:因花開于冰雪中,顏色又紅,所以這樣比喻。痕,淚痕。以血淚說紅。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說“酸”。待到時節過后,雖無怨恨,花亦化為烏有,所以說“成灰”。

  “丹藥”的“丹”雙關義就是紅。“偷下”句:說紅梅原本是瑤池的碧桃,因偷下紅塵而脫去舊形,幻為梅花。傳說瑤池種植仙桃,《西游記》中孫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請告訴蜂蝶,不要把紅梅錯認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燦爛的季節。春燦爛,因紅梅色似春花才這樣說的,非實指。當時還是冰雪天氣。蜂蝶,多喻輕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注釋

  白梅懶賦:即“懶賦白梅”。

  “逞艷”句:意即春未到,紅梅逞艷,先迎著醉眼開放。

  凍臉:因花開于冰雪中,顏色又紅,所以這樣比喻。借意于蘇軾《定風波·詠紅梅》詞:“自憐冰臉不宜時。”痕,淚痕。以血淚說紅。

  酸心:梅花花蕊孕育梅子,所以說“酸”。待到時節過后,雖無怨恨,花亦化為烏有,所以說“成灰”。借意于李商隱《無題》詩:“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誤吞”句:說梅花原本是白的,因誤吞神奇的丹藥而換了骨骼,變成紅花。“丹藥”的“丹”雙關義就是紅。范成大《梅譜》:“世傳吳下紅梅詩甚多,惟方子通一篇絕唱,有‘紫府與丹來換骨,春風吹酒上凝脂’之句。”

  “偷下”句:說紅梅原本是瑤池的碧桃,因偷下紅塵而脫去舊形,幻為梅花。傳說瑤池種植仙桃,《西游記》中孫悟空所偷吃的即是。

  “江北”二句:意思是請告訴蜂蝶,不要把紅梅錯認作是桃杏,而疑猜是否已到了春色燦爛的季節。春燦爛,因紅梅色似春花才這樣說的,非實指。當時還是冰雪天氣。蜂蝶,多喻輕狂的男子。漫,莫,不要。

  賞析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句作詩不應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李紋姊妺是李紈的寡嬸的女兒,從詩中淚痕皆血、酸心成灰等語來看,可能也有不幸遭遇,或是表達喪父之痛。“寄言蜂蝶”莫作輕狂之態,可見其自恃節操,性格上頗有與李紈相似之處,大概是注重儒家“德教”的李守中一族中共同的環境教養所造成的。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梅花落 南北朝 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寒風一作:風飚)

  《梅花落》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交雜的樹木,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

  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梅花落》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其:指梅花。

  作花:開花。

  作實:結實。

  爾:指雜樹。

  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梅花落》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這兩句是說,庭中的雜樹眾多,我卻偏偏贊嘆梅花。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即指一班無節操的士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之士。詩的內容是贊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雜樹作襯墊,襯墊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觸發了雜樹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問。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說,請問你為什么單單偏愛梅花呢?這“問”的主語是“雜樹”。“獨”字緊扣著“偏”字,將問題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這兩句是說,那是因為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冷露之中結實。詩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贊美梅的理由,但是為了使發問者(雜樹)對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著說明為什么雜樹們不及梅的理由。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這幾句是說,而你們呢,只能招搖于春風,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在寒風中零落,終究沒有耐寒的品質。

  詩人在耐寒這一點上,把梅和雜樹作了比較。這樣一來,贊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闡發。

  這首詩結構單純,一二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比如對梅的描寫,這里就見不到恬淡的天姿,橫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動,更沒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標逸韻,力斡春回的頌詞,而只是樸實無華,如實道來——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其句式韻腳,也隨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詩人以如此單純樸拙、隨意自然的形式,說著并不怎么新鮮的事情,卻有幾分“稚”趣,然而“念其”、“念爾”,足見褒貶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觀點相明,一問即答,快人快語,切中要害,絕非率意而成。

  如果說傲霜獨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寫照,當然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那么“零落逐寒風”的雜樹,便是與時俯仰,沒有節操的齷齪小人的藝術象征。詩人將他們加以對比,并給予毫不猶豫的褒貶,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剛正磊落的胸懷,也反映了詩人對世風日下的擔憂。

  這首詩雖是詠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懷無不熔鑄其間。就以上所言,又顯示出它慷慨任氣、沉勁老練的特色。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落》創作背景

