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桑柔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5-01-07 10:15:05 玉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桑柔原文翻譯及賞析

  《大雅·桑柔》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桑柔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桑柔

  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

  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倬彼昊天,寧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

  亂生不夷,靡國不泯。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

  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實(shí)維,秉心無競。

  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慇慇,念我土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自西徂東,靡所定處。

  多我覯痻,孔棘我圉。

  為謀為毖,亂況斯削。

  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

  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如彼遡風(fēng),亦孔之僾。

  民有肅心,荓云不逮。

  好是稼穡,力民代食。

  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

  降此蟊賊,稼穡卒癢。

  哀恫中國,具贅卒荒。

  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維此惠君,民人所瞻。

  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維彼不順,自獨(dú)俾臧。

  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其鹿。

  朋友已譖,不胥以谷。

  人亦有言:進(jìn)退維谷。

  維此圣人,瞻言百里。

  維彼愚人,覆狂以喜。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

  維彼忍心,是顧是復(fù)。

  民之貪亂,寧為荼毒。

  大風(fēng)有隧,有空大谷。

  維此良人,作為式谷。

  維彼不順,征以中垢。

  大風(fēng)有隧,貪人敗類。

  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匪用其良,復(fù)俾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

  如彼飛蟲,時亦弋獲。

  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

  為民不利,如云不克。

  民之回遹,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

  涼曰不可,覆背善詈。

  雖曰匪予,既作爾歌!

  譯文: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濃蔭好地方。桑葉采盡枝干禿,百姓受害難遮涼。愁思不絕心煩憂,失意凄涼久惆悵。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憐憫我驚惶。

  四馬駕車好強(qiáng)壯,旌旗迎風(fēng)亂飄揚(yáng)。社會動亂不太平,舉國不寧人心慌。百姓受難少壯丁,如受火災(zāi)盡遭殃。長長聲聲心悲哀,國運(yùn)艱難太動蕩。

  國運(yùn)艱難無錢糧,老天不肯來扶將。沒有歸宿無處住,哪兒定居可前往?君子總是在思索,持心不爭意志強(qiáng)。如此禍根誰引出?至今為害把人傷。

  心中憂愁真惻愴,思念故居和家鄉(xiāng)。生不逢時我真慘,遇上老天怒氣旺。從那西邊到東邊,無處安身最凄涼。遭遇災(zāi)禍?zhǔn)芸喽啵饣季o急在邊疆。

  謹(jǐn)慎謀劃覓良方,才能消除混亂狀。告訴你要體恤人,告訴你要用賢良。誰在解救炎熱時,不用冷水來沖涼?小人治國沒好事,大家受溺遭滅亡。

  好像就在逆風(fēng)闖,呼吸困難口難張。百姓本有肅敬心,但卻無處獻(xiàn)力量。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事,百姓辛苦代耕養(yǎng)。耕種收獲國之寶,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禍亂與死亡,要滅我們所立王。降下害蟲食根節(jié),各種莊稼都遭殃。哀痛我們國中人,連綿土地受災(zāi)荒。沒有人來獻(xiàn)力量,哪能虔誠感上蒼。

  順應(yīng)人心好君王,百姓愛戴都瞻仰。操心國政善謀畫,考察慎選那輔相。不順人心壞君王,獨(dú)讓自己把福享。壞蛋自有壞肺腸,讓那國民都發(fā)狂。

  看那叢林蒼莽莽,鹿群嬉戲多歡暢。同僚朋友卻相讒,沒有誠心不善良。人們也有這些話,進(jìn)退兩難真悲涼。

  惟這圣人眼明亮,目光遠(yuǎn)大百里望。那種愚人真可笑,獨(dú)自高興太狂妄。不是我們不能說,為何顧忌心惶惶?

