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原文及譯文賞析

時間:2022-10-13 15:20:42 古籍 我要投稿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原文及譯文賞析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被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曹端字正夫澠池人原文及譯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之父。及長,專心性理。其學務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從之。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xí)、風水、時日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為設里社、里谷壇,使民祈極。年荒勸振,存活甚眾。為霍州學正,修明圣學。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則民不敢漫,廉則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艱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受學。服闋,改薄州學正,霍、薄兩邑各上章爭之,霍奏先得請。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于其鄉。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未學鮮或及之。古言‘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

  端先后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諸生服心喪三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年荒勸振勸振:指勉勵賑災

  B.就墓次受學墓次:指服喪人的臨時住處

  C.端亦高其行誼 高其行誼:指贊揚他的行為和情誼

  D.命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請……回來

  2.選出完全表現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組內容()

  ①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 ②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廬墓六年。 ④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 ⑤年荒勸振,存活甚眾。

  ⑥遭艱歸,……服闋,改薄州學正。 ⑦貧不能歸,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3.敘述或評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曹端讀謝應芳的《辨惑編》后對佛教道教、巫婆神漢、陰陽先生、兇時吉日的說法都不相信,表現他開始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曹端為百姓設里社、里谷壇,讓百姓好祈報收成,在我們看來仍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與曹端同在霍州講學的李德見到曹端,離開時,對曹端的學生說了一番話,贊揚曹端學識廣博,是難得的人師。表明李德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諸生服心喪三年,霍州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載,做官時為政公廉。

  4.將上文中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

  譯文:

  (2)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

  參考答案

  1.C “高其行誼”中的“行”指品行,解釋為“行為”是錯的。

  2.D ①②③⑥句表現曹端至孝;⑦句“貧不能歸”可見為官時的清廉。而④⑤句屬教化和公德。

  3.B A項提到的“佛教道教”與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項李德“離開時”應為“離去后”,“對曹端的學生”應改為“對自己的學生”。D項,原因除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為人師他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為霍州做了許多好事。

  4.翻譯:⑴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

  ⑵學生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當作可恥的事.

  參考譯文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何圖》《洛書》,就摹畫在地上問他父親。等到長大,專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學習大道理時,努力從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學的道理靜心存留于心作為最主要的。(他)讀宋代儒學著作《太極圖》《通書》《西銘》,感慨道:“大道理就在這里面了。”于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腳的地方,兩塊磚都磨穿了。(他)對待父母極孝順,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信中說道:“佛教把空作為要義,這不是人類社會規律的要義。道教把虛作為理論,這不是依從本性的理論。”他父親愉快地依從了他所說的道理。后來經歷了父母雙亡的痛苦,(他)各種有滋味的東西都吃不進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廬冢守墓六年。

  曹端剛開始讀謝應芳的《辨惑編》時,極信其中所講的道理,所有關于佛教的、巫術的、陰陽風水、時日吉兇的理論都除去不用。寫信給縣令,毀掉濫設的祠堂百余座,給百姓修土地廟,建谷壇,讓他們祈報年成。遇到荒年,鼓勵(富戶)救濟災民,救活了許多人。做霍州學正時,研究整理儒學,學生們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當作可恥的事。知府郭晟請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說:“也許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瞞了。”郭晟拜謝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喪事回故里,澠池、霍州的眾多學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來聽從他教誨。服喪期滿,改任薄州學正。霍州、薄州、蒲州兩地各自上奏章爭著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準。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時的人,也在霍州講學,等到他見過曹端,回來對他的眾弟子說:“學而不厭,教而不倦,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曉社會變化,沒涉及的`學問很少。古語說:‘得到一位講經的老師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老師難。'你們得到一位教誨做人的老師了。”于是(李德)不再講學要離開霍州。曹端也稱贊李德的品行與情誼,讓眾弟子請他回來,一起講課教學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辭世于任上,時年五十九歲。他的眾多弟子服心喪之年,霍州百姓(聽到曹端去世)連買賣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滿哭聲,孩子們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貧而不能安葬在故鄉,于是留葬在霍州。

  曹端生平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有一位被史學家稱為“明初理學之冠”的大學者,他就是曹端。

  曹端(1376-1434),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洪武、永(樂)宣(德)之際”(孟化鯉《月川先生〈錄粹〉序》)。天資穎異,“少負奇質,知讀書”。5歲時,見到號稱中國古代哲學之源的《河圖》、《洛書》,竟畫地以質之父,其父竟被問倒。15歲后,曹端曾從事農耕,業余苦讀,“座下著足處兩磚皆穿”。17歲時,他已博覽群書,專為自己構一書室,自名曰“勤苦齋”,以陳經籍。18歲,開始專習儒業,“師事宜陽馬子才、太原彭宗古(《中華儒學通典》),“游鄉校”,成為秀才,其時他已打下深厚的儒學功底,“博通五經”。

  明永樂六年(1408年),33歲的曹端參加了河南鄉試,考中第二名;第二年,又參加了京城的會試,以副榜(乙榜)第一的身份.被授為山西霍州學正(州里主管學務的官員)。從此 ,曹端步入仕途,在從政、從教之余,潛心理學研究。