  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鮑照因獻詩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梅花落》即是此類詩作的代表作品。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臨江仙·試問梅花何處好

  試問梅花何處好,與君藉草攜壺。西園清夜片塵無。一天云破碎,兩樹玉扶疏。

  誰擫昭華吹古調,散花便滿衣裾。只疑幽夢在清都。星稀河影轉,霜重月華孤。

  注釋

  藉草:以草薦地而坐。

  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昭華:即玉管。

  古調: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

  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注釋

  藉草:以草薦地而坐。

  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擫:用手按捺。昭華:即玉管。古調: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

  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賞析

  此詞借賞梅抒寫愛國情懷。上片寫月夜對酒賞梅,是實景。下片寫忽聽《梅花落》,不禁夢繞清都,是虛景。張孝祥詞以雄奇奔放稱,風格近蘇軾。但此詞卻清幽含蓄,雖婉約名家亦不能過;而寄意收復中原,情真調高。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梅花

  清代:汪中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譯文: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孤寂的客館中,寒梅開始綻放,春風腳步徐緩地來到樹下。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此時故鄉的園中花已經開了又凋謝了,江上春尚寒,只有一枝獨開。

  注釋: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孤館:孤寂的客舍或旅館。發:開放。款款:徐緩的.樣子。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江上:一本作“江樹”。

  賞析:

  這是一首鄉情詩,寫作者因在客地見梅花而牽惹起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此詩以故園和客館梅花開放的早遲不同,表現出客居異地的孤凄和對故鄉的深切懷念。詩首句寫客地見梅。梅開報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照理說自有一番喜慶之氣,可詩人的心態卻不甚佳妙,表現出的是“孤”,是“寒”,一開篇就流露出深重的鄉思鄉愁。詩曰“孤館”,表明詩人是做客他鄉,館居異地。出于一種水是家鄉美、月是故鄉明的感情。詩人甚至覺得客館的春風也來得特別遲,它是款款而來,姍姍而至,大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夕陽暮”那種難耐的孤凄。以上兩句寫客地見梅,不言鄉思而鄉思自濃,不寫鄉愁而鄉愁自現。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接下來兩句寫懷念故鄉。“故園花落盡”,是說故鄉的梅花早已凋落殆盡。這里的“花”承首句的“梅”,當指梅花而非言他花,如指他花落盡,就顯得與事實不符。汪中故鄉在江蘇揚州,江南春天雖早,亦不至于百花凋殘而客館寒梅始花。這一句以故鄉花落,反襯客館始花,進一層寫出作者客居他鄉的孤苦意緒。“江上一枝開”,這一句是回過頭來寫客館的梅花,故園花已落,客館花才開,以兩地花開時差作比,突出表現出“哪里都沒有家鄉好”這種中國人民的傳統心態,抒發了熱愛家鄉,懷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汪中這首詩,從題材上說并無新穎之處,只不過是一首極為普通的鄉情詩。但從藝術上看,卻能以極平淡之語表現最濃烈之情。以梅花寫鄉情,為人熟悉的還有陸凱《贈范曄詩》和王維《雜詩三首·其二》,這兩首與此詩粗略的比較,就可發現,前兩首有點像一出獨幕劇,都有兩人物出現在詩中,陸凱詩托語驛使代問朋友,王維詩是迫不及待地問訊故鄉來客家中情況,而汪中此詩則是獨白,沒有對象在訴說自己的思鄉之情,那種做客他鄉的孤苦之情也就更加溢于言表。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古詩簡介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詞人鄭域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描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與前面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發,形成一種優美恬靜的境界。這首詞以詠梅為題材,采用了比興手法,表現出了一種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頗有發人深思的地方。

  翻譯

  說它是花,春天卻未到來,說它是雪,卻幽香無比。傍著竹林,探出一根枝條,在鄉村的農舍綻放。

  無論在竹籬茅舍的貧寒之地,還是在玉堂瓊廳的富貴場所。栽種地不同,但一樣開出純正高潔的花朵。

  注釋

  ⑴昭(zhāo)君怨: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⑵道:說。

  ⑶來:語助詞。

  ⑷竹籬茅舍:這里指貧寒人家。

  ⑸玉堂瓊(qióng)榭(xiè):這里指富貴人家。榭,建筑在高土臺上的房子。

  ⑹一般:一樣。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自《國風·召南·摽有梅》以來,歷代詩歌中詠梅之作就屢見不鮮,但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精粹雅逸,托意高遠,如林逋的《梅花》詩,姜夔的詠梅詞《暗香》、《疏影》;一種是巧喻譎譬,思致刻露,如晁補之的《鹽角兒》。鄭域這首詞為第二種,由于受到宋詩議論化的影響,這種傾向在詩歌的韻味上稍遜前者一籌。

