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07-09 06:57:25 古籍 我要投稿

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

  午睡醒來慵—晌,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

  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譯文

  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心生惆悵。空蕩蕩的房間里獨自一人,偏又響起陣陣鶯聲,好似美女輕唱。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

  夏雨初霽,掠過蘋草的微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脈脈,紅紅的臉頰上掛著淚珠似得看著人們。新月彎彎,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

  注釋

  捻:用手指輕輕拿起。霜紈:指潔白紈扇。悵望:惆悵、怨恨。

  秦娥:指年輕貌美女子。

  慵:懶。一餉:即一響,短暫的時問。

  雙紋翠簟:織有成雙花紋的翠簟。簟,竹制涼席。寒浪:即指簟紋。竹席清涼,花紋起伏如浪,故稱“寒浪”。

  蘋風:掠過蘋草的微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蕷之末。”

  綠云:指藍天下之浮云,喻指女子烏發。此句即“新月斜貼綠云上”。上,緩緩爬上。

  彎環:彎彎如環之月亮。

  賞析:

  ①霜紈(wán):白色的細絹。此處指團扇。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②隔葉鶯聲:杜甫《蜀相》:“隔葉黃鸝空好音。”

  ③秦娥:古之善歌者。

  ④慵(yōng):懶倦。

  ⑤寒浪:席紋。

  ⑥風:輕風。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之末。”

  ⑦淚臉:形容雨后的荷花。

  ⑧綠云:此處指荷葉。

  ⑨“彎環”句:形容新月彎曲如眉。李賀《十月》:“長眉對月斗彎環。”

  此詞情景交融、以景襯情,抒寫了一位女郎午睡醒后的閑愁。詞的上片借細節和襯景構成一幅和諧的閨中閑眠圖,在這一景境中融入閨中人獨處空閨的閑愁;下片純以花月狀人,句句辭兼比興,處處意存雙關。全詞室內景物、戶外景色交相輝映,女主人公的容態與自然景致相得益彰,組成了一個渾然一體的優美意境。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在思念遠方的.情人,也許是在傷惋青春的易逝。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意境。“撚”意為用手指輕輕搓轉,表現執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極為傳神。“初”、“生”二字,前后關聯,暗示因節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空閨獨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似學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秦娥之唱。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此言年輕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藉之妙。鶯啼婉囀,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實于虛,終無一字點破。“午睡醒來”二句,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在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這兩句點明睡醒,而由翠簟聯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寫戶外優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碧漲”,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意十分靈活。“脈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在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搖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結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用雙關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此詞情景相生而又契合無間,設喻新巧而又雋永傳神,具有獨特的意境,充分體現了小晏詞“詞情婉麗”、“曲折深婉”的特色。

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

  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

  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

  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

  譯文:

  滿天的烏云遮蔽了太陽,陣陣清風吹起我的衣襟。

  游魚潛沉在碧綠的水面之下,翔鳥凌越于天際而飛起。

  那些在外奔波、孤苦無依的人,苦于徭役而未卜歸期;

  啟程的時候嚴霜凍結,如今歸來,白露已晞。

  游子憂嘆于《黍離》的詩篇,隱者歌唱著《式微》的哀吟;

  面對嘉賓,豈能失去慷慨的姿容,凄然傷懷,把我的悲愴隱忍于心。

  賞析:

  本篇在《玉臺新詠》中題為《雜詩》,今從《文選》。詩人因景感懷,發為浩嘆。在微陰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風的季節轉換中,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所,魚鳥安然游翔之景,引發出役夫久戍他鄉,有家難歸的聯想。曹植生活在戰亂頻繁的時代,對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察。詩中“游者”、“處者”兩句,運用典故,映照出時代的動蕩,男女之怨曠。游者,指役夫。《黍離》,指《詩經.王風.黍離》篇,是一首哀傷宗周覆滅詩。這里取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的意思。處者,指役夫家中的親人。《式微》,指《詩經.邶風.式微》篇。舊說是黎國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衛國

