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中庸全文及譯文
《大學·中庸》提出了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領,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中庸全文及譯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吧鈨n兮”者,恂傈也!昂召庑狻闭撸䞍x也!坝徐尘樱K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犊嫡a》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薄兜鄣洹吩唬 “克明峻德!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薄犊嫡a》曰:“作新民!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对姟吩疲骸鞍铉芮Ю,維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 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犊嫡a》 曰:“如保赤子!毙恼\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 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对姟吩疲骸皹分痪,民之父母!泵裰煤弥裰鶒簮褐,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骸肮澅四仙剑S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庇袊卟豢梢圆簧鳎,則為天下僇矣!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钡赖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䲡吩唬骸俺䥽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 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詞句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大學:在古代其含義有兩種:“博學”之態;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兩種含義雖有明顯的區別之處,但都有“博學”之意。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律和原則。
2.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3.親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棄惡揚善。引導、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處在。
5.知止:明確目標所在。
6.靜:心不妄動。
7.安:所處而安。
8.慮:處事精詳。
9.得:得到成果。
10.齊其家:將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繁榮的意思。
11.修其身: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12.致其知:讓自己得到知識和智慧。
13.格物:研究、認識世間萬物。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16.末:與“本”相對,末節之意。
17.厚者。涸摵翊膮s怠慢。
18.薄者厚:該怠慢的反倒厚待。
1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說還不曾有過這樣的做法或是事情。
20.誠其意:指意念真誠。
21.毋:不要。
22.惡(wù)惡(è)臭:指的是討厭惡臭的氣味。
23.好(hào)好(hǎo)色:喜愛容貌出眾的女子。
24.謙:心滿意足的樣子。
25.慎其獨:在獨處時要慎重。
26.閑居:單獨在家中,獨處。
27.厭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28.掩:隱藏之意。著:彰顯出來。
29.益:益處,好處。
30.中:內心。
31.外:指外表。
32.嚴:嚴峻,令人敬畏。
33.潤屋:裝飾住所。
34.潤身:修煉自己。
35.心廣體胖(pán):心胸寬廣,身體舒適。胖:舒適之意。
36.《詩》:此指《詩經·衛風·淇澳》。
37.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澳(yù):水曲之處。
38.菉(lù):通“綠”。猗(yī)猗:美麗茂盛。
39.斐:文雅。
40.切、磋:對骨角進行切割磋光。
41.琢、磨:雕琢打磨玉石。這里用來比喻研究學問,修養品德。
42.瑟:莊嚴。僴(xiàn),威嚴。
43.赫兮喧兮:顯赫的樣子。
44.喧:又作“諼”,忘卻之意。
45.道:說、談論。
46.恂(xún)栗:驚恐、畏懼之意。
47.《詩》:此指《詩經·周頌·烈文》。
48.於戲(wū hū):感嘆詞。
49.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50.賢其賢:尊重有賢德的人。親其親:親近親人。
51.樂其樂:安享他的快樂。
52.此以:所以。沒世:過世之意。沒,通“歿”。
53.《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五經之一的《尚書》是記錄古代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大部分。
54.克:能夠。
55.《大甲》:即《太甲》,是《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56.顧:顧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蕩正義的稟性。
57.《帝典》:即《堯典》,是《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58.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通,是崇高之意。
59.自明:自己去發揚光明的德性。
60.湯:歷史上的商湯。盤銘:刻在金屬器皿警示語言或是箴言。這里的金屬器皿指的是商湯的洗澡盆。
61.茍:假如。新:本義指洗澡時除去身上污濁的東西,清潔身體,在這里是精神層面的棄舊革新。
62.作:激發。新民:使民新的意思,棄舊從新,棄惡從善。
63.《詩》:此指《詩經·大雅·文王》。
64.周:周朝。舊邦:舊有的國家。
65.其命:在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維:助詞,無意義。
66.是故:因此。極:完善、極致。
67.《詩》此指《詩經·商頌·玄鳥》。
68.畿(jī):指都城和周邊地區。
69.止:停止、棲息,在這里是居住之意。
70.《詩》此指《詩經·小雅·綿蠻》。
71.緡(mín)蠻:鳥叫聲。
72.隅:角落之意。止:棲息。
73.于止:對于所居住的地方。
74.可以:即何以,為什么。
75.《詩》:此指《詩經·大雅·文王》。
76.穆穆:雍容莊重的樣子。
77.於(wū):感嘆詞。緝:接著。熙:光明、光亮。止:助詞,無意義。
78.聽訟:審理訴訟案件。
79.猶人:和別人一樣。
80.必:一定。
81.無情者:有違實情的人。辭:花言巧語。
82.民志:指民心。
83.修身:指的是修養良好的品德。
84.忿懥(zhì):憤怒之意。
85.好樂:喜好,偏好。
86.之:“對于”之意。親愛:親近、偏愛之意。
87.惡:厭惡。
88.畏:害怕。
89.哀矜:同情憐憫之意。
90.敖惰:敖:驕傲,傲慢。惰:懈怠。
91.好:喜歡。
92.碩:大。
93.不出家而成教于國:不出家門就能把教化推行到國家。
94.弟:通“悌”。指弟弟對哥哥要尊重服從。
95.慈:長輩對晚輩的愛。
96.如保赤子:出自《尚書·周書·康誥》。如:與“若”同,好像。指的是作為國君保護老百姓就要像保護自己的嬰兒一樣。
97.中:指的是達到預期的目標。
98.讓:謙讓,禮讓。
99.貪戾:貪婪暴戾。
100.機:古代弓箭上的機關,這里指的是關鍵。
101.僨(fèn):敗壞之意。