  惟有這人心善良,無所求取沒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變化反覆總無常。百姓如今似好亂,實(shí)因惡政苦難當(dāng)。

  大風(fēng)疾吹呼呼響,長長山谷真空曠。想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為都高尚。想那壞人不順理,行為污穢真骯臟。

  大風(fēng)疾吹呼呼響,貪利敗類有一幫。好聽的話就回答,聽到諍言裝醉樣。賢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視我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傷,豈不知你裝模樣。好比那些高飛鳥,有時被射也落網(wǎng)。我已熟悉你底細(xì),反來威嚇真愚妄。

  沒有準(zhǔn)則民擾攘,因你背理善欺罔。盡做不利人民事,好像還嫌不理想。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橫強(qiáng)。

  百姓不安很恐慌,執(zhí)政為盜掠奪忙。誠懇勸告不聽從,背后反罵我荒唐。雖然遭受你誹謗,終究我要作歌唱。

  注釋:

  1.菀(wǎn):茂盛的樣子。

  2.侯:維。旬:樹蔭遍布。

  3.劉:剝落稀疏,句意謂桑葉被采后,稀疏無葉。

  4.瘼(mò):病、害。

  5.殄(tiǎn):斷絕。

  6.倉(chuàng)兄(huàng):同“愴怳”,凄涼紛亂貌。填:通“陳”,長久。

  7.倬(zhuō)彼:即“倬倬”,光明而廣大貌。

  8.寧:何。不我矜:“不矜我”的倒文。矜,憐憫。

  9.骙(kuí)骙:馬奔馳不停貌。

  10.旟(yú)旐(zhào):畫有鷹隼、龜蛇的旗。有翩:翩翩,翻飛的樣子。

  11.夷:平。

  12.泯:亂。一說滅。

  13.黎:眾。

  14.具:通“俱”。燼:本指火燒后的灰燼,這里指人民遭遇戰(zhàn)禍,剩余無幾。

  15.於(wū)乎:嗚呼,哀痛之聲。

  16.國步:指國運(yùn)。頻:危急。

  17.蔑:無。資:財。

  18.將:扶助。“不我將”為“不將我”之倒文。

  19.疑:同“凝”,止疑,停息。

  20.云:發(fā)語詞。徂:往。

  21.維:借為“惟”,思。

  22.秉心:存心。無競:無爭。

  23.厲階:禍端。

  24.梗:災(zāi)害。

  25.慇(yīn)慇:心痛的樣子。

  26.土宇:土地、房屋。

  27.不辰:不時,指出生得不是時候。

  28.僤(dàn)怒:震怒。僤,大。

  29.覯:遇。痻(mín):災(zāi)難。

  30.棘:通“急”。圉(yù):邊疆。

  31.毖:謹(jǐn)慎

  32.斯:乃。削:減少

  33.爾:指周厲王及當(dāng)時執(zhí)政大臣。

  34.序:次序。爵:官爵。

  35.執(zhí)熱:救熱。

  36.逝:發(fā)語詞。濯:洗。

  37.淑:善。

  38.載:乃。胥(xū):皆。

  39.遡(sù):逆。

  40.僾(ài):呼吸不暢的樣子。

  41.肅:肅敬。

  42.荓(pīng):使。不逮:不及。

  43.稼穡:這里指農(nóng)業(yè)勞動。

  44.力民:使人民出力勞動。代食:指官吏靠勞動者奉養(yǎng)。

  45.滅我立王:意謂滅我所立之王,指周厲王被國人流放于彘的事。

  46.蟊(máo)賊:蟊為食苗根的害蟲,賊為吃苗節(jié)的害蟲。指農(nóng)作物的病蟲害。

  47.卒:完全。癢:病

  48.恫(tòng):痛。

  49.贅:通“綴”,連屬。

  50.旅力:膂力。旅,同“膂”。

  51.念:感動。

  52.惠君:惠,順。順理的君主,稱惠君。

  53.宣猶:宣,明;猶,通“猷”。

  54.考慎:慎重考察。相:輔佐大臣。

  55.臧:善。

  56.自有肺腸:想法與眾不同,別具一副心肝。實(shí)指壞心腸。

  57.卒狂:全都狂惑迷亂。

  58.甡(shēn)甡:同“莘莘”,眾多之貌。

  59.譖(jiàn):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60.胥:相。谷:善。

  61.進(jìn)退維谷:謂進(jìn)退皆窮。維,是。“谷”有兩種解說,毛傳:“谷,窮也。”《晏子春秋》中,叔向問晏子一節(jié),引詩“進(jìn)退維谷”,謂“處兩難善全之事而處之皆善也”,訓(xùn)為“谷”,善也,與毛說不同。