  ,臣子勸歸之作。這里取其勸歸之意。通過典故的運用,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壓下痛苦不安的悲劇間蘊,正如唐人王昌嶺《從軍行》嘆當時邊關征戍不斷時所詠:“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由秦漢聯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處深沉的.歷史感油然而生。詩人悲天憫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這首詩造語自然精妙,音節流美鏗鏘,意象生動傳神,觸目所感,情與景會。詩中“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兩句,色彩鮮明,境界開闊,用詞精警,意象飛動,是歷代讀者激賞的名句。魚、鳥形象的捕捉,淥水藍天的空間幅度,魚“潛”鳥“薄”靜動映襯,在詩意的提煉上都達到了自然湊泊、了無痕跡的境界。魚兒安然地潛游于淥水之中,鳥兒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無驚、自由暢朗的圖景,不但反襯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運,同時也是作者處在動輒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備受壓抑中對自由、解放的熱切憧憬。“潛”、“薄”二字,最見作者煉字、煉意的用心。“潛”字屬平聲閉口韻,聲音輕細,切合表現游魚安然不驚的神態;“薄”字屬入聲,聲音短促而有力,狀翔鳥高飛藍天的快意,神采頓見,其“飛飛摩蒼天”的氣勢,如在眼前。這兩個動詞的妙用,充分顯示出詩人敏銳的觀察力及其精湛準確的藝術表現力,堪稱“詩眼”。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與爾后“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兩句,平仄聲律和諧妥貼,文字對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詩粘對、對仗的規則,不但見出這位才思敏銳,才華富贍的詩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對提高詩歌藝術表現力的貢獻,同時也透露出中國古典詩歌由古體向新體、近體詩演進的訊息。

原文翻譯及賞析3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翻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注釋」

  ⑴元日: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

  ⑵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⑶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⑷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賞析」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這首詩《元日》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最后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作為政治家與詩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元日》這首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意思就是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賞析:

  蟬棲身在高樹上餐風飲露,所以難以果腹;盡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鳴也罷,這些都是徒勞的,終究不能擺脫生活的清貧,難飽的困境。蟬的鳴聲到五更天亮時,已經稀疏得幾近斷絕了,可是一樹的葉子依然是那樣的蒼翠,并不為蟬的哀鳴而悲傷蕭疏,顯得是那樣的冷酷,沒有一點一滴地同情。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一個官職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處漂流。更何況家鄉田園里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沒有地方落腳了。蟬的操守高潔正與我的'廉正清貧相應。煩勞你蟬君最能讓我警醒,我這個與蟬境遇相似的小官,也當堅持操守,玉潔冰清,這讓我不免有了歸鄉的念頭。

  譯文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蟬本來就因棲息于高枝,難得一飽;它鳴叫不停,卻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無窮啊。“以”,因。古人誤以為蟬餐風飲露,所以說“高難飽”。“費聲”,指鳴聲頻頻。

  就真實情況而言,蟬并非是因身在高處,不肯飛下來乞食而“難飽”;它的鳴叫聲中也沒有什么恨意,這完全是詩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語義雙關,喻指人的品格高潔。

  詩人自許清高,不肯屈就,結果只落得生活困頓,這不就是“高難飽”嗎?他曾向令狐绹等當權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幫助,可最終還是不被人理會,依舊無法擺脫仕途坎坷的困境,這難道不是一場“徒勞”嗎?在這里,蟬已經完全人格化了,詩人分明是借其表達自己艱難的身世和處境,所以紀昀說開頭兩句是“意在筆先”。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蟬徹夜悲鳴,叫到五更天,已是聲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斷絕了。可是那些樹呢,依舊碧綠青翠,任憑蟬叫得如何凄苦動人,也是無動于衷,真是無情啊!

  蟬聲與樹木的碧綠本來是毫不相干的,詩人卻責怪樹木的冷酷無情。顯然,這同樣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寫自己的哀告無門、受人冷落。曾經有過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來是可以幫助李商隱的,可是,他們不僅沒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處處排擠打擊他。在這樣的境況下,詩人怎能不怨恨與激憤。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這兩句轉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國策·齊策》里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盡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去。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梗”,樹木枝條。“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于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多勞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君”,指蟬。“警”,警醒,這里有觸動的意思。蟬在告誡什么呢?有人說是警告詩人為什么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

  此聯前一句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手法寫蟬。后一句“君”與“我”對舉,把詠物和抒情結合起來,呼應開頭,首尾圓合。

