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翻譯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作者為唐朝詩人岑參。其古詩全文如下:
一從棄魚釣,十載干明王。
無由謁天階,卻欲歸滄浪。
仲秋至東郡,遂見天雨霜。
昨夜夢故山,蕙草色已黃。
平明辭鐵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蕭條景,拔剌飛鵝鶬。
四郊陰氣閉,萬里無晶光。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壺贈,置之君子堂。
【前言】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首贈詩,表達的是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悶之情。詩歌前四句回顧了自己十余年來坎坷的仕途經歷及內心的苦悶彷徨;次四句承上文“歸滄浪”寫歸程中的苦悶心情;中間八句承上繼續寫歸程,寫到大梁后所見;最后四句稱贊故友聲名,慰勉朋友要像玉壺之冰為官清正廉潔。
【注釋】
⑴大梁:戰國魏都,唐時為汴州治所。卻寄:回寄。匡(kuāng)城主人:即《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之“周少府”。匡城,唐滑州屬縣,在今河南長垣西南。
⑵一從:自從。魚釣:指隱居生涯。
⑶十載:自開元二十二年(734)作者“獻書闕下”(《感舊賦》序)至天寶元年(742)作此詩時,歷時九載,“十載”乃舉其成數。干明王:向君王求取功名。干,干退,求取。明王,即明主,指皇帝。
⑷謁天階:謁見天子。天階:登天的階梯,這里指通向皇宮的臺階。
⑸滄浪:水名,具體地址說法不一,這里指隱居之地。
⑹東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岑此行大抵沿黃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復由匡城至鐵丘,再到汴州。
⑺雨霜:下霜,“雨”作動詞。
⑻夜:一作“日”。故山:指作者的少室舊居。
⑼蕙草:香草。
⑽平明:天亮的時候。鐵丘:在今河南濮陽縣北。
⑾拔剌:象聲詞。鵝鶬(cāng):雁的別稱。
⑿陰氣:陰冷的云霧。
⒀晶光,光亮。
⒁白茅:即茅草,至秋季而變白。
⒂野火:一指原野上焚燒枯草所縱的火,一指磷火,即鬼火。枯桑:枯干的桑葉。
⒃南燕:唐滑州胙城縣(今河南延津東),漢代曰南燕縣。胙城與匡城緊鄰,故此處以南燕代指匡城。
⒄籍籍:形容名聲甚盛。
⒅玉壺:取高潔之意。
⒆君子:指周少府。
【翻譯】
自從放棄魚釣生活,十余年來求見明王,可嘆無路踏上天階,又想回那隱居之鄉。仲秋季節來到東郡,已見天上降下寒霜,昨夜夢中回到故山,故山芳草色已枯黃。平明時分離開鐵丘,太陽落山來到大梁,仲秋分象多么蕭條,雁飛聲聲南歸故鄉。四面郊野陰云籠罩,一望無邊昏暗無光。長風陣陣吹動茅草,野火點點燃燒枯桑。故友您在匡城為官,政績卓著名聲正香。姑且以我玉壺相贈,將它安投放友廳堂。
【賞析】
詩歌一開頭就回顧了自己十余年來坎坷的仕途經歷及內心的苦悶彷徨。詩人“十五隱于高陽,二十獻書厥下”(《感舊賦》),自開元二十三年出山,至此時已九年。“棄魚釣”,說自己決心出仕,“十載”舉其成數說于謂時間之長。“無由謁天階,卻欲歸滄浪”兩句概括了“十載干明王”的坎坷不退的經歷,包含著屢遭挫折,不甘歸去而又不得不歸去的感嘆。以上四句語意回環,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波瀾,以頗為沉重的情調引起全詩。
次四句承上文“歸滄浪”寫歸程中的苦悶心情。詩人在秋日辭京遠行,一路唯見寒霜遍地,這景物襯托了詩人失意時的心灰意冷。在歸程中,詩人特別突出“昨夜”之“夢”來加以描寫,借以表現對“故山”的留戀,而故山卻是“惠草色已黃”。如同“鵝鶬昨夜雞,蕙草色已陳”(《暮秋山行》),“潁陽秋草今黃盡,醉臥君家猶未還”(《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等等詩句一樣,表現出歲月已晚,宿愿難酬的嘆息,也反映出進退兩難的心境。
詩的以下八句承上繼續寫歸程,而扣應題目“至大梁”,寫到大梁后所見。詩人選定“薄暮”這一時間,有可能是寫實,但也有以薄暮景色襯托沉重心情的用意。“仲秋蕭條景”一句對大梁所見作了總的概括。以下便選擇一些典型景物來寫這樣一個秋日薄暮的“蕭條景”:南飛的鴻雁,陰暗的郊野,秋風和茅草,野火和枯桑,把大梁秋日的薄暮渲染得分外冷落凄涼。“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兩句用極自然的語言極平常的形象,勾劃出深秋郊野的典型環境詩人焦慮郁悶,百感交集的情懷通過這幅圖景含蓄地烘托出來。詩的最后四句,稱贊故友聲名,贈玉壺以慰勉朋友要像玉壺之冰為官清正廉潔,呼應題目“奇”字。
詩人西去長安干謁,失意東歸,情緒十分低沉。此間的詩作中不止一次地對此有所抒發,如“云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孤燈燃客夢,寒桿搗鄉愁”(《宿關西客舍寄東山嚴許二山人》),如“婦姑城南風雨秋,婦姑城中人獨愁”(《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等等。《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一詩所表達的也是這種仕途失意后的低沉郁悶。從表現上說,這篇作品與上引詩句一樣,多以景習情,顯得十分含蓄而又深沉。
創作背景
這篇作品為詩人離長安東行至大梁后的寄贈之作,創作于天寶元年(742年)八月。
名家評價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長風吹白茅”二語,殷璠稱為逸才。
作者簡介
岑參(715年~770年),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年~756年)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詩長于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原文及賞析11-28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原文及注釋10-09
古大梁行原文及翻譯賞析11-25
賓至翻譯及賞析11-24
別匡山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26
《客至》詩歌翻譯及賞析09-20
《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譯賞析09-29
《客至》原文及翻譯賞析05-10
八至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客至原文翻譯及賞析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