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春日
宋代:吳錫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憶濂溪老,五畝園思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譯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美麗的春光已經離去了大半,心中多少郁結幽情都難以訴說。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燕子筑巢未就,穿梭于寒食雨中銜泥筑巢,自己卻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人,昏昏沉沉。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
窗外的青草惦記著濂溪老周敦頤,幾畝田園思念著涑水翁司馬光。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我沒有寫招魂賦只能讓屈原去獨自狂嘯了,姑且排列詞句,酬答春天的造化之工。
注釋:
韶(sháo)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韶光:指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寒食:即寒食節。中酒:受到酒的傷害。
一窗草逆濂(lián)溪老,五畝園私涑(sù)水翁。
逆:迎接。濂溪老:指周敦頤。他晚年定居于廬山,世稱濂溪先生。私:偏愛。涑水翁:指司馬光,陜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神宗時居洛十五年,以讀書、釣魚、采藥、灌花為樂。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招魂:用屈原《離騷》典。秦昭王騙楚懷王至秦國,威脅他割地,懷王不從,昭王將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寫了《招魂》。
賞析:
此詩首聯直抒胸臆,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頷聯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己;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與宋代許多名家,如蘇軾、秦觀、陳與義等寫《春日》的詩不同,他們都是從寫景入手,而作者卻直抒胸臆,他感嘆韶光過得太快,內心有一種郁結隱密之情難以傾訴。從表面看似是傷春,從全詩看它暗含著憂國傷時的隱痛。盛春已經過去了,這大宋朝的國運也如美好春光一樣一去不復返了。故這“幽情”既是傷春,亦是憂國,她渾然一體,隱約朦朧,難以表述,因而使詩人感到郁悶惆悵。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緊承首聯之意,寫詩人在春景中所見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上句寫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節的雨中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引起詩人無限感慨:燕現時雖未成家,但終有成窩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人在落花時節如“中酒”一樣昏昏沉沉,黯然傷情。這既寫出了梅雨季節身體不適的感受,又寫出了傷時的精神狀態,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頓,哀怨憂愁表現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頸聯,是上二聯思想情緒的轉折和過渡,作者輕輕蕩開其幽情,以草木娛己。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畝園私涑水翁。”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園隱逸生活遣懷。聯中“逆”“私”二字用得極為精到。這兩句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綠草田園以人性人情,寫出它們對其主人公的親昵之狀,曲折而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這兩字寫活了田園,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聯進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脫現實的閑適態度來排解幽情。
“無賦招魂難獨笑,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離騷》典,表示了對死于異國的懷王的吊唁和對楚國命運的哀傷。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難,徽宗、欽宗被金人擄至北方,終死于五國城,其遭際頗似楚懷王。北宋滅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靜,但說“無賦”,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脫。因為“招魂”不但無濟于事,反添憂傷,倒不如置之度外為好,更何況自己難得有這種清歡的時候,姑且賦詩遣興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上句“無賦”,用得果斷;下句“且排”,實屬無可奈何,其“幽情”雖得以暫時排解,不能從心中消除。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忘懷現實的矛盾痛苦,但他又畢竟是位隱逸詩人,故終以逃避現實以求解脫。
“幽情”是全詩的主題,起承轉合、凝聚開化,均以此為中心,詩情畫意、主體客體融而為一,造語新穎,在藝術上頗具特色。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2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山好更宜馀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譯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住在城里,還絲毫沒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驚喜地發現,原來榆樹槐樹早已抽芽,半綠半黃。
山好更宜馀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遠處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愛它那峰頂還留存著皚皚白雪;池塘的水漸漸上漲,倒映出岸邊的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天氣暖和,黃鶯驕吟,其聲如人親切交談;微風從草地吹來,夾雜著陣陣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我懷疑這景中藏有美妙的詩句,剛想為你們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釋: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未省:還沒知道。省,這里是“省察、領悟”之意。黃:鵝黃色,指榆樹、槐樹新芽的嬌嫩。
山好更宜馀(yú)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水生:水漲。倒垂楊:映出楊柳的倒影。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鶯邊日暖如人語:這句為倒裝句,原序為“日邊鶯暖語如人”。天氣暖和,黃鶯驕吟,其聲如人親切交談。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佳句:好的詩句。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描寫初春郊外的景象。詩首聯樹色泛黃的細微變化中來描寫早春的到來;中間兩聯對仗十分精采,賦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詩趣盎然,黃鶯暖語、風送藥香的獨特感受寫得很有詩味,使有色有聲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氣息。尾聯道出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奇特現象,就是許多詩人面對名山勝景,想寫詩填詞,卻束手無策,留下無窮的遺恨。整首詩格律謹嚴,簡淡而富有風致。在句法上,有平敘,有拗折,充分顯示了作者錘煉布局之工。