  評解

  李商隱是唐代詠物詩的大家,他的詠物詩大多托物寓慨。這首詩表面寫蟬,實際上是寫自己。紀昀說:“前四句寫蟬即自寓,后四句自寫,仍歸到蟬。隱顯分合,章法可玩。”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被譽為“追魂之筆”,語出憤激卻運思高妙、耐人尋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足見其感情的強烈。最后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錢鐘書先生評論這首詩說:“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蟬棲樹上,卻恝置(猶淡忘)之;蟬鳴非為‘我’發,‘我’卻謂其‘相警’,是蟬于我亦‘無情’,而我與之為有情也。錯綜細膩。”

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鸚鵡

  [唐代]羅隱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要怨恨被關在華麗的籠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綠的毛被剪得殘缺不全,

  江南氣候溫暖,而你的老家隴西十分寒冷。

  勸你不要把話說得過于清楚,

  話說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愛,要想飛出鳥籠就更難了。

  注釋

  雕籠:雕花的鳥籠。

  翠羽殘:籠中鸚鵡被剪去了翅膀。

  隴西: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以西,古傳說為鸚鵡產地,俗稱其為“隴客”。

  君:指籠中鸚鵡。分明語:學人說話說得很清楚。

  出轉:指從籠子里出來獲得自由。

  賞析:

  三國時候的名士禰衡有一篇《鸚鵡賦》,是托物言志之作。禰衡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過曹操與劉表,到處不被容納,最后的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黃祖處,在一次宴會上即席賦篇,假借鸚鵡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憂讒畏譏的心理。羅隱的.這首詩,命意亦相類似。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詩人在江南見到的這頭鸚鵡,已被人剪了翅膀,關進雕花的籠子里,所以用上面兩句話來安慰它: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話雖這么說,“莫恨”其實是有“恨”,所以細心人不難聽出其弦外之音:盡管現在不愁溫飽,而不能奮翅高飛,終不免叫人感到遺憾。羅隱生當唐末紛亂時世,雖然懷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大半輩子,無所遇合,到五十五歲那年投奔割據江浙一帶的錢镠,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這時的處境,跟這頭籠中鸚鵡頗有某些相似。這兩句詩分明寫他那種自嘲而的自解的矛盾心理。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鸚鵡的特點是善于學人言語,后面兩句詩就抓住這點加以生發。詩人以告誡的口吻對鸚鵡說:你還是不要說話過于明白吧,明白的話你出去就更難了!這里含蓄的意思是:語言不慎,足以招禍;為求免禍,必須慎言。當然,鸚鵡本身是無所謂出語招禍的,顯然的是作者的自我比況。據傳羅隱在江東很受錢镠禮遇。但禰衡當年也曾受過恩寵,而最終仍因忤觸黃祖被殺。何況羅隱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養成的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為譏刺的習氣,一時也難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對錢謬產生某種疑懼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這首詠物詩,不同于一般的比興托物,而是借用向鸚鵡說話的形式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勸自己,勸自己實是抒泄自己內心的悲慨,淡淡說來,卻意味深長。

原文翻譯及賞析6

  月夜

  杜甫〔唐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遠在他方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蒙蒙霧氣沾濕了你的鬢發;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什么時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簾或帷幔旁,讓月光擦干兩人的思念的淚。

  注釋

  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

  閨中:內室。看,讀平聲kān。

  憐:想。

  未解:尚不懂得。

  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

  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發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

  云鬟:指高聳的環形發髻。

  清輝:阮籍詩《詠懷》其十四:“明月耀清暉。”

  虛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

  賞析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代,但抒發一不是一般代況下一夫婦離別之代。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一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一一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安。一頷聯是說,可憐幼小一兒女,怎懂思念一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安一,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安一啊!用小兒女一“不解憶一反襯妻子一“憶一,突出了首聯那個“獨一字,又進一層。

  在前四句中,“憐一字和“憶一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一、“獨看一聯系起來,加以品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一“獨看一,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一“同看一和未來一“同看一。未來一“同看一,留待結句點明。往日一“同看一,則暗含于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安一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安度過一。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安一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一記憶。當”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一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安一往事,已經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安,那“憶一就不僅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一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一。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為自己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安,“遙憐一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他一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一字,也是飽含深代,感人肺腑一。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一頸聯是說,蒙蒙霧氣,也許沾濕了妻子一鬢發;冷冷月光,該是映寒了妻子一玉臂。