102.堯舜:古代仁君的代表。率:帶領、領導。
103.桀紂:桀:夏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殘暴至極。紂:商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兩人與堯舜相對,是古代暴君的代表。
104.諸:“之于”的合音詞。指具有這些善德。
105.非:指責。
106.。核〉乐狻?鬃釉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指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的品德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
107.喻:知曉、明白。
108.《詩》:此指《詩經·周南·桃夭》。
109.夭夭:鮮美的樣子。
110.蓁蓁(zhēn):濃密茂盛的樣子。
111.之子:與 “之女子于歸”同,是說女子出嫁。
112.宜:適宜,和睦。
113.《詩》:此指《詩經·小雅·蓼蕭》。
114.宜兄宜弟:是尊敬兄長、愛護兄弟之意。
115.《詩》:此指《詩經·曾風·鸕鳩》。
116.儀:儀容。忒(tè):差錯。
117.正:匡正,教正。四國:四方各國。
118.法:效法。
119.老老:第一個“老”是動詞,指的是把老人當做老人看待的意思。老老,尊敬老人之意。
120.長長:敬重長輩之意。
121.恤:體恤憐愛之意。孤:指的是幼年喪父的孤兒。倍:通“背”,背離、背叛之意。
122.絜(xié):度量之意。矩:畫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規則、法度之意。絜矩之道: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
123.《詩》:此指《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124.樂:歡快、喜悅之意。只:助詞,無意義。
125.好(hào):喜好。
126.惡(wù):厭惡。
127.《詩》:此指《詩經·小雅·節南山》。
128.節:通“截”,高聳的樣子。
129.維:語氣詞,無意義。巖巖:險峻之意。
130.赫赫:顯赫,顯著的樣子。師尹:指的是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131.具:通“俱”。爾:你。瞻:瞻仰、仰視之意。
132.僇(lù):殺戮之意。
133.《詩》:此指《詩經·大雅·文王》。
134.喪師:喪失民心。
135.克:能夠。配:與……相符。
136.儀:應該。監:警戒,鑒戒。
137.峻:大。不易:不易保有。
138.道:說。
139.此:才。
140.用:用度。
141.外本內末:指本末倒置。外:疏遠,輕視。內:親近,重視。
142.爭民:民眾互相爭斗之意。施奪:搶奪財富。
143.悖(bèi):逆、反。
144.貨:財富。
145.常:恒常留駐一方。
146.道:說。
147.《楚書》是楚昭王時編寫的史書。
148.楚國無為寶,惟善以為寶:出自《楚書》。王孫圉受楚昭王之命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之事。王孫圉回應說楚國從來不把美玉當珍寶,而只是將那些和觀射父一樣的大臣看做珍寶。
149.舅犯: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名狐偃,字子犯。
150.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亡人:逃亡之人,特指重耳。子犯對重耳說這些話的歷史情形是,晉僖公四年,晉獻公因聽信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回國執政。子犯得知此事,認為不能回去,隨即對重耳說了這樣的話。
151.《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
152.斷斷:心地誠實之意。
153.休休:胸懷寬廣之意。
154.有容:指能夠包容人。
155.彥圣:德才兼備之意。彥:美好。圣:開明。
156.不啻(chì):不只是。
157.實:是。
158.媢(mào)疾:嫉妒之意。
159.違:阻礙之意。俾(bǐ):使得。
160.殆:危險。
161.放流:流放。
162.迸:驅逐之意。四夷:東南西北各方之夷。夷是古代東方的百姓。
163.中國:指的是國家的中心地區。
164.舉:舉薦。
165.先:優先。
166.命:是“慢”之誤字。輕慢之意。
167.退:黜退。
168.過:過錯。
169.好(hào)人之所惡(wù):喜好眾人所厭惡的。
170.拂:逆,違背。
171.菑(zāi):同災。逮:等到之意。夫:助詞,無意義。
172.大道:常理正道。
173.驕泰:放肆驕奢。
174.生:生產。
175.食:享用。
176.疾:迅速。
177.舒:舒緩,緩慢。
178.發身:修煉身心。發:發起之意。
179.不終:不成功。
180.府庫:存放國家貴重器物的地方。
181.孟獻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蔑。
182.乘(shèng):是四匹馬拉的車,古代大夫級的待遇。
183.伐冰之家:辦喪事時能夠用冰來保存尸體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184.百乘之家:家中有一百輛車,是古代的大家族,通常是有封地的諸侯王。
185.聚斂之臣:聚斂民財的家臣。
186.盜臣:指盜竊公家財物的家臣。
187.長(zhǎng)國家:成為一國之長,指的是帝王。務:致力于。
188.彼:這里指國君。
189.為:治理。
190.無如之何:拿它沒有辦法。
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后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后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人的根本敗壞了,末節反倒能調理好,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還未曾有過。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所謂意念真誠,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難聞的氣味,喜愛好看的女子,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時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閑居時什么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后,才會遮掩躲閃,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到你,就像能見到你的五臟六腑那樣透徹,裝模作樣會有什么好處呢?這就是所說的心里是什么樣的,會顯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說:“一個人被眾人注視,被眾人指責,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華麗,德能使人品德高尚,心胸寬廣能體態安適,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詩經》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蒼郁。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樣治學修身。他莊重威嚴,光明顯耀。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所謂“像切磋骨器”,是說治學之道;所謂“像琢磨玉器”,是說自身的品德修養;所謂“莊重威嚴”,是說君子謙遜謹慎,所謂“光明顯耀”,是說君子儀表的威嚴;“那文質彬彬的君子啊,令人難以忘記”,是說君子的品德完美,達到了最高境界的善,百姓自然不會忘記他。《詩經》上說:“哎呀,先前的賢王不會被人忘記。”后世君子,尊前代賢王之所尊,親前代賢王之所親,后代百姓因先前賢王而享安樂,獲收益。這樣前代賢王雖過世而不會被人遺忘!渡袝ぶ軙分械摹犊嫡a》篇上說:“能夠弘揚美德。”《尚書·商書》中的《太甲》篇中說:“思念上天的高尚品德。”《尚書·虞書》中《帝典》篇中說:“能夠弘揚偉大的德行。”這些都是說要自己發揚美德。商湯的《盤銘》上說:“如果一日洗刷干凈了,就應該天天洗凈,不間斷!薄犊嫡a》篇上說:“勸勉人們自新!薄对娊洝飞险f:“周朝雖是舊國,但文王承受天命是新的!币虼,君子處處都要追求至善的境界!对娊洝飞险f:“京城方圓千里,都為百姓居住!薄对娊洝飞险f:“啁啾鳴叫的黃鶯,棲息在多樹的山丘上!笨鬃诱f:“啊呀,黃鶯都知道自己的棲息之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詩經》上說:“儀態端莊美好的文王啊,他德行高尚,使人無不仰慕!鄙頌閲斉κ┤收;身為下臣,當尊敬君主;身為人之子,當孝順父母;身為人之父,當慈愛為懷;與國人交往,應當誠實,有信用?鬃诱f:“審斷爭訟,我的能力與他人的一般無二,但我力爭使爭訟根本就不發生!边`背實情的人,不能盡狡辯之能事,使民心敬畏。這叫做知道什么是根本。