首聯“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早春二月,乍暖還寒,當城里人還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領悟春光的時候,而郊外卻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滿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紅李白,而是溪邊陽坡上榆槐枝頭的鵝黃初綻。不僅立意新,又足見詩人敏銳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點明題意,并領起下文。
頷聯“山好更宜余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全篇警句,緊承“春光”二字展開形象化描寫。上句寫遠景:遠山泛綠,依稀尚見斑斑積雪,色彩鮮明,更襯遠山之蔥翠。唯“積雪”方顯“山好”。
下句寫近景:春雨淅瀝,溪流漸漲,不再枯澀,故生意盎然;兩岸垂楊,日漸染綠,倒映水中,搖曳生姿,畫面生動。唯“垂楊”方顯“水生”。此句與東坡“溪柳自搖沙水清”可謂異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寫風生水起的情狀,后者傳遞垂楊日漸蒼翠之態勢。突顯了早春的生氣勃勃,透露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頸聯“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則又變換句式,調整描寫角度,從聽覺和味覺方面來寫春郊之景象。本來這兩句按正常語序應是“日暖鶯聲如人語,風來草際送藥香”,這樣寫,也是好句。但詩人卻別開生面,以鶯、草為主,以日、風為賓,以倒裝之句式來突出花底鶯聲因日暖而悅耳動聽,草際藥香因清風而濃郁遠播,讓人自然聯想到陽春三月,鶯飛草長,麗日融和,百花爭艷的無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徑,方不落俗套。“如人語”、“作藥香”用擬人手法,以情筆寫景,讀來親切,達到了情景交融、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頷、頸二聯,對仗極其工穩,遣詞極為精當,足見詩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錘煉之嚴謹。
尾聯“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春光滿眼,稍縱即逝;欲尋佳句,頓覺茫茫。其立意,與詩人另一名篇《醉眠》結句“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頗為相似。只不過后者寧靜平淡,而本詩則在極盡春光爛漫之后,筆鋒陡然一轉,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縱筆擷取時,卻又如雪泥鴻爪,難覓其蹤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悵。而這一悵然的感觸,不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筆忘筌的詩家甘苦;更讓人倍增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自古難全之慨。寫法上暗合東坡“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的造意,而余味過之。恰如音樂之戛然而止,而留給聽眾以無限之懸想,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果。
統觀全詩,清新之氣,撲面而來;而辭意之流暢,形象之鮮明,一掃宋詩枯澀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稱精品。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3
亂后春日途經野塘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
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翻譯
經歷大亂,流落到南國他鄉,獨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漁舟驚起水鳥,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楊花,飄飄撲來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樣,暮年詩賦滿懷悲愴。
眼看繁華的宮闕街市毀成瓦礫,天崩地陷了,慘痛的浩劫大殃。
注釋
途經:路過。
季重:吳質字。
子山:庾信字。
朝市:朝廷與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語“劫波”的省略。
創作背景
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邰節度使王行瑜、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引兵人京師,殺宰相韋昭度、李溪,長安大亂。昭宗逃入南山,轉石鎮。士民數十萬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詩人亦逃出長安,次年春日寫下這首詩。
賞析
“世亂他鄉見落梅,野塘晴暖獨徘徊。”詩一開頭,便點明了“世亂”這樣一個大的背景。“見落梅”而人在“他鄉”,便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家鄉的梅花。南方“他鄉”的梅花已落,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梅花恐怕剛剛綻放吧。由此又想到故鄉是否依舊,親人們是否還都平安。然而,這一切卻無從得知。此時詩人在這荒涼的野塘之畔獨自徘徊。接下來二句“船沖水鳥飛還住,袖拂楊花去卻來”雖是寫眼前野渡無人、花鳥自得的悠然景色,實際上卻通過環境的死寂,側面地呈現出戰亂所造成的百姓流離,人口銳減的現實。“飛還住”、“去卻來”又恰恰代表著詩人的悲怨憂慮,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揮之不去,拂之還來的煩惱思緒。
“季重舊游多喪逝,子山新賦極悲哀。”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來敘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詩人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說舊游之處許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來所作詩文極盡悲哀。這兩句,用典極為貼切、恰當,從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到具體的感情脈絡,典故與現實都息息相關。因而,不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豐富了語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據傳,漢武帝開掘昆明池,在池底發現許多黑灰。到東漢明帝時,胡僧竺法蘭來中國,說:“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二句是說:我親身經歷了戰亂眼看著繁華的都市化為灰燼,夷為荒涼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確是劫灰,天地確是由成而毀。從“眼看”到“始信”,不僅說明了變遷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其中蘊藏著人生如夢的深切悲傷和無力回天的哀訴。有著痛定思痛的徹骨之恨。語雖淡,但情至深。
這首詩在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情感脈絡清晰、連貫,節奏性很強,聲音韻律與心緒的律動和諧統一。首聯是引子,觸景生情;頷聯主要表達一種情緒,創造出濃郁的悲愴氣氛。頸聯直切主題,鏤刻入骨,鮮明而深沉。尾聯寫所思所悟,言有盡而味無窮。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譯文
春天使者姍姍前來訪問,西湖水面換上綠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熱情,花風落地一樣喚人興奮。
春來了,參軍思緒亂如云,白發人,最怕題詩送青春。
我知道你擺好了湖中酒席,等待著老朋友來開懷暢飲。
遙遙萬里你捎來一片春情,每到春來我暗暗感到心驚。
冰雪消融,門外千山碧綠,繁花爭妍,江邊二月多晴。
還記得,少年時,迎春暢飲,到如今,春草綠,兩鬢如絲。
他鄉作客,物態人情各異,東風情意,年年難舍難離。
賞析:
原注:西湖者,許昌勝地也。
謝君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如亂云”之句。
