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評課稿 推薦度:
- 《香菱學詩》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詩兩首》評課稿(精選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我們該怎么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兩首》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評課稿 1
鄭老師所授的《詩兩首》,我個人認為,整體上來看,形式比較新穎,設計比較用心,較好地考慮了新課標以及MP項目對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較好地達到了這些要求,尤其在交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方面有很好的體現,老師授課有步驟,學生學習有條理,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語文課。
整節課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學習《歸園田居》復習鞏固學詩的三步驟并明確方法:一品音韻美,二品圖畫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別是誦讀、想象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小組自學《使至塞上》,鞏固學習詩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過程所用時間較少,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學生出現困難時老師適時點撥,使整個過程比較順利,為第二階段的學習贏得了時間。
用小組畫畫的方式來表現詩歌的圖畫美并把自己的畫用語言表達出來,是這節課的巧妙之處,也是亮點。這個方式體現了小組的'合作、交流,語言的表達、對詩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與美術學科的交叉,而且這個方式充滿吸引力,使得學生的興趣大增,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在討論交流之后,紛紛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錯。可以說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在學生展示、表述的過程中,老師能夠加以適當的引導。
以上是鄭老師比較成功的地方,當然也還有一些不足,如因時間關系,教案與真正的授課過程有較大的出入,第一階段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顯得不足,受電教老師的誤導,沒有用食物投影儀,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組達到五個之多,很沒有必要,又導致了拖堂等。
《詩》評課稿 2
執教過《木蘭詩》的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惑,這樣的一首民歌有什么新意可講呢?聽了薛老師的《木蘭詩》對我的啟發是,對教材的處理是沒有盡頭的。
這節課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推崇:
一、看畫面,用木蘭(四字短語概括每幅畫面的內容),著環節既有對課文內容的揣摩,又有語言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時很好的.調動了課堂的氣氛,可謂一箭雙雕。
二、你覺得木蘭是個怎么樣的人?這一環節老師提出了明確的回答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長期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三、“木蘭是個女英雄,也是個女孩子,本詩中重點刻劃的是哪個形象?”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空前熱烈,學生的觀點針鋒相對,可以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作業的布置也非常有特色,設計四枚郵票,因為有了課堂內的熱烈討論,估計學生的作業也會精彩紛呈。
商榷的地方。關于“木蘭是個女英雄,也是個女孩子,本詩中重點刻劃的是哪個形象?”這個問題,不僅學生在課堂內有熱烈的討論,老師們也有迥異的見解。我的看法是:1這樣設計問題的思路是正確的;2就這個題目本身有兩個致命的錯誤。首先,這是一個選擇疑問句,它有兩個選擇肢,這兩個選擇肢應該是并列的,也就是不能有交叉重復,遺憾的是題目中的兩個選擇肢明顯交叉,“女孩子”與“女英雄”不是一對矛盾概念,所以犯了一個邏輯錯誤;那么把“女英雄”中的“女”去掉行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英雄中有女的,女孩子中也有男的,或許有人會問,題干中不是有“重點刻劃”的字樣嗎,那就是第二方面的問題,到底英雄應該是怎樣,大概命題者心中的英雄是指孔武有力的那種,而女孩子是柔弱的那種,但討論者并沒有認同這種觀點,于是爭論就沒有了明確的方向。
怎樣來處理呢?辦法至少有兩個,命題者先說明英雄與女孩子的概念,然后哉討論,或者干脆討論怎樣的人可算得上英雄,然后在討論木蘭這一英雄形象有說明特點。
《詩》評課稿 3
在婦女節前夕,聽了薛老師執教的《木蘭詩》一課,聽了這一堂耳目一新的公開課,對于木蘭這個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女英雄形象,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和感悟。
新穎之一在于朗讀,《木蘭詩》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喜愛誦讀的名篇,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除了強調讀音和停頓以外,還設置了一些重要的圖片,讓學生對照圖片說出課文的內容,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又進一步讓學生重溫了詩篇的內容,還訓練了思維能力。
既有聲覺、視覺的直觀性,又留有了想象的空間。
新穎之二在于課內積累與課外延伸想結合,薛老師在教學中緊緊圍繞這個目標開展,課內導行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比如在分析木蘭人物形象時候,采用了交流對話的形式,選幾個較人文化的.話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談論。既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培養了一種語文課上的人文精神。
立足與《木蘭詩》的課堂教學,而向外延伸的是整個生活。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性格特征、興趣愛好都不同,所以,在交流對話中,學生的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也體現的百花開放的情景。
這節課的無疑給給古詩的河床注入新時代的活水,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詩》評課稿 4
鐘運想老師在這堂課上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過程有感知、疏通、復述、賞析、疑難問答等五個部分,有問有答,同時穿插情景劇的活動,情景劇的表演設計不錯,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只是教師應適當點撥。
鐘老師講課,語言清晰,引導到位,分析全面,學生活動較積極,尤其是情景劇部分。上課前的每日積累活動較好。課文分析較細,對于初一學生這樣做很好。
這堂課教學,我感覺鐘老師做到了內容充實,教法得當,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有條不紊的引導學生分析故事情節,激發學生的思維,體現了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激發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盡量以平等的語氣與學生交流,充分考慮到尊重學生,課堂氣氛活躍。