如要修養好品德,則先要端正心意。心中憤憤不平,則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懼不安,則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則得不到端正;心里有憂患,則得不到端正。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卻什么也看不到;聽了,卻什么也聽不到;吃了,卻辨別不出味道。所以說,修養品德關鍵在端正心意。
如要調整好家族,則先要修養好品德,為什么呢?因為人往往對他所親近喜愛的人有偏見,對他所輕視討厭的人有偏見,對他所畏懼恭敬的人有偏見,對他所憐惜同情的人有偏見,對他所傲視怠慢的人有偏見。所以喜愛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的缺點,不喜歡一個人但又認識到他優點的人,也少見。因此有一則諺語說:“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過錯,人察覺不到自己的莊稼好!边@就是不修養好品德,就調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族,因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國之民,這是從來不會有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門而能施教于國民。孝順,是侍奉君主的原則,尊兄,是侍奉長官的原則,仁慈,是控制民眾的原則!犊嫡a》中說:“像愛護嬰兒那樣!闭\心誠意去愛護,即便不合乎嬰兒的心意,也相差不遠。不曾有過先學養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愛相親,一國就會仁愛成風;一家謙讓相敬,一國就會謙讓成風;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大亂——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決定國家。堯、舜用仁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實施仁愛。桀、紂用暴政統治天下,百姓就跟從他們殘暴不仁。他們命令大家做的,與他自己所喜愛的兇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從。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德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壞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己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恕道的行為,卻能使他人明白恕道,這是不會有的事情。因此,國家的治理,在于先調整好家族!对娊洝飞险f:“桃花絢爛,枝繁葉茂。姑娘出嫁,合家歡快!敝挥泻霞蚁嘤H和睦后,才能夠調教一國之民。《詩經》上說:“尊兄愛弟!毙值芟嗵幒湍篮,才可以調教一國的人民!对娊洝飞险f:“他的儀容沒有差錯,成為四方之國的準則!蹦苁垢赣H、兒子、兄長、弟弟各謀其位,百姓才能效法。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調整好家族。
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因為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會敬重老人;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長,百姓就會敬重兄長,居上位的人憐愛孤小,百姓就不會不講信義。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模范作用。厭惡上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下級;厭惡下級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上級;厭惡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后的人,厭惡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做法對待在我之前的人,厭惡在我右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左側的人交往;厭惡在我左邊的人的所作所為,就不要用同樣的方法與我右側的人交往。這就是所說的模范作用。《詩經》上說:“快樂啊國君,你是百姓的父母!卑傩障矏鄣乃拖矏,百姓厭惡的他就厭惡,這就是所說的百姓的父母!对娊洝飞险f:“高高的南山啊,重巒疊嶂。光耀顯赫的尹太師啊,眾人都把你仰望!苯y治國家的人不能不謹慎,出了差錯就會被天下百姓殺掉。《詩經》上說:“殷朝沒有喪失民眾時,能夠與上天的意旨相配合。應以殷朝的覆亡為鑒,天命得來不易啊!边@就是說得到民眾的擁護,就會得到國家;失去民眾的擁護,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地修養德行。具備了德行才能獲得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享用。德行為根本,財富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眾就會互相爭斗、搶奪。因此,財富聚集在國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離散,財富疏散給百姓,百姓就會聚在國君身邊。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言語說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獲取的財富,也會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奪走!犊嫡a》上說:“天命不是始終如一的!钡滦泻玫木蜁锰烀滦胁缓镁蜁У籼烀!冻䲡飞险f:“楚國沒有什么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德行當做珍寶。”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么可以當做珍寶的,只是把摯愛親人當做珍寶。”
《秦誓》上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大臣,他雖沒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誠實寬大,能夠容納他人。別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誠心誠意喜歡,不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能夠留用這人,便能夠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對百姓是多么有利啊。如果別人有才能,就嫉妒厭惡;別人德才兼備,就阻攔他施展才干。不能留用這樣的人,他不能保護我的子孫百姓,這種人也實在是危險啊!敝挥腥实碌娜四馨堰@種嫉妒賢人的人流放,驅逐到邊遠地區,使他們不能留在國家的中心地區。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能夠愛人,能夠恨人。看到賢人而不舉薦,舉薦了但不盡快使用,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卻不能擯棄,擯棄了卻不能放逐到遠方,這是過錯。喜歡人所厭惡的,厭惡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了人性,災害必然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所有的高尚德行,一定要忠誠老實才能夠獲得,驕縱放肆便會失去。