  賞析

  宋人張炎說:“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物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一看意思,全在結句。”以詞貴在神似與形似之間,它只抓住臘梅的特點,稍加點染,重在傳神寫意,與張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風格質樸無華,落筆似不經意,小中見大,弦外有音,堪稱佳作。

  楊慎說此詞“興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隱喻,如同《文心雕龍·諧隱》所說:“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在宋人詠物詞中,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像林逋的詠草詞《點絳唇》、史達祖的詠春雨詞《綺羅香》和詠燕詞《雙雙燕》,他們盡管寫得細膩傳神,但從頭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這類詞讀起來頗似猜謎語,但謎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寫的景物卻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體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詞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樣的手法,它不正面點破“梅”字,而是從開花的時間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較:說它是花么,春天還未到;說它是雪呢,卻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臘月里開花,后者表明它顏色潔白,不言臘梅而臘梅自在。從語言結構來看,則是每句之內,自問自答,音節上自然舒展而略帶頓挫,如“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涵泳之中,別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詠梅,始于南朝蘇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后人詠梅,不離此二字。王安石《梅花》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似與蘇詩辯論。陸游《梅花絕句》云:“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丟了香字,只談雪字。晁補之詞《鹽角兒》則抓住香雪二字,盡量發揮:“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至盧梅坡《雪梅二首》詩則認為各有所長:“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此詞好似也參加這一辯論,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個條件,即開花時間,似乎是作者的獨創。

  上片三、四兩句,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竹外一枝斜”,語本蘇軾《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宋人正敏《遯齋閑覽》評東坡此句云:“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曹組《驀山溪·梅》詞中也寫過:“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但卻把思路引到杜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來,離開了梅花。此詞沒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為典所囿,一氣呵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它以疏竹為襯托,以梅花為主體,在猗猗綠竹的掩映之中,一樹寒梅,疏影橫斜,閑靜幽獨,勝境超然。而且以竹節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句末加上“野人家”一個短語,非但在音節上倩靈活脫,和諧優雅而且使整個畫面有了支點,流露出不識人間煙火者的生活氣息。

  詞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

  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原來山野之中這戶人家居處十分簡樸,數間茅舍,圍以疏籬。這境界與前面所寫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發:前者偏于虛,后者趨向實。它成了一種優美的恬靜的境界,引人入勝,容易令人產生“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聯想。而“冷落竹籬茅舍”之后,接著寫“富貴玉堂瓊榭”,意在說明栽于竹籬茅舍之梅,與栽于玉堂瓊榭之梅,地雖不同,開則無異。詞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開一層,然亦有所本。李邴《漢宮春》詠梅詞云:“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相比起來,李詞以情韻佳,此詞則以哲理勝。它以對比的方式,寫出了梅花純潔而又傲岸的品質,體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詠梅詩詞相比,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翻譯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那些只會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一定會飄零在寒風中追逐,因為你徒有在寒霜中開花卻沒有耐寒的本質。

  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贊嘆聲。

  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

  其:指梅。

  作花:開花。

  作實:結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

  爾:指雜樹。

  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

  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 “亦指世間悠悠者流”。即一般無節操的土大夫,梅,指節操高尚的曠達賢土。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詩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下面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曰,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念其。之。其。,謂梅花; “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桂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這與作者個人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鮑照“家世貧賤。, (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朝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簡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梅花絕句·其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翻譯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嚴酷的寒冬時節啊!

