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宋史范如圭傳原文翻譯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史范如圭傳原文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范如圭,字伯達,建州建陽人。少從舅氏胡安國受《春秋》。登進士第,授左從事郎、武安軍節度推官。始至,帥將斬人,如圭白其誤,帥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節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輕數人之命?"帥矍然從之。自是府中事無大小悉以咨焉。居數月,以憂去。辟江東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近臣交薦,召試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
秦檜力建和議,金使來,無所于館,將虛秘書省以處之。如圭亟見宰相趙鼎曰:"秘府,謨訓所藏,可使仇敵居之乎?"鼎竦然為改館。既而金使至悖傲,議多不可從,中外憤郁。如圭與同省十余人合議,并疏爭之,既具草,駭遽引卻者眾。如圭獨以書責檜以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檜怒。草奏與史官六人上之。
金歸河南地,檜方自以為功。如圭輪對,言:"兩京之版圖既入,則九廟、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靈、萃民志乎?"帝泫然曰:"非卿不聞此言。"即日命宗室士〈亻褭〉及張燾以行。檜以不先白己,益怒。
如圭謁告去,奉柩歸葬故鄉,既窆,差主管臺州崇道觀。杜門十余歲,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荊南府。荊南舊戶口數十萬,寇亂后無復人跡,時蠲口錢以安集之,百未還一二也。議者希檜意,遽謂流庸浸復而增之,積逋二十余萬緡,他負亦數十萬,版曹日下書責償甚急。召圭白帥,悉奏蠲之。
檜死,被旨入對,言:"為治以知人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為本。"語甚切。又論:"東南不舉子之俗,傷絕人理,請舉漢《胎養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踐生聚報吳之意也。"帝善其言。又奏:"今屯田之法,歲之所獲,官盡征之。而田卒賜衣廩食如故,使力穡者絕贏余之望,惰農者無饑餓之憂,貪小利,失大計,謀近效,妨遠圖,故久無成功。宜籍荊、淮曠土,畫為丘井,仿古助法,別為科條,令政役法,則農利修而武備飭矣。"
以直秘閣提舉江西常平茶監移利州路提點刑獄,以病請祠。時宗藩并建,儲位未定,道路竊有異言。如圭在遠外,獨深憂之,掇至和、嘉佑間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為一書,囊封以獻,請深考群言,仰師成憲,斷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職危之,如圭曰:"以此獲罪,奚憾!"帝感悟,謂輔臣曰:"如圭可謂忠矣。"即日下詔以普安郡王為皇子,進封建王。復起如圭知泉州。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挾勢為暴,占役禁兵以百數,如圭以法義正之,宗官大沮恨,密為浸潤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罷,領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學者多從之質疑。卒年五十九。
如圭忠孝誠實,得之于天。其學根于經術,不為無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數千言,未及上,張浚視師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罷,亦不果行。有集十卷,皆書疏議論之語,藏于家。子念祖、念德、念茲。
翻譯
范如圭字伯達,建州建陽人。少年時代跟隨舅舅胡安國學習《春秋》。考中進士后,被任命為左從事郎、武安軍節度推官。剛到武安軍時,正碰上統帥準備殺人,范如圭指出統帥的失誤,統帥認為已經簽署命令不能輕易改變。范如圭嚴肅指出“:你怎么能夠如此看重改動一字而輕待部下數人的生命呢?”統帥慚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見。自此以后,官府中事無巨細均要向范如圭咨詢、請教。在臨安軍任職數月后,范如圭因父母喪事而離職。范如圭被征召為江東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侍從大臣交替推薦,被召來參加秘書省正字的考試,被升任校書郎兼史館校勘。