發財致富有這樣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要多,消耗財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富足了。有德行的人會舍財修身,沒有德行的人會舍身求財。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愛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完不成自己事業的;沒有國庫里的財富最終不歸屬于國君的。孟獻子說:“擁有一車四馬的人,不應計較一雞一豬的財物;卿大夫家不飼養牛羊;擁有馬車百輛的人家,不豢養收斂財富的家臣。與其有聚斂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盜賊式的家臣!边@是說,國家不應把財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利益。掌管國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來自小人的主張。假如認為這種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來為國家服務,那么災害就會一起來到,縱使有賢臣,也無濟于事!這就是說國家不要把財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當做利益。
作者介紹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被后世尊稱為“宗圣”,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黃帝后代,亦為夏禹王后代,曾點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賢之一,儒學五大圣人之一,孔廟四配之一。
曾子少時常隨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魯哀公五年(前490年),奉父命至楚,從學孔子。后隨孔子周游楚、衛后入魯。顏回病故后,曾子為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曾子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鬃优R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子。魯悼公十一年(前456年),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后與子夏、段干木等設教于西河一帶。魯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病逝,終年71歲,葬于嘉祥縣南武山西南的玄武山下。
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創作《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還有其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子為人孝悌、誠信,留下了“嚙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殺豬”等家喻戶曉的故事。
中庸全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对姟吩疲骸傍S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对姟吩疲骸タ,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骸裰袼迹豢啥人!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对姟吩唬骸螛肪樱瑧棏椓畹。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蚀蟮抡弑厥苊。”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蚶兄,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对姟吩唬骸拔┨熘谀虏灰!”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坝诤醪伙@,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逼浯酥^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狈翘熳,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对姟吩唬骸诒藷o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对姟吩疲骸皾撾m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惫示硬粍佣,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笔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鉞!对姟吩唬骸安伙@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泵q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詞句注釋
1.中庸:據朱熹注,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倫理道德準則,為常行之禮。
2.天:此處“天”既有“自然的天”的意蘊,也有形而上的哲學內涵。命:賦予。
3.率性:遵循天性。道:本意為路,這里引申為規律。
4.修道之謂教:指根據道的原則來施行自身的修養。修,整治。教,教化。
5.不睹:指看不到的地方。
6.不聞:指聽不到的事情。
7.莫:沒有什么比……更……。見(xiàn):通“現”,顯現。隱:隱蔽,暗處。
8.獨:獨處。
9.發:發動,顯現。
10.中:不偏不倚。
11.中(zhòng)節:符合法度。
12.和:指情緒平正,無乖戾之氣。
13.大本:最高的根源,即天命之性。
14.達道:通途,通達之路,即共同之道、普遍的原則。
15.致:達成。
16.位:指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錯亂。
17.育:發育成長,生生不息。
18.仲尼:孔子的字。
19.而:古書中“而”與“能”字意義相同。時中:時刻處于中因而能不偏不倚。
20.至:極,最好。
21.民鮮(xiǎn)能久矣:人們極少能做到,這種情況已經很久了。鮮,少。
22.道:指中庸之道。行:施行。
23.知:通“智”。過:超過限度。
24.其:語氣助詞,無實義。
25.舜:上古時代虞帝的號。姓姚,名重華。與:句末助詞。
26.邇(ěr):淺近。
27.予:我。此指人們自己,非指孔子。知:通“智”。納:進入、落入。罟(gǔ):古時用來捉鳥、捕魚的網。擭(huò):古時用于捕獸的籠子,設有機關。陷阱:捕獸時挖的暗坑。
28.辟(bì):通“避”。
29.期(jī)月:滿一月,整月。
30.回:指顏回,孔子的弟子,字子淵。
31.拳拳:奉行不輟的樣子。服膺(yīng):牢記于心。服,放置。膺,胸口。
32.均:治理,平定。
33.爵祿:爵位和俸祿。辭:辭去,放棄。
34.白刃:雪亮的刀刃。蹈:踩。
35.子路: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為人勇武,故問孔子什么是強。
36.抑:抑或,還是,疑問語氣。而:即“爾”,你。
37.報:報復。無道:蠻橫無理。
38.居:處,持有。
39.衽(rèn):席,此處作動詞用,即以金革為席。金革:刀槍甲盾之類的兵器。
40.厭:憎惡,嫌棄。
41.流:流俗。
42.矯:剛強的樣子。
43.倚:不正,偏側。
