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司馬法原文及譯文

時間:2022-12-02 12:42:50 曉怡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司馬法原文及譯文

  在日常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司馬法原文及譯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漢魏尚權,驅赤子于利刃之下,爭寸土于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編之為術。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嗚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類,不敢惜死者,上懼乎刑,次貪乎賞。民之于君,由子也,何異乎父欲殺其子,先紿以威,后啖以利哉?

  孟子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雖不得土,吾以為猶土焉。

  譯文

  古代取得天下依靠的是人民的忠心,如今取得天下用的是百姓的性命。

  唐堯、虞舜崇尚仁愛,天下百姓順從他們而擁戴他們為王,這不就是說依靠人民的忠心而取得天下嗎?漢、魏崇尚權勢,驅使百姓到刀光劍影的戰場,為爭奪一寸土地而不惜打上百次的戰爭。他們從士成為諸侯,從諸侯成為天子,不使用武力不能顯示他們的威勢,不進行戰爭不能使百姓屈服,這不就是說用百姓的性命來取得天下的嗎?

  由此將這些戰爭經驗寫成軍事著作,戰術愈精通則殺人越多,戰法越切合實用則危害萬物越厲害。唉!這真是沒有仁愛之心啊!

  渾厚無知的士兵打起仗來不惜性命,首先是懼怕刑法,其次是貪圖賞賜。百姓對于君王來說,就像是兒子。君王這樣做,與父親想要殺害自己的兒子,先用威勢欺騙,后用利益引誘,有什么區別嗎?

  孟子說:"'我善于布陣,我善于打仗',這種說法是最大的罪惡。"假使后代的君王對待自己的子民有孟子這樣的態度,即使沒有得到天下,我認為也等于得到了天下。

  注釋

  ⑴司馬法:古代兵書。據《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記載: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后來簡稱《司馬法》。

  ⑵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以:依靠,憑借。

  ⑶民命:老百姓的性命。

  ⑷唐虞:唐堯、虞舜,都是古代傳說中的圣明君主。尚仁:崇尚仁義。

  ⑸帝之:尊子為帝。

  ⑹尚權:崇尚權力,注重權術。

  ⑺赤子:原指初生的嬰兒,這里喻指黎民百姓。

  ⑻威:揚威,名詞用作動詞。

  ⑼服:使屈服,使動用法。

  ⑽術:戰術。這里指軍事著作。不是專指《司馬法》,泛指一般兵書。

  ⑾愈:越,更加。

  ⑿法:兵法,戰術。益:更加。切:切合實際。甚:厲害。

  ⒀蚩蚩之類:指被迫打仗的百姓。

  ⒁上:首先。

  ⒂由:通"猶",好似。由,一作"猶"。

  ⒃紿(dài):同"詒",欺騙。

  ⒄啖(dàn):這里是引誘的意思。

  ⒅"孟子曰"句:語出《孟子·盡心下》。孟子主張仁政,反對戰爭。這里他引用一個好戰君主的話,并認為善戰是一種罪過,應該受到懲罰。

  ⒆君:一作"士"。有是者:有這樣的用心。指上面孟子說的話。

  ⒇土:土地,指天下。

  相關閱讀

  創作背景

  中晚唐以后,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干戈頻繁,民不聊生。連年的戰亂已經成為唐末時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脅。渴望早日結束這些爭奪政權而引起的戰爭,是當時人民的共同心愿。這篇讀后感即創作于晚唐時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針砭意義。

  作品鑒賞

  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作品原文的結構中留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可以允許讀者發揮想象力來填充。也就是說,閱讀是一種創造和審美的過程,讀者可以按自己的某些想象和需求去解釋并完善作品所沒有明確表達的意義。作品與讀者,讀者更具有能動性,對作品的理解完全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而與作者無關。皮日休的《讀司馬法》正是這樣一篇讀后感,他對《司馬法》一書的體會和感受與眾不同,就在于閱讀者審視作品的角度和一般的軍事家不同。《司馬法》是一部研究兵法的專著,作為政治家,也可以從戰略戰術思想上吸取營養。但皮日休卻由此聯想到統治者的施政方針,以犀利的筆觸抨擊了晚唐的社會現實,使這篇短文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想力。