秦檜竭力推行和議政策,金朝使者到達后,沒有地方居住,秦檜準備騰出秘書府讓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進見宰相趙鼎說“:秘書省府,是收藏有關歷朝謀略,經驗教訓的文書、典憲的重要部門,怎么能讓仇敵在此居住呢?”趙鼎面有懼色,很快為金使改換了住所。金使到達后態度倨傲,目中無人,許多意見使人難以接受,激起朝廷內外的一片憤怒。范如圭與秘書省十余人共同商議,準備聯合上奏疏指出和議的弊端,奏疏草稿寫好后,多數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只有范如圭一人上書朝廷,揭露秦檜歪曲真理、違背師訓、忘卻世仇、喪權辱國的罪行,并指出:“秦檜不喪心病狂,怎么會如此做,這必將遺臭萬年!”秦檜極為憤怒。這份奏疏是范如圭與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將河南大片土地歸還南宋后,秦檜正自以為有功。輪到范如圭進宮與皇上對話時,他說:“兩京土地已經收回,那么九廟、八陵距兩京僅有咫尺之遙,今天朝廷屢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歸還,拿什么來告慰神靈,安撫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著眼淚說“:我只有從你這里才能聽到這樣的肺腑之言。”當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趙士、大臣張燾前去處理此事。秦檜因未將這件事先通知他,對范如圭愈加憤怒。
范如圭因父喪請假告歸,護送父親靈柩歸葬故鄉,安葬父親后,被差使主管臺州崇道觀。在家鄉隱居十多年后,被起用為邵州通判,不久又調任荊南府通判。荊南府原有居民幾十萬戶,金人入侵后荒無人煙,當時雖發布詔令免除百姓丁口錢,以召回他們安居樂業,但百人中還鄉的還不到一、二。議事者討好秦檜的意見,就說流亡在外為人傭作的人漸漸回鄉,人口不斷增加,累積已經拖欠朝廷賦稅二十余萬緡,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數十萬,版曹每天下書責令他們償還,很是急迫。范如圭將這些情況報告了地方統帥,并上奏宋高宗全數免除了這些積欠的賦稅。
秦檜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宮與宋高宗對話,說:“治理國家應當以知人善任為先決條件,任命官員應當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沒有野心的人。”言詞甚為懇切。又指出“:東南地區不生育撫養孩子的風俗,是滅絕人性的,請求陛下推舉出漢代《胎養令》以救治他們,也如越王勾踐鼓勵生育以向吳國報仇一樣。”宋高宗認為他的議論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說“:現今實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獲,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發給種田士兵的服裝和糧米仍和過去一樣,使致力耕種的人斷絕了贏余的念頭,懶于農事的人也沒有饑餓之憂,因貪圖微小的利益,損害了國家的大政方針,因圖謀眼前的利益,妨礙了政府的遠景規劃,這就是屯田法實行很久一直未獲成功的癥結所在。應該登記荊州、淮州一帶空閑的土地,將土地規劃成井字形狀,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農業就能迅速發展,農田利潤得到提高,武裝力量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范如圭以直秘閣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又改任利州提點刑獄,因病要求任祠觀官。當時南宋宗室封地同時設立,太子的人選一直沒有確定,朝野上下對此事議論紛紛。范如圭雖遠離京城,仍對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憂慮。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間名臣奏議共三十六篇,合編為一本書,用口袋封好送給宋高宗,請求宋高宗認真考慮各位大臣的意見,參照前朝的現成做法,對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斷地解決,不要總是疑慮重重。有人以越職的罪名威脅他,范如圭回答:“如果僅僅因為這件事而獲罪,我感到極大的遺憾。”宋高宗終受感動而醒悟,對手下大臣說“:范如圭真是一個忠臣啊。”當天,宋高宗即下詔立普安郡王為皇太子,又封他為建王。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長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們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強行役使禁兵數以百計,范如圭到任后依法嚴懲了這些不法之徒,這些皇室親屬大為惱怒,寫了一份極盡誣蔑、誣陷之言的密奏以趕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職罷官,仍像過去一樣領祠祿。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間房屋居住,士大夫們都很尊敬他。許多學者都來向他請教一些學術問題。范如圭五十九歲逝世。