44.不變塞:不改變窮困時的志向。塞,窮困。
45.素隱行怪:探求隱僻的道理,做詭異的事情。素,據《漢書》作“索”。
46.已:停止。
47.遁世:退世隱居。見知:被人知曉。
48.費:廣大。隱:細微。
49.夫婦:匹夫匹婦,即普通男女。
50.與:參與。
51.至:極致。
52.不肖:指沒有德行修養。
53.憾:遺憾。
54.語:說。
55.破:分開。
56.鳶(yuān):俗稱鷂鷹,一種猛禽。戾(lì):到。
57.淵:深水。
58.察:明察,昭著。
59.造端:開始。
60.遠:遠離。
61.伐:砍削。柯:斧柄。
62.睨(nì):斜眼看人。
63.違:離開。
64.丘未能一焉:我一件也沒有做到。丘,孔子的名。此夫子自稱。
65.事:事奉。
66.慥(zào)慥:忠厚老實的樣子。
67.素其位:意為安于現在所處的地位。素,指平素,此處用作動詞。
68.夷狄:古時北方中原地區居民以自己為中心,把四方其他民族都看作未開化之民族。東方的部族稱作夷,西方的部族稱為狄。
69.易:平地,引申為平易安定之處。俟:等待。
70.行險:冒險。徼幸:貪求非分的東西。
71.射:指射箭。
72.正鵠(gǔ):箭靶正中的圓心。
73.自卑:從低處。
74.好合:和睦。鼓:彈奏。
75.翕(xī):和睦,融洽。
76.耽(dān):在《詩經》中作“湛”,安樂。
77.爾:你。帑(nú):通“孥”,兒子。
78.鬼神:據朱熹注,指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跡。德:情性功效。
79.度(duó):揣度,猜測。
80.矧(shěn):況且。射(yì):《詩經》中作“斁”,厭惡。
81.微之顯:鬼神之事本是隱微的,但又是顯現于萬物的。
82.誠:真實無妄。掩:遮掩,掩蓋。
83.宗廟:古代天子諸侯祭祀先王之所。饗(xiǎng):祭祀之一種。此處作動詞用。
84.嘉:善。
85.憲憲:興盛的樣子。令:美好。
86.受命:秉受天命。
87.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即位時追謚為“文”。
88.王季:周文王的父親,名季歷,周武王即位時追謚為“王季”。
89.武王:周文王的兒子,姓姬,名發,謚“武”。
90.作:這里指創業。述:指繼承。
91.纘(zuǎn):繼承。大王:指王季的父親,古公亶父,周武王追謚為“大王”。緒:基業。
92.壹戎衣:即《古文尚書·康誥》中之“壹戎殷”。據鄭注,“壹”通“殪”,誅滅!耙隆碑敒椤耙蟆。
93.周公:名旦,為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成:完成,成就。德:德業。
94.達孝:最孝順之人。矣乎:語尾助詞。
95.春秋:這里指春秋兩季祭祀祖先的時節。
96.陳:擺列。宗器:先世所重之祭器。
97.設:陳設。裳衣:指先祖留下來的衣服。
98.薦:進獻。時食:正當時令的食物。
99.昭穆:宗廟安放神位的次序,左為昭,右為穆,始祖居中。
100.序爵:按爵位高低排序。
101.序事:安排行祭禮時的職事。
102.逮:及,即祖先的恩惠下及晚輩。
103.燕毛:指宴飲時按照頭發顏色的深淺來別長幼,排座次。燕,通“宴”。
104.上帝:上天。
105.郊:古時冬至祭天為郊。社:古時夏至祭天為社。均為天子祭禮。
106.禘(dì):天子宗廟五年一次的大祭。嘗:每年秋天的常祭。
107.哀公:即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國君,姓姬,名蔣!鞍А睘槠渲u號。
108.布:布列,記錄。方策:古時書寫用的簡牘。
109.蒲盧:即蘆葦,生長非常迅速。
110.親親:前一個“親”作動詞用,為“愛”之意;后一個“親”指親戚。
111.殺:差別。
112.‘‘在下位”二句:據鄭注,這兩句在下面,此為誤重,應刪掉。
113.為:治理。經:常,綱常,準則。
114.子:這里作動詞用,以庶民為子,即愛民如子之意。
115.來:通“徠”,招來。
116.柔:懷柔,使歸順。
117.懷:安撫。
118.好惡:愛憎。
119.官盛任使:為大臣設置眾多屬官,使他們足以聽其差遣。
120.時使:在不誤農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薄斂:減輕賦稅。
121.。▁ǐng):省察。試:考核。
122.既廩(lǐn)稱事:發給與其業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既,通“餼”,稻米。稱,符合。
123.絕世:指諸侯中世系斷絕的。
124.舉:復興,振興。廢國:指諸侯中國事廢弛的。
125.朝聘:古時諸侯見天子之禮。每年一見為小聘,三年一見大聘,五年一見為朝聘。
126.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127.審:詳盡。
128.弗措:不停止。
129.自誠明:由真誠而領悟道理。自,由。
130.自明誠:由明達事理而后做到真誠。教:教化。
131.贊:幫助,促進;鹤兓,生長。
132.參(sān):古同“叁”。據朱熹注,人與天、地并立而為三。
133.其次:指次于圣人的賢人。致:用心去做。曲:一端,一個方面。
134.妖孽:妖怪,即不祥的兇兆。
135.見:通“現”,呈現。蓍(shī)龜:古時用來占卜的蓍草和龜甲。
136.成己:自我完善。
137.時措:隨時施行。
138.征:驗證。一說“征”應為“徹”。
139.卷石:拳頭大小的石頭。卷,通“拳”。
140.黿(yuán)鼉(tuó):大鱉和揚子鱷。蛟:古代傳說中一種能發洪水的龍。
141.不顯:據朱熹注:不顯猶言豈不顯也。一說“不”通“丕”,“不顯”即“大顯”。
142.威儀:指細節方面的禮節,如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
143.尊:恭敬地秉持。問學:詢問和學習。
144.好:喜好。自用:自作聰明,剛愎自用。
145.自專:自作主張,獨斷專行。
146.議:議定。制:制定?迹嚎加啞
147.杞:杞國,相傳夏禹的后代大都居于此地。
148.王天下:君臨天下,稱王。三重:指儀禮、制度、考文。
149.上焉者:指周朝以前如夏、商時代的禮制。
150.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繆:通“謬”,謬誤。
151.庶幾:幾乎。夙:白天。
152.蚤:通“早”。
153.祖:遠承。述:傳述。
154.憲章:遵從,效法。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55.覆幬(dào):覆蓋。
156.錯行:交錯運行。
157.代明:交替光明。
158.敦化:敦實化育萬物。
159.寬裕:指寬大舒廣。
160.齊莊中正:整齊、莊重、中庸、正直。
161.文理密查:文字條理周密而明辨。
162.溥(pǔ):周遍。
163.蠻貊(mò):南蠻北貊,古代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之稱。
164.隊:通“墜”。
165.經:理出頭緒加以分別。綸:排列同類加以綜合。經綸:本意為整理絲線,引申為治理。
166.肫(zhūn)肫:誠懇的樣子。
167.衣(yì):穿衣服。絅(jiǒng):罩在外面的單衣。
168.暗然:幽暗的樣子。日章:日益彰明。章,通“彰”。
169.的(dí)然:顯明的樣子。
170.無惡于志:即無愧于心。
171.屋漏:室內西北角。此句意為獨居室內而能無愧于心。
172.假至:此處意為神降臨。
173.鈇(fū)鉞(yuè):古時軍中用于行刑的斧子,又稱“斧鉞”。
174.百辟(bì):眾多諸侯。刑:通“型”,效法。
175.輶(yóu):輕車,引申為輕。
176.臭(xiù):氣味。
白話譯文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干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
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卻違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時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
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我是知曉的。嘿t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嘗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孔子說:“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實施的了!