全詩以“萬里”一句為界分為兩部分,前半寫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后半寫自己異鄉逢春的新鮮見聞和落寞情懷。詩中春景寫得明媚可喜,感情寫得真摯動人。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多少也有學習李白詩風所帶來的飄逸氣,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5
漢宮春·立春日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翻譯
從美人登發上的裊裊春幡,看到春已歸來。雖已春歸,但仍時有風雨送寒,似冬日徐寒猶在。燕子尚未北歸,料今夜當夢回西園。已愁緒滿懷,無心置辦應節之物。
東風自立春日起,忙于裝飾人間花柳,閑來又到鏡里,偷換人的青春容顏。清愁綿綜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怕見花開花落,轉眼春逝,而朝來塞雁卻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釋
春幡:古時風俗,每逢立春,剪彩綢為花、煤、燕等狀,插于婦女之發,或綴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勝,彩勝。
無端:平白無故地。
年時燕子:指去年南來之燕。
酉園:漢都長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都稱西園,專供皇帝打獵和游賞。此指后者,以表現作者的故國之思。
渾:全然。
黃柑薦灑:黃柑酪制的臘酒。立春日用以互獻致貿。
更傳:更談不上相互傳送。
黃梅染柳:吹得梅花飄香、柳絲泛綠。
鏡里轉變朱顏:謂年華消逝,鏡里容顏漸老。
更:何況。
解連環:辛詞用此喻憂愁難解。
生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飛來的大雁。
賞析二
辛棄疾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北方度過的。當時的中國北方,已為金人所統治,辛棄疾的家鄉山東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從金國歸于南宋的。據鄧廣銘先生考證,這首詞是他南歸之初、寓居京口時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上片通過立春時節景物的描繪,隱喻當時南宋不安定的政局。開頭“春已歸來”三句,點明立春節候。按當時風俗,立春日,婦女們多剪彩為燕形小幡,戴之頭鬢。故歐陽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釵頭燕已來”之句。“無端風雨”兩句,既指自然界的氣候多變,也暗指南宋最高統治集團驚魄不定、碌碌無為之態,宛如為余寒所籠罩。“年時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聯想到這時正在北飛的燕子,可能已經把他的山東家園作為歸宿了。“年時”即去年之意,這說明作者作此詞時,離別他的家鄉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渾未辦”三句,是說作者新來異鄉,生活尚未安定,春節到了,連旨酒也備辦不起,更談不到肴饌了。
詞的下片進一步抒發作者自己的憂國懷鄉之情。“卻笑東風從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東風就會忙于吹送出柳綠花江的一派春光。“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語雖虛擬,實際表達了作者初歸南宋急欲報國、收復失土的決心,深恐自己磋砣歲月,年華虛度。這里說的“清愁”,實際是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解連環”,是用《戰國策》秦昭王送玉連環給齊國王后,讓她解開的故事。當時的齊王后果斷機智地把玉連環椎破,使秦的詭計流于破產。但環顧當前,南宋最高統治集團中人,誰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確決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表示作者對于恢復事業的擔憂,深恐這一年的花由盛開又復敗落,而失地卻未能收復,有家仍難歸去,言語、句流露出一絲的惆悵。
從這首詞的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后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在這首詞中,他對于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他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賞析三
全詞緊扣立春日的所見所感來寫,賦予節物風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帶嘲諷,內涵充盈深沉。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從思想內容看,雖不能確斷其為辛棄疾南歸后所寫的第一首詞,但必為初期之作。辛棄疾對于恢復大業的深切關注,作者的激昂奮發的情懷,都已真切地表達出來。
上片起韻點題,寫大地春回的立春日風景。立春日是春天到來的信號,表現這節物風光。作者以一“看”字,將春天的氣息,通過婦女們立春日的頭飾——裊裊春幡散布出來,暗示出作者對于春歸的喜悅。以下一韻,不直接往前寫去,卻反挑一筆,寫出對寒風冷雨阻礙春來的幽怨。以下突然寫到燕子,用比興法推出懷念故國的感情。因為余寒未盡,春社未至,那去年秋時南來的燕子,不能回到北方故國的“西園”去。但燕子雖然無法歸去,作者卻生派它一個“西園夢”。一個“料“字,化無理為有趣,表明這燕子,已經成了作者思念故國的精神象征。而燕子只能“夢”而不能“到”西園,暗示西園所在的汴京,依然被金人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國之思,卻不能一探故里。借燕傳情,頗為沉痛。以下回到立春日風光中來,黃柑薦酒,青韭推盤,這立春日應備的食品,現在作者卻無心準備,并且顯得心煩意亂。作者沒有明言原因,但通過上下文語境,人們可以明白,是濃烈的故國之思,和時光流逝、英雄無用的悲傷,使作者完全亂了方寸,連節日應酬也無心去為之了。
下片寫對春天再來的種種感受,把筆由立春日探進整個春天里去。換頭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緊張和煩亂情緒,并領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一為東風染遺梅柳,染追花草,使萬紫千紅的春天漸次到來,作者取笑東風的從此不得消閑;二是東風偶爾清閑時,不過是把鏡中人的朱顏轉換成衰老的模樣。在這春天越來越華美而作者越來越衰老的對照中,作者“笑”著,但分明含著淚水。因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東風面前,作者所感覺到的是志士投閑、英雄無用而徒任芳華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換頭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內緊外松、甚至正話反說的趣味。以下直接歸為正話正說,極言清愁難消。作者化用“解連環”的典故,表明白己不斷滋生、越積超重的清愁,正像一個不見首尾的連環一樣,不打碎則無法解開連環,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與生命共始終的感情。此處“問何人”一語,下得凄側,它向外探詢的口吻,寫足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國之倩、生命之悲所縈繞,急于擺脫又無可擺脫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對于南宋統治者不思恢復、放廢英雄的怨尤。最后一韻,直探進暮春里去,寫作者怕見花開花落的心情,和看見暮春時大雁自由北還而傷痛于作者的人不如雁。這里有惜春惜時的感情,有懷念故國的感情,也有對于南宋統治者久不作恢復之計的怨尤。至此,不僅上片中的無端幽怨和煩亂得到了解釋,而且全詞的主旨也從這花開花落、塞雁先還的意象中脫跡而出。
全詞結構嚴謹,意境幽遠,內涵豐富;同時運用比興手法,使風雨、燕子、西園、梅柳、塞雁等物在本意之外,構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體系,使此詞傳情含蓄而深沉,留給人審美再創造的余地很大。