  注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

  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自己料定。

  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創作背景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賞析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說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并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的高標逸韻?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梅花

  張道洽〔宋代〕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絕知南雪羞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賞析

  詩人著意突出梅花之品節,而不是突出其形之美。梅花不慕盛春之榮華,不畏霜雪,也不步他花之后塵,獨自在冰天雪地之中傲然開放。

  詩歌為突出梅的高尚品節,從三層意義上進行對比描寫:

  一是開放于“竹梢深處”,荒林、苔蘚之類更烘托出梅之清高風格;

  二是與南雪相比,與桃杏眾花相比,南雪易于消融,而梅花卻不易凋謝,梅花也不像桃杏眾花那樣,輕易委身于東風;

  三是以其生長環境之惡劣、冷寞烘托其品節,即使在野橋邊、寒谷中,它也能顯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此詩托物寓志,借梅花抒發自己真實情感。在張道洽的所有梅花詩中,確為上乘之作。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飛霙弄晚。蕩千里、暗香平遠。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

  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冷云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東風半面。料準擬、何郎詞卷。歡未闌,煙雨青黃,宜晝陰庭館。

  翻譯

  碧水蕩漾橫于門前,蒼煙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邊春光溶溶。夜來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淺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飛閑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隨之向千里外飄去。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里的三個美人,瓊樹三枝多有風度。

  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婀娜的張云容,夜里給人送來溫情香暖。它插戴在頭上與劉蘭翹一樣清瘦,又如蕭鳳臺那般柔婉。它久棲于枯寒荒冷的幽澗,春來了它默默無語獨自抱怨。東風吹過只留半面,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人們觀賞它的興致未盡,天空又布滿了青黃的煙雨,應讓它安放于白天陰涼的庭館。

  注釋

  解語花:詞牌名,此體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

  皺碧:形容碧水有波紋。

  飛霙:飛雪。霙,雪花。

  端正:容貌姣美、整齊。

  蘭昌:宮名。在唐福昌縣西十七里,屬河南府河南郡。

  半面:詞中喻花之凋零。

  何郎:何遜,南朝梁詩人,寫有《詠早梅》一詩,后世詠梅時多用此事。

  煙雨青黃:指梅雨季節。青黃,指梅子。

  賞析

  上片從地理環境和天氣寫起,為梅之出場烘托氣勢。“門橫皺碧”三句是倒寫,從邏輯上說,應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后詞人循路而去,一路煙水蒼茫,春景迷離,最后來到梅之所在。“皺碧”“蒼煙”“江南岸”,處處有水,可見梅在水邊。“暮寒如翦”寫時當日暮,春寒料峭,“翦”暗含春風之意,“翦翦輕風陣陣寒”,呼應開頭“門橫皺碧”,有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意,落實“春近江南岸”。“臨溪影”兩句,梅花出場,然而出場的只是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橫斜,臨水照花清淺。此寫梅花之態與韻。其態橫斜,其韻清幽。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山園小梅二首》詩之一)詩意。“飛霙弄晚”三句,宕開一筆,寫素雪飄零,飛舞暮色,把浮動的暗香吹散千里。此寫梅花之香與色。其香悠遠,其色襯雪。暗用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詩意。詞人善用側筆,寫梅花姿態,從臨水照花寫起,寫梅花香色,從飛雪飄梅寫起,化用前人詩句以熔鑄意境。詞人先寫梅花所處之環境氣氛,再寫梅花之香色態韻,寫梅影、梅香、梅色、梅雪,為梅花之正式出場蓄勢。“端正看”三句仿佛欲正面寫梅花,卻依然不寫梅花之花蕊枝萼如何,而是陡然一轉,將梅花比作當年薛昭在蘭昌宮中所見之艷鬼。詞人在此地見到梅花,就和當年薛昭在蘭昌宮見到三姝一樣,“自疑飛到蓬萊頂,瓊艷三枝半夜春”。“總似”二字,寫其驚喜不定,徘徊嘆賞之情,如此美景,豈是人間當有。前有“飛霙”二字,為此處“瓊樹”做伏筆。