孔子說:“舜是有大智慧!他喜歡詢問且喜歡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何他被尊稱為舜!”
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驅使而落入魚網、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閃。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孔子說:“顏回是這樣做人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條善理,他就牢牢記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
子路問什么是強大?鬃诱f:“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呢?還是北方的強大呢?或者是你所認為的強大?用寬容溫柔的態度去教化,對無理的行為不施行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大,君子就屬于這類。頭枕武器、盔甲睡覺,死不反悔,這是北方的強大,強悍的人屬于這一類。因此,君子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晦暗,至死不變節,這才是強大的!”
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后代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聲跡少聞,不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廣大又精微。黎民百姓雖然愚昧但還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曉的地方。普通百姓雖然不賢明,但還是可以實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滿意的地方。因此,君子說的“大”,天下都載不起;君子說的“小”,天下都不能夠理解!对娊洝飞险f:“鳶在天空上飛翔,魚在深水處跳躍。”這是說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間都是顯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發端于普通百姓,在達到最高境界時便彰著于天地之間。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遠離人。人去實行中庸之道卻遠離了人,他就不是在實行中庸之道。《詩經》上說:‘砍伐斧柄,砍伐斧柄,斧柄制作的方法就在手邊!治崭ツ局聘,斜著眼審度兩者,仍然覺得相差太遠。所以,君子應以對待人的方式治理人,直到他們改正為止。忠恕與道不遠,不愿施于己身的,也不要施與別人。君子所奉行的道有四條,我孔丘一條都做不到。對侍奉父親的兒子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國君的臣下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對侍奉兄長的弟弟所要求的,我尚未做到;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先做,我尚未做到。在日常德行的實施方面,在日常語言的慎重方面,我做得還不好,不敢不繼續努力,即使有做得完滿的地方也不敢把話說盡。言語要照顧到行為,行為要照顧到言語,君子怎么能不篤實忠厚呢?”
君子安于目前的地位做他所應該做的事,不羨慕自己地位以外的東西。地位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地位貧賤,就做貧賤人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夷狄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的地位上,就做患難時應該做的事。如此,君子無處不感覺到悠然自得。居上位,不欺凌下級。在下位,不攀附上級。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這樣就沒有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則冒險求得本不應該獲取的東西?鬃诱f:“射箭的道理與君子的行為有相似的地方:假如沒有射中靶子,就應反過來責求自己。
實行君子的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遠路,必須從近處開始,就如同是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詩經》上說:‘夫妻情投意合,協調有如琴瑟,兄弟和睦相處,快樂安順長久。家庭美滿,妻兒愉快。”孔子說:“這樣父母是多舒暢!”
孔子說:“鬼神的功用真是宏大啊!看,看不到它;聽,聽不到它。它養育萬物,沒有一種事物可以遺棄它。它使天下的人齋戒沐浴,身穿華麗的祭服,舉行祭祀典禮。它浩浩蕩蕩,好像在天之上,在人身旁!对娊洝飞险f:‘鬼神來到,不可揣測,不敢對它厭怠不敬啊!’從隱微到明顯,真誠的心意就是這樣隱藏不住啊。”
孔子說:“舜可是個最孝敬的人吧!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貴地位,有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他,子孫維護他。因此,有崇高德行的人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地位,必然會獲得應有的俸祿,必然會獲得應有的名望,必定會獲得應有的為命。因此,上天生育的萬物,必會因為它們的資質而受到厚愛。所以,能夠栽培的就培養它們,而歪斜的就讓它們歪斜!对娊洝飞险f:‘快快樂樂的君子,美德盛明。讓上下都感受快樂,上天賜給他福祿。保佑他,任用他,上天這樣告誡!虼,有偉大的德行的人一定是受了天命的!
