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釋

時間:2022-09-05 12:25:36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夜泊宣城界(一題作旅行欲泊宣州界)

  唐·孟浩然

  西塞沿江島,南陵問驛樓。

  湖平津濟闊,風止客帆收。

  去去懷前浦,茫茫泛夕流。

  石逢羅剎礙,山泊敬亭幽。

  火識梅根冶,煙迷楊葉洲。

  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

  【注釋】

  ①全詩校:“一題作旅行欲泊宣州界。”《舊唐書·地理志三·江南西道》:“宣州,隋宣城郡。”開元中,屬縣有宣城、當涂、涇縣、秋浦、南陵等。

  ②西塞:西塞山。《元和郡縣志·江南道三·鄂州》:“西塞山,在(武昌)一縣東八十五里,竦峭臨江。”按,此武昌縣即今湖北鄂城縣。

  ③問:尋。

  ④津濟:猶津渡。

  ⑤去去:猶言行行。

  ⑥羅剎石:《太平寰宇記·貴池縣》:“大江西自江州彭澤縣界與石水合,有連石入江,名石碑,又有六孤石生于江中,俗謂之羅剎洲,舟船上下為之險艱。”

  ⑦敬亭山:《元和郡縣志·江南道四·宣州》:“敬亭山,在州北十二里,即謝眺賦詩之所。”

  ⑧識:全詩校:“一作熾。”梅根冶:《元和郡縣志·江南道四·宣州》:“梅根監,在(南陵)縣西一百三十五里。梅根監并宛陵監,每歲共鑄錢五萬貫。”{讀史方輿紀要·池州府·貴池縣》:“梅根監,府東五十里,亦名梅根冶。自六朝以來,皆鼓鑄于此。”

  ⑨楊葉洲:《太平寰宇記·貴池縣》:“楊葉洲,在(貴池)縣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長五里,闊三里,狀如楊葉,故名。”

  【賞析】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于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字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有《孟浩然集》。

【《夜泊宣城界》原文及注釋】相關文章:

楓橋夜泊/夜泊楓江原文翻譯及賞析03-18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原文翻譯賞析08-08

《楓橋夜泊》原文及譯文12-01

楓橋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楓橋夜泊原文與翻譯及賞析04-24

夜泊水村原文及賞析02-25

黃河夜泊原文翻譯及賞析05-04

《夜泊寧陵》原文、翻譯及賞析05-24

《楓橋夜泊》原文及翻譯賞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