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3-07-26 16:10:48 煒玲 古籍 我要投稿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翻譯

  譯文

  你看那位壯士,手執胡鉤跨上駿馬,英姿勃勃地越過隴山頭。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殺敵立功絕不是為了做官封侯。萬里之外的故鄉景象將會在你的夢中出現,邊疆的月光常常會引起你的別離憂愁之情。你此去應該早日消滅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優柔寡斷將戰事一拖經年。

  注釋

 、陪^:一種似劍而曲的兵器。

  ⑵翩翩:形容輕捷地馳騁。隴頭:指陜西箥隴縣西北。隴北地區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侨叄悍褐高呞锏貐^。

 、洒锾敚航苹臄橙恕

 、山浨铮航浤。

  賞析

  這是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詩人對友人英姿勃發、舍身報國、不計名利的行為極為贊賞,又進一步饒有興趣地設想友人戍守邊疆一定會產生思鄉之念,最后祈盼早日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寧。全詩充滿愛國主義豪情。

  “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笔茁摱鋵懹讶搜b備精良,身姿瀟灑,可見詩人對友人十分欣賞。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鳖h聯二句稱慕友人不但形象英姿颯爽,而且更有高尚、美好的心靈。這是更為詩人所欽敬的一點。

  “萬里鄉為夢,三邊月作愁。”頸聯二句是設想友人久戍塞外必然會產生無窮的思鄉愁緒,言語中充滿關懷和愛護。詩人曾有過經年居留塞外的經歷,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中都曾表露過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他的設想可謂設身處地,情真意切,不是空穴來風。這里對友人思鄉之念的想象,更見詩人所寄托的一片愛國深情。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尾聯盼望友人早日凱旋。詩人居漠北時,親眼目睹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戰爭不僅造成了田園荒蕪,民不聊生,而且對戰士本身也是一種荼毒。因此詩人希望友人早日歸來,確是飽含深意。

  全詩先寫友人的英雄風采,再由表及里,從報國、思鄉的角度謳歌了友人的美好心靈,最后告誡友人,盡快結束戰爭,最好是別“經秋”。因為唐朝戍邊將領往往擁兵自重,養敵蓄功,常將本可早日結束的戰爭一拖經年,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所謂“兵聞拙速,未睹巧以久也”,可見詩人淳樸的觀念中,還飽含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天寶十三載(754)岑參第二次前往北疆之前在長安寫作的送行篇章。

  名家評價

  遼寧師范大學教授高光復:岑參的詩中有許多送友赴邊之作,這些作總多英雄慷慨之語,而少兒女纏綿之詞。這首送別詩也是如此。這首詩以“送”為線索,先寫“送”的情景及原因,然后從故友和詩人兩個方面寫“送”的情懷,字里行間充滿了由衷的贊美和深厚的情意。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詩長于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人物生平

  少年聰穎

  約開元十年(722年),五歲的岑參開始讀書。

  約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歲的岑參開始創作文章。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十五歲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西上長安,獻書闕下,但沒有得到提擢,之后屢次奔走在長安、洛陽之間大約十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任江寧丞,岑參作《送王大昌齡赴江寧》以送。

  守選三年

  天寶三載(744年),岑參以第二人登進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選期。

  天寶四載(745年)春,岑參從長安出發,沿京洛大道東進,在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河溯之地,尋找陶處士;然后向東北達到新鄉縣,拜訪縣尉王釜;之后經過相州到達鄴城,接著抵達了邯鄲,又經過清河縣到達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達到瀛州,而后向西北而行到達安喜縣,拜訪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時,岑參開始南返,先到井陘,拜訪李道士;再到黃河邊的黎陽縣,渡河到南岸的白馬渡,然后向東南直抵潁陽度歲。