②“讀”貫穿課堂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領悟。
當然,也存在尚有欠缺的地方,本堂課課堂容量較大,時間略顯緊張。部分學生略顯拘謹。還要多注意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感受木蘭品質的時間較緊,此外課文講解完了教師再點撥、總結一下效果會更好。在分析上不必過細,留給學生一些反思的時間。
《詩》評課稿 5
今天有幸觀摩了楊老師的《香菱學詩》一課,更是對紅樓中那一位不起眼的女子——香菱,有了新的認識。
《香菱學詩》一文選自人教版教材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內容是古代長篇小說中幾個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學生有了二年學習小說的經驗與方法,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地是進一步引發學生閱讀此類小說的興趣,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是一個關鍵。
作為紅樓中的一個苦命的女子,香菱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學詩終于取得成功,課文中著重描寫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對此,教師應結合她學詩的全過程,作廣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從中獲取有益的啟迪。
對此,楊老師就把握得十分到位:
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整堂課聽下來,楊老師立足于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學會作者以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一系列環節的設計、創設后,達到讓學生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即通過學習本文,加深對《紅樓夢》藝術成就的了解,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楊老師該課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本人認為是符合學生實際的。
楊老師的課堂給我的感覺是兩個字——“充實”。
首先是教學資源的充實。不是為了一篇《香菱學詩》而進行教學,在課堂中,他能夠與原著相結合,因勢利導。能根據學生的學情對教材進行組織與處理,使教材成為學習過程的重要,卻不是唯一的資源。比如講到了黛玉的'情、香菱的執著之后,馬上切入到曹雪芹先生寫《紅樓夢》與香菱學詩的共通,由此及彼,讓學生對曹雪芹著文時的心緒有了新的體悟。
其次是教學策略的充實,即多樣化和科學性。楊老師一眼看去,給人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值得信賴、具有親和力的儒師。博學,在整堂課上處處可見。幽默,比如在講解香菱的可愛時,為了讓學生能夠體會,就教學生去搖頭晃腦地去讀。并且自己帶頭,故作出一副“傻””樣,憨態可掬。學生們忍俊之余,加以效仿,無形中與教師的距離大大縮小,與香菱的情感共鳴則大大加強。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即師生平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學生能力發展的促進者。
整堂課下來,學生們都能積極參與。可以說,在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是愉快的。愉快的學習心境在45分鐘內持久保持著。學生那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整堂課上,能夠持續地保持著,并和教師不斷激起思維的火花。再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和老師都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對《香菱學詩》一文的感悟更是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說本堂課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可能就是提問的針對面太過于狹窄了,楊老師的問題還是比較有難度的,但是瑕不掩瑜,不可否認,這堂課確實達到了既定的學習目標,下課鈴聲響起時,老師、學生,連同聽課者都成為了紅樓中的苦命女子香菱的知音人了。
《詩》評課稿 6
今天我們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木蘭詩》。《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詩歌名篇,也是一篇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民歌典范之作。在這節課上王老師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及駕馭課堂的能力讓我十分敬佩。
一、教學素養好,基本功扎實。王老師教學基本功非常扎實,教態親切,語言準確有抑揚頓挫,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能熟練操作多媒體。教學氛圍民主和諧,相信在平時教學中,能給學生良好的期望與信心,師生關系融洽,這對語文學習也極為重要。
二、 立足教材,創設借助多媒體的課堂教學模式。王老師通過認真鉆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重點、難點把握準確。教學詩歌,借助媒體,能多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學習氣氛,增強教學效果。這樣創設出一種借助多媒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種構思和設想已難能可貴。
三、 課堂容量大,問題的設計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獨創性。本節課,課堂容量很大,從詩歌的導入到作品的介紹,從預習檢查到朗讀指導,從內容概括到人物形象分析,課堂節奏比較快,教師能及時調整控制教學進度,能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就課堂內容的.完整性而言,對于一個教師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也不太容易了。
四、 重視學生活動,盡力發揮主體作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并非教師或學生的一日之功,貴在于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所能做的大概就是為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而已。課前預習以及搶答等環節的設置,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口頭能力的培養。
五、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對木蘭形象的分析和片段練習“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體現自己對家人,對國家的愛” ,使學生在對木蘭這個中華民族女英雄崇拜敬仰的基礎上,升華出對國家隊民族的無比熱愛。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完成了既定的目標。
還有幾點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在導入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截取《花木蘭》動畫片的片段,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并且代入感更強,效果會更好。