范如圭為人忠厚誠實,凜凜正氣,這是他的天性如此。他治學以經術為本,不寫浮華無用的文章。他曾草擬有關屯田制度的文章數千言,還未來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張浚巡視地方軍備時,奏請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將文章取出。張浚罷官后,范如圭有關屯田方面的建議沒有得到踐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關朝政方面的議論,收藏在他家中。范如圭有三個兒子,名念祖、念德、念茲。
人物生平
范如圭,字伯達,建州建陽人。少從舅氏胡安國受《春秋》。登進士第,授左從事郎、武安軍節度推官。始至,帥將斬人,如圭白其誤,帥為已署不易也。如圭正色曰:“節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輕數人之命?”帥矍然從之。自是府中事無大小悉以咨焉。居數月,以憂去。辟江東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近臣交薦,召試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
生活軼事
秦檜力建和議,金使來,無所于館,將虛秘書省以處之。如圭亟見宰相趙鼎曰:“秘府,謨訓所藏,可使仇敵居之乎?”鼎竦然為改館。既而金使至悖傲,議多不可從,中外憤郁。如圭與同省十余人合議,并疏爭之,既具草,駭遽引卻者眾。如圭獨以書責檜以曲學倍師、忘仇辱國之罪,且曰:“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檜怒。草奏與史官六人上之。
金歸河南地,檜方自以為功。如圭輪對,言:“兩京之版圖既入,則九廟、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靈、萃民志乎?”帝泫然曰:“非卿不聞此言。”即日命宗室士及張燾以行。檜以不先白己,益怒。
如圭謁告去,奉柩歸葬故鄉,既窆,差主管臺州崇道觀。杜門十余歲,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荊南府。荊南舊戶口數十萬,寇亂后無復人跡,時蠲口錢以安集之,百未還一二也。議者希檜意,遽謂流庸浸復而增之,積逋二十余萬緡,他負亦數十萬,版曹日下書責償甚急。召圭白帥,悉奏蠲之。
檜死,被旨入對,言:“為治以知人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為本。”語甚切。又論:“東南不舉子之俗,傷絕人理,請舉漢《胎養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踐生聚報吳之意也。”帝善其言。又奏:“今屯田之法,歲之所獲,官盡征之。而田卒賜衣廩食如故,使力穡者絕贏余之望,惰農者無饑餓之憂,貪小利,失大計,謀近效,妨遠圖,故久無成功。宜籍荊、淮曠土,畫為丘井,仿古助法,別為科條,令政役法,則農利修而武備飭矣。”
以直秘閣提舉江西常平茶監移利州路提點刑獄,以病請祠。時宗藩并建,儲位未定,道路竊有異言。如圭在遠外,獨深憂之,掇至和、嘉佑間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為一書,囊封以獻,請深考群言,仰師成憲,斷以至公勿疑。或以越職危之,如圭曰:“以此獲罪,奚憾!”帝感悟,謂輔臣曰:“如圭可謂忠矣。”即日下詔以普安郡王為皇子,進封建王。復起如圭知泉州。
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挾勢為暴,占役禁兵以百數,如圭以法義正之,宗官大沮恨,密為浸潤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罷,領祠如故。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學者多從之質疑。卒年五十九。
人物評價
如圭忠孝誠實,得之于天。其學根于經術,不為無用之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數千言,未及上,張浚視師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罷,亦不果行。有集十卷,皆書疏議論之語,藏于家。子念祖、念德、念茲。
【宋史范如圭傳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宋史·程頤傳》原文及翻譯08-07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翻譯08-05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06-23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08-16
《宋史·蘇軾傳》原文及翻譯解析07-20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9-30
《宋史文天祥傳》原文及翻譯01-02
《宋史·楊業傳》原文及翻譯10-18
范雎傳原文及翻譯11-19
《宋史·胥偃傳》原文和翻譯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