  天寶五年(746年),岑參由潁陽出發西返長安,先北渡黃河到達舊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晉州,在晉州故地重游;再到絳州,并在參觀驪姬墓;之后東渡黃河到達蒲關,在蒲關寄宿;最后到長安杜陵別業,送安喜縣人郭乂回鄉時作《送郭乂雜言》。為了順利參加的冬集,岑參再次東去潁陽向州府匯報守選情況,并領取應選解文。在等待官府發放應選解文期間,岑參曾到達匡城縣(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受到周縣尉的招待,后于夜晚到達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韓樽在偃師東拜訪景云寺暉上人。秋季,岑參在獲得了官府發放的應選解文后西歸長安參加冬集,為順利得到授官而作《感舊賦》分送衙門有關“達人”。

  兩度出塞

  天寶六載(747年)春季,守選期滿的岑參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并在獲授官后創作了《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天寶七載(748年),顏真卿任河西隴右軍試覆屯交兵使,岑參在長安作《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以送。次年(749年),高仙芝入朝,表岑參為右威衛錄事參軍。岑參于是出塞,赴安西擔任高仙芝幕府掌書記。

  天寶十載(751年)三月,高仙芝獲授武威太守、河西節度使,其幕僚岑參等收到消息后前往武威。在武威期間,岑參作有《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等詩。后高仙芝兵敗還朝,岑參便東歸,六月到達臨洮,后約于初秋到達長安。

  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季,岑參與杜甫、高適、儲光羲、薛據在長安同登慈恩寺塔,作《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次年(753年)春季,顏真卿出為平原郡太守,岑參作《送顏平原》以送。

  約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應封常清之辟而入其幕府,再次出塞,赴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五月,封常清出師西征,岑參在后方。冬季,封常清破播仙,凱旋歸來時岑參作《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首》以獻。

  至德二載(757年)春季,岑參于北庭作《北庭作》。因唐肅宗在鳳翔,岑參遂自北庭到唐肅宗行在,并在鳳翔作《行軍詩二首》等。六月十二日,裴薦、孟昌浩、魏齊聃、杜甫和韋少游五人薦岑參可為諫官,唐肅宗以岑參為右補闕。十月,岑參扈從唐肅宗歸長安。

  仕途反復

  乾元元年(758年),岑參常與左省(門下省)、右省(中書。﹥墒×庞讯鸥、王維、賈至等唱和,作有《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等。次年(759年)三月,岑參大概因為指述權佞而由右補闕轉任起居舍人。四月,暫任虢州長史,五月開始出關赴任。

  約寶應元年(762年)春季,岑參改任太子中允,不久后兼任殿中侍御史,充任關西節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馬元帥雍王李適會師陜州來討伐史朝義,岑參任掌書記。大約在冬季,岑參入長安。

  約廣德元年(763年),岑參改任考功員外郎,次年(764年)轉任虞部郎中。

  客死他鄉

  約永泰元年(765年),岑參轉任庫部郎中。十一月,岑參被貶為嘉州刺史,與少尹成賁一同自長安前往成都。十二月,二人行至梁州(今陜西漢中市),因成都政局紛亂滯留其地。

  大歷元年(766年)二月,杜鴻漸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表岑參為職方郎中,兼殿中侍御使,岑參遂入其幕府。初夏,岑參自梁州(今陜西漢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川廣元市)與杜鴻漸會合,于四月到達利州益昌(今四川廣元市),六月入劍門關,七月抵達成都。

  大歷二年(767年)六月,岑參赴嘉州刺史任,作有《招蜀客歸》(《招北客文》)等。次年(768年)七月,岑參因被罷官而自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東歸,到達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時受亡命之徒所阻而無法繼續沿著水路東歸,滯留滬口,后自陸路北歸成都。

  約大歷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逝于成都旅舍,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

  詩歌成就

  成就綜述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詩歌意境新奇,風格奇峭,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詞采瑰麗,熱情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其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在盛唐時代,岑參寫的邊塞詩數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詩歌類型

  寫景詩

  綜述

  少年時期,岑參創作的寫景詩風格清麗俊逸,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如殷璠《河岳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晚年時期,岑參創作的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展。