  孟子曾經說過:"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孟子·盡心下》)《讀司馬法》闡發了孟子有關的非戰思想,主張以民心取天下,以仁政、德政治國,而把"善戰"、"善陣"視為"大罪"。《司馬法》一類的軍事研究專著,教人"以民命"取天下,"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違背了儒學傳統,自然不應當提倡。其實皮日休的側重點并不在于反戰或否定《司馬法》一書本身,而在于譴責統治者為了爭權奪利去殺害百姓的罪行。文章的現實意義大大超出了對儒家思想的闡述。作者在宣揚"以民心取天下"的同時,對于那些驅使老百姓到戰場上去送命的帝王君主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他尖銳地指出,帝王的領土實際上是以百姓的生命換取的,爭奪寸土之地,往往要經過數百次的激戰。由土大夫升為諸侯,再由諸侯變成天子,每一個回合的勝利,都必須經歷無數次的戰爭,都要犧牲無數條無辜的生命,這是最殘忍的事。文中所舉的例證雖屬史事,但作者的憤慨則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文中所說的"驅赤子于利刃之下"的行為,恰好是晚唐政治現實的寫照,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的痛恨和抗議。

  對比立論是這篇文章謀篇構思的最大特點,作者從儒家的民本思想出發,主張君主尚仁,以得民心,同時也就反對征戰而犧牲民命去奪取權力。立和破并舉,是和非同提,取和舍共論,在尖銳對立和鮮明對比中使立論確鑿堅實。全文以古今對比、正反對舉的方式,前后呼應,一氣呵成。文中沒有嘮叨的說理和論證,而是以帶有判斷的語氣單刀直人,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層次都給人留下簡潔、干練的印象。作者在文中涉及《司馬法》一書的僅僅兩句,但他卻能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思想傳統都融入其內,緊扣題目,引出文章的主旨,盡情發揮。文勢的抑揚起伏,也處理得很好,如他把以百姓的生命換取土地比作父欲殺子,將矛頭直指最高封建統治者,使文章的情勢達到最高潮,然后,又通過引用孟子的話道出自己的理想和向往仁政的心緒,使全文在平穩的充滿信心的狀態中結束,產生一種既跌宕起伏又舒緩流暢的效果。

  拓展:《讀司馬法》古文賞析

  讀司馬法⑴

  作者:皮日休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虞尚仁⑵,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⑶漢、魏尚權⑷,驅赤子于利刃之下⑸,爭寸土于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⑹,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由是編之為術,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⑺。嗚呼!其亦不仁矣!蚩蚩之類⑻,不敢惜死者,上懼乎刑,次貪乎賞。民之于君,猶子也,何異乎父欲殺其子,先給以威,后啖以利哉⑼孟子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⑽”使后之君于民有是者,雖不得士⑾,吾以為猶士也。

  【題解】

  本篇猛烈抨擊了漢魏以來統治者為爭權奪利不惜犧牲民命的罪惡,議論精警,筆鋒犀利。

  【注釋】

  ⑴司馬法:春秋時齊國司馬(官名)田穰苴〈ránɡjū〉通曉兵法,到戰國時齊威王派人追記整理他的兵法,編為《司馬穰苴兵法》,后世簡稱《司馬法》。

  ⑵唐:傳說中的遠古部落,首領為堯。 虞:傳說中的遠古部落,首領為舜。堯、舜均為古代著名圣君。 尚:崇尚,提倡。 仁:仁德,仁愛。

  ⑶不曰:豈不是。

  ⑷權:權力,權謀。

  ⑸赤子:指百姓。

  ⑹士:士大夫,一般宮吏。 諸侯:古代對中央政權所分封各國國君的統稱。

  ⑺切:切實。 物:指大眾。

  ⑻蚩蚩〈chī〉之類:指被迫參戰的百姓。蚩蚩,敦厚無知的樣子。《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⑼啖(dàn):食,引申為引誘。

  ⑽“孟子”四句:意思是孟子說:“那種吹噓我善于列陣,我善于作戰的人是犯了大罪呵。”語本《孟子·盡心下》。其中“我善為陣”二句是孟子轉引別人的話。

  ⑾士:引申為天下之人。

【讀司馬法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司馬法原文全文09-18

司馬光《孫權勸學》的原文和譯文01-05

《商君書更法》原文及譯文08-18

司馬遷《八書·禮書》原文_譯文01-05

司馬遷《十二本紀·呂太后本紀》原文譯文賞析11-18

《氓》原文及譯文07-18

經典古文原文譯文06-12

《郢書燕說》原文及譯文12-20

《師說》的原文及譯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