二、 在對中華民族女英雄的展示的過程中,如能做一下簡單的介紹,定能會更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詩》評課稿 7
一、多種形式朗讀搭配——扎實
在指導朗讀方面,王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讀出“我想你”的溫暖,“看不懂”的困惑。此外,課堂上朗讀形式多樣,有指名讀,小組分角色讀,師生讀,生生讀,方式靈動,扎實有效。
二、以點帶面群文閱讀——厚實
王老師的大語文觀,在這節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王老師選擇了相對短小有趣味的小詩進行教學,還一教就是三四篇,引出了三本有趣的適合孩子課外閱讀的書籍。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充實了孩子的課余生活。
三、課堂活潑精彩有趣——充實
王老師選擇的幾篇小詩,以有趣入手,以小朋友感興趣的小動物入手,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孩子說出精彩。小朋友們在課堂上也顯得興致盎然,特別積極。
四、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真實
在學習小詩時,王老師反復提到:“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理解”“鞋像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紅雨鞋像什么?給你什么感覺?”等等,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五、想象指導語言實踐——踏實
這么精彩的課堂上飛揚著想象的`翅膀,從始至終,溫柔的王老師引導著孩子們猜想小蟲和小螞蟻說了什么?引領著孩子們想象八只逃跑的氣球怎么了?牽引著孩子們完成鞋子的想象。為孩子們插上想象地翅膀,踏實自然地上好了這節課。
《詩》評課稿 8
X月X日,聽了X老師執教的《木蘭詩》,對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我想X老師的這堂課的成功源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成于關注課堂上與學生的有效對話。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許多教育性價值,諸如坦誠對話的態度、高超的言語解釋和表達能力、思想的活躍、人格的獨立等,唯有在一個身心倍感自由、人人暢所欲言的“對話場”中才能可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對話教學中的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就是一種對話關系,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就是一種對話實踐,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亦是一種對話能力,這種能力包括了語文知識與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對話與人一人對話這兩種對話實踐中培養語文素養,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讀文本,實現人本對話
木蘭是英雄,在我們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師在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出,木蘭不僅是英勇善戰的英雄,而且,還是一個女英雄。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她承擔了“阿爺”、“長兄”這兩個男性的職責。而且木蘭主動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家庭的,而且是國家的。這個英雄的內涵,是從承擔起“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所以這個英雄的內涵不單純是沒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內涵是不忘女性本來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師的分析下,還原了這樣一個女英雄的形象,這篇經典深邃的特點,從思想到藝術,就如同泉水一樣冒出來了。
優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識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義的語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隱喻等構成的詞義空白以及整體意境空白等激發人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想象、去補充、去創造,以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關于如何創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義,就成了文本解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也是我們備課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上好課的.基礎。
二、關注師生對話,展現靈動課堂
X老師用問題推到教學。從木蘭在人們心中是什么形象導入,引導學生到詩文中找依據,并以讀帶動講,學生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感受木蘭為國為家犧牲、從“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感受到她的不慕榮利、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感受到木蘭的英勇善戰的精神品質。學生從中找到相關語句,體會,朗讀,感悟,分析融合在師生對話中。在分析中,又將師生對話推入更高層次,木蘭與趙子龍、岳飛不一樣,她是一個女英雄。老師帶領學生感受木蘭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悅與歡快。在層層剖析之上,概括木蘭形象,水到渠成,渾然天成。我想教學包含的另一個方面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自我對話,它們是對話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決定知識與意義是否生成的關鍵。師生對話是指師生雙方彼此敞開心懷,彼此接納,以理解他人為基點,在共同的話語上溝通與交流,達到二者之間的視界融合。生生對話更多的是體現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養成,是關于學習主題、意見、情感的交流與分享。在師生對話的基礎上才有自我對話,自我對話是在與文本、與他人對話的基礎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這些對話之所以得以開展,是因為一直圍繞有價值的對話話題展開。話題是師生對話的中介,亦是對話教學運作的軸心。現實教學中有不少提問并不具有思維啟發性,存在的弊端具體表現在:籠統貧乏,中心不明;過于簡單,無須動腦;瑣碎頻繁,缺乏主次;對待回答,反饋不當等。X老師在本堂課設計的對話教學的話題具有定向、整合、導學、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帶來廣闊的思維空間越。
【《詩》評課稿】相關文章:
《香菱學詩》評課稿02-20
詩兩首評課稿10-08
心理課評課稿12-31
復習課評課稿10-11
課賽評課稿12-22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印度評課稿07-28
《通分》評課稿09-15
《掌聲》評課稿07-16
《豐碑》評課稿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