  62.瞻:遠(yuǎn)望。言:語助詞。百里:指有遠(yuǎn)見。

  63.覆:反而。

  64.匪言不能:即“匪不能言”。

  65.胡:何。斯:這樣。

  66.迪:進(jìn)。

  67.寧:乃。荼毒:荼指苦草,毒指毒蟲毒蛇之類。指毒害。

  68.有隧:隧,形容大風(fēng)疾速吹動。一說訓(xùn)隧為道,謂風(fēng)前進(jìn)有其通道。

  69.征:往。中垢:指宮廷穢聞。中,指宮內(nèi)。

  70.貪人:貪財枉法的小人,指榮夷公之流。《史記·周本紀(jì)》:“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芮良夫諫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

  71.聽言:順從心意的話。

  72.誦言:忠告的言語。

  73.悖(bèi):違理。

  74.予:芮良夫自稱。

  75.飛蟲:指飛鳥。古人用“蟲”泛指一切動物,鳥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故稱虎為“大蟲”。

  76.既:已經(jīng)。陰:通“諳”,熟悉。

  77.赫:通“嚇”。

  78.罔極:無法則。

  79.職:主張。涼:涼薄。背:背叛。

  80.云:句中助詞。克:勝。

  81.回遹(yù):邪僻。

  82.用力:指用暴力。

  83.戾(lì):善。

  84.涼:通“諒”。涼言,諒直之言。

  85.雖曰匪予:曰,句中助詞。匪,同“誹”,誹謗。

  86.既:終。

  賞析:

  全詩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刺厲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故激起民怨;后八章每章六句,責(zé)同僚,然亦道出厲王用人不當(dāng),用人不當(dāng)亦厲王之過失。故毛傳總言為刺厲王。

  首章以桑為比,桑本茂密,蔭蔽甚廣,因摘采至盡而剝落稀疏。比喻百姓下民,受剝奪之深,不勝其苦,故詩人哀民困已深,呼天而訴曰:“倬彼昊天,寧不我矜。”意謂:高明在上的蒼天啊,怎么不給我百姓以憐憫呢!詩意嚴(yán)肅,為全詩之主旨。

  次章至第四章,述禍亂之本,乃是緣于征役不息,民無安居之所。“四牡骙骙,旟旐有翩”,謂下民已苦于征役,故見王室之車馬旌旗,而痛心疾首曰:“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民靡有黎,具禍以燼。”意思是說:亂子不平息國家就要滅亡,現(xiàn) 在民間黑發(fā)的丁壯已少,好比受了火災(zāi)很多人都成為灰燼了。國以民為本,民瘼深重,而國危矣。詩人對此情況,更大聲疾呼云:“於乎有哀,國步斯頻!”感嘆國運(yùn)危蹙,必?zé)o長久之理,必致蹈危亡之禍。三章感嘆民窮財盡,而天不助我,人民無處可以安身,不知往何處為好,因而引起君子的深思。君子本無欲無求,捫心自問沒有爭權(quán)奪利之心,但念及國家前途,不免發(fā)出誰實(shí)為此禍根,至今仍為民之病害的浩嘆。四章感慨“我生不辰,逢天僤怒”。“我生不辰”,謂生不逢時。詩人之言如此,可見內(nèi)心殷憂之深。他從人民的角度出發(fā),痛感人民想安居,而從西到東,沒有能安居的處所。人民懷念故土故居,而故土故居都因征役不息不能免于禍亂。人民既受多種災(zāi)難的侵襲,更擔(dān)心外患侵凌,御侮極為迫切。天怒民怨,而國王不恤民瘼,不思改變國家的政治,因此詩人憂心如搗,為盼國王一悟而不可得深懷憂憤。僅此四章,已可見暴政害民,深重到何等程度。

