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勤學原文與翻譯
《任末勤學》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這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任末勤學原文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任末勤學原文與翻譯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時,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他)背著書箱跟老師求學,不怕困難險阻。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時靠在樹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蒿取光。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同學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凈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臨終時告誡別人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人物簡介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屬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游學。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范,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一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后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尸走肉罷了!"從此,"行尸走肉"便作為了一條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尸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涂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后的《新繁縣志》、《新繁鄉土志》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斗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校歌》的第一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贊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任末勤學原文與翻譯】相關文章:
《任末勤學》文言文翻譯07-21
《任末好學》原文及翻譯12-06
任末苦學原文及翻譯譯文06-11
王冕勤學翻譯原文11-23
賈逵勤學原文及翻譯07-22
《任末好學》閱讀答案及翻譯11-05
張無垢勤學原文及翻譯04-11
匡衡勤學翻譯及原文07-21
匡衡勤學原文翻譯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