  第三聯激過妻子獨自看月一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安一。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一代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一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一希望;于是以表現希望一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一“雙照一而淚痕始干,則“獨看一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一,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一、“雙照一為一詩之眼。“獨看一是現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一鄜州之月而“憶”安一,而自己一“獨看一”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一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一一“獨看一,回憶往日一同看,而把并倚“虛幌一(薄帷)、對月抒愁一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一一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想一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出自己一感代,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作法度。全詩詩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代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一痕跡。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譯文

  岸上楊柳青,江中風浪平,忽然江上舟中傳來男子的唱歌聲。

  就像東方出太陽,西邊落雨。你說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注釋

  竹枝詞:樂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為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創作新詞,多寫男女愛情和三峽的風情,流傳甚廣。后代詩人多以《竹枝詞》為題寫愛情和鄉土風俗。其形式為七言絕句。

  晴:與“情”諧音。《全唐詩》:也寫作“情”。

  賞析:

  竹枝詞是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與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江邊楊柳,垂拂青條;江中流水,平如鏡面。這是很美好的環境。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在這樣動人情思的環境中,她忽然聽到了江邊傳來的歌聲。那是多么熟悉的聲音啊!一飄到耳里,就知道是誰唱的了。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姑娘雖然早在心里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什么表示哩。今天,他從江邊走了過來,而且邊走邊唱,似乎是對自己多少有些意思。這,給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她就想到:這個人啊,倒是有點象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還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還有情”。通過這兩句極其形象又極其樸素的詩,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這種根據漢語語音的特點而形成的表現方式,是歷代民間情歌中所習見的。它們是諧聲的雙關語,同時是基于活躍聯想的生動比喻。它們往往取材于眼前習見的景物,明確地但又含蓄地表達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吳聲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這種諧聲雙關語來表達戀情。如《子夜歌》云:“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歡是當時女子對情人的愛稱。梧子雙關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遲疑貌。芙蓉也就是蓮花。見蓮,雙關見憐。)《七日夜女歌》:“婉孌不終夕,一別周年期,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因為會少離多,所以朝思暮想。懸絲是懸思的雙關。)

  這類用諧聲雙關語來表情達意的民間情歌,是源遠流長的,自來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作家偶爾加以摹仿,便顯得新穎可喜,引人注意。劉禹錫這首詩為廣大讀者所愛好,這也是原因之一。

  (沈祖棻)

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

  譯文

  在諸將都談論封侯之事的時候,我獨倚高樓,和著竹笛,放聲長歌。世事在風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劉裕在重陽登臨戲馬臺,與群臣宴會的盛景已一去不復返了。

  快快暢飲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舊。花在老人頭上羞笑,白發簪花不消解憂愁。

  賞析:

  原序: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

  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詞中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在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著笛聲,倚樓長歌。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楚辭·漁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會中,封侯顯貴歷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在作者眼中,這一切都只是夢幻一場,所以他此時只在一邊冷眼旁觀,沉醉在音樂之中。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詞借助笛聲與歌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悠長深遠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蘊含于這不言之中,自有一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樓”用唐趙嘏《長安秋望》詩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正切本詞寫重九登高遠望之意。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榮辱,都淹沒在時光流逝的波濤中。“休休”,算了吧,還有什么可說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劉裕在彭城戲馬臺歡宴重陽的盛會,也成為歷史的陳跡而一去不復返了。用“戲馬臺”之典正切重陽宴集之題,而“金絡頭”,用鮑照《結客少年場行》“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既切戲馬臺之馬,又照應開頭說封侯的'“諸將”。作受受佛老思想的浸潤,人生觀中有著消極虛無的一面,隨著政治上的連遭打擊,這種思想時有流露。這里表現的就是這種思想感情,但更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轉而為開朗達觀。詞人舉杯勸酒:“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勝去秋”)。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還是開懷痛飲,莫辜負這大好秋光和杯中釀。以功名之虛無,對美酒之可愛,本于晉人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之語(見《世說新語·仕誕》)。古人詠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黃花,作者沿用此法,卻又翻出新意。他運用擬人手法,借花自嘲。詞人老興勃發,插花于頭,而花卻笑他偌大年紀還要簪花自娛。其造語則是脫胎于蘇軾的兩句詩:“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吉祥寺賞牡丹》)詞人熱愛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躍然紙上,他并不因處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覺得秋光和美酒都與去年不殊,表現出開朗豁達的胸襟。