賞析一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帖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凄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意思是說: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后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后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于辛棄疾南歸后不久。寄情于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制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里。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閑空都沒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象而已。緊接一轉說東風還會忙里偷閑:“又來鏡里,轉換朱顏”。頓挫盤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后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么,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了。
這首詞處處切《立春日》題目,以“春已歸來”開篇,寫民間是日歡樂習俗:裊裊春幡,黃柑薦酒,青韭堆盤,而自己對天時人事卻別有一番感觸:燕尚“夢到西園”,塞雁尚有鄉國之思,何況“渡江天馬南來”志在恢復中原的辛棄疾,能不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與此篇同一感慨。周濟《宋四家詞選》眉批稱此首:“‘春幡’九字,情景已極不堪,燕子猶記年時好夢。黃柑、青韭,極寫宴安酖毒。換頭又提動黨禍,結用‘雁’,與燕激射,卻捎帶五國城舊恨。辛詞之怨,未有甚于此者。”雖說扯遠了些,但他畢竟看出了詞的主旨,與昔人詠節序的“率俗”之作迥異。不過“辛詞之愁”,并非“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綠樹聽啼鴂”)等,而前者因“詞意殊怨。……愚聞壽皇(孝宗)見此詞頗不悅”(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四)。只是此詞藉詠節序以抒國事,悲慨窒塞,郁結于中,辭淺意深。稱得上是一篇“不必劍拔弩張,洞穿已過七扎”(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之作。
創作背景
《漢宮春·立春日》作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剛剛成家。鄧廣銘先生在《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三版題記”中說:“辛稼軒在‘錦襜突騎渡江初’的紹興三十二年,便已有了家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口的范邦彥之女、范如山之妹成婚了。”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春日
南北朝: 徐陵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譯文: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岸邊的田野村落籠罩在茫茫暮色中,清澈的江流被霞光輝映得一片絢爛。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狹窄的小徑上不時有橫出的樹枝擋道,偶然掀起的轎簾驚起了低飛的春燕。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下轎漫步在花瓣飄落的山徑上,踏過澗石,流水中時常照出我的身影。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這一幕幕景象,宛如湘水神靈打著花燈車蓋,在靄靄的暮色中從洞庭湖畔回來。
注釋: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
斜暉:斜陽的余光。
徑狹橫枝度,簾搖驚燕飛。
橫枝度:穿過橫出的樹枝。簾:指轎簾。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
承:踩。寫:此指映照。
何殊九枝蓋,薄暮洞庭歸。
九枝蓋:指畫有九花的車蓋。九枝,指一干九枝的花燈。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洞庭:湖名,即洞庭湖,在溯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南及西納湘、資、沅、澧(lǐ)四水,北納長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汛期泄人的洪水,在岳陽城陵磯匯人長江;昔日號稱“八百里洞庭”。
賞析:
此詩前六句實寫暮色蒼茫、水映余暉以及橫枝、驚燕、落花和流水,可謂一片春意盎然;后兩句寫自己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華美的車駕回歸洞庭一樣。此詩視角獨特,實寫美妙之極,想象十分巧妙,且升華了詩的意境。
“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傍晚有傍晚的好處。此刻,岸邊的田野村落,均為暮色蒼茫所籠罩,顯得既莊嚴又平和。再看那清澈的江流,碧藍藍的,被西沉的落日所籠罩,輝映得一片絢爛。此種景象,白天則未必能看得到了。起首兩句,以裊裊“岸煙”、清清江流和紅火火的“斜暉”,構成了一幅極美的春景;而且視野平遠、色彩柔和,正適合詩人薄暮出游的悠然之情。
“狹徑橫枝度,簾搖驚燕飛”便畫到近景了,詩人大約是扶轎出游的。當一乘輕轎沿曲曲林徑緩緩而行時,狹窄的小徑上,時有綠嫩的樹枝當轎而出,需要轎夫們小心翼翼披枝向前。時有這鮮翠的疏影綠意映入轎簾,別有一番情趣。山野上還有低飛的春燕,大約以為轎中無人吧,不時飛來窺視上一眼;但當轎簾一動,它們便又疾飛而去,狡黠得很,這都是詩人那左顧右盼、時時掀簾探看的情態。
“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轎中賞景畢竟礙眼了些,詩人被那美好的暮景所吸引,于是出轎步行。悠然踏春,比轎中覽觀又多了幾分樂趣:當你先走在桃紅李白的路上,晚風吹過,便有翩翩落花飄墜腳前。它們竟是如此多情,仿佛要鋪出一條繽紛的花路,以迎送詩人悠閑步履一般。接著來到清澄澄的水澗,當詩人蹣跚著踏過澗石時,流水中便照見自己衣衫飄拂的清影,如此逼真的情態,再高明的畫手也勾勒不出來。“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兩句,不僅繪景如畫,且色彩濃淡相襯,將詩人披著一身晚霞,行經花徑、水澗的繽紛、清麗之境,表現得輕靈、美妙之極。
身歷其境的詩人,自然更飄飄然了。于是便引出了結尾兩句奇想“流澗寫行衣,何殊九枝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早已聞名;在這樣背景上“薄暮”歸來,頗令人沉醉。但詩人的思致還要“浪漫”些,他讀過《楚辭》,知道屈原《湘夫人》描繪過“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往”、“九疑繽其并迎,靈之來兮如云”的神靈出沒景象。而今,詩人卻欣喜地感到,那繽紛的落花、照影的潤水,伴送他衣衫飄拂的歸來景象,宛然就與湘水神靈打著九枝車蓋、從蒼茫的洞庭湖畔歸去無異。神幻的聯想,把全詩帶入了一個縹緲恍惚的奇境;而詩人,就這樣消隱在春日薄暮的最后一片霞彩中。
此詩前六句為實景:暮色蒼茫、水映余暉以及橫枝、驚燕、落花和流水,可謂一片春意盎然。最后兩句為虛寫:詩人陶醉于美景之中,如同神仙乘坐華美的車駕回歸洞庭一樣。這既是寫美景,更是表達他的由衷喜悅,流露著他對春景的熱愛。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7
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
朝代:宋代
作者:程顥
原文: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注解:
此明道先生自詠其閑居自得之趣。言春日云煙淡蕩,風日輕清,時當近午,天氣融和。傍隨于花柳之間,憑眺于山川之際,正喜眼前風景,會心自樂,恐時人不識,謂余偷閑學少年之游蕩也。
O宋程顥,字伯淳,洛陽人。謚明道先生,,從祀孔子廟庭。
①云淡:云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午天:指中午。
②傍花隨柳:傍隨于花柳之間。傍,一作“望”。傍,靠近,依靠。隨,沿著。川:瀑布或河畔。
③時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④將謂:就以為。將:乃,于是,就。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
譯文:
云淡、風輕、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一幅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身處這宜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了。可是誰知道我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我像年輕人一樣偷閑貪玩呢!
