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矛和盾集合》評課稿
此次區教研活動中,聆聽了**學校兩位老師執教的語文課:《矛和盾的集合》和《科里亞的木匣》,頗有受益。他們的課風清新,語言靈動,教材處理簡約得宜,導學扎實,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下面著重就毛老師執教的《矛和盾的集合》來做以簡單評析。《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縱觀毛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各教學環節緊緊相扣,教學重點突出;課堂導學耐心細致,比較重視學生讀的訓練,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本,在讀悟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堂課上下來,給我留下印象較深的有兩點。一、毛老師對學生極具耐心的指導。比如,毛老師對課堂上書寫和朗讀的指導符合年段特點,很能調動低年段孩子聽說讀寫的多種感官。及時課堂教學容量較大,時間稍顯緊缺的情況下,毛老師依然能花一定的時間對生字的書寫進行指導和鞏固,對詞語反復認讀,放在句中同桌互讀,非常扎實;再如對“大顯神威”相關語段和重點句的朗讀,形式多樣,指導有效,不走過程,“耐心”讓課堂更具語文味。
二是設計精心,學生的學習活動層次性比較強。毛老師先從《自相矛盾》的故事導入,讓學生對矛和盾的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在認讀詞語、初讀感知的基礎上,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概括全文“誰把矛和盾集合成了什么”,而這恰恰是切入教學重點的突破口“文中有一句話非常概括地寫出了矛、盾、坦克三者之間的關系,用波浪線劃出來。”引出重點句“坦克把段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結合第五自然段終點語句理解了“大顯神威”之后,老師緊接著順理成章地拋出本課核心探究的問題“這么棒的武器來自于矛和盾的.集合,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合二為一的呢?”接下來毛老師圍繞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重點剖析發明家發明坦克的心路歷程,讓學生明白發明家在發明坦克中遇到什么問題,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從而讓學生懂得任何一項發明都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時間關系,最后的總結比較倉促,但此刻學生對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的明理感悟已經水到渠成,教學環節層層推進,不說教,不空洞。
最后提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果在課尾,老師對教學的設計能有一個學以致用的訓練環節,如聯系生活拓展的環節深入為課堂的小練筆,將思維固化為語言,就如課件的思維提綱一樣,或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年級語文《矛和盾集合》評課稿】相關文章:
松鼠和松果評課稿01-13
狼和小羊評課稿01-11
狼和小羊評課稿4篇01-11
《爺爺和小樹》評課稿(3篇)01-02
《爺爺和小樹》評課稿3篇01-02
因數和倍數評課稿(4篇)12-31
因數和倍數評課稿4篇12-31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12-25
排球課評課稿01-02
三年級語文下冊趕海評課稿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