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涼州詞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賞析一
詩人初到涼州,面對黃河、邊城的遼闊景象,又耳聽著《折楊柳》曲,有感而發,寫成了這首表現戍守邊疆的士兵思念家鄉情懷的詩作。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畫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羌笛何須怨楊柳”,在這樣蒼涼 的環境背景下,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折楊柳》,這不禁勾起戍邊士兵們的思鄉之愁。因為“柳”和“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別離的時候折柳相贈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就提到了行人臨別時折柳。這種折柳送別風氣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們聽著哀怨的曲子,內心非常惆悵,詩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戍邊的士兵,只能說,羌笛何必總是吹奏那首哀傷的《折楊柳》曲呢?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里的。既然沒有春風又哪里有楊柳來折呢?這句話含有一股怨氣,但是又含無可奈何語氣,雖然鄉愁難耐,但是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啊。一個“何須怨”看似寬慰,但是,也曲折表達了那種抱怨,使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這里的春風也暗指皇帝,因為皇帝的關懷到達不了這里,所以,玉門關外士兵處境如此的孤危和惡劣。詩人委婉地表達了對皇帝不顧及戍守玉門關邊塞士兵的生死,不能體恤邊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詩調蒼涼悲壯,雖寫滿抱怨但卻并不消極頹廢,表現了盛唐時期人們寬廣豁達的胸襟。詩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使 詩意的表現更有張力。用語委婉精確,表達思想感情恰到好處。
鑒賞二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作者寫那里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二、《涼州詞二首》
王翰
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其二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譯文
其一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其二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
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當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征戰:打仗。
賞析:
第一首詩描寫邊塞將士們很難得的一次歡聚的酒宴,表現出激昂興奮的情緒、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邊地荒涼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戍生活的寫照,具有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開篇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第二首詩抒寫的是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詩的前兩句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后兩句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并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回蕩,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并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回響。
三、《涼州詞二首》
孟浩然
其一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其二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注釋
⑴涼州詞:樂府歌曲名。《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辭》一:“近代曲者,亦雜曲也,以其出于隋、唐之世,故曰近代曲也……《涼州》,《樂苑》曰:‘《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時屬隴右道,今甘肅武威。”
⑵渾成:天然生成。紫檀:紫檀木,紫紅色,質地堅實,多用做貴重家具和樂器。晉崔豹《古今注》卷下《草木》:“紫旃木,出扶南,色紫,亦謂之紫檀。”金屑文:即金屑紋,指紫檀木天然生成的金色紋路。金屑,黃色花粉。文,同“紋”。
⑶琵琶:樂器名。《初學記》卷一六《琵琶》:“《風俗通》曰,琵琶,近代樂家所作,不知所起。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也。四弦象四時也。《釋名》曰,琵琶,本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因以為名。”聲入云:形容聲音高昂悲越。
⑷“胡地”二句:《西京雜記》:“元帝后宮既多,乃使畫工圖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獨王嬙不肯。匈奴求美人為閼氏,上按圖以昭君行。及召見,貌為后宮第一。”石崇《王明君辭》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迢迢(tiáo tiáo),遙遠的樣子。那堪,怎能忍受。馬上,指琵琶為馬上所奏的樂曲。明君,即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后以賜匈奴呼韓邪單于,入胡為閼氏。
⑸異方:指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令人悲:指樂聲令人生悲。
⑹羌笛:管樂器名,本出于羌地(今甘肅、陜西一帶),長一尺許,有七孔。胡笳:管樂器名,出于北方一帶少數民族地區。
⑺關山月:本漢樂府橫吹曲名,但此處似實指邊關上空之明月。
⑻思殺:思極,指思鄉之極。殺,猶煞,極。游俠兒:輕生重義的少年,指赴邊從軍,企求建功立業的年輕人。
譯文
其一
渾然天成的紫檀木配以金屑文飾,用它做成的琵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
這里與胡地相隔萬里之遙,怎能忍受昭君出塞時所奏琵琶曲勾起的思鄉之情呢?