  五章至八章,是詩人申述為國之道,再進(jìn)忠言。五章首二句“為謀為毖,亂況斯削”,是說謀慮周到,做事慎重,禍亂的情況就可以削減。繼言“告爾憂恤,誨爾序爵”;是以老臣的口氣,誡教國王:必須憂恤國事,慎于授官拜爵,選用賢能。解救國家之急難,有如解救炎熱。解救炎熱,要用涼水,好比解救國家危難,必須任用賢良。詩人用“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等語,諄諄告誡,陳述利害,可謂語重心長,譬喻也很確當(dāng)。六章七章,從愛護(hù)人民的觀點(diǎn)出發(fā),表明百姓都很善良,他們勤于稼穡,以耕種養(yǎng)活“力民代食”的人(“力民代食”指官府役使人民勞動,取其收獲養(yǎng)活自己)。因此官府要體恤民情,愛護(hù)人民,是為政的首要大事。六章“如彼遡風(fēng),亦孔之僾”,是說國王為政,不得人心,人民就如向著逆風(fēng),感到窒息喪氣。人民雖有進(jìn)取之心,但征役過重,剝奪過多,他們必然會產(chǎn)生難于效力之感。七章敘天降災(zāi)害,禍亂頻仍,執(zhí)政者只知聚斂,沒有顧念人民認(rèn)真救災(zāi)。由于為政昏亂,所以人民倍感痛苦。在詩中,詩人用人民的口氣,警示國王,一則曰:人怨則天怒,天降喪亂,將滅我所立之王;再則曰:降此蟊賊之蟲,莊稼都受到蟲害而失收,天災(zāi)正是天之懲戒。下曰“哀恫中國,具贅卒荒”,則是感念人民受災(zāi)痛苦,連綴的土地,都受災(zāi)荒蕪,而執(zhí)政者昏亂,沒有領(lǐng)導(dǎo)人民合力救災(zāi),因而也不能感念上天減輕災(zāi)難。

  詩的第八章再從用人的角度出發(fā),言人君有順理有不順理,用人有當(dāng)有不當(dāng)。賢明的國君明于治道,順情達(dá)理能認(rèn)真考慮選用他的輔相。不順理的君王,則與之相反自以為是,把小人當(dāng)作善良,因此使得人民迷惑而致發(fā)狂。

  以上八章是詩的前半,也是詩的主體,總說國家產(chǎn)生禍亂的原因,是由于厲王好貨暴政,不恤民瘼,不能用賢,不知納諫,以致民怨沸騰,而詩人有“誰生厲階,至今為梗”之悲慨。

  后八章責(zé)同僚之執(zhí)政者,不以善道規(guī)范自己,缺乏遠(yuǎn)見,只知逢迎君王,加速了國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詩人感慨小人當(dāng)權(quán),也是厲王的過失,因而作成此詩,希望引起鑒戒。

  第九章以“瞻彼中林,甡甡其鹿”兩句起興。鹿之為物,性喜群居,相親相善。今同僚朋友,反而相譖,不能以善道相助,是不如中林之鹿。故詩人感慨“上無明君,下有惡俗”(朱熹《詩集傳》)而有“進(jìn)退維谷”之嘆。

  第十章、十一章,用對比手法,指責(zé)執(zhí)政者缺乏遠(yuǎn)見,他們阿諛取容,自鳴得意,他們存有畏忌之心,能進(jìn)言而不進(jìn)言,反覆瞻顧,于是賢者避退,不肖者進(jìn),于是人民慘遭荼毒而造成變亂。詩人指出執(zhí)政者倘為圣明之人,必能高瞻遠(yuǎn)矚,明見百里,倘若執(zhí)政者是愚人,他們目光短淺,倒行逆施,做了壞事,反而狂妄欣喜。這是禍亂之由。詩人又說:“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fù)。”表明賢者不求名不爭位,忍心之不肖者,則與之相反,多方鉆營,唯名利是圖;國事如斯而國王不察,親小人,遠(yuǎn)賢人,于是百姓難忍荼毒,禍亂生矣。