  這首詞“以詩為詞”的創作方法,從遣詞造句到意境格調都體現出詩的特點。這首詞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風格豪放中有峭健。

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綠塘搖滟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

  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譯文

  碧綠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著星河,小船在“軋軋”的船槳聲中駛入白蘋叢中。

  水面盛開的.蓮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襪子,到如今蓮蕾之上還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塵。

  注釋

  星津:指星河,銀河。

  軋(yà)軋:形聲詞,搖動船槳時發出的聲音。

  蘭橈(ráo):對船槳的美稱。

  白蘋(pín):一種淺水中生長的草本植物,亦稱“田字草”、“四葉菜”。

  洛神:洛水女神。

  賞析:

  首句寫荷塘,遠觀其美麗,就像銀河一般 “搖滟”二字精煉的寫出荷花的姿態,二句寫近觀蓮花,遠近結合。后兩句把蓮比成“洛神波上襪”,寫其輕盈之姿,更突出其美。本詩詠蓮,從所處環境,姿態上贊美蓮花。

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短笠團團避樹枝,初涼天氣野行宜。

  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

  馬上衣巾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

  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

  譯文

  頭戴斗笠要注意避讓雜樹枝,初秋時節天氣涼爽非常適宜在野外行走。

  溪澗上空的云霧彌漫整個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瀝瀝地飄落下來。

  騎在馬上衣巾全被雨淋濕,村邊的瓜豆枝葉在風雨中紛亂傾倒。

  雨過天晴群山又凸顯出來,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齊飛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注釋

  短笠團團:頭上戴的圓圓的斗笠。

  避樹枝:山路上雜樹叢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讓。

  初涼天氣:初秋季節。

  野行宜:適宜野外活動。

  溪云:溪澗上空的云。

  “山雨”句:我本以為雨還未到,突然就淅淅瀝瀝地飄落下來。

  馬上:主人公騎在馬上。

  離披:紛亂傾倒。

  “新晴”二句:雨后初晴,本來雨霧籠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顯出來,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齊飛流,呈現出一種奇妙的景象。

  賞析

  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作者為貴州鄉試主考官,此詩即赴任途中遇到山雨所作。

  創作背景

  全詩緊緊圍繞“山雨”的題意,首聯描寫山中未雨之景,頷聯寫遇雨之景,頸聯寫雨中之景,尾聯寫雨后之景。全詩用筆細膩,景象逼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作者寫途中遇雨,共分四層敘。雨前天氣很好,一點也沒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雖只戴短笠,還是被茂密的樹枝掛纏和阻撓,他一路觀山望景,興致很好,只覺天氣涼爽宜人,沒有想到下雨。這一層說明,“山雨”之來,確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來,溪上云霧四起,漸漸連成一片,行人只覺山光物態的迷人,而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雨來的信號。要在別處,“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雨前的征兆十分顯著,貴州山區卻全然不同,云霧恰起,陣雨就來了。“溪云到處自相聚,山雨忽來人不知”二句寫出雨來迅疾,使人回不過神來。好奇之感,通過“忽來”、“不知”等詞語,自然流露出來。

  正因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沒有準備雨具,只有一領遮頭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濕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看到雨中村邊瓜豆蔓藤散亂紛披,作狼狽狀,使他的注意力轉移到觀望雨中景色,渾忘沾濕之苦。“馬上衣襟任沾濕,村邊瓜豆也離披。”一個“也”字,從物我同情中得到幾分慰藉,而一個“任”字則表現出雨中人的從容與泰然。

  突然,雨腳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這時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麗:云霧全失,峰巒盡出,斜陽相迎,虹霓隨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雖然住了,但雨水化成無數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澗,又作“萬瀑齊飛”的壯麗景觀。“新晴盡放峰巒出,萬瀑齊飛又一奇。”是這首寫景詩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緒也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離披是一奇;而雨后的萬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處”——山雨之兆,“萬瀑齊飛”——山雨所成,來龍去脈,皆扣題面。重心所在是寫“山雨”,而非寫雨霽。“山雨”非川原如煙之雨——后者是絕不可見“萬瀑齊飛”之奇觀的。本篇境界層出不窮,恰似張镃贊“誠齋體”所謂:“造化精神無盡期,跳騰踔厲及時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詩。”(《攜得秘監詩一編登舟因成二絕》),何紹基這首詩亦得誠齋體之精髓。