  時間分期

  時間上,岑參寫景詩的創作可分為五個時期:嵩陽隱居時期、出入兩京時期、兩度出塞時期、虢州長史時期、嘉州刺史時期。

  一、嵩陽隱居時期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時年十五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開始了一段時間的隱居生活(持續時間不詳)。在這一階段,岑參常攝取大量明麗靜逸的意象入詩,配以自然沖淡的表現方式,詩風清新淳淡。特別地,因為人生閱歷和智慧的欠缺,岑參此時的寫景詩少了對人世滄桑的體悟和卷跡獨善的思考,更沒有為擺脫世事羈絆而自隱山水的主觀動因,因而其時岑參所抒寫的清音山水完全源于童年時期的審美直覺,是一種純粹的審美。

  二、出入兩京時期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為求取功名而奔波于兩京之間。在這一階段,生活軌跡的改變給了岑參不一樣的審美體驗,豐富了其詩歌創作的風格,如《鞏北秋興寄崔明允》等詩一掃單純描寫清幽之境的方式,選取喧鬧意象,配以冷色調,于雄奇闊大間顯出蒼茫蕭瑟的意境?傮w看來,岑參的寫景詩很好地完成了由山水田園寫景走向邊塞風物寫景的準備和過渡。

  三、兩度出塞時期

  天寶八載(749年),岑參赴安西充幕府掌書記;天寶十載(751年)初,岑參自邊歸京,這是岑參第一次出塞。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以描寫絕域的蒼茫為重心,字里行間彌漫著濃厚的思鄉之情,以愁苦為基調。之后,岑參渡過了二三年半官半隱的生活,期間創作了一些清麗幽雅的寫景詩,這些詩如同岑參早年嵩陽寫景詩的翻版,透出岑參自邊塞歸來后所尋求的審美補償。

  天寶十三載(754年),岑參再次出塞。入幕北庭后,岑參的報國雄心得到極大的激發,加上封常清的賞識,岑參盡情將英雄主義生發出的愛國豪情揮灑于西域的奇山異水中,以莫名驚詫的目光來打量邊塞的奇景,不只是覽勝賞美,更是達到了山河之愛和民族之愛的高度統一。

  總體來看,岑參兩度出塞時期所創作的寫景詩(西域寫景詩)對中國傳統寫景詩有較強的開拓性意義。題材方面,岑參是最早的廣泛描寫西域景色風光的詩人,真正地將西域景觀引入寫景詩的關照范疇,為中國傳統的寫景詩注入了新的描寫元素;風格方面,岑參的西域寫景詩為傳統意義的寫景詩注入了英雄主義氣息,對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內向性的特點有所突破。這兩方面對后世的西域寫景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虢州長史時期

  乾元二年(759年),岑參被貶為虢州長史。因為被貶,岑參心情的失落是必然的。任內,岑參的寫景詩意境上清新可人,體物更為細致,寫景技巧已經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內容上,一些寫景詩透出岑參渴望隱逸山林和遁世逍遙的情緒,這實際上是一種吏隱思想——“仕”是主要情結,“隱”則是暫時的情緒?傮w看來,岑參在這一階段所創作的寫景詩已經褪去了邊塞寫景詩中的雄渾激昂之氣而與其早年的清麗風格對接,大多通過清麗山水抒寫清新恬靜的境界,同時也包含了岑參諸多的心酸和無奈。若其早年嵩陽寫景詩是感性山水的快感直抒,則虢州寫景詩就是理性山水的苦悶訴求。

  五、嘉州刺史時期

  永泰二年(766年),岑參再次被貶,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赴任途中,岑參懷揣著維護唐王朝統一的責任感,有奮發向上的激情。到達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后,岑參發現嘉州(今四川樂山市)是他理想幻滅的山水,因此,岑參在任內所創作了大量的寫景詩中沒有賞心的快感,只有老去的哀嘆和掛冠東去的期待。在這一階段,岑參的寫景詩是詩性和情性的雙重回歸。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送人赴安西原文賞析及翻譯04-23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賞析08-29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05-15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04-24

送人赴安西原文及賞析08-01

送人赴安西原文及賞析04-24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4-05

送人赴安西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7-06

送人赴安西原文、注釋及賞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