孔子說:“恐怕只有周文王是個無憂無慮的人吧!王季是他的父親,周武王是他的兒子。他有父親開創事業,有兒子繼承事業。周武王繼續著大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業,披掛戰衣,取得了天下。他沒有失去自己顯赫的名聲,獲得了天子的尊貴,獲得了普天下的財富。宗廟祭奉他,子孫維護他。武王年邁的時候才承受天命。周公成就了文王、武王的德業,追尊大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制祭祀祖先。這種禮制一直貫徹到諸侯、大夫、士和普通百姓。假如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禮制安葬,按士的禮制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禮制安葬,按大夫的禮制祭祀,守喪一年,通行到大夫;守喪三年,通行到天子。但給父母守喪本身沒有貴賤的區別,都是一樣的。”
孔子說:“武王,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守孝道的人,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繼承先人未完的功業。在春秋兩季,修繕祖上廟宇,陳列祭祀器具,擺設祭祀服飾,貢獻應時的食品。宗廟祭祀的禮制,是要排列父子、長幼的順序。按官爵排列次序,就可以分辨出貴賤,按職位排列次序,就能分辨出賢與不賢;敬酒時晚輩先向長輩舉杯,這樣祖先的恩惠就會延及到晚輩,宴飲時按頭發的黑白次序坐,這樣就使老少有次序。站在應該站的位置上,行先王傳下的祭禮,演奏先王的音樂,尊敬先王所尊敬的,親愛先王所親愛的。侍奉死者如同侍奉活著的人,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侍奉現存的人,這是最高境界的孝啊。郊社祭禮。是用于侍奉上天的。廟宇的祭禮,是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禮,大祭小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如同看手掌一樣容易吧!”
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鬃诱f:“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寫在木板竹簡上。像他們那樣有賢臣,政令就會得到貫徹施行,沒有賢臣,政令就會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會迅速清明,這就像用沃土植樹,樹木會迅速生長。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葦。因此,治理政事取決于賢臣,賢臣的獲得取決于明君的修德養性,修養德行取決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決于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所謂義,就是相宜,尊重賢臣是最大的義。親愛親人時的親疏之分,尊重賢臣時的等級劃分,是從禮制中產生出來的。處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養性想要修德養性,不能不侍奉親人,想要侍奉親人,不能不知賢善用,想要知賢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種,實踐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交往,這五項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愛、英勇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實踐大道的道理是同樣的。有的人生來就通曉大道,有的人通過學習才通曉大道,有的人經歷過困惑后才通曉大道;他們最終通曉大道,這是同樣的。有的人從容不迫地實行大道,有的人憑著利害關系去實行大道,有的人勉強去實行大道,最終成功的時候是一樣的!笨鬃佑终f:“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行;知道怎樣修養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別是修養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修養德行,大道就能夠順利實行。尊重賢人就不會被迷惑。親愛親族,父、兄、弟就不會抱怨。敬重大臣,處事就不會恍惚不定。體貼眾臣,士就會以重禮相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招集各種工匠,財富用度就充足。優待邊遠異族,四方就會、歸順。安撫各諸侯,普天下就會敬畏。清心寡欲,服飾端正,無禮的事不做,這是修養德行的方法;摒棄讒言,遠離美色,輕視財物重視德行,這是勉勵賢人的方法;尊崇親族的地位,重賜他們俸祿,與親族有共同的愛和恨,這是盡力親愛親族的方法,為大臣多設下官以供任用,這是鼓勵大臣的方法,以忠誠信實、最重俸祿相待,這是勉勵士的方法;根據節令使役,賦稅微薄,這是鼓勵百姓的方法,日日訪視,月月考查,贈送給他們的糧食與他們的工作相稱,這是鼓勵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熱情相送,獎勵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這是優待邊遠異族的方法。承續中斷的家庭世系,復興沒落的國家,整治混亂,解救危難,定期朝見聘問,贈禮豐厚,納貢微薄,這是安撫諸侯的方法。
盡管治理天下國家共有這九條準則,但實行它們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預謀就會成功,沒有預謀就會失敗。說話事先想好就不會語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會感到困難。行動之前事先想好就不會內心不安,法則事先想好就不會陷入絕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級的信任是有途徑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徑的,不順從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順從父母是有途徑的,自己心不誠就不能順從父母。心誠是有途徑的,不知曉善就不能心誠。誠實是上天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的法則。誠實,不必努力就能達到,不必思考就能獲得,從容不迫地達到天道法則,這就是圣人。做到誠實,就是選擇善并堅持做到它。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審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實地實踐。要么就不學,學了沒有學會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問,問了還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別,辨別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實行,實行了但不夠忠實就不中止。別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別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這樣做,即便愚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柔弱也會變得剛強!
由真誠達到通曉事理,這叫天性。由通曉事理達到真誠,這叫教化。真誠就會通曉事理,通曉事理就會真誠。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天賦的本性,能發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養育萬物,才可以與天地并列。
次一等真誠的人從細微處人手。細微之處也能達到誠的境界,達到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昭然顯著,昭然顯著就會光輝明亮,光輝明亮就會感動萬物,感動萬物就會發生變革,發生變革就會感化人們。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感化人們。
最高境界的真誠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將要興盛,必定有吉祥的前兆;國家將要衰敗,必定有妖孽作怪。它呈現在蓍草龜甲上,體現在身體儀態上。禍福要來臨時:好事一定會提前知道,不好的事也一定提前知道。因此,最高境界的真誠如同神靈一般。
真誠,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萬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看得非常珍貴。真誠,并不只是成全自己就完了,還要成全萬物。成全自己是仁義,成全萬物是智慧。這是發自本性的德行,是結合了內外的道,因此,適合在任何時候實行。