  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文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世事如舟掛短篷,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久又北久。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作癡呆半作聾。

  譯文

  世事無常,就像掛短蓬的'船一樣,有時移到東岸,有時移到西岸,漂泊不定。

  多少次不圓之月過后還是圓月,幾陣南久過后又是北久。

  日子長了,人也沒有長長久久的健康;春天過了,嬌艷的花也沒有幾天燦爛了。

  入耳的是非聽聽就算了,裝聾賣傻也不失為一種活法。

  注釋

  短篷:有篷的小船。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霄猶得夢依稀。

  玉鐺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譯文

  新春時節,我身披白衫悵然地臥在床上;幽會的白門冷落了,令我萬分感傷。

  隔著蒙蒙細雨凝視紅樓更覺凄涼,只好頂著珠簾般的細雨,在依稀閃爍的燈光中黯然歸來。

  凄楚的暮春,遙遠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傷感?只有在殘宵夢中才能與你相見。

  耳環情書已備好,怎么才能送達?只有寄希望于萬里長空中,那一只剛剛飛來的鴻雁。

  注釋

  白袷衣:即白夾衣,唐人以白衫為閑居便服。

  白門:金陵的別稱,即現南京。南朝樂府民歌《楊叛兒》說:“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講的是男女歡會。后人常用“白門”指代男女幽會之地。

  紅樓:華美的樓房,多指女子的住處。

  珠箔:珠簾,此處比喻春雨細密。

  晼晚:夕陽西下的光景,此處還蘊涵年復一年、人老珠黃之意。

  依稀,形容夢境的憂傷迷離。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墜,古代常用環佩、玉珰一類的飾物作為男女定情的信物。緘札:指書信。

  云羅:像螺紋般的云片,陰云密布如羅網,比喻路途艱難。

  賞析:

  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詩中的男主人公穿著白布夾衫,和衣悵臥。他的心中究竟隱藏著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詩在點明悵臥之后,用一句話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門寥落意多違。”據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白門當指男女歡會之所。過去的歡會處,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見對方的蹤影。與所愛者分離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結地悵臥的原因。悵臥中,他的思緒浮動,回味著最后一次訪見對方的情景:“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仍然是對方住過的那座熟悉的紅樓,但是他沒有勇氣走進去,甚至沒有勇氣再靠近它一點,只是隔著雨凝視著。往日在他的感覺里,是那樣親切溫存的紅樓,如今是那樣地凄寒。在這紅樓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許連自己都不清楚。他發現周圍的街巷燈火已經亮了,雨從亮著燈光的窗口前飄過,恍如一道道珠簾。在這珠簾的閃爍中,他才迷蒙地沿著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獨自走回來。

  他是這樣地茫然若失,所愛者的形影,始終在他的腦際縈回。“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他想象著,在遠方的那人也應為春之將暮而傷感吧?如今蓬山遠隔,只有在殘宵的短夢中依稀可以相會了。強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書札,侑以玉珰一雙,作為寄書的信物。這是奉獻給對方的一顆痛苦的心,但路途遙遠,障礙重重,縱有信使,又如何傳遞呢?“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且看窗外的天空,陰云萬里,縱有一雁傳書,又能穿過這羅網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這首詩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處境、活動、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讀者所難于知道這種戀愛的具體對象和性質。據作品本身看,所愛的對方大約是由于某種不得已的原因,遠離而去了。李商隱在他的組詩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陽有一個女子屬意于他,但不幸被“東諸候取去”,而鑄成了遺憾事。《春雨》詩中推想對方“遠路應悲春晼晚”,又感到當時的環境如“萬里云羅”,可見這種戀愛或許也是與受到“東諸侯”之類權勢者的阻離有關。不過,這終究只能是一種推測。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賦予愛情以優美動人的形象。詩借助于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云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聯,前一句色彩(紅)和感覺(冷)互相比照。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悵望反覺其冷;后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于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微地寫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末聯“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別有創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錦書難托”的預感形象化了,并把憂郁悵惘的情緒與廣闊的云天,融為一體。凡此,都成功地表現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處境和感情,情景、色調和氣氛都令人久久難忘。這種真摯動人的感情和優美生動的形象結合在一起,構成一種藝術魅力,在它面前,人們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譯文