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寫云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機;第三句是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并非學少年偷閑春游,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全詩表達了理學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閑適恬靜的意境。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寫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故鄉的懷念。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8
思帝鄉·春日游 唐朝
韋莊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思帝鄉·春日游》譯文
春日踏青郊游,風吹杏花滿頭。原野小徑上是誰家少年,儀表堂堂、風度翩翩。
我想要是能夠嫁給他,這一生也就滿足了。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會后悔。
《思帝鄉·春日游》注釋
題解:《思帝鄉》又名《萬斯年曲》,本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單調三十三至三十六字,平韻。此調金奩集載溫庭筠韋莊詞,注越調(無射商)。該篇押用同一部平韻,韻腳分別是“游”、“頭”、“流”、“休”、“羞”。
陌(mò):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這里泛指道路,野外的道路。陌上,道路之上。年少:即“少年”,小伙子,青年人。
足:程度副詞,很,非常。風流:風度瀟灑,舉止飄逸,灑脫放逸,風雅瀟灑。足風流,猶云十分風流,夠氣派、瀟灑,夠俊俏、多情的。
妾:古代女子對自己的謙稱。擬:是定、準、必的意思,與“打算”的用法不盡相同,打算,想要。與:給,這個介詞后面省略了賓語。將身嫁與,把自己嫁給他。
休:此處指心愿得遂后的罷休,喜悅,歡樂。一生休,一輩子就這樣罷了,意思是一生就滿足了,這一輩子也就算了,意謂一生有了依托,一生滿足。
縱:縱然,即便。棄:拋棄,棄置。不能羞:意謂不會感到害羞后悔,即也不在乎。“縱被”二句,即使被他無情無義地休棄了,也不后悔 。
《思帝鄉·春日游》賞析
這首詞寫一個少女的青春的熱情和她對少男的大膽追求,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愛情自白。
它描寫一位天真爛漫、熱情大膽的少女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迫切要求婚姻自由,追求愛情和幸福,表現了不顧一切封建倫常大膽追求純真愛情的主題。這首詞通過對少女心理活動的傳神描寫,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健全人格、渴望婚姻自主的女性典型;這個典型在青年男女被剝奪了自由戀愛權利的封建社會里,有著特別的意義。但這種一見鐘情的愛情,由于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礎,縱使剎那間可以爆發出耀眼的火花,若所遇非人也會轉眼歸于毀滅,以致產生不可設想的悲劇,這是封建社會婦女的不幸處境所造成的。
此詞是寫游春,有所遇,女遇男;僅是開端“春日游”三個字就極可玩味,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后文所寫的感情之秾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春日”正是感情的春心覺醒的時節,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之后更加一“游”字,則此“春游”之人的春心之欲,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其后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點明時令是早春,繽紛的杏花花瓣落了游春的姑娘一頭都是,“吹”字在此一句中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而且“吹”字還可表現出一種活潑撩動的感受,則外在之春物遂與游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系,寫出了春光明麗,少女歡快的場面。
前兩句以八個字刻畫出女子在融融春光中萌發了追尋意中人的春心;敘寫至此,已經為以后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于是以下由景轉情,情由景生,一位也漫步在原野小徑上的少年公子進入畫面,雖然少女并不認識他,但他那翩翩的風度,飛揚的神采,卻吸引了少女的注目,引起了少女的愛慕。九字長句“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瀉而出毫無假借,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曰“陌上”,是游春時士女云集之所在;曰“誰家年少”,則表現了期望的真誠與選擇的珍重;更加之以“足風流”,是對于美好多情之預想的最高要求。“足風流”是少女眼中少年公子的形象,也是少女對少年的評價,少女對少年的愛慕之情全由這一“足”字傳出。
因而少女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一個“擬”字,點明這是少女內心的打算。曰“足風流”,曰“一生休”,前一句寫期望之理想,后一句寫自我之奉獻,兩相呼應,極為有力地表現了意志之堅決與感情之深摯。這一個九字長句與上一句的節奏句式全同,都是前面的六字句以兩字為一頓,造成一波三折的氣勢,然后以一個三字句為總結,字字斬釘截鐵,口氣是真摯、誠實、堅定的。這里寫出少女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然后用“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加重這愛的力量。這種強力的愛慕之情,不僅使她要終身相許,嫁給他,而且即使以后少年公子將她無情地遺棄,她也決無后悔。在“足”字上可見少年風流了,至此猶嫌不夠,還通過“休”和“羞”兩個字,層層加碼地予以強調,寫出了為愛情不惜代價、終身不悔的決心,進一步突出了少年風流之甚,由此足見少女之癡情。結尾處二句殉身無悔的誓詞,正是以其深摯的情意,提高加深了這首小詞的境界,一個真正愿為理想、事業而獻身的人,是為了對它的熱愛,詞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沉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這首詞從字面解釋或直為“一位女子在游春時對一個風流多情男子的向往和期待。”而若從“自比女性”的角度審視,則小詞實際上婉轉地傳達了作者雖被歷史的車輪無情地拋逐在西蜀一隅,但此心仍屬故唐的赤子情懷。首句“春日游”自然是對唐王朝鼎盛局面的期許;二句的風流少年乃是暗喻君王;三句的“妾”即屬自比,他是要將終生都托付唐王朝的了,即便如當下的暫被拋別,也是不離不棄——“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態度決絕。
這首詞雖是少女單方面的一見鐘情,然用通俗明快的語言,率真、坦直的感情表達方式和長短錯落、聲情激動的語調,塑造出一個敢于沖破禮教、大膽追求愛情幸福的少女形象,異常鮮明,逗人喜愛。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和清新明朗的筆調,刻畫這位少女天真爛漫、極富個性的形象,語言質樸而多情韻,在花間詞中獨具一格,別開生面,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該一首詞純用賦體,直抒胸臆,熱情奔放,淋漓盡致,它用的是長短錯落、聲情激越的句式,選擇的詞調與所表達的內容、感情的強度都很相適,最后以誓言般的三個字短句作結,顯得十分果決干脆,志不可奪。作為一位具有封建思想的文人,作者敢于道出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詞語,寫出這樣明快決絕的佳篇,不能不歸之于學習民歌的結果。韋莊抒情詞這種真率大膽的作風原本是民間文學的本色,在詞從民間到了文人手中之后慢慢朝向婉約化道路邁進的這個歷史進程中,韋莊詞卻一定程度地保留了民間詞的一些特色,十分難能可貴。
《思帝鄉·春日游》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韋莊身經黃巢之亂,轉徙流離,后雖卜居成都(后蜀),官至宰輔,而俯仰今昔,不能無慨于中;《古今詞話》稱韋莊有一個寵愛的姬妾被王建假托教導宮女召入宮而終未放回,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這首詞調寄《思帝鄉》,當是韋莊“托為綺詞”的思唐之作。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9
