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騫傳》原文和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張騫原文及翻譯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騫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余,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騫為衛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后期當斬,贖為庶人。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市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騫還,拜為大行。歲余,騫卒。后歲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譯文:
張騫,是漢中人,建元年中當上了郎官。當時投降漢朝的匈奴人說匈奴打敗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沒有人能幫助他一同攻擊匈奴。漢朝正想準備消滅匈奴,聽說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經過匈奴境內,于是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召,出使月氏,與堂邑甘父一起從隴西出關。經過匈奴的時候,匈奴抓住了他們,押送到單于那里。單于說:“月氏國在我們北方,漢朝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漢朝會聽憑我的人過去么?”于是扣留了張騫十多年,給他擇賠了妻室,并且有了兒子,然而張騫始終保留著漢朝的符節,不肯投降。
張騫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機與他的下屬向月氏國逃去,向西走了幾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國聽說漢朝有豐富的財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見了張騫,很是驚喜,問他想要到哪里。張騫說:“我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封鎖道路,如今逃亡出來,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們。如果真能夠到達月氏,返回漢朝后,漢朝送給大王的財物是說不盡的。”大宛認為說的有道理,就護送張騫,抵達康居。康居再把他們轉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經被匈奴殺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為王。已經使大夏國稱臣做了大夏國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饒,境內很少有盜寇,感到滿足安樂,又認為距離漢朝遙遠而不想親近漢朝,根本就沒有報復匈奴的心思了。張騫從月氏到了大夏,最終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實意圖。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從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獲。留下有一年多,單于死去,國內動蕩混亂。張騫與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漢朝。朝廷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為奉使君。當初張騫出行時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夠回還。
漢朝天子聽說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類的國家都是大國,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遷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國家有相同的習俗,而軍隊力量較弱,看中漢朝的財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軍隊強盛,可以用贈送財物、給以利益的辦法使他們朝拜漢朝。如果真的能夠用恩義使他們歸服,那么就能擴充萬里之廣的土地,講不同語言有不同習俗的各國就會前來歸附,這樣漢朝的威望恩德就會遍及四海。漢朝天子于是命令經由蜀郡、犍為郡派出負有見機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條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張騫以校尉的身份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擊匈奴,知曉有水草之處,軍隊能夠及時得到供給沒有物資缺乏,于是被封為博望侯。這一年是元朔六年。過了兩年,張騫當上了衛尉,跟隨李廣將軍一起從右北平出發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將軍包圍,軍隊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張騫沒能按時救援應當被斬首,用錢贖罪貶為平民。
天子多次問詢張騫關于大夏之國的情況。張騫已經失掉了侯位,于是說:“聯合了烏孫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國都可以招來而成為漢朝的外臣。”天子認為有道理,于是封張拜騫為中郎將,率領三百人,各派兩匹馬,趕著數以萬計的牛羊,帶著價值數千萬的黃金絹帛,分派多名持節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話就派人去往旁邊的國家。
張騫回來后,封為專管接待賓客的大行令。過了一年多,張騫去世了。又過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國的副使都同有關國家的使者一起回來,于是(從此以后)漢朝西北方向的國家開始跟漢朝互通往來(互通使者)。
張騫簡介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張騫被譽為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東方的哥倫布” 。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于大漢帝都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絲綢之路與張騫歷史故事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南緣有樓蘭(鄯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于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后分前、后車師,在今吐魯蕃)、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姑墨(今阿克蘇)、疏勒 (今喀什)等,習稱“北道諸國”。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后蒲額和東西且彌等。它們面積不大,多數是沙漠綠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生產谷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征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口。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后,剛遷到這里不久。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
漢朝日趨強盛后,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張騫,漢中成國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于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于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于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后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于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后,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后,由于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后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采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了烏孫,游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后,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與里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故事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后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后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于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奉漢武帝之名,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張騫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張騫傳》原文和翻譯07-27
張騫史記文言文翻譯04-21
《南史》的原文內容及原文翻譯01-03
師說原文及翻譯07-22
《口技》原文及翻譯10-08
《塞翁失馬》原文及翻譯11-28
《憶秦娥》原文及翻譯08-19
水調歌頭原文及翻譯09-29
禮記翻譯及原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