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認識評課稿范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下千米的認識評課稿吧。
千米的認識評課稿
聽了X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課《認識千米》。X老師教學環節設計合理,點撥到位,學生體驗充分,精神飽滿,效果較好。
一、充分體驗
在1千米有多長時,X老師讓學生結合生活充分體驗。我市一般兩個紅綠燈之間是約500米,那么1千米有多遠?讓學生說一說,并且課下走一走,看一看,增加體驗。學生說到樓房時,X老師介紹一般的住宅樓每層高約3米,1千米有多高?大約有多少層?X老師讓學生根據身邊的事例體驗1千米,初步建立起千米的長度概念。
二、猜測——驗證
在揭示課題后,X老師讓學生說以前對千米的了解,學生說:千米也叫公里,10米=1千米,千米是最大的長度單位,1000米=1千米。X老師說,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那這些猜想對不對呢,接下來我們慢慢驗證。整節課學習結束后,X老師與學生進行了回顧,通過驗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學生認識很清楚了。這樣安排,讓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的數學學習過程,這是新課的要求,X老師在課堂上做到了扎實落實課標理念。
三、直觀形象
全課小結后,X老師出示一只左手,向學生介紹,我們可以利用左手來幫助認識長度單位。左手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無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回顧它們之間的進率,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用大拇指代表千米:首先它是最大的長度單位,其次它與米的進率是1000,是最大的,也是手指距離最遠的,所以把最大的單位放在大拇指。然后進行了練習。這樣把抽象的`長度單位轉換到直觀的左手上,形象、直觀,非常易于學生學習。
四、培養習慣
X老師這節課上,學生精神飽滿,精力集中,傾聽認真,坐姿端正,回答問題聲音洪亮。這些得益于X老師的指導,如抱臂坐直、聲音再洪亮些、回答問題要干脆利落、后面幾個男生眼睛很亮、他聽的真準等等。正是X老師眼中有學生,心中有習慣培養,所以課堂上就關注學生這些方面。
五、建議讓學生多些讀的機會
信息圖建議學生通讀一遍,好整體理解;練習中的題目要求建議讓學生讀一讀,不能用老師的讀代替學生的讀,要慢慢訓練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就要給學生讀的機會,因為讀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每次都是老師讀題,學生會很依賴,自己是審題能力也就提升不起來。并且老師讀題把重點、關鍵都給學生讀了出來,是一種暗示,學生讀就不一樣了。學生要經歷由讀到理解的過程。希望老師能多放手。
【千米的認識評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倒數的認識》評課稿02-21
乘法的認識評課稿02-12
數學《厘米認識》評課稿02-25
認識分米和毫米評課稿02-15
認識厘米評課稿(6篇)02-11
認識厘米評課稿6篇02-11
認識角評課稿(15篇)02-10
認識角評課稿15篇02-10
《倒數的認識》評課稿(5篇)02-21
《倒數的認識》評課稿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