  清邑軍隊駐在彭,駟馬披甲真威風。兩矛裝飾重纓絡,黃河邊上似閑庭。

  清邑軍隊駐在消,駟馬披甲威又驕。兩矛裝飾野雞毛,黃河邊上自逍遙。

  清邑軍隊駐在軸,駟馬披甲任疾跑。左轉身子右拔刀,軍中好像準備好。

  注釋

  1.清人:指鄭國大臣高克帶領的清邑的士兵。清,鄭國之邑,一說衛國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

  2.彭:鄭國地名,在黃河邊上。

  3.駟(sì)介:一車駕四匹披甲的馬。介:甲。旁旁:同“彭彭”,馬強壯有力貌。一說行走、奔跑貌。

  4.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車子兩邊。重(chóng)英:以朱羽為矛飾,二矛樹車上,遙遙相對,重疊相見。重,重疊。英,矛上的纓飾。

  5.翱(áo)翔:游戲之貌。

  6.消: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7.鑣(biāo)鑣:英勇威武貌。

  8.喬:借為“鷮(jiāo)”,長尾野雞,此指矛上裝飾的鷮羽毛。

  9.逍遙:閑散無事,駕著戰車游逛。

  10.軸: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11.陶陶:和樂貌。一說馬疾馳之貌。

  12.左旋右抽:御者在車左,執轡御馬;勇士在車右,執兵擊刺。旋,轉車。抽,拔刀。

  13.中軍:即“軍中”。一說指古三軍之中軍主帥。作好:容好,與“翱翔”“逍遙”一樣也是連綿詞,指武藝高強。一說做好表面工作,指裝樣子,不是真要抗拒敵人。

  賞析:

  鑒賞

  這是一首辛辣的諷刺詩。在此詩作者眼中,高克帶領的部隊,戰馬披甲,不可謂不雄壯;戰車插矛,不可謂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卻不是在為抵御敵人隨時可能的入侵而認真備戰,卻在河上逍遙游逛,耍弄刀槍;身為將帥的高克也閑來無事,只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而已。此詩諷刺的對象是高克,而最終深深斥責的是鄭文公的昏庸。

  至于為什么說諷刺的矛頭最終是對準鄭文公,古代有一位論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國之名寵,生殺予奪,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退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亦可也。烏可假以兵權,委諸竟上(邊境),坐視其離散而莫之恤乎!《春秋》書曰:‘鄭棄其師。’其責之深矣!”(朱熹《詩集傳》引胡氏語)。總之,在抵御外敵之時,鄭文公因討厭高克反而派他帶領清邑士兵去河邊駐防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全詩共三章,寫清邑士兵在黃河邊上的.彭地、消地、軸地駐防時的種種表現。表面上是在稱頌他們,說他們的披甲戰馬如何強壯,奔馳起來又如何威風;戰車上裝飾著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壯盛;軍中的武士也好,主帥也好,武藝又是如何高強。而實際上他們卻是在河上閑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畫龍點睛,用“翱翔”、“逍遙”、“作好”等詞來揭出本相,其諷刺的手法是較為含蓄的。從詩的章法上說,三個章節的結構和用詞變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與前兩章不同處較多。作者采用反復詠嘆的手法,以增強詩歌的氣勢和表現力,從而達到其諷刺的效果。

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蕩,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緌雙止。魯道有蕩,齊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從止?

  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

  譯文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緩步獨行。魯國大道寬闊,文姜冠此嫁人。既然嫁給魯君,為何思念難禁?

  葛布麻鞋成對,冠帽結帶成雙。魯邦國道寬廣,公主經此嫁郎。既然貴為國母,何必眷戀故鄉?

  種麻該當怎樣?縱橫耕耘田畝。娶妻該當如何?或要先告父母。既已稟告宗廟,怎容她再恣妄?

  劈柴應當如何?沒有利斧不行。娶妻應當怎樣,少了媒人哪成。既然姻緣已結,為何冠她恣縱?