所以,最高境界的真誠是永不休止的。永不休止就會長久,長久就會有效驗,有效驗就會深遠無窮,深遠無窮就會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會高大光明。博大深厚,能夠負載萬物;高大光明,可以覆蓋萬物;深遠無窮,可以生成萬物。博大深厚與地相配,高大光明與天相配,深遠長久可以無窮無盡。這樣,不表現也會顯著,不行動也有改變,不做也會成功。天地的法則,可以用一句話涵蓋:作為物它純一不二,因而它化生萬物就不可測度了。天地的法則,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滌遠、長久,F在來說天,論小它不過是一小片光明,而它的整體無窮無盡,日月星辰懸掛在天上,覆蓋著萬物,F在來說地,論小它不過是一小撮土,而它的整體廣大深厚,負載著華山不覺得重,收攏著江河湖海沒有泄,負載著萬物。現在來說山,論小這不過是一小塊石頭,但它整體高峻厚重,草木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居住在上面,寶藏從里面開發出來,F在來說水,論小它不過是一小勺水,但它的整體深不可測,里面生活著黿鼉、蛟龍、魚鱉,繁殖著貨物財富。
《詩經》上說:“只有上天的定命,深遠不止!边@大概是說天之所以成為天的原因。啊,難道不光明。文王的德行這么純潔,這大概是說文王之所以被尊奉為文王,是因為他純一,而且永無止境。偉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圣人出現后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采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对娊洝飞稀凹让鬟_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愚蠢但又只憑主觀意圖行事,卑賤但又好獨斷專行,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卻要恢復古代的做法,這樣的話,災難就要降臨在他身上了!辈皇翘熳,就不議論禮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F在普天下車轍統一,文字統一,倫理觀念統一。雖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沒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雖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輕易制禮作樂?鬃诱f:“我解說夏代的禮法,但杞國的文獻不足以驗證。我學習殷朝的禮法,僅僅有宋國保持著它。我學習周代的禮法,現在正實行著它,因此,我遵從周代的禮法。”
“統治天下要做三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了就會減少損失。居于上位的人,品德雖好但沒有驗證,沒有驗證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會服從;居于下位的人,品德雖好,但不尊貴,不尊貴就不權威,不權威百姓就不服從。因此,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里得到驗證,考查到三代先王不顯現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來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到來不感到困惑,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離得遠使人仰慕,離得近也不讓人厭煩!对娊洝飞险f:‘在那里無人厭惡,在這里不遭人厭恨。幾乎是日夜操勞,這樣永遠保持大家的稱贊。’君子沒有不先做到這一點就早已聞名于天下的!
孔子遵循堯、舜的傳統,模仿文王、武王。上遵從天時變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沒有什么不能負載,沒有什么不能覆蓋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運行,日月交替光明,萬物同時生長發育互不傷害,天地的道同時運行而互不違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為大的原因。
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聰明智慧的,能夠居上位臨下民,寬大為懷,溫和柔順,能夠包容天下;奮發勇健,剛強堅毅,能夠決斷天下大事,威嚴莊重,忠誠正直,能夠博得人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細觀察,能夠分辨區別是非曲直。圣人的德行廣博深厚,時時會表現出來。廣博如天,深厚如淵,表現出來百姓沒有不尊敬的,說出話來百姓沒有不信服的,做起事來百姓沒有不高興的。這樣,聲譽在中國廣泛傳播,并延續到蠻貊這樣的邊遠地區。船車所能達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蓋的地方,地所負載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氣生命的,沒有不尊重親近他們的,因此說能與天相配。
只有天下最高的真誠,才能成為治理國家的典范,樹立天下的根本,認識到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需要什么依憑呢?仁愛之心那樣誠摯,像潭水那樣幽深,像天空那樣廣闊。如果不是真正聰明智慧、達到天德的人,還有誰能知道天下最高的真誠呢?
《詩經》上說:“內穿錦緞,外罩麻衣!边@是討厭錦緞衣服的花紋太艷麗了。因此,君子的道,暗淡無光,但日見彰顯,小人的道,鮮艷顯著但日趨滅亡。君子的道,平淡但不令人厭惡,簡約但文彩熠熠,溫和但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知道教化是來自哪里,知道微弱的會變得顯著,這樣就可進入到圣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对娊洝飞险f:“盡管潛藏隱匿在水下,仍然清晰可見!币虼,君子內心省察自己而不感到內疚,無愧于心。別人不及君子的原因,大概是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能嚴格要求自己。
《詩經》上說:“看你獨自一人在室,應當無愧于神靈!彼裕蛹词箾]有行動也能表現出他的恭敬態度,即使沒有言談也能表現出他的忠誠!对娊洝飞险f:“默默祈禱,不再有爭執。”因此,君子不用賞賜,百姓就會受到勉勵,不用發怒,百姓就會比看到鐵鉞還要畏懼。《詩經》上說:“讓上天的德行大放光彩,凡諸侯都來實行!币虼,君子忠厚恭敬天下就會太平。《詩經》上說:“我懷念文王的美德,但不聲張宣揚!笨鬃诱f:“用聲張宣揚來感化百姓,這是最不根本的!”《詩經》上說:“德行猶如羽毛。”但羽毛仍是可比的!吧咸焖休d的道,無聲無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主要內容
全書集中講述性與情與封建道德修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至誠無息”,將“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簡介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為“四書”。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鬃佑性唬骸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中華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動中取衡,靜中就重。不辭兩極,勾勢恰作。不死不肆,不邪不正。強為之名,強為之形,是妄自揣測也。世人為勸向善,多取正意,然而道若為物,狀摩恍惚。
作者介紹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
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再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贩Q孟子求學于子思的門人,《孟子題辭》則稱孟子是子思的學生。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受儒教祭祀。
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據說是由漢宣帝時人戴圣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于孟軻!敝祆洹吨杏拐戮洹ば蛭摹罚骸爸杏购螢槎饕?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如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于諸儒之說,獨《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圣人者,何也?”葉適《習學記言序目·文鑒三》:“漢人雖稱《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書考之,疑不專出于子思也!鼻迦苏J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錄》卷三中提出了三條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今人馮友蘭、錢穆、勞思光等亦從文獻、思想等方面論證《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F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大學中庸全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中庸全文及譯文09-24
《中庸》全文及譯文09-24
大學全文的譯文05-09
《大學》的全文及譯文11-17
大學全文及譯文09-24
大學全文譯文11-17
論語大學全文及譯文09-24
中庸原文及譯文09-24
《中庸》的原文及譯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