  第十二章、十三章以“大風(fēng)有隧”起興,先言大風(fēng)之行,必有其隧;君子與小人之行也是各有其道。大風(fēng)行于空谷之中,君子所行的是善道,小人不順于理,則行于污垢之中。次言大風(fēng)之行,既有其隧;貪人之行,亦必敗其類。征之事實(shí),無有或爽。蓋厲王此時,用貪人榮夷公為政,榮公好專利,厲王悅之。芮良夫諫不聽,反遭忌恨。故詩中有“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之語。可知厲王對于阿諛奉承他的話語,就聽得進(jìn),進(jìn)行對答,而聽到忠諫之言就不予理睬。不用善良的人,反以進(jìn)獻(xiàn)忠言的人為狂悖,國家不能不危亡。

  第十四章慨嘆同僚朋友,專利斂財,虐民為政,不思翻然悔改,反而對盡忠的詩人進(jìn)行威嚇,所以詩人再作告誡。詩人說:“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獲。”意思是說:可嘆你們這些同僚,我難道不知你們的所作所為?你們對國家有極大的危害,好比那些飛鳥,有時候也會被人捕獲,國家動亂危亡,你們也不會有好的下場。詩人如此警誡,可渭聲情俱歷。可惜此輩小人,無動于衷,所以詩人在此章的結(jié)尾,以“既之陰女,反予來赫”作結(jié),再次警告這些人說:我已熟悉你們的底細(xì),你們對我也無所施其威嚇了。

  在第十五章中,詩人繼第九至十四章指責(zé)執(zhí)政臣僚諸種劣跡之后,更縷陳人民之所以激成暴亂的原因,實(shí)為執(zhí)政者之咎,執(zhí)政者貪利斂財,推行暴政,導(dǎo)致民怨沸騰,民無安居之所,痛苦無處訴說,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怨恨官府,走邪僻之路。此章詩云:“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指出人民之所以失去是非準(zhǔn)則,是因?yàn)楣俑畧?zhí)政者推行苛政違背道理。“民之回遹,職競用力”。指出人民之所以走向邪僻,是由于官府執(zhí)政者尚力而不尚德。不僅如此,詩中還指出,執(zhí)政者做對人民不利的事,唯恐不得其勝(意謂極其殘酷)。譴責(zé)極為嚴(yán)正。詩人憂國之熱忱,同情人民之深切,于此可見。《詩集傳》所稱此人此輩,即指助厲王為虐之榮夷公等,小人當(dāng)權(quán),加速國家之危亡,誠足引為鑒誡。

  末章承前,言民之所以未得安定,是由于執(zhí)政者以盜寇的手段,對他們進(jìn)行掠奪,所以他們也不得不為盜為寇。上為盜寇之行,民心不能安定。詩人又以“涼曰不可,覆背善詈”兩句,表示:我雖忠告你們,卻又不被你們接受,反而在背后詛咒我。最后歸結(jié)到作詩的緣由:“雖曰匪予,既作爾歌。”意謂:盡管你們誹謗我,我還是為你們作了這首歌,以促成你們的省悟。

  此詩既嘆百姓之困窮,又傷國事之昏亂;既探禍亂之根,又言救亂之道;既嘆生不逢時,又傷救世無力;既指斥國君之昏庸,又斥群僚不敢進(jìn)言;既斥責(zé)小人亂國之行,又指斥王之不能用賢。詩中顯示出一種沉郁和憂傷的情調(diào)。

  從詩的語言來看,全詩語言樸直而多變化,直陳己意,不事雕飾而寄意深長。其中許多用語,至今還被引用,還具有活力。如“倬彼昊天,寧不我矜”,此呼天之詞也。“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此憂時之詞也。“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此憤世之詞也。“誰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此善譬之詞也。“人亦有言,進(jìn)退維谷”,此言處世之詞也。古代語詞,雖至西周,尚未發(fā)展到完美的程度,所以詩中多用通假字來滿足表意的需要,有些詞語,甚至解說紛紜,難有確意,但根據(jù)詩的主旨,仔細(xì)思考,還是可以順理成章,得到合情合理的解說的,因?yàn)槲淖直臼侵鸩桨l(fā)展起來的,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高度的操縱文字能力。