  過片承接“瓊樹三枝”而來,分寫三姝之美,以譬喻梅花。“酥瑩云容夜暖”,以“酥瑩”形容云容肌膚之細膩溫潤、晶瑩無瑕,如暖玉溫香。因薛昭曾與張云容同衾共枕,因而此語甚是恰當。“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薛昭并未與二女同衾,故此著一“伴”字。蘭翹取其消瘦之態,簫鳳取其柔婉之情。云容酥瑩,寫梅花晶瑩玉潤之色澤,蘭翹清瘦,寫梅花疏影橫斜之姿態。簫鳳柔婉,寫梅花幽婉嫻雅之品性。“夜暖”二字,反襯上片之“暮寒”,大有柔情駘蕩之意。梅花之美,直令人忘卻春寒,神魂飄蕩。“冷云荒翠”三句半實半虛,寫三姝身處荒官古墓,只有冷云流離,荒煙蔓草,孤棲百年,幽恨從生,無語中暗含春怨。“春怨”既寫三姝遠離人間春情,亦寫梅花開在暮雪飄零之時,不為東君所賞。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幽怨之情、春恨之意,兼人兼花。“東風半面”三句,從三姝而來,比喻花瓣凋落,用李洪《念奴嬌·曉起觀落梅》詞意:“半面妝新,回風舞困,此況真奇絕。”“料準擬、何郎詞卷。”寫即使梅花在春風中飄零,也依然能為何遜這樣的才子所賞,寫出優美的詩篇。何遜《詠早梅》:“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梅花知道自己飄落的早,因此不待春濃便開,而即使飄零,也已在飄零之前占盡春光。”歡未闌”三句,寫梅花落盡,然而歡樂不盡,待到梅子熟時,正好當庭院晝陰,日日相對,供人倚靠。“煙雨青黃”化用賀鑄《青玉案》詞:“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想象梅花將來之景,亦暗用張云容還陽故事。

  此詞詠梅,詞筆幽艷,頗多波折。鋪墊梅花之背景氣氛,梅花久久不出,為第一波折;梅花既出,而從梅影、梅香、梅色、梅雪寫起,并不正寫梅花,為第二波折;正寫梅花而以張云容故事為喻,兼及蘭翹、簫鳳,密麗質實,雕繢滿眼,為第三波折;從“暮寒如翦”寫至“酥瑩夜暖”,又寫至“冷云荒累”,最后至“煙雨青黃,晝陰庭館”,時空錯綜,忽而實景,忽而幻覺,忽而想象,忽而展望,令人目眩神迷,悲喜不定,為第四波折。有此幾段波折,使得詞境更為豐富,頗堪玩賞。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梅詞,因為有擬人之語,且語多艷冶,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認為它是寫“冶游”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梅花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翻譯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

  知:知道。

  為: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詠紅梅花得“花”字

  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

  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夢冷隨紅袖笛,游仙香泛絳河槎。

  前身定是瑤臺種,無復相疑色相差。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注釋

  “春妝”句:為紅梅花設喻。春妝,亦即紅妝之意。

  余雪,喻白梅。落霞,喻紅梅。閑庭,幽靜的庭院。

  泛,飄浮,乘舟。絳河,傳說中仙界之水。槎,木筏。

  瑤臺:仙境。瑤臺種,就是說它是“閬苑仙葩”。

  注釋

  “春妝”句:為紅梅花設喻。春妝,亦即紅妝之意。

  “閑庭”二句:通過寫景含蓄地說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紅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詩:“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消。”落霞,喻紅梅。宋代毛滂《木蘭花·紅梅》詞:“酒暈晚霞春態度,認是東君偏管顧。”閑庭,幽靜的庭院。

  “幽夢”句:意思是隨著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聲,梅花也做起幽夢來了。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紅袖”的“紅”點出花的顏色。

  “游仙”句:意思是梅花的香氣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傳說,見《博物志》記載:銀河與海隔空相望,居住在海島的人,年年八月定期可見有木筏從水上來去。有人便帶了糧食,登上木筏而去,結果碰到了牛郎和織女。泛,飄浮,乘舟。絳河,傳說中仙界之水。《拾遺記》:“絳河去日南十萬里,波如絳色。”乘槎本當用“天河”、“銀河”,而換用“絳河”,是為了點出花的紅色。槎,木筏。

  瑤臺:仙境。詠梅詩詞多有此類比喻,如杜牧《梅》詩:“掩斂下瑤臺。”瑤臺種,就是說它是“閬苑仙葩”。

  “無復”句:不要因為紅梅花不夠艷麗而懷疑它曾是瑤臺所種。

  賞析

  大家又叫新來的邢岫煙、李紋、薛寶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紅”、“梅”、“花”三字做韻。專命折得紅梅的賈寶玉做一首《訪妙玉乞紅梅》詩。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句作詩不應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薛寶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閨秀,豪門千金的“奢華”氣息比其他人都要濃些。小說中專為她的“絕色”有過一段抱紅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詩猶如是在作自畫像。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梅花原文、翻譯、賞析10-13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6-23

《梅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7-03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梅花 / 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5-28

《梅花 / 梅》原文、翻譯、賞析10-16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1-18

《梅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2

梅花梅原文翻譯賞析08-15

梅花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