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和9的認識評課稿
8和9的認識評課稿1
《8和9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對象是一幅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李老師整節課能夠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觀察、發現、交流、為主線,讓學生在看、說、想中認識和理解有關8、9的知識。縱觀全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
1、經歷數概念形成的過程。數概念的形成是從具體(主題圖中各事物數一數)--半具體(點子圖)--抽象(概括出數)。讓學生體驗到整個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2、利用給小動物戴帽子的形式突破基數與序數概念的難點。老師創設讓學生給小動物戴帽子的情景讓學生分清基數與序數的區別。師生互問互答、生生互問互答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鞏固了學生對8、9的基數和序數的理解。
3、課堂學練結合。老師創設的題型很全面狠豐富:數的比較大小等,很好的.鞏固了數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數8和9后,老師這樣考大家:8在哪里?8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后面?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4、課堂能及時調控學生的常規。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為抓住學生的興趣,需時常對他們進行獎勵。在教學過程中,李老師能有有目的、有計劃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學習的開展。
當然,一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商討的問題.
1、在老師訂正答案時有一些學生沒有認真傾聽。
2、在講解基數和序數時可讓班級的一組同學站起來,這樣使她們能更好的理解而且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更加的體現了數學就在身邊的思想。
8和9的認識評課稿2
《8和9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對象是一幅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整節課能夠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觀察、發現、交流、為主線,讓學生在看、說、想中認識和理解有關8、9的知識。縱觀全課,我覺得還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特點:
1、經歷數概念形成的過程。數概念的形成是從具體(主題圖中各事物數一數)——半具體(點子圖)——抽象(概括出數)。讓學生體驗到整個數學化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8還可以表示什么?用8來說一句話。9呢?又完成生活化的過程。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
2、利用習題的形式突破基數與序數概念的難點。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鞏固了學生對8、9的基數和序數的理解。
3、課堂學練結合。在計數器上表示出8和9時,老師是這樣說的:8比7多(?);9比8多(?);9撥走1個還剩()個;8呢?很好的鞏固了數的比多少。又如:在尺子上找到數8和9后,指生當小老師考考大家:8在哪里?8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后面?還有在數完點子圖后,我讓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或>)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如7<8或9>8,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4、課堂能及時調控學生的常規。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在四十分中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為抓住學生的興趣,需時常對他們進行獎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有目的、有計劃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于學習的開展。
當然,一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商討的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前面的只是用的時間比較多,造成了后面的時間緊張。
(2)課堂沒有活力:課前學生沒有看書,因此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很不好,這也是與平時訓練少有關,在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練習的設計重復,導致拖堂。比如,用小棒擺9的圖形,這就是多余的。
(4)由于時間不夠用,導致了沒有小結本節課的內容,也沒有布置作業。
【8和9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