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賞析
大家平時喜歡看書嗎?小編想問大家有讀過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嗎?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賞析,希望大家收藏與分享。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征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 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 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么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 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 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 科學,研究人 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鑒賞
一、整體感知
本文著重談論治學應該具有的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材料。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再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發出號召。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二、開給“高分低能”的一劑良藥
本文談論的是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全文科學的闡釋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實踐去探索客觀規律,從而獲得新知識的精神;這種精神需要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地靠教師和書本就能夠實現的。不僅僅自然科學是這樣,人文科學、個人成長都包含這個道理。由此,學者應該盡快更新理念,積極培養實驗精神、提高動手能力,以避免高分低能的尷尬。
格物致知的傳統與現代解讀
傳統解讀:
丁肇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在傳統教育中,這一概念被理解為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然而,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而是將其目的設定為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他以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失敗的例子,說明傳統教育在格物致知上的誤區。王陽明將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體現了傳統儒家對實驗態度的忽視。
現代解讀:
丁肇中強調,現代學術的基礎是實地的探察,即實驗。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他指出,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和一個適當的目標作為向導。這種精神在科學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學生的現狀與挑戰
丁肇中觀察到,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他們往往考試成績優異,但面對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卻常常不知所措。
他以自己在美國求學時的經歷為例,說明僅僅依靠用功和遵照老師指導是不足以應對科學研究的挑戰的。學生需要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創新精神。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原文09-2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06-20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答案01-05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內容09-24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10篇)05-1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設計08-26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反思范文02-28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02-10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和答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