春日聞杜宇
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
翻譯
杜鵑鳴聲凄厲,每天都在勸我歸去。我的一片思鄉之情這樣深、這樣痛。
如果有誰知道望帝有靈,那么可以問問他,希望他告訴我究竟何日是歸期。
注釋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
杜鵑:鳥名,又叫杜宇、子規、布谷鳥。相傳是古時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聲有兩個特點:一是連鳴不斷,似泣似訴凄厲悲涼,民間有“杜鵑啼嗚,泣血方止”的傳說;二是叫聲恰似在說“不如歸去”,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催歸鳥”。
望帝:即遠古蜀王杜宇。
神:神靈。
謂:告訴。
予:我。
創作背景
謝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破城,詩人親故先后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于一死。謝枋得飽嘗家破人亡之苦,在長期奔波逃亡的'過程中,撫今傷昔,將國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結于這首思鄉之作之中。
賞析
謝枋得此詩,抓住了杜鵑鳥啼聲的這些特點來抒寫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處在于用望帝的傳說來抒發自己徹骨的思歸之情,并把這種情緒描繪得纏綿往復,回腸蕩氣。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里,高度地集中題材。全詩緊緊圍著一個人(作者自己)、一種物(杜鵑)、一件事(歸)展開。僅從字面上來看,四句中有兩句出現了作者自己,兩句出現了杜鵑鳥,三句出現了“歸”字。進一步研讀,還發現其實四句都沒有離開這人、物、事三者。這種反復吟唱的寫法,類似民歌中的復沓,仿佛仍有“杜鵑催人歸,我歸,我歸,我歸……”的旋律不斷縈繞耳際,律感強烈,引起共鳴。
全詩的結構也十分巧妙。詩的開篇先用杜鵑催歸起興,并連用“日日”二字,足見此鳥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說物有情而人無意。但接下來次句卻說,我的歸心如此急切,可惜無人知道,當然,杜鵑也是不理解我的。這樣一來便使起興鵑鳴反倒成了鋪墊,從而把作者思歸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使人與杜鵑之間形成直接聯系,用人向物發問的方式表達作者對歸期的盼望和對可能出現的永無歸期的憂慮。
通觀全詩,這種由物(勸歸)到人(思歸),再由人(問歸)到物(預示歸期),最后仍然歸結到人(歸期何時)的結構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間構成循環不斷的關系,極符合作者所要表達的纏綿不絕、難解難斷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春日
近現代:蘇曼殊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譯文: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鮮艷的花瓣在綿綿細雨中飄落,它們辜負了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時光。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知道嗎?在青樓之上醒來,看到這如煙春柳,我便極度憂愁起來。
注釋: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sháo)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緒正在低落。韶光:即美好時光,暗喻進行革命的良好時機。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shà)柳如煙。
玉樓:原意為華麗的樓,這里用來指妓樓。春夢:暗喻對革命勝利的憧憬。有人:此為作者自指。愁煞:即極度憂愁之意。煞,副詞,用在動詞后,表“極度……”之意。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感嘆時光如梭,看著春雨里塤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貴。前兩句借寫“辜負韶光”以喻錯過革命良機;后兩句以“春夢”來抒發自已的憂慮情緒。此詩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鮮明,用語得體。
此詩向友人申述對革命錯過良機的憤懣和憂患情緒,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鮮明,用語得體。
前兩句借寫“辜負韶光”以喻錯過革命良機。在作者看來,仲春二月是百花盛開的時節,人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時節去賞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卻沒有這樣做,以至錯過時機。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賞花已經來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這樣,良機錯過,要發動就困難了。
后兩句以“春夢”來抒發自已的憂慮情緒。本來作者是做著“春夢”的,滿以為趁著百花盛開,群情激昂的機會去進行革命,誰知現在“醒”來,卻發現百花凋殘,群情低落,雨綿綿,黑暗勢力在鎮壓了。樓前的柳樹雖然未敗,但在霾雨中也顯得朦朦朧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勢力的摧殘而不斷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絕。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代·朱熹《春日》
譯文
風和日麗之時泗水的河邊踏青,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
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釋
春日:春天。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尋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濱:水邊,河邊。
無邊:無邊無際。
光景:風光風景。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東風:春風。
賞析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追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追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思運筆堪稱奇妙。
首句“勝日尋芳泗無濱”:“勝日”,點明天時;“泗無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一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無濱”結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尋”字不僅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追一時新”,描寫觀賞春追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追”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追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追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這里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的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后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追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東風面”,把春氣、春追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追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到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追”,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詩以“總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無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無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無”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無邊光追”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圣道的本意。“東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春日寄懷