  注釋

  南山:齊國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勢高峻狀。

  綏綏(suí):緩緩行走的樣子,或曰求匹之貌。

  有蕩:即蕩蕩,平坦狀。

  齊子:齊國的女兒(古代不論對男女美稱均可稱子),此處指齊襄公的同父異母妹文姜。冠歸:從這兒去出嫁。

  止:語氣詞,無義。

  曷(hé):怎么,為什么;懷:懷念。一說來。

  屨(jù):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五兩:五,通“伍”,并列;兩,“緉”的借省,鞋一雙。

  緌(ruí):帽帶下垂的部分。帽帶為絲繩所制,左右各一從耳邊垂下,必要時可系在下巴上。

  庸:用,指文姜嫁與魯桓公。

  從:相從。

  蓺(yì):即“藝”,種植。

  衡從:橫縱之異體,東西曰橫,南北曰縱。畝,田垅。

  取:通“娶”。

  告:一說告于祖廟。

  鞫(jú):窮,放任無束。

  析薪:砍柴。

  匪:通“非”。克:能、成功。

  極:至,來到。一說恣極,放縱無束。

  賞析:

  作者開篇描寫雄狐對伴侶的渴望,用意在于影射齊襄公對文姜的覬覦之心。作者以南山和雄狐起興,展示出一種高遠深邃的畫面:山高樹茂,急切的雄狐四處穿梭,叫聲連連。不僅把詩的背景拉得極其宏大,讓人感到詩作肯定包含豐富的所指,又將齊襄公渴切的`思想狀態描摹殆盡,讓其丑惡嘴臉暴露無遺。章末,又用反問進行了諷刺:“既然已經出嫁了,為什么還對那段私情念念不忘呢?”即是在問文姜,也是在問齊襄公,一箭雙雕,意味深長。

  第二章還是訴說前事,但在表達上更進一步。作者影射齊襄公和文姜xx的無恥行為時,從尋常事物人手,描述鞋子、帽帶都必須搭配成雙,借以說明世人都各有明確的配偶,所指明確而又表達隱晦,既達到諷刺對象的效果,又顯得不露端倪一后半部分與第一章相似,使情感力度得到更深一步加強。

  第三、四章轉換角度,發表對魯桓公的議論:作者成功運用“興”的手法,以種麻前先整理田地、砍柴前要先準備刀斧這些日常勞動中的必然性,來說明娶妻必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進一層針砭實際,說明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無法做文姜的主。放任她回娘家私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被擱淺、踐踏,顯得庸弱無能,文姜的無視禮法、胡作非為也躍然于紙上。

  這首詩的風格同《詩經》十五國風中的絕大部分作品一樣,是一首群眾創作的民歌,其特點也是每一章節除少數詞語略作更換外,基本的語詞句法都是相同的,特別是每章的最后二句,句法語氣完全一樣,只有一二個字的變化,其含義也相似或相近。這正是便于反覆詠唱,易于記憶吟誦,寓意比較單純的民歌式作品。此外,從這首詩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須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樣的封建禮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經深入人心了。

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

  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職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

  幾點護霜云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譯文

  庭院的綠苔上布滿了紅葉,到了金菊盛開的花候,已經很接近重陽飲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謝了如綠扇的荷葉。荷塘籠罩在煙霧之中,池水清澈,猶如皎潔的白練。

  試圖迎著涼風將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樓之上,忽然看見大雁南飛。幾片預示霜降的`云影在飄動,那家的蘆管吹奏出愁怨的樂章。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雙調,六十字,上下闋各五句、四仄韻。

  重陽宴:指重陽節的宴會。古花有重陽登高飲酒的風俗。

  綠扇:指荷葉。

  澄如練:形容水清澈潔白。

  見:同“現”。

  賞析:

  ①碧苔紅葉:韓《效崔輔國體四首》之二:“雨后碧苔院,霜來紅葉樓。”此處化用。

  ②重陽:即重九。曹丕《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故曰重陽。”

  ③綠扇:指荷葉。韓《暴雨》:“擎荷翻綠扇。”

  ④澄如練:謝《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澄江靜如練。”練,白絹。

  ⑤雁字:雁飛成行,似字形,故稱“雁字”。

  ⑥護霜:宋費袞《梁漫志》七《方言入詩》:“九月霜降而云,謂之護霜。竹坡周少隱有句云:‘雨細方淋露,云疏欲護霜。’”

  ⑦蘆管:樂器名。此句化用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句意。

【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墨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2-27

春曉原文、翻譯、賞析12-26

《流鶯》原文、翻譯及賞析12-23

那原文、翻譯及賞析12-22

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12-25

月夜原文、翻譯、賞析12-25

《別離》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式微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