  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這首長詩,運(yùn)用了比喻、反詰、襯托、夸張、對比等多種手法。

  名家點(diǎn)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言民之所以貪亂而不知止者,專由此人名為直諒而實(shí)善背,又為民所不利之事,如恐不勝而力為之也。又言民之所以邪僻者,亦由此輩專競用力而然也,反覆言之所以深惡之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西周卿士芮良夫(芮伯)譴責(zé)周厲王暴虐昏庸,任用非人,終于亂政而作的詩。周厲王被流放于彘在其三十七年(前842年),這首詩當(dāng)作于此年之后。《左傳·文公元年》有秦伯賦周芮良夫之詩的記載,而所賦的詩句就是此詩第十三章。《毛詩序》云:“《桑柔》,芮伯刺厲王也。”《史記·周本紀(jì)》載厲王事云:“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芮良夫諫,厲王不聽,卒用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三十四年王益嚴(yán),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王出奔彘。”王符《潛夫論·遏利篇》引魯詩說云:“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言是大風(fēng)也,必將有遂,是貪民也,必將敗其類。王又不悟,故遂流王于彘。”有人據(jù)此認(rèn)為此詩之作當(dāng)在榮公為卿士后,去周厲王流彘之年不甚遠(yuǎn);也有人認(rèn)為此詩大約寫在周厲王流彘之后,當(dāng)時大亂未已,百姓流亡,朝臣仍然為非作歹。此詩所責(zé)執(zhí)政之臣,當(dāng)為榮夷公,與芮伯為同時人。

  后世影響

  在政治方面,《大雅·桑柔》對當(dāng)時有重大意義,對后世更有深遠(yuǎn)的影響。周厲王貪而好利,任用榮夷公等小人,不恤人民疾苦,拒絕忠諫,導(dǎo)致周室危亡,這一史實(shí),后世多引為鑒誡。芮良夫就當(dāng)時情況,作為詩篇,希冀厲王及其用事諸臣能有所省悟,可謂苦心孤詣,可惜厲王不察,終至激成民變,被流放于彘。所謂民猶水也,國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見得民心的世代,必然昌盛;失卻民心,必然滅亡,千古一轍。這就是《大雅·桑柔》這首詩對后世的鑒誡意義。

  在文學(xué)方面,《大雅·桑柔》對后代詩人的創(chuàng)作也產(chǎn)生很大影響。屈原的《九章·哀郢》《九章·懷沙》諸篇,情調(diào)和這首詩極為相近。

  作者簡介

  芮良夫,為周厲王時卿士,又稱芮伯。芮是國名,伯爵,姬姓,良夫?yàn)槠涿J论E見《國語·周語》《逸周書·芮良夫解》等。作有《大雅·桑柔》一詩。

  作品介紹

  這是一首反復(fù)勸諫君王要安民保民的長詩,相傳為周大夫芮良夫因譴責(zé)周厲王用小人、行暴政、招外侮、禍人民的罪行,陳述救國之道而作。全詩十六章,前八章每章八句,后八章每章六句。前四章為第一個層次,總敘禍亂初起;中間十章為第二個層次,反復(fù)檢討禍亂之由,并對足以造成禍亂的惡行進(jìn)行無情的揭露;末二章為第三個層次,指出民亂的根本原因?yàn)樯闲胁簧扑隆4嗽婏@示出一種沉郁和憂傷的情調(diào),語言樸直而多變化,運(yùn)用了比喻、反詰、襯托、夸張、對比等多種手法,顯示出詩人高超的文字操縱能力。

【桑柔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詩經(jīng).大雅.桑柔》原文賞析10-11

桑扈原文翻譯及賞析04-08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翻譯及賞析07-25

桑茶坑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6-09

桑茶坑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桑茶坑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8-01

桑茶坑道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6-01

辛棄疾《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及翻譯11-14

鷓鴣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辛棄疾原文、翻譯09-08

旅次朔方/渡桑干原文賞析及翻譯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