世間榮落重逡巡,我獨丘園坐四春。
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又無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發如絲日日新。
欲逐風波千萬里,未知何路到龍津。
譯文: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變,而我卻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沒人把我推薦。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樣,頭上的白發卻越來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風波千萬里,卻不知哪條路才能見龍顏!
注釋:
①榮落:榮顯和衰落。
②重(zhòng):甚,很。
③逡(qūn)巡:頃刻、急速。張祜《偶作》:“遍識青霄路上人,相逢只是語逡巡。”
④丘園:家園,鄉里。《易·賁》:“賁于丘園,束帛戔戔。”王肅注:“失位無應,隱處丘園。”孔穎達疏:“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素之所。”后亦以丘園指隱居之處,如蔡邕《處士圂叔則銘》:“潔耿介于丘園,慕七人之遺風。”《舊唐書·劉黑闥傳》:“天下已平,樂在丘園為農夫耳。”
⑤坐:漸、行將。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坐,將然辭,猶寢也;施也;行也。”
⑥四春:四年。詩人會昌二年母親去世,服喪閑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⑦縱使:即使。
⑧可堪:豈堪。
⑨又無人:李商隱《小園獨酌》:“空余雙蝶舞,竟絕一人來。”與“無人”同慨。又,馮引一本作“更”。袁彪說:“無酒無人,反不如并花月而去之。二語沉痛。”
⑩青袍:唐八、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喪前任秘書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階,故著青袍。青袍顏色似春天的青草,《古詩》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應上“四春“。居喪期間離職家居,原職仍在。
欲逐風波:想去追逐風波。
龍津:即龍門,又名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龜魚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
賞析:
一、二兩句言世間盛衰變化本甚迅捷,而我半生淪落;今隱于丘園行將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三、四兩句言丘園中雖不乏花晨月夕,然家貧無酒可以消憂,又無知己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喪,四年楊弁平后移家永樂,仍為秘省正字,官職沒有升遷,況且遇到丁憂,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對仗襯貼,“青袍似草”、“白發如絲”,不惟設色相映,更嘆官卑秩微而頭顱漸大;草青、絲自,兼具衰颯之象;“年年定”,一年盼過一年,無絲毫升遷之跡象;“日日新”,日子倏忽消逝,鬢發日日改白。一“定”一“新”,動感相映,所謂仕進無路,汲引無門也,所以最后感嘆“未知何路到龍津”。
全詩純以對比之法結撰成章。首聯領起人事花事二題, “榮落”指人指花都可。詩人首先將“世間”與“我”對比,然后寫自己因守喪而困守家園的寂寞生活,頷聯寫景同時也流露出無聊之狀,起承了五痕跡。唐代八、九品官著青色服,詩人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而聯想到自己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而“青袍”與“白發”又形成對比。“年年定”是說久居下僚,“年年”與“日日”的疊字更進一步補足了對比之意。第五句感傷歲月流逝。“龍津”即龍門,尾聯是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又慨嘆無人引進。抒發的是詩人對未來的希望。
這首春日詩失之于輕靡,或者說是百無聊賴,有的也有寄托,不過比較直露。李商隱這首詩,從主題上說這首詩沒什么新意,但在藝術手法情景渾溶,低徊唱嘆,富艷而多氣,不多用典故而音節嘹亮,頗有杜詩境界。但在梗概多氣上還是不如杜詩同類之作。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
歐陽修〔宋代〕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
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
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
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譯文
春天使者姍姍前來訪問,西湖水面換上一色衣裙。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熱情,花風落地一樣喚人興奮。春來了,參軍思緒亂如云,白發人,最怕題詩送青春。我知道南擺好了湖中酒席,等待著老朋友來開懷暢飲。遙遙萬里南捎來一片春情,每到春來我暗暗感到心驚。冰雪消融,門外千山碧一,繁花爭妍,江邊二月多晴。還記得,少年時,迎春暢飲,到如今,春草一,兩鬢如絲。他鄉作客,物態人情各異,東風情意,年年難舍難離。
注釋
西湖:指許州(今河南許昌市)西湖。謝法曹:即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屬福建)人。當時在許州任司法參軍。宋代州府置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等屬官,統稱曹官,司法參軍即稱法曹。歸:回去,指春光將逝。一于染:比染過的絲綢還一。爛不收:指落花委地,難于收拾。落如糝(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狀的東西,詩中形容飄落的花瓣。參軍:指謝伯初。天涯萬里人:詩人自指。殊:不同,引申為“陌生”的意思。
賞析
詩的前四句“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群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寫許州西湖春景:春來波綠,群芳爛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轉寫詩友殷勤多情,特從這美麗的地方寄來美好情意,點明這首詩是回贈之作。“參軍7春思亂如云,白發題詩愁送春。”寫詩友雖已自發蒼蒼,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謝伯初贈詩中有“多情未老已白發,野思到春亂如云”之句,詩人特別欣賞,故化用其意,描摹詩人白發多情,寥寥數筆,卻十分生動傳神。“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想象詩友獨酌湖上,默默思念遠方被貶的自己。讀詩至此,方知前面寫景用意并不僅僅在于詠嘆西湖的自然風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詩友的美好情誼。句中“天涯萬里人”是詩人的自稱,暗寓自己被貶夷陵的遭遇,同時將內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發。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許州、夷陵兩地相距遙遠,又有山川阻隔,故詩人對詩友“萬里”寄詩,傳遞春的消息和真摯友情激動不已,但同時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頭震顫。門外綿綿遠山殘雪融盡,綠裝重換。二月晴朗的陽光下,江邊紅花正爭相吐艷,如此來去匆匆的春天,讓人感嘆如梭的光陰和稍縱即逝的美好年華。詩人觸景傷懷,驀然回首:昔日把酒對春、風流倜儻的少年,如今而立剛過,卻已是鬢發蒼蒼。顯然,一個事業、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歷經磨難者才每每會回味過去的大好時光。“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在這貶謫之地,詩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歲歲年年按時相伴的春風仍是那么熟悉、親切,似在安慰一顆孤寂的心。詩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猶未盡,令讀者回味無窮。