  宋朝是中國理學的鼎盛時期。周敦頤等輩首創理學,他們把“理”或“天理”說成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所以稱為理學。自周敦頤以降,張載、程頤、程顥、朱熹等,名家輩出,理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亡至元朝,漢文化受創,理學式微、經過元末社會大動蕩,朱元璋在血雨腥風中建立了朱明王朝,時隔30多年,又出現了“靖難之變”,明成祖在殺伐之余.極需社會穩定,統一思想,不忘“右文”,令解縉等纂成《永樂大典》,但程朱理學卻漸趨湮沒成為“絕學”。身處河洛名區、理學之鄉澠池的曹端,便“首起崤澠間,倡明絕學”(《明史·曹端列傳》)。在從政以前,曹端已拳拳服膺于程朱理學思想,由此上追至宋儒周敦頤,仰慕周的哲學,取法周《拙賦》之意,名書室為“ 拙巢”以自勉。到霍州后,仍用“拙巢”匾其寓室,“以示不忘其初之志”(薛瑄《拙巢記》)。

  學術成就

  學宗朱熹,“辟邪”倡道

  曹端20歲左右得《辯惑編》,經過認真研讀,欣喜地說:“道在其中矣”,毅然以斯道為已任 。他從儒家正統立場出發,屏斥佛教與道教。說:“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釋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他 雖有啟蒙老師,卻獨辟蹊徑,上尊朱熹,提出了“理馭氣”說,主張于心上做功夫。繼承并發揚了理學思想,倡導理學正統。基于此,他反對“一切虛浮、巫覡、風水、時日”等封建迷信活動,在他倡導下,官府毀壞坑騙群眾的“淫祠”百余間。在災荒年間,他還積極倡導賑災活動,救活了不少勞苦百姓,這在封建社會里是難能可貴的。

  推尊太極,上溯宋儒

  在治學上,他推尊“太極”,認為這是事物的本源。是“理”是“道”。他說:“學欲至乎圣人之道,須從太極圖上立腳跟。”又曰:“道即太極,太極即道,以通行而言則曰道,以不雜而言則曰一,夫豈有二焉。”這種世界一元論觀點是唯物的。他的哲學思想是發展的。由此,他反對朱熹的太極“不自會動靜”一說,認為太極會自動靜,認識到了太極對事物的能動作用。由朱熹上推至二程之師周敦頤,重新為周的《太極圖說》作了注解。

  躬行實踐,重視教化

  曹端為學刻苦專一,躬行實踐,重視言傳身教。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他注重以德服人,知行合一.向學生們傳授做人的方法。曹端在霍州十余年,修明正學,政績頗佳,且對理學有真知灼見。因而得到四方學者士人的敬慕,爭相投其門下受教,“聞風來學者數百人”,“諸生服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論”。父母喪,他歸葬澠池,廬墓六年,霍州諸生不遠千里,“多就墓次受學”(《明史·曹端列傳》)。

  曹端在霍州講學時,霍州學者李德見到曹端后,對學生說:“學不厭,教不倦,是曹子的盛德啊!”至于他知古今,達事變,這一點后學很少有趕得上的。古語說:‘得經師易,得人師難’,你們得到了人師啊!”于是他避席不在霍州講學。曹端知道后,虛懷若谷,同樣認為李德品行高尚,讓學生們挽留他一同講學。

  重視“預養”功夫

  曹端的道德修養方法為“事心之學”,特別重視心之未發時的“預養”功夫,主要是“誠”、“敬”二字:“誠”是虛靜無欲,繼承了二程哲學;“敬”貴自思、自省,修身養性,暗合陸、王“心學”。這一點,為明代澠池的另一位理學家張信民(號抱初)所發揚光大。因“誠”、“敬”二字,曹端認為“孔顏之樂是仁者之樂”,能修身的‘仁者’自然常樂。朱熹排斥陸、王的心學功夫說,曹端能兼收并蓄,心底廣闊乃為朱熹所不及。

  人物影響

  曹端理學思想對明代有很大影響。明代學者陳建所著《通紀》曰:“本朝武功首推劉誠意(即劉基),理學肇自曹靜修(曹端)”。可見評價之高。《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明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這位明代理學之冠病死于霍州學正官署,享年59歲。諸生為之服心喪三年,私謚“靜修”。他的死霍州人竟系“罷市巷哭”,連兒童也都流淚哀傷。曹端為官清貧,無力歸葬,權葬霍州。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翰林學士黃諫捐資,才將曹端遷回澠池曹滹沱村安葬。至今曹端墓尚存,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原文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7-16

金聲字正希休寧人原文及譯文賞析01-22

復杜溫夫書原文及譯文賞析06-14

《和子由澠池懷舊》原文及譯文05-06

《邪正辨》原文賞析及譯文01-20

曹劌論戰原文及譯文04-25

國風曹風.下泉的原文譯文及注釋賞析06-19

曹司農竹虛言原文及譯文賞析與啟示07-12

《羅洪先,字迭夫,吉水人》原文及譯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