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泊船瓜洲》教學評課稿范文
《泊船瓜洲》誦讀課上,學生興趣盎然、入情入境。課堂上,誦讀形式多樣活潑,整個課堂書聲瑯瑯,其樂融融。課堂構建了古詩誦讀課的基本模式:由詩入樂,誦得其韻——由詩入畫,悟得其境——由詩入情,品得其意——由詩帶詩,拓展積累。
一、由詩入樂,誦得其韻
吟誦是古詩教學的基本方式。在《泊船瓜洲》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領讀合誦……在有聲有色的誦讀中,學生經歷了字正腔圓讀正確、讀讀畫畫理解讀、入情入境地讀、入心入神地讀。誦讀形式多樣、誦讀指導有層次。在誦讀中,學生體會了古詩的音律美,節奏美。在抑揚頓挫、多樣活潑的誦讀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有效的誦讀也使學生入情入境,避免了逐字逐句的分析和串講。
二、由詩入畫,悟得其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古至今,便有詩畫同源之說。而欣賞詩歌一個必要的也是一個很難得環節就是入畫入境。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文字進入畫境呢?在《泊船瓜洲》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給“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畫一畫簡筆畫,擺一擺“京口”“瓜州”“鐘山”的位置,并想象給這幅簡筆畫添畫。這樣,不單單理解詩的意思,而且使得學生對于古詩描繪的畫面豐滿起來。這樣學生由文入畫,由畫入境,從而由境入意。
三、由詩入情,品得其意
古詩詞的目的就是表情達意,這情意、意蘊就是詩的靈魂。但古詩所作時間與我們相去甚遠,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肯定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在入得其境中,會得其意。在《泊船瓜洲》課堂上,我們發現詹老師的有效做法:在學生理解的困難點上,適時出示古詩所作背景資料,這樣,學生就較好地理解詩意,明白了為何有“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惆悵、感慨。
四、由詩帶詩,拓展積累
當學生誦讀品味之后,還得豐富詩詞的學習空間。在《泊船瓜洲》課末,教師引導學生學完后,出示一組送別詩來誦讀。這樣,以一詩為引子,聯類引帶,以詩帶詩,豐富積累,使得課堂豐滿、高效。
【《泊船瓜洲》教學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評課稿08-02
英語教學評課稿10-22
寫字教學課評課稿(通用15篇)04-02
復習課評課稿10-11
ao ou iu 教學評課稿11-26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挑山工評課稿07-21
老王評課稿07-23
《統計》評課稿09-13
《通分》評課稿09-15