全詩以春為線索,既有對景物的描繪,又有詩友形象的勾勒和對原詩的化用l既有感于詩友的真摯睛懷,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際,詩情沿這一線索逐層展開,前后承轉不著痕跡,使詩篇情韻幽折,是一首酬唱詩的佳作。另外,詩人多處描摹明麗春景,雖有以明朗之景反襯其憂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種或虛或實的反復詠嘆,更多的是使詩篇交錯洋溢著令人沉醉的氣氛,一折一揚的處理,使詩之色彩也顯得多變而迷人,詩之內涵也更加豐富,絕沒有停留在一般的詠春主題上。全詩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譯文
一年年過去,白頭發不斷添新,
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天來臨。
為了什么事長久留我在邊塞?
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饒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報祖國,
想起尊親來便不禁雙淚直淋。
孤獨的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
就湊個五辛盤,聊應新春節景。
注釋
馬上:指在征途或在軍隊里。
關河:關山河川,這里指邊塞上。
簇五辛:蔟,攢聚的意思。五辛,指五種辛味的菜;《本草綱目》:“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葉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擊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個立春日在前線所寫。遇此佳節,引起了作者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羈留在邊地。詩中表達了作者這種矛盾痛苦的心情。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春日偶成
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古詩簡介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詩歌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
翻譯/譯文
韻譯
云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
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
這愜意的春游呀,人們并不了解,
將會說我忙里偷閑,強學少年童。
散譯
淡淡的云在天上飄,風兒吹拂著我的臉龐,此時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叢之中,沿著綠柳,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前面的河邊。當時的人不理解我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年輕人的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里偷閑呢。
注釋
⑴偶成:偶然寫成。
⑵云淡:云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⑶傍花隨柳:傍隨于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川:瀑布或河畔。
⑷時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⑸將謂:就以為。將:乃,于是,就。偷閑:忙中抽出空閑的時間。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程顥任陜西鄠縣主簿時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寫下來的。詩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長期困在書齋里,少有閑暇寬懷的時候。一旦走出書齋,回到大自然中,便覺得格外爽快,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
詩的前二句“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寫自己春游所見、所感。云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處是艷美的鮮花,到處是裊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寫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是通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并不是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游春,而是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春游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并不僅僅是簡單地描寫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是用“過”來強調自己在春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游春,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很遠。這樣,這兩句詩盡管描寫的只是云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是這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癡的境界。
假如說,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情寫景的話,那么,“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則主要是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云淡風輕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這應該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這似乎只應該是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須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盡管程顥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盡管他寫這首詩時很可能已經是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這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春日原文翻譯及賞析(集錦15篇)】相關文章:
春日(秦觀)原文、翻譯及賞析03-09
春日憶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08-14
春日偶成原文翻譯及賞析08-16
春日行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春日憶李白_杜甫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春日偶作_溫庭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春日憶李白原文及賞析08-17
李商隱《春日寄懷》原文及賞析12-29
春日還郊_王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羔裘原文、翻譯及賞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