其二
聽到邊地的樂曲,徒然令人悲傷,不要再吹那羌笛胡笳了。
看這邊地月夜之中,將士們都已被離思鄉愁所壓倒。
賞析
其一
這首詩通過描寫琵琶、羌笛和胡笳的樂聲,抒發了思鄉之情。
“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紫檀木做成的琵琶渾成天造,巧奪天工,奏出的樂聲悠揚深遠,直達云霄。詩句脫口而出,朗朗上口,在樸質自然的文字中蘊含著深厚的送別情意,渲染了濃郁的離別氣氛。邊塞地區天高地闊,樂聲在云際飄揚回蕩,這不僅是描寫琵琶質地優良,還著重表明琵琶聲調的高亢激越。這些帶有地方色彩的樂器,常常出現在唐代的邊塞詩中,借以反映異域情調,抒發征戍者的感情。詩人正是以高亢激越的琵琶聲,點染邊塞送別的特定環境、氛圍。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朋友去的地方是高漠的胡地,迢迢三萬里,道路是多么遙遠。“迢迢”疊詞的運用,使詩句更顯口語化,路途的艱難險阻也盡在不言中。末句抒發送別之情,承上自然傾瀉而出。“多情自古傷離別”,古代道路崎嶇,交通工具不便,一別動輒幾年,有時甚至成為永別,因此詩文中的送別場面常常是凄涼悲切的。更何況朋友要去的是荒漠的邊塞,路途遙遠,荒山萬里。現在朋友已騎在馬上,分別就在頃刻之間,依依惜別的悲愴之情,詩人難以禁受。用“那堪”的反問句式,把此情此景表達得更為含蓄深微,酣暢淋漓。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都將邊塞地區的荒涼蕭索,離愁別恨的感情表達得委婉蘊藉,深厚博大。與之比較,這首詩感情表達更為直露,全詩一氣呵成,自然渾成。
其二
這首詩是邊塞軍士另一面的反映,戍邊軍士們有驍勇善戰、上陣殺敵的勇猛一面,亦有聽樂思鄉、愁腸百轉的柔情一面。詩人聽到悲愁的邊地樂曲,設身處地想到守邊將士聞樂的愁思,創造出一個關山夜月、胡樂盈耳、征人望鄉、愁思縈回的境界,不失蒼茫之感,又兼幽遠凄清。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詩歌一開始宕開一筆,不寫人悲,先寫邊塞地區的樂曲令人黯然神傷,悲痛欲絕。羌笛、胡笳是古代西北地區的一種樂器,它們發出的聲音凄切哀婉,令聽者傷悲,愁者添愁。人們愁緒滿懷,羌笛、胡笳的吹奏越發動情,更使人愁上加愁,因而發出“不用吹”的感嘆和祈求。這兩句是用富有異域情調的悲涼樂曲顯示氣氛特征,襯托人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凄切心情。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因景抒情,抒發邊塞戰士的綿綿情思。關山月,從字面上看,萬里關山,明月當空,點出邊塞戰士所處的獨特環境。因為看到關山月的景色,觸景生情,結句的抒情自然引發出來。《關山月》也是樂府古題,邊塞詩里常有出現,多半表現離愁別緒。這首詩也是以此進一步渲染悲涼的氛圍。詩歌水到渠成,運用口語,直抒胸臆,表達了邊域戰士強烈的悲愁情緒。久戍邊塞,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無限的情思全都包含在“思”中。“坐”字巧妙地將三四兩句緊密聯系了起來,達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出語自然,不事雕琢,渾然天成,創造了統一的富有特色的氛圍,顯示出渾厚的詩的意境。感情的表達真切、含蘊,縈回蕩漾于全詩。全詩雖無警策之句,卻顯示出完整美和自然美來。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涼州詞》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4-09
《涼州詞》原文及翻譯賞析07-18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4-22
《涼州詞》原文及翻譯賞析07-02
最新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2-04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11-13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4-22
涼州詞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4-22
涼州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28
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